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电影活着的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福贵不应该同情他,因为他不孝,变卖家产来赌博;又觉得他很可怜;没有住处,儿子死掉,女儿死掉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庭,不能放弃我们家中的哪一个成员。并且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艰辛和坎坷,要勇敢的面对一切苦难和不幸。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电影活着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1
又看了一遍电影《活着》,这部94年的片子总能让我内心掀起波澜。余华写在书中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赶着老牛福贵,在落日的余晖中留下一抹忧伤的身影,让人看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而电影的结局有家珍,有二喜,有馒头,也算是个比较让人放心的结局吧。而我想说的是,生命可贵,世事无常但却一环连着一环,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忧伤的开始,似乎冥冥中决定了悲哀的后来。电影的开头就是纨绔子弟福贵不听妻子的劝告输掉了全部家产,父亲气死在搬去破旧的房子的当天。之后福贵决定好好过日子,但却被抓走,在福贵终于活着回到家时,发现母亲已经去世,而自己的女儿只会看着自己笑却再也不能说话。后来,福贵的儿子有庆被好友春生开车撞倒的墙砸死,不知道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巧合,他的女儿凤霞在那间曾经放过有庆尸体的病房生孩子难产而死。
影片的结构非常清晰,片中的人物深深受到了当时时代大背景的影响,时代气息极强,是时代让福贵这种小人物的命运变得悲惨,其中也深刻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现状,也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当时的内战,建国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让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惨的是平民百姓。而让我最感动的就是,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然后又稀里糊涂的被共产党抓去当俘虏的福贵,一直没有放弃生存的欲望,他是踩着别人的尸体活了下来,为得就是与家人团聚。当一个人求生的欲望如此强烈之时,可知当时连生命都不能保障,人的生命更显得珍贵。妻子家珍一直对福贵不离不弃,为的就是和福贵过安生日子,这种坚持让人感叹,她是福贵的精神支柱,生活虽艰苦,悲剧一再重演,但是他们对未来仍充满期待,坚信着日子会越过越好,这种心态,实在令我佩服。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也不知如何定义自己的命运。我不相信宿命论,我相信我们每走一步路都深深影响我们的未来,即使外部因素不可护忽略,但命运是最终是自己把握着。那就认真生活吧,用心过好每个或平淡或轰动或无奈或惊喜的日子,去做想做的事,去追未完成的梦,即使沿途会受伤流泪也不要轻言放弃,就像凤凰涅槃,至少痛过之后是重生。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2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3
今天认认真真的看了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内心又是一阵触动。原来活着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一人的一生实在是太丰富,经历太多的事情,祸与福总是在不断地交替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以前读过本书,看完了书心里总是带着点难过,富贵身边所有的亲人都比他早离开世界,这本书给人的格调带着淡淡的悲伤。书的结局还是把人带回了一阵深思,富贵活着而且还带着乐观的心活着,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供自己的后半生淡淡的回忆,回忆的时候也许嘴角的弧线还向上扬。在那个时候我读懂了你所受的苦也许并不叫苦,过了若干年后,你回忆你所受的苦竟带着淡淡的甜还有淡淡的幸福,你会羡慕你的人生有多么的满足。
看电影《活着》里面有很多的内容进行了改编,结局带着淡淡的喜。我很佩服葛优演的“富贵”,开头当一个纨绔子弟的时候,假如我在他面前我恨不得给他一巴掌,怎么可以这样的败家啊,怎么就这么的爱赌钱啊。呵斥自己的妻子算什么男子汉。剧情开始转变,他终于输光了钱败完了家业,终于知道了悔改。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富贵被抓去当兵后,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时候向共产党投降的时候,最终回到了家。当镜头定格在他跑回家看到妻子,妻子在他面前哭了的时候,他终于知道自己让妻子受了太多的苦,妻子活得真的好艰辛。印象深刻的情节二回家后得到了那间老宅的龙二被地主的身份枪毙的时候,他尿裤子了。如果他还是地主,富贵知道死的就是自己,他庆幸自己因祸得福。这个细节很形象,把富贵爱自己的生命刻画的淋漓尽致。深刻印象的情节三有庆死了,他的那种失子之痛,难过和无奈同时也很自责,富贵后悔自己叫孩子上学,假如没有上学孩子也不会睡着,最终也不会被车子撞。后来我想了想,其实有庆的死也是由于在大跃进时期只有空有理想,过度劳累缺少睡眠造成的,说白了有庆就是大生产运动的牺牲品。情节四就是富贵背着孩子上学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养了鸡然后变成鹅,鹅然后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变成了共产主义。形成对比的是给馒头说的话,变成了牛的时候再也没有说共产主义了,而是生活越变越好。当我在看之一段话时,我在想是不是富贵脑袋出问题了啊,不同质的东西根本就不能变成另一种东西,为什么他就说的那样的自然那。后来想想原来这一切都是指导思想在作怪。上级领导怎样宣传百姓就怎么听,给外孙馒头说的话的时候,这个时候富贵好像明白了有时候所谓的共产主义只是一个口号或许并不能实现。还有村长说的饺子里面有一头猪的时候,这时候的社会也太夸张了吧,这样过度的思想的思想宣传只能让百姓的精神世界更加的浮躁。
凤霞结婚的时候送的语录唱得也是红歌,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人们的个人崇拜实在是是到了极点。而凤霞的死又是造成的,打到资产阶级走资派将主治医生都打到了。年轻的护士不懂事葬送了凤霞的生命。在电影里我是忒别的喜欢凤霞的,她很可爱心灵也很美。同时她很勤劳,任劳任怨也体谅母亲。
富贵的妻子由巩俐饰演,我也忒别的喜欢她。在丈夫家产散尽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带着孩子回家。应证了一句话“我只想和你好好地过日子”,他回家照顾着丈夫和丈夫的妈妈,任劳任怨。对孩子的爱她也表演的非常好,给有庆装二十个饺子,护着孩子不让他被福贵打,记着给凤霞的孩子照照片。十足的母爱,典型的刻画着中国妇女的朴实无华,善良正直,任劳任怨。。。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给人一种精神启迪,太喜欢这部电影了。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4
余华弃医从文,这与鲁迅相同,后成了一位名振海内外的作家。我是看了小说《活着》后从内心肃然对他敢于直面现实而起敬,这与鲁迅又俨然相同了。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赞同他的观点,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多的贪官污吏,我们也不应该苛求作家有多么高远的社会责任心,他能勇敢地再现历史,就足够了。
当我看完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后,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次被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震撼。从我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不夸张地说,看《活着》小说和电影,我都是含着复杂的泪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颗泪珠都闪烁着人性本有的怜悯之光泽。
余华的《活着》通过徐福贵有些超脱的叙述,故事沿着倒叙展开。而电影则是张艺谋借用一支讽刺的椽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宽度近达半个世纪中国农民家庭悲欢离合的画卷。虽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实,真实地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某个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杀的中国农民的命运史诗。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我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我只说他真切地告诉我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觉而言,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见,“老谋子”对原著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中国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现实,中国的希望我以为要敢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和自己。您说呢?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应该活着,因为世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感情!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5
语文课上,老师凑出了一下午的时间给我们看电影,名为《活着》。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小说我没有读过,据说很沉重,不过通过这部电影已足以感受心头之重。
《活着》淡淡的两个字,平凡的百姓的平凡故事。《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片中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优的活着只是中国千千万老百姓活着的缩影,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泪水中我们也有庆幸。
福贵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一部分人的命运。一个败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穷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变为贫穷,母亲的去世,巡演皮影戏被抓服役,参加内战,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死,都是那么惨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极力的维持中,命运和社会给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看得出来,生活没有丝毫动情,要给他一个完好的感觉。福贵居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晚年与妻子为伴,想这种可怕的生活。一个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无奈。深深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真是一个要自己必须回答的问题。
活着,难啊,要活的坚忍不拔,伟岸不动,难啊,福贵看似弱不禁风,细皮嫩肉。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下有谁能心平气和地承受!活着很无奈,有很多事不能阻止,因此而丧失痛绝一直兢兢业业地活着,却可以一瞬间把你打回原形,身上犹如背负着万砘巨石,为它而发泄,发狂、发疯。
电影最后富贵的外甥孙给了我们最后的希望。所有的话语都汇成了那一句像儿歌似的略带疲惫的而又韵味悠长的话语: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一切都好起来了……
看完这个电影,我们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我们不再需要太多,我们活着不仅为自己,还为了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 高二的活着观后感
2021年电影活着的观后感
上一篇:喋血孤城的观后感高中生
下一篇:背着爸爸上学观后感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