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最新的爱情故事观后感

时间: 海露0 分享

春天的晚上,盛开的桃树,月白的衫子,羞涩的姑娘,种.种意象表明这是一个世俗但是不庸俗的爱情故事。美丽的邂逅,相知的问候,站立,注视……但,“就这样就完了”。美好的初恋戛然而止。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爱情故事》观后感,欢迎查阅。

《爱情故事》观后感1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的巨大成功,似乎给予陈思诚极大地信心,趁着《北爱》的热潮还未散尽,又风风火火的开拍了他首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同名电影《北京爱情故事》。

《北爱》的上映时间被选择在了情人节的前一天,是名符其实的黄金档,在同期上映的电影中,《北爱》不论是名气、演员阵容、宣传噱头都略胜一筹,这样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结合,让广大情侣对于影片期待值很高,特别是陈导一如既往的选择了和佟丽娅在戏内扮演情侣,以及事先爆料的一句:“如果《北爱》的电视剧是在强调北京,那么这次的电影我更突出的是爱情!”这样的宣言,更是迎合了“情人节”的广大消费者们。

电影的预告片做的比较花哨,车水马龙的街区,川流不息的人群,陈思诚饰演的疯子在人群中迷茫而执著的寻找,这时在马路中间突然被车撞了,随即出现了倒计时的屏幕,这场景呼应了《北爱》电视剧的大结局,但是实际观影时却发现,这其实只是陈导为了影片宣传而刻意设计的,影片其实和《北爱》毫无瓜葛。疯子完全没有了丝毫高富帅的影子,成了石小猛一样的屌丝出生,一般的家庭背景,三流的大学,没车没房,可谓是彻彻底底的城市底层白领。但是在影片开始,他就对佟丽娅扮演的“如冰”一见钟情,为了她,不惜喝酒喝到吐,之后还去游乐场折腾个天翻地覆,并且借机表白,当晚两人就发生关系,在不幸的“擦枪走火”后,他勇敢求婚,并大声的喊出了“我没钱、没房、没户口,但我爱你,嫁给我行吗?”佟丽娅在短暂沉默后,回了一句:“你为什么不早点出现…这样的台词确实太过于俗套,在偶像剧、爱情片中几乎用烂了。但陈导似乎通过电影证明了一个真理,佟丽娅就注定是我的,不管我是高富帅还是穷屌丝,那怕是拍电影,她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影片一共交代了五段完整的恋情,一对中学生的朦胧好感;陈思诚和佟丽娅的裸婚恋情;王学兵饰演的三十来岁事业小有成就的老大哥在外面花天酒地,频繁约炮,但被妻子发现提出离婚后,却失声痛哭;梁家辉饰演的中年成功男人形象,差点和王学兵的妻子“余男”发生关系,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赶到希腊和老婆迎接结婚纪念日;以及一对老年夫妻,妻子发现自己身患绝症,四处张罗为自己的老公找个老伴,能在自己走后照顾他。五段恋情描写的是五种年龄段的爱情状态,在横向和纵向之间进行比较,少年时,爱情是最纯真的事物,纯粹到像一碰就碎的琉璃。青年时,一腔热血,可以为了爱忽视一切的物质。大了些,对于爱情产生怀疑,在外面放纵欢歌,但面对离婚,却发现自己完全割舍不下这段平淡似水的感情。中年后,彼此理解,那怕对于爱情已经没有答案,爱情却早已化作亲情融入生活。老年后,对于俗世已经看淡,熟悉了双方的生活,熟悉了有你的一切,爱就是左手牵右手,平淡却完全无法分开。

比起电视剧,影片的情感冲击力似乎减弱了许多,但是对于感情本身的理解和思考,却越发的深邃,挑选在情人节上映,气氛比较沉重,在感动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在青年时,爱情是面包米饭,不可缺少,在中年时,爱情依旧是面包米饭,可我们总喜欢找些牛排、汉堡尝尝新鲜,一直到老年,我们只习惯了对方的面包米饭,其他的食物已然消化不了…

我不知道作为观众的你现在多大?又是怎么理解你现在的爱情?但我想《北爱》所想传达的——爱情本身都是欲望的延伸,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会酝酿成亲情,平淡但不可或缺。

《爱情故事》观后感2

《东京爱情故事》是日本富士电视台1991年推出的电视剧集,改篇自日本漫画家柴门文的的同名漫画,讲述一群平凡的男女:正经认真的永尾完治、风流倜傥的三上健一、活泼开朗的赤名莉香、以及单纯固执的关口里美。在他们经历了恋爱的几次转变后,最后他们的恋爱以永尾和关口、三上和尚子的结婚而告终,而莉香则离开了东京……

在这部爱情片里,我想说

丸子待人太好了,好的没原则

丸子又太坏了,坏的不像个男人,

莉香太完美了,完美的使自己背负的太多太多,呼..透不过气来

关口太依赖朋友,自私到不记莉香舍丸子去陪三上;

自私到拦住丸子,再次伤害了莉香,我不喜欢关口,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

我不太喜欢关口里美,从高中就对两个男生保持暧昧,在没得到自己喜欢的之后,就去要喜欢自己的人在身边!这本来已经很自私了,何况当时喜欢自己的人现在已经有女朋友.而且是那么善良的女朋友!三上已经和里美同居很久了,完治竟然对三上说自己有多喜欢里美。看到三上那带着惊疑的眼神,我好像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花心了。可爱的莉香,要找一个比完治有勇气的人,比完治更懂她的人才行。总之是不喜欢里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对谁都不能了解透彻却又自私的女人,开心快乐的时候总从来不会想到丸子,只是在受伤的时候才想到有这样的一个男人。

莉香,一名很特别的女孩,对爱情的态度是这样的坦率,不管结果是如何还是那样执着。而在爱情压力,一味付出而受伤时却用不断用微笑来掩饰自己而维持最后一点尊严;在自私而虚伪的人群中,莉香就像是个小精灵,灿烂的笑容,直率的个性,看到每次她用微笑去掩饰一些尴尬的时候真的好心疼!一直在真心付出,勇敢的爱着.丸子不配得到她的爱。猪头说我有好多地方挺像莉香的,大大例例的,什么都敢说敢做。其实莉香很多性格地方的确和我很相仿,在看的过程中很多感受我好像身临其境一样。但我没有她那么洒脱,没有她那么乐观。但我觉得莉香并不完美。她最大的缺点是很多女孩的通病,爱的太深以至于想控制喜欢的男孩,她会不断的说反话来讽刺丸子,无厘头的给他打电话,敏感的感觉到一切问题,说白了,就是她的占有欲太强了。在生活中,有千千万万的人会因为承受不了恋人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导致分手。正如丸子所说,她的爱自己承受不起了。

至于丸子,我觉得他不配得到莉香的爱,他是对人不错,可是好得没有原则,莉香一味的付出,而他简直就是个负心汉。既不敢爱,也不敢恨。

猪头说他最喜欢就是莉香的微笑了,说看完那片子后,满脑子都是她的笑容。的确如此,连我都喜欢那可爱甜美的笑容,更何况他。莉香的微笑征服了一代人的心,也影响了一代人的爱情观。

呵呵,小鱼鉴定完毕!

猪头,陪看完这片子后,希望你对人生有不同的感悟,你做人要坚强些,即使心理积压着沉重的伤害,也要乐观的去对待一切,对自己的理想要努力争取,对于爱你为你付出的女人也要好好珍惜,千万不要让身边深爱你的人痛苦,不然我会跑到的哦~!

《爱情故事》观后感3

爱情还是革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爱情的三部曲》探讨了它,虽说巴金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曾说他是要通过爱情来考察人的性格及其性格的成长。可是他所塑造的几个重要人物都曾被这个问题击中过,包括坚定的陈真、热情无所栖止的吴仁民、憎恨女人的德、还有死前发出此问的明。

虽然《雾》的主角是周如水,但周如水并没有遭遇这个问题,他遭遇的是爱情与亲情的矛盾,这类矛盾本来很值得深入展开,但由于巴金先生太厌恶周如水软弱迟疑的性格,所以并未得以公正地探讨。我倒是更喜欢陈真在受到秦蕴玉这个有着女性魅力的妖娆女人挑衅的那一段,她使“机器”一般整天只会为工作“转动”的陈真感受到,世界不光只有“速写”一样粗线条的革命工作,还有“工笔画”一样细致的美丽异性,但是陈真的坚定能够解决爱情与革命的冲突,他懂得“逃避”和“镇压”这种撩人情绪的必要,他留恋,但强迫自己与她们永别,所以在陈真的心中,爱情从来不曾出现过。

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是《雨》及其主人公吴仁民,因为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最强,且主人公的生命更真实,性格更复杂,他陷在矛盾的中心无法自拔,此外他还有死亡的困惑。在作品的开端,陈真的死逼迫吴仁民面对着一个终极的问题:死亡。空虚感和焦灼感同时向他袭来,使他发出一连串哈姆雷特式的独白,甚至人格分裂地与另一个自我面对面发问争辩。对其他人来说,陈真的死只是一个革命者的死,虽说和机器的报废一样让人惋惜,但是社会的熔炉还可以造就其他机器般的革命者;可对吴仁民来说,陈真的死是一个生命的毁寂,一种情感的断裂,一种人的生存真实感的消逝。吴仁民生命的热情因此落入了深渊,找不到依凭……还好此时,女人来了、爱情来了,将他的生命和情感重新托起,爱情的热度和力量、憧憬和美妙使得吴仁民获得了新生,然而在他觉得幸福的时候,朋友们则悲恸着吴仁民为了爱情荒废了革命,从有志青年沦落为“一个普通的人”了。吴仁民一面抗拒朋友的指责,一面想寻找一个平衡爱情和革命的生活方式。然而巴金先生太心急,他为了不让吴仁民堕落成一个普通人而设计了熊智君的死亡:熊智君的身体本来就有病,她自己也不愿成为吴仁民的拖累,为了保护吴仁民的生命,她牺牲自己嫁给了那个要迫害吴仁民的官员。所以在吴仁民这里,爱情终究幻灭了,他痛惜熊智君的牺牲,但他更痛恨造就他爱情幻灭的制度,他似乎在爱情方面“觉悟了”,故事的结尾他这样说道,“我现在完全自由了。爱情本来是有闲阶级玩的把戏,我没有权力享受它。只怪这些日子我被爱情迷住了眼睛,白白给自己招来了许多苦恼。”他不再“疑惑”了。然而我却疑惑了,我疑惑熊智君的牺牲是否值得,她为了一个男人、为了她的爱情和他的事业牺牲了自己,但最后这个男人却责怪了爱情。可以责怪仇人、责怪制度、责怪把人逼到无路可走的社会,但是怎么可以责怪爱情?变得“坚定”的吴仁民变得不那么让人喜欢了……

但《电》里让人值得安慰的是,吴仁民否认了《雨》中那个责怪爱情的自己,明一直为了革命,不敢涉足爱情一步,他和德华彼此爱慕,爱情折磨着他,他只能“用工作折磨自己,用忧郁摧残自己,为的是要消灭那爱的痕迹”,他临死前问吴仁民,他们这样的革命者有没有爱的权利,吴仁民痛苦地回答,“为什么你要疑惑呢?个人的幸福并不一定是跟集体的幸福冲突的。爱并不是犯罪。”但在《电》中,大部分主人公都有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们爱情的模式都是战友式的爱情,只有这一种模式才能够使爱情不与革命发生冲突,既满足人的理想追寻又满足人的自然欲求,吴仁民和李佩珠因此才能完美地相爱。然而我并不喜欢这种完美,因为我不能接受模式的僵硬和它的唯一……

巴金先生的爱情三部曲很多地方读来让人觉得突兀与刻意,描写能力和对情节节奏的把握也很不到位,语言甚至有些贫乏(有时候会用重复的话在不同的地方形容某种动作、某种心境、某种环境)。不过还不到三十岁的巴金先生真诚地把自己的热情与痛苦、困惑与思考都写了进去,我想,他忠于那个时候他自己全部的生命体验,并感动了当时那么多的青年读者,这就够了。

《爱情故事》观后感4

每天上床后总也不会入眠,后来一次不知不觉中就翻到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每晚睡前看一点儿,就这样,看了将近一星期终于看完了。

也许是因为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对于里面描述的好多,我似乎都不会懂。特别是那些革命青年的信仰,还有一些他们的那些观点论者论证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对于《雾》里面的周如水和张若兰之间的爱情纠结,我实在受不了周如水的懦弱、迟疑、矛盾的性格。不过也许是因为那里面的主角不是我,所以我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的鄙视他吧。在最后,张若兰向他表明爱迹之时,他都还是那样的执迷,矛盾。可以想象,像他这样的青年,被封建社会的荼毒之深,让人唏嘘不已。在我看不起周如水的人格的同时,也看到了那时人们正在与封建社会,资产主义进行着的激烈的斗争。

对于陈真这个人,我想我应该把我的真挚的敬意送与他。因为他的思想的书籍对于那些看过他的书的人的启发,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啊。他拖着残病的身体坚持着革命到底。新的信仰,使他无畏病痛的折磨,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想他为什么那么反对恋爱,一方面是因为革命事业尚未成功,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自己的身体不允许吧。所以他总是尽力逃避感情方面的事情,也不想辜负其他人吧。对于最后他被车碾死,我对于他有这样的结局感到悲痛,他不是因为他的革命而死的,这样的死在他看来是很不值得的。不过,虽然死了,可是他的书籍,他的精神都影响这后来的人们。特别是被他称作“三个小资产阶级女人”之一的李佩珠,就是因为他的书而使她走向了革命之路。

对于《雨》里面的主人翁吴仁民与玉雯和熊智君之间的纠葛,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还是会有很多像这样那样情节的吧。尤其是在感情与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中的抉择是多么的困难啊,读着吴仁民在事业和感情方面的痛苦,矛盾。让我觉得选择是多么重要的啊,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生活的方向。陷于感情的漩涡,真的有时几乎是致命的。不过理智总是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温暖就放弃了自己终生的事业和追求。对于那个玉雯,我有些看不起她那样的女子,现在在吴仁民的面前乞讨着他的一点点的可怜,那么的狼狈不堪,不顾形象,完全没有自我。而我只能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也许是因为我不懂的爱情所以才会这么说吧。生活中也还不是有很多人为了那所谓的爱人“回心转意”而放下了自己的自尊,自重,完全没有该属于自己的骨气和人格。也许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爱情在他们心目中已经盖过了一切了吧。而我想说的就是,这样的爱情,是这样的盲目啊。真的可以用“爱的死去活来”来形容了呢。而对于那个柔弱多病的熊智君,我对她还是大有赞赏的。那么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那么一个弱柔的女子,为了爱情,大胆的不顾一切的追求,比起那个周如水,我觉得她不知道比他好了多少倍了。至少在爱情面前,她就没有因为迟疑而痛失所爱。特别是最后,为了爱人的事业甘愿牺牲自己好不容易的来的幸福,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也许在她眼中,爱情早已高过一切,爱人也就使她的全部了吧。她这样,也是大多数的古代的女子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爱情的崇高,神圣已经超过了一切。

对于《雷》里面的德和慧之间的感情,我表示很遗憾。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就像死敌一样争锋相对,互相折磨,互相仇视。其实,也不过是他们的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罢了,还不是想要引起对方的注意,想要对方的注意。而最后刚刚和解的他们,就因为德的死去是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就已完结。对于慧,我很敬佩。在那样一个时代,她的表现无疑是大胆,豪放的。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那个对女人满是压迫的社会里,她以她特别的生活方式,无声的反抗着封建礼俗。也有是因为在他们的革命事业中的那种沉闷,压抑,紧张的生活,使她不得不找一些方法了缓解一下这些气氛。

而最后的《电》里面,革命已经渐渐的展开了。而最后,也讲述起了吴仁民和李佩珠之间的爱情故事。对于这,我没有太多的话要说。不过对于吴仁民,也不只是对于他,似乎他们的爱来得很突然,去的也突然。想当初的周如水,似乎也喜欢过好几个,而现在的他,也是这样,他的瑶珠,玉雯,智君,佩珠,让我很是怀疑。到底是爱情的质量的问题,还是男人的本性?

《电》里面的革命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过就是因为革命的展开,发展和壮大,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压力和迫害,一个又一个的革命青年就那样在他们面前遭到迫害。使得他们的热血更加活跃,心情也变得愈加沉重和愤怒。压迫者,上层资产阶级对他们的残害,而他们只能无声的控诉着,生活的压抑,黑暗,使青年们的心更加的不平静了。压迫越来越严重,希望越来越渺茫,革命还在进行着------他们的前途,他们的命运似乎在他们为了革命献身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了。也许正是因为有他们那样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有了最后的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虽然这只是一部小说,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状况,还有社会性状。从而看出了,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运也是多么的幸福啊。而这样的幸福的生活,却是他们那些热血的青年用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幸福换来的。对于他们,我们不得不感谢,也不得不尊敬。

《爱情故事》观后感5

因为搬入新居,带来了很多书,但还不是全部,一部分在我妈那里,一部分在原来住的地方,随手挑了三四捆打包带来,整理出来,码上书架,无意中看到很多年前买的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翻开扉页,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20--元旦购于复旦。那一年是我在复旦的第二年,96年高中毕业,97年上大二。看着书上的字,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头,似乎还依稀记得那个书店的位置,应该在去南区宿舍的小路上吧,有一家叫“经世书局”的书店,旧旧的两开间门面的书店,里面大多都是学术类的书籍,因为那时候我住在南区宿舍,路经那里,所以我经常逛那家书店,那会儿还买过戴厚英的《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和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

巴老似乎很擅长写三部曲,写了《激流三部曲》,又写了《爱情三部曲》,之后还有《抗战三部曲》,其实《爱情三部曲》写作的年代早于《激流三部曲》,从20--年开始写的,到20--年完成的,20--年发表的时候,《激流三部曲》已在写作中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激流三部曲》,也就是《家春秋》,但在我看到的一些评论性的文章中说,其实巴老的《爱情三部曲》写的更胜于《激流三部曲》。

因为现在白天家事很多,只能利用干活的空档,见缝插针地看几页,看得断断续续的,大段的时间是在晚上,说是大段,其实也就是在孩子睡下去之后到十一二点的那段时间,也就那么两三个钟头吧,对我是很宝贵的,没有人打扰,没有噪声,没一会儿我就能沉浸到书中,现在已经看完了《雾》、《雨》、《雷》,《电》正在进行中,《雷》是三部曲中的一个过度部分,篇幅较小,承上而启下,主要是《雨》中故事未完,但人物已尽,为了《电》能顺利进行下去,所以产生了《雷》,设置了一些人物,有趣的是人物的名字都是一个字,如:明、克、慧、影、碧、云、贤,看得有点晕乎,但细细想来,这是巴老刻意为之的,虽然人物多而杂,其实脉络很明了,思路很清晰。感悟那个年代,干革命工作的艰辛,不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能随性地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是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也要以国家的事业为重。这一点,从巴老的书中就能窥见一斑,不能明说那是革命,那是共产党的群众,而只能说那是“我们那个团体”,我们是“好同志”之类的话,因为写作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是个非常敏感的年代,说话的时候都是端着自己脑袋的,实属不易啊!

什么叫信仰?那个年代的人们,人人都有信仰,因此,活得虽苦,但却乐此不疲,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给心理上也带来匮乏,反之,内心很充实,很满足,做事有干劲儿,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个个有思想,人人有信念。那么如此想来,我的信念呢?在哪里?它是什么呢?

最新的爱情故事观后感相关文章:

最新的爱情观后感

北京爱情故事观后感范文5篇

关于爱情的观后感

2019《初恋那件小事》最新观后感5篇

爱情读后感5篇700字

爱情故事片魂断蓝桥观后感五篇

浪漫爱情故事最新5篇

爱情故事5篇600字

关于《新恋爱时代》观后感5篇

2019爱情电影《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影评【5篇】

77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