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观后感6篇600字
吴老师与蒋老师一样,都是充满爱的老师,他们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以人格魅力感染孩子们,教会他们正直、善良、以及真正获得幸福的方式。捐赠的风波在孩子们的投票决定下渐渐平息,他们都愿意将包裹转赠给其他村的孩子,因为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我想,这是瓦岩村孩子帮助他人的开始,将来,当他们学成之时,必能以自己的力量做更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包裹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包裹观后感1
影片开始时,瓦岩的山,瓦岩的水,那样美丽静谧,可是贫困却如火蛇,一点点侵噬着这个小山村。现今社会,能这样安安心心在小山村任教一辈子,实在是太难能可贵。虽然蒋老师并没能改变山村的贫困,但他对学生的爱,对瓦岩山村的爱,对事物的宽容大度,却给村民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村民起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吴老师作为年轻的一代,让我们看到中国山村教育的希望,他与蒋老师一样,也对同学们充满了爱。
吴立山在网上发帖呼吁社会关注瓦岩小学孩子们的冬天,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却给山村带来一阵意想不到的风波。狭隘自私与宽仁博爱碰撞,也引起我们对公益捐赠合理性、透明性、公平性的思考。我们应该意识到,在爱心捐赠的同时,会给受益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汇聚人间暖流的包裹从四面八方涌向瓦岩时,村民们的激动兴奋可想而知,对于世代贫困的他们来说,这些包裹显得多么诱人,他们也并不是太过自私,而只是对贫困太过惧怕,以至为了这些财富争得不可开交,甚至于村长与荞花的大打出手。这也让我看到了帮助他们改变贫穷的面貌,仅仅从物质上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从教育入手,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懂得更深的道理。
影片中吴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解一首关于磨难的诗时说,遇到艰苦和磨难,要敢于面对,不被吓倒,不退缩,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充满磨难,而只有克服这些困难,人们才能得到成长。在磨难中成长的孩子们更懂得生活的艰辛,从而也会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他们也许更懂得幸福的含义。小谷穗说他们接受全国各地好心人的帮助,是一种幸福,然而吴老师对孩子们说,他们不能总指望别人的帮助,而应该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以获得更大的幸福。
包裹观后感2
青山绿水,天高云淡,这是云南留给人们诗画一样的美。可是,当我的视线随着《包裹》的镜头在瓦岩小学缓慢移动时,我觉得这座大山比那山灵水秀更令我感动,也更加唯美。
瓦岩小学,一个在大山深处,简简单单的几块青灰色的砖头垒起的学校。在这儿,没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没有供孩子们娱乐的篮球乒乓;没有孩子们渴望的很多很多。几间破旧的房子在雪中孤零零地站着,仿佛在平静中诉说着无尽的悲哀。每一次镜头把这苍白的没有生机的背景扩大再扩大时,我总是觉得生生不息的坚强在这里喷薄。
王燕,是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不过八、九岁的小肩膀扛起的却是整个家。照顾身患重病的爷爷,操持家务,艰难求学,然后又经历与爷爷的生死相隔。真不知她的勇气来自哪里,她的坚强是谁给予的。当他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雪色中时,一抹灿烂的阳光照亮了瓦岩小学。她的路还很长,他一定会越走越远。
还有小勇,因为家里穷,几次辍学跑回家放羊。一双鞋,也要留到过年时才能穿。这就是山里面的人,他们穷惯了,他们也穷怕了。顾树理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个圆环,它中空残缺,却又首位相衔,不是圆满,每个人都活着自己的生命,唱着自己的歌。瓦岩的人们在大山中艰难的追寻着他们自己的歌。
当这歌声穿破了重重的阻碍,飞到人们面前时,人们才知道在美丽的云南还有一个地方叫瓦岩,它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我们没有成为一名无情的看客,在这个冬天,瓦岩的人们收到了很多很多他们不曾想到的礼物。
有一首歌叫《爱的奉献》。这个世界其实很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当很多的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关注瓦岩的时候,瓦岩的人们笑得更踏实了,踩得步伐更坚定了;瓦岩的孩子们不用带着奢求的眼神在山中摸爬滚打,孩子们的目光更加空明澄澈。对于瓦岩,或者对于更多像瓦岩一样的地区来说,未来依然是路途遥远,但他们一定知道“道远志坚,去远不忘。”我的思绪随着镜头飞快的转动。我也要有一份我自己的“包裹”寄给他们。
包裹观后感3
“《包裹》这部电影通过人物关系的描写与表现,我们理解了贯穿剧本的两条线索,一条是通过网络沟通了山里山外,沟通了山村的教师、学生、村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了思想感情。另一条在网络之外的线索便是剧本的主题,这便是关爱——奉献——希望——追求。人与人的关爱与奉献成了剧本要表达的重点。因关爱而作出奉献,因奉献而带来希望,对未来有了希望、领会去追求这便是本剧的主题。这两条线索构成了表里关系,网络是思想情感的运载工具,是外在的线索,而关爱——奉献——希望——追求,这一条思想情感的内在线索则是贯穿整个剧本的血脉,并因此而成为这部电影的闪光点。
——刘廉昌(评论家)
电影剧本《包裹》着力打造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公益电影,其间有雄奇险峻的茫茫乌蒙,崇山峻岭间的飞瀑流水、高原湿地中的鸢飞鹤舞,有青葱翠绿也有白雪皑皑。剧中没有完人,都有着人性的弱点,有山里人的憨厚质朴。在利益面前的狡黠,有迷茫困惑释然后释放出的良知和悲悯。
——艾自由(评论家)
从中篇小说《包裹》到电影文学剧本《包裹》,这是昭通青年作家沈洋对传统的昭通文学样式的一次大胆突破,同时也为昭通文学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个新的尝试,新的表率。为昭通文学的多样化形式在探索的过程中提供了成功的样本。剧本取材于一个发生在昭通大山深处一个真实的爱心故事。在那崇山峻岭之中孕育了大山包优雅美丽的黑颈鹤、孕育了奇秀的黄连河瀑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将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行为来面对外面世界对他们进行的爱心奉献?这个问题值得探究。这是一部教育类的公益影片,它不以赢利为目的,它突出展现的是在物欲横流、商业利益至上的今天,爱心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包裹观后感4
影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很穷很穷的大山里面的小村落,每次下山去镇上都来回走一天的山路。这个村庄里面只有一个很简陋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而这个老师年龄已经很大,上面就派了一个城市里很年轻的老师来。这个老师来的时候正值下雪的时候,看到这些孩子还是穿着破破烂烂单薄的衣服来上学。这个年轻的老师看到这里的生活如此坚苦,他拍下照片然后去镇上发到网上,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看到了,给他们寄来了许许多多的包裹和信……快看完了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行行字,内容大约是说这个故事真实地发生在某个地方。我流泪了。
我们生活在大都市中,每天都有零花钱,穿得好,吃得好,可是那些生活大山里面的孩子们呀,他们有这样优越的生活吗?没有。我们有手机,有电脑,他们有吗?也没有……总之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他们没有的,我们还是有。难道他们就不该拥有吗?不,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人,哪怕我们帮助是很少的,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起来,一起把我们的爱心传递给他人,就像滚雪球一样只会越滚越大。
让我们来创造一个拥有爱的世界 让我们把每个月的零花钱留下一点,让我们去关心和帮助他人,让我们的身边充满爱,让我们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
包裹观后感5
暑假里,陶老师推荐一本曹文轩的《奇怪的包裏》一书,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书中介绍小主人公:小皮卡的童年生活,书中小皮卡是个不但特别勇敢,而且还有上进心和爱心的人。
开头部分写小皮卡在小学和好朋友李哲总是在较劲,皮卡时刻准备着超过李哲拿到第一,我特别欣赏皮卡的上进心。中间部分写了瘟疫发生的事情。因为蕰疫所以大面积死人,很难阻挡,这一瘟疫终于有了一个学名:SARS。又称“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
皮卡的好朋友马飞得了非典,皮卡为了满足马飞的愿望不顾自己的生命,他这种大爱的心深深地感动了我。在这期间皮卡家里还收到过一个奇怪的包裏,这个包裏好像一个小型的百货商店,这个包裏来自韩国一个母亲,寄给正在清华念书的.儿子,可见不只是中国在慌恐连整个世界都在慌恐。从这件事上反映出了皮卡是多么勇敢的去面对这个事实,我一定好好学习这种勇敢面对事实的精神!最后部分写到皮卡特别热爱小动物尤其是写到了皮三一皮卡的小牛,皮卡每天都带皮三去吃草、洗澡。从这本书中体会到皮卡的上进心,还有勇敢和爱深深的感动了我。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向他好好学努力做一个勇敢的、有上进心和爱心的人
包裹观后感6
《凯琪的包裹》讲的是捐赠的故事。二站结束后,欧洲遭受重创,经济极度萧条。人们非常穷,食品匮乏,很多生活必须的工业品都买不到或买不起。
一个春天的早晨,生活在荷兰奥斯特小镇的凯琪收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包裹,里面有她们最需要的肥皂、袜子和巧克力!邮差和妈妈都怀恋地说:很久没闻到巧克力的味道了。于是凯琪做了一个决定,和邮差、妈妈一起分享了这块巧克力。然后给寄来包裹的乔罗西写了一封感谢信,并告诉她买不到糖以及和其他人一起分享巧克力的事。
过了几个星期,凯琪又收到了美国的包裹,这次是白糖,然后她分享给了她的邻居。后来,随着凯琪和乔罗西的信件来往,凯琪陆续收到了肉罐头、面粉、大米、衣服等急需的东西,并让全镇的人都一起分享。整个漫长的冬天,包裹不停地寄来,小镇的居民过得温暖又富足,凯琪也一直给乔罗西写信。
第二年的春天,凯琪也给乔罗西寄去一个包裹,是小镇居民你家几个、我家几个凑起来的一箱郁金香球茎!乔罗西收到后,种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后来整个社区都开满了郁金香如果是我自己读,我大概会和孩子说: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呀!用简单的一句话,或者说正确的一句话,给孩子给自己一个结论,心安啦!
听完戴老师的讲读后,才发现自己白瞎了这么好的一本书。昨天晚上小米问我白天做了什么事,然后我说到:我报了一个格桑花徒步营的活动,给西部的孩子筹集路费让他们可以到大城市来开阔眼界
包裹观后感6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