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

时间: 嘉欣4575 分享

学榜样知重负重、乐于担当的精神,做“有为”青年 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15篇,欢迎参阅呀!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1】

从余姚梁弄镇区出发,途径连绵的青山、宽阔的四明湖,到达横坎头村。

“2003年我们这还非常落后,村集体负债40多万元,村里都是泥路,白鞋一走就脏了。”横坎头村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回忆,当时大家都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如今的横坎头村,处处焕发新活力——

产业兴起了。村里种植樱桃800多亩,并扩种杨梅、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每年助力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

青年回村了。许多80、90后返乡,开起农家乐、民宿、大糕店等,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游客也来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展馆、观光小火车、沉浸式剧本杀《红村1942》……一个个文旅项目,让横坎头村变为“网红村”。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2】

“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横坎头发展的好,我们更要带动大家一起发展。”黄科威说。2018年,横坎头吸纳周边3个村子、3家企业,建立了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村党建联盟,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几个村书记坐在一起开会,大家的关注点就在村集体经济怎么发展上,党建联盟先把合作联起来。”利用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横坎头牵头打造了全域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村企共享红色资源,联盟成员单位都成为体验式教学的“课堂”。

汪巷村是党建联盟一员,距离横坎头不到5分钟车程。四五月份到横坎头村旅游人多,村党委将一部分游客介绍到汪巷村感受进士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顺应党建联盟红色旅游的发展,我们村里新建了‘初新农庄’,有效承接从横坎头过来的游客。加上我们的基础建设、文化底蕴都比较好,游客越来越多。”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介绍。

组织联动,党员也联动。作为党建联盟中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天博消防设备有限公司党支部成了辖区内非公企业区域活动中心之一,支部书记黄益锋说:“横坎头的党建搞得好,我们一月开一次联席会议,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有时候村里党员也过来参加党日活动,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3】

红色基因是这片土地的先天气质。“浙东红村”横坎头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就在此处。这个藏在四明山褶皱里,曾经备受贫困之苦的小山村,现已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0万元的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

这个革命老区村是如何实现小康、闯出共富路的?10月中旬,记者来到横坎头村,探寻其爬坡过“坎”的故事。

“红+绿”上深挖一锹

回首横坎头村的发展历程,老书记张志灿满是感慨。2001年“灿书记”刚上任时,横坎头“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有些人家还用着露天粪缸,村集体的账本上躺着45万元欠债。怎么办?“2003年,我们反复讨论,悟出了两个字,一个‘红’、一个‘绿’。”张志灿说,“红”就是讲好红色故事,“绿”就是发展绿色经济。思维一转,就可以换个天地。横坎头村因山而困,也可以因山而兴。

路子确定了,首先“洗脸化妆”。村里硬化道路、接通自来水、安装路灯,同时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红色革命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横坎头村由此人气渐涨。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4】

从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的经济薄弱村,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走上了全面小康道路。

梁弄镇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革命老区,该镇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2018年2月,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近日,收信人之一、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接受了南都、N视频回访。邱民波介绍,在回信的激励下,横坎头村构建了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村党建联盟,推进乡村旅游综合体、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红村风貌提升等一批重点工程。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5】

深入了解了李桂科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通过听讲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关键就在于李桂科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病患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学习李桂科精神,关键是要学习好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30余年行医路 不离不弃地守候,对党的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和热爱本职的思想。李桂科同志1980年到洱源县防疫站(现疾控中心)工作,3个月后被派到山石屏疗养院。那时的山石屏疗养院共有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只要看见麻风病患者就躲得远远的。刚刚接触治疗麻风病工作时,李桂科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当他一次次看到麻风病患者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时,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爱心又让他无法撒手。就这样,李桂科抛开了所有顾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麻风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一到夏季,有些患者的肌肤会出现溃烂,常人避而远之。康复者杨晓元回忆,1981年6月,疗养院里有一位名叫苏晓标的麻风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上多处出现溃烂。

1 可患者十分固执,他不相信李医生可以治好麻风病,不仅拒绝接受治疗,发的药也总是悄悄地扔掉。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李桂科反复做苏晓标的思想工作,耐心给他讲解病情病理、药品的药理。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苏晓标与大家一样,病情好转,他逢人便说:“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在李桂科等疗养院医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3年多的时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逐渐康复。患者康复后,还得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就这样,李桂科选择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32年。

李桂科同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为麻风病患者康复做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李桂科同志1980年派到山石屏疗养院工作。当年的疗养院共有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而80年代初,还是一个谈“麻”色变的年代,一般人看见麻风病患者就不假思索、躲得远远的。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的李桂科,自然引起了父母的担忧,二老想尽办法、百般阻挠,非让他离开疗养院不可。“百善孝为先”,面对父母的苦苦劝说,年轻的李桂科有些动摇。然而,麻风病患者溃烂的伤口、痛苦不堪的表情,以及他们那渴求健康的目光,让他最终选择

2 留下,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行医路。1981年6月,李桂科行医以来的第一个夏天,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较为严重的麻风病患者皮肤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一般人只要一靠近,就会被难闻的气味熏得捂着鼻子逃开。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李桂科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就在他悉心为病人诊断治疗的时候,“钉子户”却出现了——一个名叫苏晓标的患者,身体上已出现多处溃烂,却始终拒绝治疗,还蛊惑病友说麻风病是不治之症,让大家不要相信医学、不要相信李桂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钉子户”,在两年后却变成了李桂科妙手仁心的最佳代言人,“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苏晓标逢人便夸个不停——两年来,李桂科从未放弃对他的治疗,还花尽心思,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讲解病情病理、药品药理,让他的病得到了有效地治疗。

和“钉子户”苏晓标一样,经过两三年的治疗,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得到有效治疗,逐渐康复了。然而康复后的患者仍需要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放不下他们的李桂科,选择了留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一守就是30几年!

李桂科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6】

作为同去的8个工作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李桂科主动把外出进修的机会让给同事,毅然留下来照顾麻风病患者。“我来,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李桂科真情流露。仅有高中文化的他,从自学文化知识开始,啃下了一本又一本医学专著,记下了五六十本学习笔记。1982年底,他与毕业于大理卫校的县医院护士杨芬喜结连理。每次回到县城,妻子便成了他学习打针、伤口缝合的专职老师。李桂科还请来州上的专业医生现场教学,为麻风病患者做溃疡清创手术。

1983年底,李桂科被调任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皮防股股长,负责全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同时兼顾山石屏村和三营镇永胜村委会洋芋山麻风村患者的治疗工作。就在那个阶段,他时常用自行车带上消毒包,到麻风病患者家中做溃疡清创手术。“麻风病患者神经受损后感觉不到疼痛,没有保护意识,足底溃疡腐烂也不自知。我帮他们把腐肉割掉,一个星期就能长好。”李桂科贴心地告诉每一位患者,穿鞋子之前一定要先摸摸里面有没有石头,袜子一定要穿,鞋子也不能夹脚,要保护好自己的脚,不能受伤。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7】

李桂科,一位伟大的医生

一直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以前对这句话的认识很抽象,不知道为什么价值要通过贡献来体现。2014年11月25日~26日,我们到大理州洱源县麻疯村体验学习后,我开始理解这句话了,李桂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麻风病人、贡献给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贡献给全人类的健康。从李桂科医生身上我看到了自我实现,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位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新浪网一则报道对李桂科这样描述,“李桂科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1980年12月,李桂科踏上了从医之路,毅然奔赴与世隔绝的山石屏疗养院,开始长达33年的坚守。他刻苦钻研、悉心治疗,使426名麻风病患者痊愈,100多人走出’麻风村’。他带领康复人员修路架桥、接水通电,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种植养殖业,使村民摆脱了穷困的生活。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孤寡老人,想尽办法解决疗养院学龄儿童和青壮年的就学就业问题,他积极向国内外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寻求帮助,带领疗养院的康复者到外地观光,增长见识,树立信心,搭建了麻风病康复者了解外界、融入社会的新平台。”在麻疯村学习的两天,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李桂科医生的这些实实在在工作成绩,还有他可贵的精神:对生命的尊重,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深山大林里,在与世隔绝的麻疯村,李桂科给我们讲起过去艰苦的岁月,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更多的是讲他与麻风病患者共同奋斗的经历,从未对自己的困难抱怨过。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我们,各种条件都很便利,年轻人更不能有抱怨,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向李桂科医生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踏实工作,敬业奉献,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是否能够做到自我实现,首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8】

“跟着书记干活有劲,她总是冲在前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柯坪路北社区干部白金娥说,“凌晨两点多接到居民求助,书记顶着大风就冲向居民家,让我知道了党员该有的样子。”

白金娥说的书记,就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柯坪路北社区党支部书记热孜万古丽·沙吾提。

2008年11月,热孜万古丽到柯坪路北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社区流动人口多、居民意见多;如今的社区商业网点多、志愿服务多、居民点赞多。14年来,热孜万古丽始终把“让居民生活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热孜万古丽任新村东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时,和新村街社区联合办公,她说自己有幸认识了一位好老师,就是新村街社区党支部原书记安宝定。

“安书记特别敬业,干部和居民都很敬重他。他告诉我,要想得到居民认可、班子成员信服,就得以身作则、深入基层、为民办事、培养新人......”热孜万古丽说,安宝定的工作原则成了她开展工作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9】

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由横坎头村党委书记担任,村委班子成员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日常管理运行,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运行管理上的补充作用。

梁弄镇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由小剧场、展示馆及文化服务区域三部分组成。小剧场可容纳近300人,展示馆主要有村史介绍、4D影院等,文化服务区域包括志愿服务We站、道德评议室、宣讲教室、春泥计划活动室、文体排练室、书画室等。

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村法治公园里,增设道德广场,布展各类身边好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最美抗疫志愿者等先进事迹;利用红村剧场、报告厅、道德评议室、法治公园等阵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等。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10】

横坎头村推动文明实践再升级。

培育一批由红色后人、乡贤能人组建的“红村”宣讲团、理论说唱小分队、“海归厨娘黄徐洁”等百姓宣讲名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微型党课”“理论说唱大比武”等活动,创作“我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十五年十五个小故事”等一批文艺作品,以“快闪”“说唱”等方式宣讲历史故事,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红色电台”,传遍家家户户。

推行“一约四会”,做实道德评议工作,破除陈规陋习,提高村民道德素养,树立文明新风。大力推进家风家训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活动,累计评选出“最美红村人”15人、“最美家庭”20户,推动村民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向上向善、孝亲睦邻、守望相助、济困扶危的“红村”文明风尚。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11】

五车堰村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了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活动。广大党员在努力寻找文明村镇创建“短板”的同时,积极向村党总支建言献策:沈家沥斗片一处土地上有较多旧房子,长期无人居住,建筑已破败不堪,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村容村貌,宜拆除改成绿地。

根据党员们反映的情况,4月27日,五车堰村党总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我们愿意拆除破旧房子!”会上,沈银龙、毛丽美等10余名村民纷纷表态,以实际行动支持、参与文明村镇创建。

会后,该村组织专业人员拆除破旧房屋,并对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进行整治。随后,该村又组织召开现场会议,就在空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征求意见。翠绿的毛豆,火红的辣椒,紫色的茄子,这处可观光可收获的“共享菜园”吸引着村民前来“打卡”。

近年来,五车堰村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越来越强,争先恐后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党员们在各自辖区组建了8支义务消防小分队,党员沈忠德是第五小分队队长,平日里,他经常组织队员参加灭火演练,确保辖区一有火情,队伍拉得出打得赢。不仅如此,沈忠德还主动承担了所在区域的路灯巡查工作,看到路灯损坏后,他总会出资购买,并调来升降设备更换,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党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民服务,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求解优解,不断提高治理服务的精准精细化水平。

落日时分,暑热渐退。在宽阔整洁的林鼎路步行道,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悠闲地散步;路旁的小溪里,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流淌着……在大隐镇云旱村,如今处处都能感受到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实打实“福利”。

在林鼎路的另一侧,6幢高高耸立的住宅楼吸引了记者的视线,村民洪炎告诉记者,他就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这是村党总支切切实实为村民办的又一大实事工程,集资新建农民居住小区将改善他们一家五口人的住房难题。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12】

第一站

第一站来到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一进大门,整面墙上挂着满满的牌匾,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横坎头村是知名“红村”。再往里去,一块纪念碑赫然呈现在斑驳的朱红色大门之后,欢迎前来学习的党员同志。旁边是修葺一新的纪念馆,沿着长长的时间轴,党员老师们浏览着浙东抗日根据地大事记,参观当年新四军及村民革命时期使用的物品,了解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随后,大家来到何克希将军纪念室,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片丹心。站在简单的会议室旧址里,墙上照片中先贤目光如炬,使我辈肃然起敬。

第二站

第二站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共读两封“回信”,参观“家园情”“家书情”“家国情”三个展馆。当年,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将满腔心血投注于老区焕发新生机,并将所取得的光荣成绩诉诸笔下。而回信更是勉励横坎头村党员传承好红色基因,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努力。纸短情长,党员们将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

走出教育基地,回首望去,白墙黑瓦之下,一个个鲜亮的红色故事正在无言诉说。党员教师们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间马路中,脑海中回荡着宝贵的红色记忆。党日活动到此结束。去时勿忘来时路,回程当思奋斗情,慈小党支部将继续砥砺前行,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13】

横坎头村地处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南部,在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核心机构都设在横坎头村,因此享有“浙东红村”的美誉。近年来,村党委牢记嘱托,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村党委—前哨支部—党员骨干(村民组长)—群众”的组织工作体系,团结带领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培植特色农业,村庄环境变美变靓,村民更富生活更好。

然而谁又能想到,从前的横坎头村村民连饭都吃不饱,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解决了温饱问题,办起了乡镇企业,有了新的变化。但之后受各种因素制约,难以有更大的发展。

2003年春节前夕,浙江省委书记到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的殷切期望。十多年来,横坎头村党员和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咐,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奋力推动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发展樱桃、杨梅、桑果等特色产业,农民的钱袋子鼓了,村庄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14】

为深入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推动共同富裕主题培训,丰富学习形式,深化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传统剧目的教育引导作用,日前,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组织余姚市的机关干部集中观看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在这群特殊观众中,我们采访了三位全国文明村的党委书记。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做一个“同乡亲们一道干”的书记。

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市梁弄镇南首,村内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旧址群,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享有“浙东红村”美誉。横坎头村已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2022年横坎头片区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单位。

《榜样8》专题节目感悟观后感【篇15】

块大糕:“80后”黄金军回村办起“大糕”体验店,为跟传统制作工艺区分,黄金军将自己的老本行模具制作跟大糕制作结合,将乡村文化、红色旅游特色糅进了世代相传的糕点。

一株蔬菜:占地58亩、投资3000万元的横坎头蔬菜无土栽培基地已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为横坎头村增加经营性收入150万元。

一列小火车:坐上村里的观光小火车,可沿着观光线,看蔬菜种植基地,看漫山遍野的樱桃树,看白墙黛瓦的整洁屋舍。驶出横坎头村,还会一站站停靠隔壁“状元村”汪巷、“红果村”甘宣村……横坎头村通过这条红村游线,串联全域旅游研学线路,推动片区组团发展。

一个旅游综合体:横坎头村持续修缮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等红色旧址,投资1.5亿元建成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推出《红村1942》沉浸式党建体验项目,每年超过30万名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初心之旅”。

22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