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之声》600字观后感小学范文
《音乐之声》是一部年代久远的音乐片,但是依旧是非常的好看。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音乐之声》观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音乐之声》观后感一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梳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音乐之声》观后感二
《音乐之声》是一部很有名的教育片,在学校学习时老师也曾带我们赏析过。而这次是第二次赏析这部影片,与第一次相比,感触颇多,也改变了自己的很多看法。
从影片情节来看,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自由奔放的年轻修道女玛丽亚被送到特拉普船长家做家庭教师。他们家共有七个孩子,特拉普船长在妻子去世后,一直用严格的军纪训练他的孩子们,孩子们一开始行为不端,赶走了很多的家庭教师。这一切在玛丽亚来到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玛丽亚爱的感化下,孩子们变得活泼、有爱。在这之后玛丽亚也与船长产生感情,并结婚了……
细品影片中的内容,很多场景中都蕴含着这位家庭教师的教育机智。比如在玛丽亚初到特拉普船长家,孩子在知道她是第一次当家庭教师时,就开始作弄她。她们在她的口袋里放青蛙,在她的板凳上放松果…想让她出糗。
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总以为玛丽亚会与特拉普船长告密,结果却不是这样,玛丽亚告诉船长是自己得了风湿所以才不敢坐,并且对于孩子们的恶作剧,玛丽亚也是只字未提。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告诉船长让他好好“管教”孩子们不是更好吗?
当这一次再赏析影片时,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正如在影片中孩子们对每一位家庭教师都会恶作剧,我们只看到了问题,而没有看到原因,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想要赶走家庭教师无非是想得到父亲的关注,因为只有没有家庭教师时,父亲才会陪伴他们,其实也就是孩子们缺少爱。
玛丽亚处理这种问题的方式是想告诉孩子们这种方式是没有用的,我不会生气,也不会告状,接着就是用爱去感化孩子们,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她亲手为每个孩子定做了一套衣服,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耐心陪伴,帮他们出主意……
看啊,这是一位多么有爱的老师!
她宽容、善良、机智,能带给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真的很让人钦佩。
《音乐之声》观后感三
这个星期我们所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国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爱唱歌的修女的家庭教师经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玛利亚,玛利亚在很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么事都迟到。修女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把玛利亚调出去做家庭教师,玛利亚当然不情愿,所以一路上都好害怕,但是她不停的鼓励自己,可是当她到达她所教的地点后,她的自信荡然无存,因为,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间没人的屋子里,她四处张望着,突然,一个管家出现在她面前,管家将她请了出来。上校出现了,他认真仔细地打量着玛利亚,接着,上校一拿出一个哨子,他吹响了哨子,紧接着,有七个孩子依次从楼上跑下来,并且按顺序站好。
玛利亚看着他们,感到有些高兴,因为她开始喜欢上这些孩子们了。渐渐的,玛利亚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且开始教学,因为玛利亚爱好音乐,所以她教的就是音乐,她带领孩子们学起了音乐。首先,她将这七个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个音阶,从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后,她就教他们唱歌。我说过,玛利亚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她不会像别人教音乐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她整天带着孩子们出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但是,这让那位上校很不高兴,因为这让他丢尽了脸面,上校的孩子,尽然和一个教师整天在外面疯玩,这能不让他丢脸吗。
终于,上校这次爆发了,玛利亚这次带着孩子们在湖里划船,看见上校来了,兴奋的向他招手,结果船翻了,他们掉进了水里,当他们从水里游上来时,上校已经忍耐到极点了,上校一气之下,说要将玛利亚解雇,玛利亚尤为震惊,她感到失望极了。就在这时,上校听到了从家里传来的歌声,上校停止了对玛利亚的训斥,开始追寻歌声的来源,他疾步走回家,看见他的孩子们正在唱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就问是谁教他们的,上校的妻子将头一撇,朝着玛利亚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刻明白了,连忙跑过去向她道歉,并且要求她留下来,玛利亚很高兴她能留下来,但是,这时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因为,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的那么亲近。
在这以后,玛利亚还 让上校的孩子进行了木偶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的电影就放到这里,老师告诉我们,最后玛利亚和上校结了婚,而且还 进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乐之声》观后感四
《音乐之声》是美国七十年代初奥斯卡电影。
以一个实习修女犸丽亚为主人公,去一个古板乏味的家庭当女家庭教师,她将音乐带到了这个家庭,使整个家都活跃起来,变得自由,变得有趣而丰富多样,连妻子去世后变得严肃而易怒的伯爵,也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们亲近起来,她不仅取得了七个孩子的喜爱,与伯爵结了婚,还帮助他们逃离了奥地利,过上全新的生活。
音乐似乎是犸丽亚不可缺少的,她从头到尾几乎都在歌唱,她的乐观、向上、进取都来自于音乐,她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接触到音乐,最后喜爱音乐,在最后遇难时刻,仍表演出属于最后一场音乐会,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伯爵一家摆脱了的毒牙,结尾是青青的绿山,蔚蓝的天空,与开头的山坡相互照应。
犸丽亚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保持不变,当她发现音乐融入她青春活力的生命时,那颗有力跳动的心脏已经使她将音乐带到每一个人的身边,用音乐来解除烦恼,增加快乐,当音乐和大自然的生命力结合在一起之时,她寻找到了自由,一个属于每一个人该有的自由和欢愉,于是,她把自己的一切美丽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富有一切童真和生命。
整部电影中有两个对比——寇特和劳夫。如果寇特没有犸丽亚的关心的照顾以及其所给予的乐观和重视,就会成为劳夫——一个胆小懦弱,却不肯承认的一个十七岁男孩子,犸丽亚没有见过他一面,所以没有教育他,导致他连自己的女朋友——莉莎都背叛,差点残害了他们一家。有一段伯爵与劳夫的对话,我在此处稍有摘录:“把放下!听我的!把放下!”伯爵颤抖而故作镇定。此时的劳夫被汗虚透了,紧紧地攥着,似乎要把这把无辜的掐断,他放下了。“你到底和他们不一样。”伯爵说。此处激发了他最脆弱的心底,一个不肯承认懦弱的人最脆弱的心脏——我不是懦弱的!于是,他大喊,这声大喊也将他与莉莎的情分断了:“上尉!他们在这里!”……”从这一个小片段可见,是懦弱使他自卑,又是懦弱促使他“勇敢”。再说寇特,他希望成为他的父亲——伯爵先生。可因为伯爵前期的冷漠和无情,使他自卑而胆小,外表却装作强大,让父亲不再冷言冷语。如果没有犸丽亚使他的父亲对他的人生进行改造,他也会成为劳夫,一个胆小懦弱,却不肯承认的男孩子。可见犸丽亚对这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关于文科、理科等古板教育,犸丽亚这个家庭教师,可以说她没有教育孩子们,她让大自然滋养了这群孩子,使孩子将“里的秩序”褪去,让一个完全的健康生命显现出来。
《音乐之声》观后感五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
《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关文章:
5.音乐之声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