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优秀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优秀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历长期的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斗争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早已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之中,虽然有负面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论文篇1
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探析
摘要:我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情况。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同时,要妥善处理对待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经历长期的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斗争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早已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之中,虽然有负面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不能抛弃,不能一成不变地加以保留,更不能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取代现代文化。批判的继承,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寻求创新,要更新观念,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适用时代发展要求的成分,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创新的有效机制和社会环境。
关键词:传统文化;批判与创新;发展
一、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1、确立了“和谐”文化的理念
当前,“和谐”已成为新时代的核心话题,追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论述中对此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入的分析,指出和谐社会理论既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和”之精义。又融通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褒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建构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追求提出了美好期望。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既面向现代化、又面向世界、更面向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能够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从内容上来看,传统文化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社会主义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必将是高尚的思想道德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从政治上来看,传统文化虽具备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但在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同我国现阶段社会基础一样,均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文化的横向发展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进部分,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精神文明成果以及人类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
2、重塑了传统文化的自信
现代社会中人的思想与视角均发生了不同于古人的变化,无疑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必然有一个重塑的过程。但无论以何种姿态重塑传统文化精神,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是必要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对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进行明白无误的批判与继承。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以现代的观点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阐释,着眼于现代与未来,而不是过去;其次,要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一种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来对待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是不可否认的。相对于先进的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他指导着人们如何做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事、如何充实个人的精神世界,实现道德自我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道、儒及诸子百家的光耀,还有诸如爱国主义、民本主义、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加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有拥有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才能谈及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谈及中华民族振兴的问题。
3、分配方式的公平正义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经典的传统社会财富分配思想,这种思想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中国人。字面上看,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分配方式。迄今为止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但经过仔细思索不难发现,这种思想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仅仅是一种愿望。只有在推翻封建统治后才具有实践意义。而推翻封建统治的前提就是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动荡。也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这一思想几乎成为空想。但也恰恰是这种思想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不可避免存在消极的一面,但是它仍适应着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正是在这种平均之下实现的。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极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4、交换过程的诚实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它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内不欺人,外不欺己”。诚信规范在当代社会为我们所继承和弘扬,构成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部分。并被赋予更为广泛的涵义。
传统诚信能与现今社会相适应,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二者在本源上是相似的,仅是在适用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所提倡的诚信更趋向于社会化、功利化和理性化。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契约规则和信用机制指导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论精神,它强调诚信所具有保证利益关系有序的外在功能。因此。传统的诚信要更适用于现在,仅需要完成从理论继承到实践行动的转型。
二、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现代文化的压力
中国传统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道路上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是内在传统文化的因素,其次则是长期并存的二元制结构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意识也随之改变。与传统文化意识产生了差异。一是大量的西式化教育与周边国家文化环境使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遗忘甚至不齿。文化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使少年儿童受到大量的西式教育,对中国历史与传统了解甚少。也不屑于去认同这些传统。二是在现代文化的实用主义影响下,人们歪曲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下一代时,“厚德”、“礼让”的词汇已经很少听闻,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被误读,甚至断章取义。三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更为重视物质,认为传统文化会阻止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撰文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认为封建落后的传统文化完全不适应或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当顺应时代,完全融入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道精神”,当代中国人民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农业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必将不适应这些变化。长期的封建思想在国人们思想中仍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意识的茫然和恐惧为愚昧和迷信提供了群众基础。我们虽有引以为豪的古代辉煌历史、震惊中外的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却源于西方,文化中相对缺少科学因子,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
2、盲目排外。抵制西方文化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民主、科学精神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百年前,倡导国学的人们是为了抵制民主、科学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时下“国学”鼓吹者们大力主张复兴国学,不仅在于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更主要在于对我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轻视与抵触。中国早期现代化伴随着国难与屈辱而艰难前行。因此。现代化的因素虽然崭新、发达,但很难介入,传统文化依旧强大并广泛存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保教”、“保种”、“实业救国”等贯穿早期现代化过程的口号,体现了深沉的民族主义情节。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知识分子被迫在追求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变革中把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作为首要重任。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以及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发展遭受阻碍。在面对由古至今的民族情愫。知识分子阶层也泛滥情绪化的崇古排外从未削弱。这种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排除。与民族主义纠缠在一起,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构成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阻力。甚至还会导致人们作出不理性的判断,常使西方文明作为爱国与否的判断标准。其实。爱国与否。应当将那种更符合整体民族利益来作为判断标准。在狭隘的民族意识影响下的知识分子,必将极大地对“现代化”与“传统”的结合产生负面影响。
三、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实践的产物。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过程的积淀,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也存在糟粕和落后是毋庸置疑的。也正是这种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的水乳交融,才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而又光怪陆离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人本主义价值取向,这是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有助于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扭转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偏失。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培育与发展的过程,是立足于现实的文化创新工程。这种创新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转型。绝不是推倒重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存发达的根,根深蒂固必然枝繁叶茂,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民族的新鲜血液、精神之花。繁花似锦结满累累硕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论文篇2
浅析传统文化的尴尬现状
摘要:文章重点论述造成传统文化“墙外开花墙内不香”情况的原因,目的是使得传统文化的现状引起各位有识之士的关注,更希望这种让人尴尬的现状有所改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尴尬现状 原因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光辉夺目,宛如盛开在世界东方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中华人引以为豪的诗学、词学、文化,还是哲学、天文化、历史学、医学、体育学,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西方文化中有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有《诗学》、《诗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周易》,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回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我们顿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但放眼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却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颜。就像程陵的《传统文化基础丛书》——总序[1]里描述的那样:上个世纪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语系的佳人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时常伴随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发生。但到了上个世界末这种平衡性已荡然无存,“英语热”席卷中国,高校则首当其冲,中文系则像光辉不再的老者,逐渐暗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海外兴起的“汉语热”,众多海外知名高校设立了孔子学院,而国人则沉浸在“英语梦”中,正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墙外开花墙内不香”。先别忙着悲叹,不知看完以下事例你将作何感想:
事例一: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的第一名是一支留学生队,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化研究所所长傅杰自嘲说“久居兰室不闻其香”。
事例二:著名作家王蒙因无法解答女儿的中学语文作业而关注汉语教学。
事例三: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因其学生不理解中国文化名著而投入文化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
事例四:清华大学陈丹青教授因自己满意的学生被卡在外语分数线上而辞职。
这不是战争,所以无所谓血淋淋的事实,但其所反映的汉语言尴尬现状和无奈处境却令许多华夏有识之士心头滴血、万分悲哀。众所周知21世纪的社会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增强了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限制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战却悄然展开,例如中国兴起的“日语热”、“英语热”,虽然现在还看不见他能代替汉语,但中国人痴迷于外语总不是好事情。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也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我想各位有识之士不会希望看到中国变成一个纸醉金迷而毫无信仰的国家吧!这不是危言耸听、信口开河,文化的缺失,信仰的缺失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将会影响到民族复兴的长远大业。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尴尬现状,让我们来反思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
猜你喜欢:
2.传统文化论文
7.弘扬传统文化论文
>>>下一页更多精彩“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