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处处苦难,但也不要轻易放弃希望。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1
当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该片透过监狱这个强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人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安迪本身,因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狱友。面对狱友的拯救体现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让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这两个人,在安迪真正获得救赎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帮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破;第二次,他在预警榜首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展现音乐的美;而第三次,则是在狱中办起了图书馆,其经费是安迪以每个礼拜两封信向州长申请的,这是个划时代的胜利。
后来,出现了来一个扭转乾坤的年轻犯人,他知道关于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凶,然而很不幸的,这个年轻人被杀害了。这时,瑞德以为安迪会在使我中选择自杀,恰好相反,真正想获得自由的人,会选择另一条路,一条通往自由的路。真凶自由应该也是本片所要表现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经对那个年轻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忙着或,就是忙着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选择,有时候是死亡,有时则是继续生存下去,当面对是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死亡还是生存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获得了自由。
其实,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鉴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们心里,放弃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一言:克服你内心的恐惧,改变你自己,释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对大家说,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
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2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我看了很多遍,依然感触良多。
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旧能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
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
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是的,这是一部崇尚自由的电影。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现了取得自由的过程,它告诉你,自由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甚至可能会依靠向强权妥协来换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诉你自由是那样一个艰难甚至是必须穿越猥琐与肮脏的过程。
而高大森严的肖申克监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仿佛我们在现实中经常遭遇的一种冷酷的权威的代表。当我们对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不断地接受这种权威的训练、锻造和暗示,我们不断地被告诫要完全清除干净自己内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接受它的教化,从而赢得它的奖赏,获得我们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并实践自己单纯的梦想。他形象的表达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顺从制度失去自我,还是怀有希望找寻自由。
然而,它虽然闪烁着自由与人性的光辉,却是这么的英雄主义,当安迪终于爬出管道,滚到小溪里,镜头从仰角给了他一个全景,此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安迪靠着无比的毅力与信念获得了自由,不,在镜头里不如说他自己已经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当安迪在海边实现着出狱前对自己的承诺---天哪,这些形象在让我们激动的同时又是多么的让我们觉得可望却不可企及。
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3
《肖申克的救赎》,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电影,结尾湛蓝的太平洋于屏幕的一侧泛着白浪,却是在我眸中,彻底变成模糊一片。主人公重获自由时的激动仿佛还荡在心间,我回眸,却是倏地看见一只从狭隘窗口飞出的黑鸟,白色的光晕落在下面苍老的老人面上。
泪下。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两个名词让我记忆犹新,仿佛是与这个名字烙在一起一般,一是“希望”,而另外一个,则是“体制化”。我看得到安迪的坚持努力,他的聪明机智,他的十九年如一日,而另外一个身影,布鲁克斯,却是比起他,更深更深地滞留在了我的脑海。
我想,在这样一个高度约束高度集中的地方,能像安迪一般集机遇和智慧,隐忍与坚韧于一身并在最后得以成功逃离的例子太少太少,而存在更多的,莫不过习惯和接纳,甚至是依靠。
布鲁克斯,他在这座监狱里度过了50个春夏秋冬,从青涩少年到白发苍苍两鬓兼白的老人,对于他来说,冰冷的牢房中没有亲人,却在50年的时光中带上了他一切的影子,似如家一般重要。
人是感情的动物。故乡,母校,老家曾经玩耍过的小山丘,那些泛上了黄的记忆无一不带上了眷恋。可那不过短短的数年罢,对于布鲁克斯来说,监狱,是他岁月的承载,是占据了他人生的一切,所以他会得知要假释时痛哭,会慌不择路地选择偏激的方法来扭转这个结局。
他坐着从高楼坠下的噩梦,他在夜中惊醒,在监狱中没有尽头的时光中,他不曾期盼过外面的世界,出狱的瞬间他就似如新生的孤儿,小心翼翼地抓着车把手,腿脚不便形影单只,与原来的世界是如此地格格不入。
“亲爱的牢友,外头的变化快得难以置信,小时候我仅看过一辆汽车,但现在他们满街都是。整个世界乱作一团。”
他与外面的日新月异相去甚远,他回来了,却依旧不被这个世界接纳,对于这里的一切来说,一个糟老头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在最后,他选择了别离。
他离开的时候我曾泣不成声,伏在桌子上低低地呜咽,眼泪顺着眼角,顺着鼻翼止不住地滑下,那个瞬间我想到了我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的时候,我也是小心翼翼地走路,小心翼翼地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中探头,望着外面的世界。
他在监狱中拥有的不仅仅是职务地位,不仅仅是身份,那占据着这五十年的时光的,是熟悉,更是习惯和依赖。他的人生如此的单调,又如此地鲜明,就像每一个人,每一个我们。
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有时会怀念起刚刚创业那个时段住过的廉租房,哪怕它再怎么简陋狭窄,退役的士兵会时常回忆起自己的征战生活,哪怕它再怎么艰苦困难。年轻人在外拼搏数年回到故乡的那一霎那,占据内心的定是时过境迁的感慨。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世界隔离太久,哪怕曾经再怎么熟悉,也只剩下了生疏。
服刑多年的老布和里德如此,我们更是如此。无数文人墨客描写过描写过自己过去所呆的地方,鲁迅笔下有着《故乡》,余光中亦曾挥墨写过《乡愁》,那容纳了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回忆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便如监狱于布鲁克斯一般重要。
“监狱是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你习惯它,更久以后,你离不开它。”
人生就譬如这样一座监狱,我们莫不过平凡的一份子囚于其中,没有冲破枷锁的那份毅力和疯狂,生于斯死于斯,唯留下了依赖和习惯。
便是如此罢。
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4
当你心中充满对自由的向往,任何“体制化”的东西都不可能将你困住。你需要的,只是坚持向着自由进发,穿过黑暗,就能迎接自由的光芒,让它照亮你未来的方向,伴你翱翔于那自由的天堂。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一旦被抛到尘世中,就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看着未来的路,自我造就着,让人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对《肖申克的救赎》总结出的一句满含哲学的话语。
迪总结了一句话,人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而他选择了希望,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安迪说:“音乐,这里才是它最有意义的地方,你需要它就不会忘记它,这个世界不是用石头围成,有些东西在内心,他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没错,音乐在那里最有意义,如同希望在困境中才最有价值。
从这部电影里,我们得到最多的人生哲理就是关于生活的,用一句大家都懂得话来形容“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这又何尝不是呢,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用什么样的结果回报你 。再就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说的存在主义哲学,人生活在社会里,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在现在这个不确定因素众多的社会环境里,心中的希望与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我们自己的抉择将是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关键。
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5
肖申克的救赎》值得看两遍,甚至更多遍。大部分电影如同时装,赶一个时髦,过上一把瘾,就永远过去了。但是确实有些电影是可以沉下来的,它将在这个世界永存,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有些电影,给我们感官上的快感,让我们暂时降低智商,如孩童般地快乐;有些电影,给我们人世间没有的奇景,满足我们白日间想入非非的幻想;而《肖申克的救赎》不同,它是一部感动我们心灵的电影。
最初听到《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片名,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实际肖申克不是这部片子中两个男主人公的任何一个,它是一个地名,即“鲨堡监狱”。
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不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而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磨蚀。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变
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但是在监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什么感动了我们?是安迪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
管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安迪的朋友阿瑞在被关押40年后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是这些,却又不仅是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渐渐渗入我们的心灵的。如果要全讲述出来,就要把电影整个重讲一遍。是的,一点一滴地叙述,那撞击我们心灵的东西在你不设防间直触你的内心深处。即使在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证人被监狱长枪杀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弃希望。阿瑞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间讲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梦想,以为他快要精神崩溃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他这样解释安迪。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会如此原谅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残酷的环境毁掉啊!
但是——这真是好莱坞式的——电影竟然不给我们这个充满必然的悲剧结局。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知道这情景是梦,好莱坞制造的梦,但我们仍然感激这梦,因为它实在是太美好了。回想一下这部影片,虽然讲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记忆。比如安迪冒死向看守队长进言,为狱友们赢得了一箱啤酒,大家在阳光下畅饮的情景;比如安迪不顾一切进入监狱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场面: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
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6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了一位银行家安迪,因谋杀罪,锒铛入狱,被送往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该片通过剥削人生自由和高度体制化的特殊背景,来展示“时间流逝,环境改造”带来的恐惧和无奈,来传递主题——“希望”。
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人公安迪身上传递的无处不在的希望和正能量。安迪被“三姐妹”欺负、殴打,他一言不发。因为他明白进入肖申克,便与外面的世界永远地隔绝了,你不知道在这会发生什么,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死亡。很显然,他选择了前者。无论是被“三姐妹”欺辱、殴打,还是他人恶语相向,亦或是关监禁,他都一言不发,毫不在乎,眼里希望的光芒从未消散。
在监狱枯燥乏味的日子里,他却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态度。他亲手打造了整个英格兰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在这样充满体制化,日日如一、年年如一的地方,他却依然心怀希望。就如他自己所说的——希望是永远不会消散的,它一直在我们心底,是别人抹灭不了,拿也拿不走的;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是啊,希望是最美好的事物啊!希望谁也无法抹灭,除了你自己。要么选择心怀希望,要么自甘堕落!因为心怀希望,所以才使安迪有了越狱的胆量;正因为心怀希望,所以安迪才有了拯救生活的念头。因为心怀希望便可让自己所向披靡!所以,经过20年的坚持不懈,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悄无声息的从那个瑞德曾夸下海口说要600年才能挖通的隧道逃离出去了,他得到了救赎!因为心怀希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因为心怀希望,一切又都在意料之外!
影片中有一句对白发人深省,让人感同身受。“肖申克没有一个人有罪”,这句话微乎其微,却极富讽刺。无一人有罪,监狱里的犯人竟无一人有罪,多么讽刺啊,可笑至极!明明无罪,却要入狱;明明无罪,却要替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背负一辈子的骂名;明明无罪,却要将牢底坐穿。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只能将生死存亡寄托在一个人的只言片语中,又或者一张冰冷的审批书上。法律没有公平可言,看似有罪的犯人实则无罪,而那些看似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君子”的躯壳内里却是一颗血腥、丑恶、贪婪的黑心!
影片留给我太多的感悟和感叹,我们要怎样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人世?我想:这个世界不一定完美无缺,不一定事事公平公正,但只要你我都能循着心生活,都能心怀希望,好好生活。正所谓“强者救赎自己,圣人普渡他人”,心怀希望,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心怀希望,就是对心灵最后的救赎!
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7
影片中主人公安迪入狱后,面对着阴险的典狱长,粗暴的狱卒,还有那些变态的囚犯,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然而他成功越狱了并获得来自由。
在看到安迪越狱后,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强者在困境中不断挣扎,绝地反击。
也许是从小接受着祖辈们既来之,则安之的教育,通常来说我们面对困难大多靠躲,基本不会选择正面对抗。不过安迪的事告诉我一个道理,面对困境必须去挣扎,想尽一切办法走出去。无论你犯了多少错,或者你失败了多少次,你都走在了那些不曾尝试的人前面。
记得和安迪一起入狱的不知名胖子,他就是一个没学会挣扎的人,他哭喊着,然后被打死。其实他注定会死去的,因为他是一个弱者,不会挣扎的弱者,只有在困境中不断挣扎的人才是强者,然而弱者不会挣扎,只能死去。
我们为什么要在困境中学会挣扎,原因很简单。溺水的时候,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干一件事,拼了命地向上游,想抓住那根救命稻草。那个时候就挣扎。那些不挣扎的人,他们或许没了力气,或许他们放弃希望,他们都可能对自己说:“放弃吧,做不到的。”他们也同时被生命淘汰,失去活下去的机会。
说实话,处于当今时代,你在困境中,不放弃也未必成功,但是,你如果说:“做不到”,你将永远站在失败的一边。好比,你若觉得数学太难,你说我做不到不学了,那么你数学考试只好说我不会啊;如果你觉得学做饭太难,你说我做不到不学了,那么你将组建家庭要亲自做饭了,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如果你真的拼了命去挣扎,会不会又是另一番风景呢?有一个人他流落海岛,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二三十年,他在困境中挣扎活了下去,回到了故乡。他叫鲁滨逊;还有一个人他为了信仰被关进了黑暗的监狱,他在困境中挣扎,他为犯人朗读诗歌向每一个人灌输信仰以及他的理想,他在监狱里的唯一一片草地上种上了小番茄,他出狱时感化了每一个失去希望的囚犯,感化了冷酷的狱卒,也感化了他的敌人,并完成了他一生的理想,他叫曼德拉。
我们每一个人应如安迪一样学会在困境中挣扎,不要害怕改变,尽管你可能因此失去一些东西,但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更好的东西。
推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8
由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时隔多年再看依然会让你的心灵深处震荡、感动。影片讲述银行家安迪因被冤指控谋杀,被判19年徒刑,通过另一个也被判无期徒刑黑人瑞德的眼光,生动描写了安迪运用智慧,怀抱希望,最终成功越狱,并将恶人典狱长蝇之以法,引导瑞德突破绝望,相会在无比碧蓝的太平洋边的故事,生发出友谊、希望、自由究竟是怎样美好的东西。
影片给人的启迪之一就是选择问题。主人公被冤枉判刑19年,换做一般人在体制化的监狱里肯定会自暴自弃,但安迪没有这样做,从入狱的第一天起他就选择积极准备,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在夜深人静时用一把石锤凿墙,19年的坚持,终于通过自己挖的隧道到达排污管再到外面的小河,成功越狱。现代社会,眼花缭乱的选择让人迷失方向,物欲的充斥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明白自己的需要,追求简单的生活,留白的空间越多,心中的自由会越大。相同的环境,不同的选择,结果谬以千里,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有智慧的选择才能通往幸福的彼岸。
影片给人的启迪之二就是希望的主题。世事无常,顺境逆境总是在相互转化、高峰低谷总是如影随形,无论在何种境遇中,哀叹、消极总是无用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主人公安迪被冤枉,白坐了十九年的牢,如果不是怀抱希望,这十九年将是气愤、痛苦、绝望的十九年,但希望引领着安迪每天晚上用那个小锤去挖瑞德认为几百年也挖不穿的墙壁,因为他们早就放弃了希望,在他们看来希望只能让自己更痛苦,甚至认为希望便是痛苦的根源。一个人能够在19年痛苦的监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信念,所以他成功了。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也是如此,27年的非人的牢狱生活因为希望、信念的支撑也让他到达光辉的高度。
影片给人的启迪之三是关于智慧。主人公在狱中非常注意保密,一切行动都在隐秘的状态中进行,黑夜中用瑞德给他的石锤凿墙,留下的土在放风时通过裤腿不露痕迹的抖落,为了掩饰墙上的洞,安迪用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帖着。对于典狱长的刁难,安迪用自己的金融知识为他__、合法避税,通过自己的价值让典狱长离不开他,放松对自己的管理,最后他不但领走了帮典狱长__的一部分,还将典狱长涉嫌贪污和谋杀的证据寄给了报社,致使坏人自杀得到惩罚。对于肖申克监狱体制化的生活,许多犯人习惯后即使出狱还想犯罪,因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了,有人甚至出狱后自杀,安迪明白这点,所以给瑞德留下礼物:一叠面值50的美元和一封信,信里面说到关于希望的事,引导着瑞德克服假释后的心理危机,满怀希望的找到安迪。安迪是智慧的,也只有智慧使得他克服困难,获得自由,晚年过着富足的生活,收获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