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1
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弘扬;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即所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一是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二是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三是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四是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第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第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第四,爱国主义精神。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第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除以上几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还应该包括:“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淡泊明志、君子慎独的自警意识;超越功利、黜奢崇俭的生活态度等。这些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我们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四、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消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消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宗法观念和专制思想导致人们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二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导致人们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三是商品意识差。“重农轻商”思想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四是农业文化的“小农意识”导致人们守旧意识极为严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主动接受新东西的。
五、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一)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第一,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科学、严谨、审慎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它有精华,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东西,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依附性人格,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轻视效率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但过去那种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怀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成分,拒绝和抛弃其落后的成分,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并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第二,要切实掌握鉴别、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基本方法,提高洞察能力。(1)要坚持历史观点,站在历史的时间点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 评价历史人物。因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纵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着历史的烙印及其局限。鉴于此,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既不颂古非今,也不以今非古;只有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而不会以主观片面的标准去评判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看成是一堆陈旧过时、不合时宜的历史包袱。(2)要站在现代的时间点上,用现代的科学观来考察传统文化,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两种视角贯通、结合起来。只有很好地做到这种贯通、结合,才能对传统文化作出客观科学的评判与选择。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的复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并非盲目地照搬,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需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所以,必须站立在现代的时间点上审视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3)要切实地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而不是只在其外部特征上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兜圈子。 第三,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广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用以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欠缺。蔡元培曾说:“教育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创造文化,而创造文化,往往发端几种文化接触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这多种文化交汇、碰撞、激活、融合的时代,这使中华文化有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而中国新世纪的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正需要在这多元文化的激烈交汇、撞碰、融合中进行。中国文化也在变,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创造。要把中国文化的精华学到手,同时吸收外来 的文化,再熔为一炉,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在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应在与道德建设的整合中寻求创新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立足于社会实践。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时俱进,发挥人民群众也是文化创造主体的作用,大力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以上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运用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观念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和延续,是这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观念自觉认同的结果,而决不是以强制性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只有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正确地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固具有极大的相对稳定性,它往往是反映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整体意识和行为倾向,并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积累。因而,传统文化要想对现代文化具有正确地导向性,就必须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它既可以坚持反对“全盘西化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又可以坚持反对过了时的所谓的保守的复古的意识现象的发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三)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它积极的先进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落后的一面。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部分,要发扬光大;而对于那些落后腐朽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部分,要坚决抵制,即合理地扬弃。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六、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其次,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再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相结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融入当今文化的特点,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阶段。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型文化。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时代进步的要求,创造性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实新的时代内容,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曲文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10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2
财经院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摘要:面对当今财经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现状,高等院校必须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功能,采取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参观文化古迹、重视传统节目等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财经类院校主要担负着培养和输送满足经济管理和社会事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院校,其课程本身注重逻辑性、实用性、工具性、功利性、近期效益,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财经院校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相对单薄。但是,现代经济的发展对财经人才却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不仅专业上要精,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如整体意识、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等等。财经院校应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是正确的方向。那么财经院校应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呢?本文试图加以阐释,以期对财经院校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
(一)面向财经类学生开设《大学语文》
猜你喜欢:
>>>下一页更多精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