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示例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示例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问题,人们一直推崇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篇一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问题。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观念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和延续,是这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观念自觉认同的结果,而决不是以强制性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只有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正确地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固具有极大的相对稳定性,它往往是反映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整体意识和行为倾向,并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积累。因而,传统文化要想对现代文化具有正确地导向性,就必须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它既可以坚持反对“全盘西化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又可以坚持反对过了时的所谓的保守的复古的意识现象的发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时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往往优秀的道德文化,一方面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营养,另一方面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局限性,并呈现了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的复杂状态,仍需我们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自觉的选择,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判断优劣是非的能力,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必足于本国实际,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国势利导,努力寻找传统和现实的结合点,扬长避短,超利避害,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否则就会无原则地,失去理性地否认“自我”,陷入迷茫之中,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大方向。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高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二、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对待传统文化的二种观点
1.“民族虚无”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传统民族文化视为“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贬斥得一无是处。他们明确地主张“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要反传统,要全力动摇、瓦解、震荡和清除旧传统。
2.“儒学复兴”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看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消极的一面,不加分析地盲目肯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的儒学会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得到复兴。在这里,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范畴,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统统归咎于传统文化。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贬低中华文化,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即断送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发展步伐,导致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21世纪,影响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因素有两个:其一,作为主导方面,它将吸收容纳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中华民族内聚力的象征,是联结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其二,中国现代文化将尽可能地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成果,为现代化服务。
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 科学 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例如,社会主义本来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从前我们也曾生搬硬套地学习西方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由于脱离中国的实际,所以成效不大,推广不开。
当然,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并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现代价值,它有精华,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东西,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任人唯亲,唯书唯上,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反对竞争,轻视效率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但过去那种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怀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篇二
一些人,在当下取得了成功,引来众人追随;另一些人,是那些成功者曾经学习过的楷模,便也受人追捧;还有一些人,影响过那些成功者曾经学习过的楷模,最后,也同样引人注目。
我觉得,一个成熟、理性的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习应是他内在主动的一种探求,而非简单地对成功的渴望,四处模仿,像寻找答案一般的跟随或学习。
中国历史跨越数千年,兴衰成败皆有前车之鉴,没有任何一个学说的所有内容是可以不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便能指导一切之成功的。现实的行为处事,必须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去寻求适宜的方法和工具,而原则和信仰之类,需依人之独立性去寻找、学习、判断和坚持。不能视原则为方法,谋求当下之成功,更不能以导致失败之方法而否定方法背后所牵涉之一切原则。
简单的借用和简单的否定,并不会真正带来稳定的成功。因为这些都是缺少思维、缺乏独立探索精神的结果。这种非理性的学习往往会导致疯狂诋毁或盲目崇拜。
几个简单的例子:
近代中国历尽屈辱和失败,含恨的国人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方,但部分人却简单地将其原因归结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于是出现了彻底决裂传统文化的诸多行为,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像改革书面用语、文字形式、历法、度量衡、以及书籍排版方式等等在内的,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盛都没有什么联系的行为习惯(美国沿用的英尺并非公制、阿拉伯国家坚持竖着写文章、香港等地仍用正体字)。然后也改革了自身的名字称谓(“姓字名号”等命名规则只剩“姓名”了),顺便把日常礼仪也统统抛弃,越简单、越西化,就越能“根治”问题,最后都近乎忘记了自己是谁!
过了几十年,在取得民族独立与和平发展之后,突然发现身边有许多并未如我们这般过激地变革传统的邻居,在经济上获得了迅猛发展,国民人均收入大大超过我们。然后国人开始关注、学习和模仿,这本是好事,但一些人却仅仅简单的发现了一些共性——他们仍在继承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而后,便开始推导结论。同时,看见西方几个名人说了些赞扬孔子的话、一些现代文明的产生启发自古老的中华文明之后,那些人更继续坚定地认为其找到了所谓可以使国家繁荣昌盛、使企业兴旺发达、使个人成功致富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是局限于儒家文化和汉传佛教。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拿着《论语》来讲管理,拿着《孙子兵法》来讲经商。结果发现,实际中却用不到具体的招式。所以一边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边又很难处理诸如员工管理、企业发展、公司兼并等当代商业问题。继而演变为在装点有传统文化的幌子下,套用者不得不套用的西方舶来品,穿着这两张皮,着实难受。
为什么难受?因为不管传统的还是西方的,他们都直接把原则当方法,不分析思考就希望直接使用并产生效果,以为找到了灵丹妙药,开始当饭吃。点什么,什么就成金子。结果却发现什么作用都没起,甚至还产生了不良反应。
中国人心态中的自卑与自负交织在了一起,再遇上一些保留着诸多儒家传统的成功企业、认真学习并称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外名人、西方流行书籍(比如《活在当下》、《第五项修炼》、《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秘密》等)中提及其灵感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后,这种复杂而纠结的心理就日益膨胀,就会有不少人更加急功近利的试图把中国传统文化拿来包装,拿来作为经营管理、成功致富的教材。
王阳明的学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淡忘的,并没有被轰轰烈烈的继承。但最近几年,有赖一本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让很多都没有翻过几本古籍的国人,开始认识到几百年前的一位超级“成功人士”。同样,有赖于东洋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称赞——《活法》中提过一次,便让很多国内的商界人士开始关注并冀望学习之。逻辑很简单,一位当下成功人士称道过的,还是我们自家祖宗的,我们一定要去学,并且一定也会借此取得商业领域的成功。
于是乎,许多人又开始踏上了另一条尘土纷扬的求成之路,区别只是,这条路似乎刚发现!耳旁充盈着“吾日三省吾身”,嘴里也能念几句“知行合一”,甚至还会诵读《大悲咒》,讲到“活在当下”。但这些人里,有几个是真正完整看过《论语》的——当然,有不少看过《于丹讲<论语>》这部片子。敢不敢说出“杀身以成仁”、“富贵不能淫”!又有几个人把《诗》、《书》、《易》、《礼》、《春秋》、《孟子》、《荀子》等早期的儒家代表作都通读过?了解程朱理学、知道陆王心学?先别说陆九渊,就是王阳明的《传习录》,通篇所说的“心”与“理”,便是臆测的多,读懂的少——这是自然的,因为连四书五经这个基础都没看过嘛!
我很赞同李零的观点,战争就是战争、兵书就是兵书,别拿《孙子兵法》再加上三十六计去传授别人经商秘籍。原则可以继承和借鉴,因为它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在做事时可以藉由一些久经考验的标准来判断不同情形下的行为举止,但原则本身毕竟不是操作方法。同样,不要简单的拿儒家或者禅宗的思想,去教别人经营管理,二者没有方法上的关联,他们的出发点和问题领域都不尽相同。惟有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能将思想、原则化为方法。
在这里,我想提一下《圣经》,至少我至今尚未听闻过西方(信仰基督教之区域)有用《圣经》教授如何管理公司的,但《圣经》中的契约精神确是当代西方经济的基础。人们生活在对它的信仰和原则指导下。一个国家的兴衰、一家企业的强弱、一个人的成败,与具体的做事方法有关,与是否信仰《圣经》无关。一个人可以去祈祷,当然他也会面临险境、痛苦或失败,但并不会有人斥之于《圣经》、耶和华或者上帝。同样,西方主要文明近百年的富强,也没有学者将其归因于信仰上帝的文化乃最优越的文化这方面(不同教派的差异仍统一于《圣经》与上帝的大系统中)。
请一部分国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带着功利之心求学。首先应确立坚定的信仰和原则,不要混淆原则与实用。回归经典,回归传统文化,是因为我们需要信仰和原则,而非因为财富或成功的驱使。切勿以为蜻蜓点水地听闻了两本经典,就掌握了灵丹妙药,这只会使鼓吹已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经世致用的方术的人们更加得意的招摇撞骗。
原则,本身并不会给人以方法或成功,这些外显的收获与原则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原则会给人以远超那些外显的收获,它会让一个人充实、独立、进取、精神长存。通过国学中的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让生活富有追求和自信、为人充满气质和修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够在普适准则的指导下创新致用于当世。没有原则,虽一时富贵,也会终因不顺、痛苦、挣扎、纠纷而逐渐消亡,从精神直至肉体,就更不用说那些肉体也无法带走的外显——富贵和名誉了。
先多读一些书吧,仅从一个国人、一个成熟理性的人、一个有独立探索精神的人的角度去读,直勿再盲目,且遵听任公先生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之末,所开列《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它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篇三
从人类历史上看,人类迄今使用过的通过征服自然取得物质资料有三种方法:1,利用人的精神力量来征服自然的物质力量;2,利用人的物质力量来征服自然的物质力量;3,利用自然的物质力量来征服自然的物质力量。
不过,因为中国古代太注重精神价值、道德价值,所以在物质生产上效率很低,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当然也是要必须承认的。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很发达,物质生活很丰富,人的道德是不是同样发达,人的精神生活是不是同样丰富呢?没有人能对这些问题打包票地作出肯定的回答。现代人也有现代人的问题吧?!在我们看来,古人的错误是在于企图用精神的道德的力量来解决物质的问题,而现代人的错误却正好相反,在于企图用物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的的精神上的问题。我们认为,人的精神上的问题只能用精神的方法道德的方法来解决,人的物质上的问题只能用物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写作鄙文的目的,总之一句话,就是想要说:对于传统文化(包括五四也已经是传统了吧?),每个人都应该本着理性的态度作一个同情的理解。鄙文所讲的理性,既包括科学理性、理论理性、物质理性、事实理性、工具理性、手段理性,也包括道德理性、实践理性、精神理性、价值理性、目标理性、目的理性。鄙文的观点是,这两种理性是背道而驰的。如何调和这两种互相冲突的理性,保守中庸之道,是我们人类所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作文理性对待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