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汇总20篇

时间: 福萍1190 分享

  七个导演,七篇故事。《我和我的祖国》不仅在于,它的主创阵容,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强。更在于,它所传播的爱国主义,蕴含着实实在在的正能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汇总2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

  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我和我的祖国》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部影片,电影通过七个不同的故事回溯普通人与祖国的历程。七个故事分别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护航》、《白昼流星》。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回归》,《回归》由薛晓路执导,杜江领衔主演,讲述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故事。在分离了154年后,为了保证香港分秒不差回归祖国怀抱,无论军人、警察,还是普通香港市民,陆港两地同胞勠力同心。最终,1997年7月1日0点0分,香港准时回归祖国怀抱。

  香港,从百年的苦难向我们走来。异邦的铁蹄,飘洋过海,惊飞了沙滩漫步的海鸥,惊散了香港的美梦,2040年,屈辱的南京条约使香港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沉沉的枷锁,使香港失去了自由,祖国母亲期盼的目光穿过了一个世纪,送走了多少春风秋雨,终于盼来了重聚的春天。

  从1842年被割让到1997年回归,155年,我们又重新拥抱了香港,离家许久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五星红旗重新飘扬于香港上空,彼时无数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夜无人入眠。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华儿女不屈抗争的血泪史,我们知道,为了收回故土,我们等了太久太久,这其中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回家,这是多少香港同胞日日夜夜心心念念的祈愿,仿若漂泊已久的游子,总会难忘家乡的那轮皎洁的明月,而与祖国隔江相望的香港,虽近在咫尺,却只能在远方眺望祖国的土地而难以触及,这种骨肉分离的苦楚不知能有多少人能够体会。时至今日我们有理由宣告今天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捍卫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捍卫香港同胞幸福生活的权利。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二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七个故事,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展现了建国70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由管虎执导的《前夜》。

  《前夜》的主演有黄渤、王千源、欧豪、梁静、佟大为等。《前夜》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夜,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黄渤饰)等人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保障开国大典上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的故事。

  《前夜》聚焦面对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通过林治远等彻夜奔忙的工作人员,表达了大家对于开国大典这一光辉瞬间的期盼。

  1949年10月1日的中国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身为90后的我,似遥远,又似眼前。虽然没有见过那么热血沸腾的场面,但是作为华夏子孙,我只要一想到那种震撼的画面,仍感到扬眉吐气,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但是,我永远忘不了,1937年12月13日,30余万中国军民死于日本侵略者无情的蹂躏下,无数儿童死于非命,大量的财物遭到掠夺,三分之一的建筑遭到毁坏,日本侵略者一手制造的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如此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页。如此重大罪行,外者不容置疑,更不容篡改,因为这,就是事实!

  我永远忘不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如此辉煌的万园之园,竟毁在入侵者一把炬火中,这些侵略者把能拿走的国宝通通拿走,这园林艺术的瑰宝,这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这沧桑的历史,使所有的中国人心里充满了无限的仇恨。

  我也永远忘不了,1950年10月-1953年7月,美国不顾安理会反对,强行要挟欧盟国家出兵干涉朝鲜内部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但是战士们浴血奋战,成功地把美帝国主义赶了回去。

  年是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现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党的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党员队伍稳步壮大、战斗力不断增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一国两制”等方面作出了理论分析,形成了新的完整理论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地传承下去。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们有职责、有义务,也有激情与活力去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祖国这条腾飞的巨龙飞跃发展,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之奋进,让我们为这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骄傲、自豪!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三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这70年间在迈入世界强国之列所做出的努力,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说起中国女排,让我想起了最近一次郎平指导接受采访时表示:“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升国旗,奏国歌”是中国女排的追求,是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强心剂”。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那刻起,代代相传的“女排精神”代表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中国女排夺冠后,五星红旗的一次次升起、国歌的一次次奏响,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已融入各项事业中,化为了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绪,引领着全体中国人民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埋头苦干,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升国旗,奏国歌”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国争光”的义务和使命。著名排球运动员朱婷曾说,“每次比赛奏响国歌的时候,就有一种要为国争光的感觉。那时候,自己就像是一个战士,而国歌代表着中国力量。”体育的本质即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但这是大众体育,是普通人对健身锻炼的理解。然而,体育的含义有着更大的外延,如专业运动员,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运动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全力“为国争光”、“为国旗奋斗”是所有专业运动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拿到世界冠军,在国际大舞台上“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激荡着中国力量坚定前进。

  “升国旗,奏国歌”是每个中国人的目标,是新长征路上的“力量所在”。时光流转,世事沧桑。30多年来,女排姑娘有过成功登顶的荣耀与辉煌,也有过跌入低谷的徘徊和迷茫。但“跌得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女排始终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永葆求新求变的精气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这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所在。郎平说,她们的目标是升国旗,奏国歌。“升国旗,奏国歌”不只是女排的目标,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目标,是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力追上时代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在祖国的守护下,我们享受着岁月静好、阖家团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升国旗,奏国歌”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让我们把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互动交融,奏响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四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产电影也因此在国庆档期间推出了多部“献礼片”,其中由陈凯歌、徐峥、管虎、张一白、宁浩、文牧野、薛晓路执导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备受关注。其中,大家关注的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故事,这七个故事分别是:

  1.《前夜》

  《前夜》由管虎执导,黄渤领衔主演,展现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故事。

  2.《相遇》

  《相遇》由张一白执导,张译领衔主演,讲述的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故事。

  3.《夺冠》

  《夺冠》由徐峥执导,刘涛领衔主演,讲述的是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冠军,首次获得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

  4.《回归》

  《回归》由薛晓路执导,杜江领衔主演,讲述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故事。

  5.《北京你好》

  《北京你好》,由宁浩执导,葛优领衔主演,讲述的是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意外获得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的故事。

  6.《护航》

  《护航》由文牧野执导,宋佳领衔主演,讲述的是中国女飞行员如何参加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故事。

  7.《白昼流星》

  《白昼流星》由陈凯歌执导,刘昊然与陈飞宇领衔主演,讲述的是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时,两位乡村流浪儿的故事。

  一个故事讲述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书写着段芳华。父辈们、我们和我们的子女,经历了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变化的七十年。如果把这七个故事当做一首歌,那么,时代的步伐是节奏,祖国的脉搏是音符,我们的奋斗是旋律,这就是我们新时期激昂的“进行曲”。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五

  作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故事之一,《护航》故事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为背景,细腻展现中国空军女飞行员的飒爽英姿和她们肩负重任背后的默默坚守与无悔付出。

  看过《我和我的祖国》之《护航》对于飞行员有了重新的定义,其实飞行是勇者的舞蹈——刀尖上的舞蹈。

  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没有勇气去当兵的,更不消说女人了。。能去从事这个职业,即使是爱好和梦想,也要具备极大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人在空中需要承受的压力是自身重力的九倍,这种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对每个人都是巨大的考验,女飞行员由于性别的差别要比男飞行员承受的压力更大,更不容易。但她们都从未退缩过,可见其坚韧和刚强。

  自从提倡妇女解放以来,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到如今女人在各个领域越来越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巾帼不让须眉。女人们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完美的性格,追求事业的成功,有许多甚至超过男性。而且女人所付出的有时会更多,家庭、子女、事业。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广大女性的支持、参与。因为女性,生活有了更多的精彩。女性在各个领域做出的成绩值得尊重。祝福女性,要关怀女性。每位女性也应该增强主观能动性,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洪流中。

  实现中国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接班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家庭是人生的始发站,家庭教育的好差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女性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女性要重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以自己的优秀品行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引导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打下美好的基础。在自己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华美德时,要督促家庭成员积极践行。每个家庭都注重家风建设,培养出出色的下一代,整个社会的未来就有希望。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六

  荧屏闪耀时代,电影记录历史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重构,电影和电视剧的蓬勃兴起让数字影像开始介入历史书写的过程。能够以生动的影像将历史事件或者历史阶段重现在观众面前,电影与历史的交叉从电影诞生开始就已经必不可免。一部呈现历史事件的电影,不仅要能让观众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能让观众走进历史语境,从人物与事件之中汲取现实的力量。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献礼片,电影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以来七个重要的历史瞬间。7位导演,执导7个故事,演绎7个瞬间:《前夜》回忆新中国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相遇》致敬国防科研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夺冠》回顾女排夺冠时刻,《回归》再现香港回归一秒不差的坚持,《北京你好》品味一场“开在家门口”的奥运会,《白昼流星》演示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护航》述说巾帼飞行员蓝天故事。电影由号称“中国电影梦之队”的七位导演陈凯歌、黄建新、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分别担任七个部分的导演,演员阵营庞大,既有老戏骨葛优等人的加盟,也有演技出色、深受青年观众欢迎的朱一龙等新生代演员的参演,这样一部背景波澜壮阔、制作精良、实力雄厚的影片,其反映历史重大时刻的叙述语言与展现风格,在上映前,就已经万众瞩目,万人期待。

  沉浸在电影所赋予我们的共享情感里,我们为了那一面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而感动,为真实的科研英雄而赞叹,为女排的胜利而欢呼,为香港回归仪式上护旗手的军姿而震撼,为奥运里小老百姓的诙谐而欢笑……《我和我的祖国》,七个篇章,叙事角度各异,叙事风格不同,但是全剧却有贯穿始终的灵魂:《我和我的祖国》在历史事件的叙事结构上,平衡了历史电影的“真实性”和“虚构因素”的冲突,融合了展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深层关系。

  真实与虚构的平衡

  电影必然要使用大量“虚构因素”,从而达到展现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历史电影和电视剧,由于大量使用虚构因素,从而导致了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偏移;而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通俗化、流行化的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认知。 《我和我的祖国》却取材严谨,尊重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朴素刻画历史人物,保持了大方向的历史真实。从新中国建立,到科研的发展,到香港回归,到北京奥运会……对重要历史时刻的描述,毫无偏差,极尽还原。尤其在《回归》中,由朱一龙等人饰演的护旗手,在仪式上分秒不差的升起国旗的那一刻,从走路的姿势、到环绕的角度、到升旗的动作、到凝望的眼神,都与原场景高度契合。 同时,在人物群像塑造中,电影更趋向于将历史拉伸到现实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角叙述历史的变革和滚滚向前的车轮。部分小人物和相关情节的“虚构性”创作,是导演和编剧们得以挥毫泼墨、精巧布局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电影人能够进行一场裹挟着历史、演员、观众、场景等诸多因素的“思想实验”。出租车司机、小护士、沙漠青年、科研人员家属……他们“虚构”出的眼睛,倒映着历史的颜色;他们“虚构”出的情感,澎湃着爱国的激昂;他们“虚构”出的群像,衬托出中国的蒸蒸日上! 真实的历史事件,虚构的小人物群像;真实的历史时刻,虚构的细腻情节;真实的爱国情怀,虚构的情绪渲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平衡有道。

  真实与不确定性的融合

  历史是“难以捕捉”的,“真实”其实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历史事件的确是发生了,我们可以知其宏观的结果,但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心灵和眼睛,任何人的看法都不足以称其为“真相”。 历史微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创作者能够根据历史资料而创新和植入的电影思维。《我和我的祖国》所展现的历史事件由于时间并不久远,重要人物的塑造,多取材自真实的故事。虽然创作框架缩窄,但历史“不确定性”的电影植入,仍然游刃而余。回归篇中“一秒不差”的谈判是真实的,钟表店老板和香港警察的出现是不确定的;科研人员三年与家人失联是真实的,在车上偶遇是不确定的;奥运五环是真实的,出租车司机的满脸伤痕是不确定的;新中国升旗瞬间、香港回归瞬间、原子弹引爆成功瞬间……群情激奋是真实的,步调一致表达激情的方式是不确定的。 导演们遵循着历史的基本真实,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艺术加工,使“不确定性”的表达相对合理,并融入了真实的因素,形成了“真实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相对真实”。也许“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历史真实的艺术魅力所在。如果有一天,当后人不再去追寻历史真实的微观因素的时候,艺术的历史也就成为了雕刻人们思维的历史。

  《我和我的祖国》,找准了真实与虚构的平衡点,促成了真实与不确定性的融合,平衡融合之后,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对于都有一颗中国心的观众来说,堪称震撼。无数次举国欢庆的激动,汇成泪水的江海;无数次爱国的激情,一次性汹涌澎湃;无数次涌起身为中国人的自豪,重比日月河山!这些,足以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优秀的献礼片——献礼崛起中华,谱写盛世之歌!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八

  五星的红旗,三星的电影

  看完电影,路边买了一面小红旗,挂在共享单车车把上,路上随风飘扬看着喜人。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但评判电影是客观的一件事。

  这部电影并不算成功,总导演陈凯歌的白昼流星最差(很想问陈导这些年都干啥去了),这部分就电影名字起的好,场面虽然看着大气,可强行让人物联系航天故事太失败了,给航天英雄准备的台词也过于刻意,让人很出戏;

  北京你好最有意思,宁浩?葛优还是那么让人放心,一张奥运会开幕式门票联系两个家庭,葛大爷的幽默也在,看得舒服。

  徐峥的女排最有生活画面,还将人物在个人情感和国家荣誉的选择放出来通过小孩子的角度让人看,有点厉害。

  护航和回归题材冲突有,有点碎片但还不够,而且升旗这一场景前篇已经表现,这部分出来的时候就没那么惊艳了。

  张一白和张译原子弹爆炸既不走小,也不搞大,简言之-----故事剧本不够饱满,有点失望,故事差不能否定演员的表现。张译是一个好演员,原子弹爆炸成功,镜头给到脸部,需要他表现激动,他做到了,看到恋人被人群冲散,他无能为力,需要他表现不舍和无奈,他也没让人失望;

  管虎?黄渤还是不错,升国旗的背后真实故事改编,最催泪,唯一遗憾的是可能考虑到时间的紧迫,这部分一直很紧,气氛也很集中,看着有些累,但瑕不掩瑜。

  以上。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九

  笑泪之间,与历史相遇

  一部电影七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七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七个短片合为一体,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书写一笔的事情。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由创作者投入超强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中,让大国小家的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开篇没多久,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8年革命,2000万人的牺牲换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这个单元,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小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用最具象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人们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人们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不是假大空的豪情与口号,它是琐碎的、具象的、温暖的,是更多地下沉到“人”的身上,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回到献礼主题,细细品味,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故事情节很简单。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因为电视信号时好时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见证历史时刻,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兼做电话亭、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在上海80年代生活过的人肯定对上述画面无比熟悉、无比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又充满烟火气,真正做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把话语权交还给老百姓。

  但如果仅仅是再现生活场景,那么这个故事就远没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到诗意,才能跳脱出当下被桎梏的情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关于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是关于责任,是关于承担,是关于舍己为人,也是关于时代楷模的感召力。即使10岁的冬冬还无法理解,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街坊邻居对女排比赛的热忱是为了什么,但是在那一瞬间,他披着床单用尽全力支起天线的时候,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少时课本中学过的战斗英雄,想起了《悟空传》里的大圣,甚至想起了超人,这一刻,少年冬冬的形象顿时逃脱了生活的繁琐和平淡,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徐峥导演所呈现的小人物喜剧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用心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与捕捉,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美,并为其赋予意义。

  (同样精彩的还有《你好北京》。葛优老师将北京的哥”张北京“刻画得惟妙惟肖,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嬉笑怒骂、起承转合。该故事同样是从底层小人物身上发掘大情怀、大格局,我有朋友甚至给这个故事排序第一,足见宁浩讲故事的功力不凡。但因为我对上海有情怀,加之篇幅有限,就暂且搁置这个美好的京味故事,留待以后另起一笔。)

  遥望大历史的尘烟

  令我百感交集的单元是《回归》。

  0分0秒升起国旗,一秒都不能差。

  电影中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了三条故事线,分别是斡旋谈判的外交官、负责升级的仪仗兵以及校对手表的钟表师,他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随着时间线的前进,汇聚到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件事,那就是一秒不差地升起五星红旗。导演使用的是她所擅长的多线程讲述故事的手法。

  但与同样再现盛典的《前夜》单元相比,《回归》单元似乎又显得有些平淡,它少了点情节上的戏剧性冲突,多了些纪录片不悲不喜、平铺直叙的质感。

  品味这样的故事,就得让自己先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找出那个年代的时代故事和时代气质。

  也许回归这件事本身就自带光环,在这个宏大的中西兼容的故事构架下,导演在片中直接使用了部分真实影像,用稍显年代感的画面,直接唤起很多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回忆。

  香港警队的警徽警服,英方官员的西装革履,观影者对于90年代港片、90年代香港的深刻记忆随着剧情发展,再一次被唤醒。当国歌声准时响起,当护旗手肃立敬礼,当维多利亚港上烟花绚烂,当远处东方之珠的旋律渐渐响起,不用怎么煽情,不用怎么渲染,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期待、兴奋、骄傲、激动就再一次与每位观众不期而遇,在歌声里泪盈于睫。

  97年香港回归,本就是历史时刻、全民记忆。

  而如今,悠悠二十二载,任世间岁月轮转,红尘中万家灯火依然。香港依旧,五星红旗依旧,紫荆花旗依旧。

  回首望,我与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会唱国歌的人,祖国会带他回家。

  观影结束,已是华灯初上,街头巷尾洋溢着即将迎来国庆长假的和煦气氛,乐观、自信、踏实、轻松。回想电影中呈现的小人物大事件,那些奋斗、牺牲、欢笑、泪水,不禁感慨,今天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真是来之不易,应该十分珍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是幸运和幸福的。我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与电影中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感谢您,我亲爱的祖国。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

  《我和我的祖国》,重点在于“我”

  七个导演,七个故事,七种风格。

  避开大人物以及正面描写,从背后小人物的视角侧面讲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七个伟大历史时刻。

  平凡之中见证伟大,更接地气,更具人情味,更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我和我的祖国》,重点在于“我”。

  管虎 —— 《前夜》

  “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

  半夜上屋顶求助,群众纷纷前来援助,在黑暗中点亮了前行的光明。

  恐高但依旧向上攀爬,因为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绝不能出错。

  立国大事,治远必鞠躬尽瘁。

  大家万众一心确保万无一失。

  倒计时方式,与时间赛跑,开国大典前夜营造出的紧迫氛围相当好。

  黄渤的表演一如既往地出色,极具感染力。

  张一白 —— 《相遇》

  你失踪了三年,我便坐这路车三年,只为再次等到你。

  你不与我相认,我便讲述青春之歌,只为你那一眼神。

  靠着台词,慢慢走近观众内心,润物细无声。

  任素汐和张译的表现着实强大,赚足了观众眼泪。

  既是相遇,又是永别。

  张一白导演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致敬了那些背后默默无闻、隐姓埋名为国家奉献的人,不禁让人唏嘘动容。

  徐峥 —— 《夺冠》

  我不懂女排,但看到你们的热情,我选择化身“超人”一直护住天线。

  女排夺冠了,心爱的女孩却走了,我哭着说“我们家的天线太烂了”。

  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就像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女排与喜欢的女孩子,冬冬真的太难了。

  个人与集体,私心与公心。小孩的心动,夺冠的喜悦。

  真没想到,徐峥会以这种巧妙方式来表达夺冠这一主题。怦然心动,妙趣横生。

  同时也侧面表现出了中国女排的伟大。

  薛晓路 —— 《回归》

  零分零秒升国旗是我们的底线,因为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期盼。

  一次又一次反复训练,因为这一晚是重要的日子,一秒都不可以错。

  “听见国歌就升旗,一秒都不能晚。”

  五星红旗一秒不差地升起,归属感油然而生。

  当《东方之珠》响起的那一刻,热泪盈眶。

  香港,我们永远在一起!

  宁浩 —— 《北京你好》

  有了奥运开幕式门票,搁在哪比较好呢,当然是送给儿子作礼物最好。

  去鸟巢看开幕式,是因为电视看不到栏杆,想去摸一摸父亲装的栏杆。

  在电视镜头面前,谢谢那位穿红鞋子司机,此时穿着黑鞋子的我乐了。

  葛大爷还是你大爷,牛掰格拉斯。

  全民奥运,十分接地气。融入汶川,温暖感动。

  一波三折之后,搞笑中又流露着普通人的酸甜苦辣。

  熟悉的宁浩式幽默,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

  陈凯歌 —— 《白昼流星》

  我们偷了钱,你说那钱是送给我们的。

  你带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白昼流星。

  扶贫就好比扶小羊,终究还是得靠自己才可以站起来。

  流星象征着希望,而李叔就是那个给了我们希望的人。

  贫富的差距,扶贫与脱贫,救赎与成长,少年强则国强。

  白昼流星,我们都是回乡的人。

  如散文一般,在这个故事中充满了陈凯歌的飘逸与浪漫。

  文牧野 —— 《护航》

  “为什么是我备飞,因为你是最优秀的。”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就是护航的精神。

  “给我整个8”,她全力以赴,用实力换来了男飞行员们的敬礼。

  七个单元中唯一的女性视角,最年轻的文牧野导演压轴登场,为我们展现了军人的英姿飒爽。

  中国空军花木兰,闪耀祖国天际线。

  一个字,燃。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背后付出的每一个“我”,

  而每一个“我”同样也离不开祖国强大的保护。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祝我最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一

  高光的“盲区”:与历史并肩

  于我而言,作为献礼之作,这部电影完全达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然而最令人欢喜的一点是我们的伟光正电影越来越有了不再硬砸大场面的意识。

  因此我的感动点不再是作为“小我”因山海广阔而产生自豪,而是一种代入与“并肩”的愉悦。

  很多人把本片的手法称为“平民/小人物的视角”,但我更愿意用“高光的盲区”来形容这种叙述方式。

  “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这种话我们听过很多遍,而一般电影的可叙述点也往往落在“一看就很值得讲”的东西上,要么极正、要么极反,观众也更愿意看看这些东西来刺激神经。这样一来,那些“背后”的人、“不在场”的人、“替补”的人就容易被忽视——这就是我认为的“盲区”。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普通观众就生活在这个盲区里。我们作为百姓总是在“仰视共和国史”,这种不由自主的疏离感让我们喜欢回顾“宏伟”的历史瞬间带给我们的震撼,却忘记自己才是历史的主体,更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站在了自己的“盲区”。

  本片恰恰把镜头对准了这个“盲区”,在其中发掘故事性。

  仔细一看,几段故事的主角都“不伟大”:爬在旗杆上的工程师在风里摇摇晃晃、隐姓埋名的科学家却没有亲眼看见实验的成果瞬间、小男孩心里放不下要出国去的小女孩、升旗手在国旗响起的前一刻突然心慌、出租车司机让亲儿子失望、被帮助但还去偷钱的牧民的孩子、以及那个替补的没有开着飞机通过阅兵场天空的飞行员。

  这些主角原本都是生活在盲区中的“我们”,或者说和千千万万的“我们”有着一样的心态,他们不是带着光辉唱赞歌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亲历者。

  于是,笔者以为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回顾共和国七十年的伟大瞬间时不再仰视,而是与历史并肩。

  再说说我最喜欢的两个细节。

  一是钟表行给任达华饰演的修表匠那块表时,表达了它的重要意义,但表匠说的话(好像)是“我试试,但我不一定能修好。”这句话一下子让我嘴角一抬,因为他说的不是“放心吧,一定没问题”。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历史主体不是“托举”历史,而是真的在“打造”历史。

  二是葛优演的出租车司机的“显摆”。不得不说,葛大爷还是葛大爷,一出场就让一个京油子活脱脱站在了我们面前。中了奥运会开幕式的票,是个人都想到处嘚瑟显摆,你葛大爷当然不例外,虽然显摆的有点儿过头了。其实,这种贼不正经的生活常态让我们能窥视了到他家庭生活并不幸福的原因。而恰巧在这段描写中有两对“父子”故事的碰撞,可以说,他们都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当他们相遇,穿着给儿子买的球鞋的、不正经的张北京其实立住了一个“父亲”的形象,这是人之共情。悲喜不论大小,这段故事里的“我们”在共同为国而庆,却也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应当如何。 总体来说,我很感动,眼睛太软的我从一开头王菲的歌声出来就想哭,我因这七十年来的无数个倒计十秒而感动,因无数次国旗升起的瞬间而感动;更为电影中的“我们”感动。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小河入海流,我们并肩而行,这才是真正的“我”和我的祖国。

  本文内容纯属个人浅薄之见。

  以上。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二

  26号我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点映,这部新中国70周年献礼片,从新中国成立《前夜》开始,就令人忍不住眼眶湿润。

  七个故事,七位导演,陈凯歌、管虎、张一白、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高口碑的背后是电影的高品质和对细节的把握。

  再现那些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他们选择从不为人知的细微之处着手。

  新中国旗杆的设计师,为了找寻制作旗杆的合适材料而跑遍整个京城。

  参与原子弹研发的工作者,直到原子弹爆炸那天才在街头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女友相遇。

  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尊严,中国外交部和英方争夺五星红旗升起来的第一秒。

  ......

  这些故事的成功催人泪下,离不开选角的精准和演员的演技。

  故事的演员阵容实力强。

  从惠英红、黄渤、任达华、张嘉译,到朱一龙、刘涛,再到张子枫、刘昊然、欧豪,可谓是老中青三代演员汇聚一堂。

  群戏的调度有别于以往献礼片中明星的快闪,而是以故事为主导,让故事来挑选适合的演员。

  每个角色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或成为故事背景中的小亮点,或调用年龄优势成就角色。

  正如管虎在选角时所说:“并不是看谁的名气大、流量多就请谁,标准只有一个——合适。”

  在《相遇》篇中,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的无名科学家。

  当时与原子弹相关的人和信息都是国家最高机密。高远已与恋人方敏三年不曾相见,且因原子弹研发身患重病。

  导演张一白将画面定格在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恋人久别重逢的短短几小时里,也是最有戏剧张力的时间点。

  通过爱情去讲述历史,用“平凡”爱情中的波澜表达“不平凡”时代人物的波折,导演知道怎么样最打动人心。

  而要把高远对将死的绝望、对恋人思念的压抑和原子弹成功的欣喜,在短短20分里演得充满层次感,演员的演技必须具有说服力。

  为了更好地接近角色状态,张译闭关十多天减重15斤,而且几乎全程戴着口罩,台词不多,所有的表演都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传达。

  张译的“适合”不仅在于外形的贴近,还在于他对于角色心理的把握。

  当爱人认出他时,他眼睛不住地躲闪,身体向外倾,完全是拒绝的姿态。

  但是他又不能大步地离开,三年的思念使他忍不住总拿眼角瞥着爱人。

  爱人向他讲述他们相遇的故事,他侧转向她,是倾听的姿势,眼神里是一片哀伤和柔情。

  最后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欢乐人潮中,他似喘气般爆发出的笑声。

  这既是一个看到多年心血一朝成功的隐忍科学家,也是一个虚弱的重病患者。

  他的表演已与角色融为一体,再难区分。

  在《北京你好》里,导演宁浩将“一张奥运会门票”作为这个故事的切入点。

  一张薄薄的电影票展示了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人眼中的分量,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闹剧。

  而故事的主人公又必须是性格跳脱张扬的,足以把一场闹剧变成一场喜剧。

  这部作品中葛优大爷交出了这几年最令人满意的卷子,那种又蔫又痞的腔调和幽趣的京腔又把我们带回了葛优时代。

  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意外得到一张奥运会门票,葛优把这个人物的嘚瑟劲儿表现得令人又爱又恨。

  把门票塞在上衣口袋里,露出一大截儿,恨不得满世界宣告他得了门票。

  随口蹦出的 “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 的北京式英语,开个出租车就忍不住和乘客显摆一番,将门票送给儿子时虚张声势的一番做作,丢失门票时闹得鸡飞狗跳的操作,无不清清楚楚彰显这个小人物的可笑。

  但那可笑背后带着的酸楚,又带出了奥运会期间,普通国人的在意和骄傲。

  其他演员们的表演同样可圈可点。

  在《前夜》篇中,主演黄渤很好地压住了场子,严谨的外表下掩不住的韧性和痞气,活脱脱的高知分子形象。

  就算是年轻演员饰演的高材生小号手也毫不出戏,那种挺拔而清傲的青年姿态被很好地融合进时代背景里。

  王洛勇的外交官、刘昊然的大小伙子、惠英红的港警等,都调用了他们最为擅长的戏路。

  只见角色,不见演员,表演上浑然天生,毫无凝滞之感。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用小人物去表现浩荡的历史。

  聚焦面对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我们随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去无限贴近他们,继而无限贴近那些历史。

  如同经纬交织的画布,那些小人物才是时代的底色,是历史质感的所在。

  故事的角色既是他们,也是我们。

  我们见证了,参与了大时代的发展。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别人的回忆,也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而是切切实实地亲身参与其中。

  我们见证了香港的回归,第一次被父母允许熬夜看电视,看镜头里中国国旗时隔百年飘扬在香港上空,那种洗雪耻辱的复杂感受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

  2008年奥运会这一年大喜大悲,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火炬被阻,从来没有那样一刻能让我们觉得彼此血脉相连,唇齿相依。

  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整个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看完点映,我觉得太值了!

  这样好的电影,值得所有人去电影院支持!

  这部国庆档电影,必爆无疑!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三

  第一届华夏杯命题作文大奖赛 优秀的很突出 平庸的请继续好好拍片

  每个导演交出一部短篇电影,像极了被班主任下达了一篇写作任务的学生。情景脑补一下,语文老师郑重地拍了拍小X的肩,缓缓说道:“小X啊,这回举行作文比赛,命了个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咱们班我就找了你参赛,可得好好写啊!这回不是全市的比赛,可是全国,写得不好,可是要被全国人民批评的。”小X频频点头,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完成,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内心窃喜,终于,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上全是我自己的脑补。下面正经开始写影评。

  电影采取时间轴的方式讲述,这也应该是最简单地串联起七位导演作品的方式,所以不用担心,绝不会有故意倒叙这种毫无意义的炫技。从新中国成立到2015年阅兵,七件大事一一讲述。这中间每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就对比得很明显了。故事情节就不多介绍了,就聊聊我浅薄的对导演风格的认识。

  1949年10月1日,前夜,管虎

  之前看过管虎的作品有《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都说不上特别喜欢,故事的悬念设置,印象中厨戏痞是好的(好多年前了)。这次的前夜,情节重复度多了一点点,总觉得剧情止步不前,比如欧豪爬上屋顶用大喇叭问邻里借东西的情节就出现了两遍,第一回的借红绸子完全没有第二回借金属材料有冲击力。邻里自发送金属材料这段是我的第一个泪点。

  出戏的还有五湖四海的方言,黄渤说南京普通话,我先把青岛贵妇的形象删一删。片段里出现了两次强调学历的地方,一个是吹小号的学生是北大西语专业的,还有一个送金属材料的教授是清华化学系的。嗯,我的学霸滤镜又厚了那么一点点。

  6.5/10。没有巨大惊喜,没有巨大失望。

  1964年10月16日,相遇,张一白

  张一白近来拍的都是都市狗血爱情片,就爱跟爱情风月过不去,而我年少无知时因为演员曾走进过影院,昧着良心给二、三星的电影打出四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

  没错,红色主旋律电影,张一白依旧还在讲爱情!(这都可以!)但这部在我心里能排到第三位,张一白,请好好谢谢张译和任素汐。好的外援,是可以让你体验躺赢的乐趣。

  任素汐这个话剧演员,小场景下的表演张力一绝。公交车上的独角戏,短短几句台词,情绪、眼神都到位了。张译虽然大部分时间戴着口罩,可是眼神的漂移表达的无奈与欲言又止。绝。

  张一白有一个细节做得很好,这是唯一一部做到了与下部故事有衔接的,故事结尾楼下出现的女排夺冠直接过渡到下一个故事也没什么问题。

  7.5/10。演员加成90%。

  1984年8月8日,夺冠,徐峥

  之前看其他影评说徐峥是有小聪明的,会用小人物讲大故事。说对了。上海弄堂里的市井故事,主角是一个小男孩。故事里存在很多时代、地域特色,果盘里的大白兔奶糖、老式的卡带、出现在背后的窗帘使冬冬成为了超人。小男孩可爱懂事地让人心疼又发笑。最后他哭着和爸爸说,咱家的天线太烂了!那一下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说不出太大缺点的故事,要有那就是冬冬长大后为什么变成了吴京。那一段略显多余的应该是为了呼应女排再次夺冠的多年后相遇,稍微有一点刻意了。

  8.5/10。

  1997年7月1日,回归,薛晓路

  这位导演作品不太熟,看过的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海洋天堂》。这两部,差异可真大。

  不太有代入感,一个是香港回归时自己还小,另一个导演过于强调时间,而这个立意在第一个故事前夜里已经被强调过一遍了。

  港也说不上港,大陆也说不说大陆。

  6/10。

  2008年8月8日,北京你好,宁浩

  不拍《疯狂的外星人》的宁浩还是非常可!和夺冠对应,一南一北两个市井故事,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一口京片子,特贫特爱显摆。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即使抛掉国庆献礼这个主题,这也可以是宁浩的作品。如果不是门票,而且其他重要的东西,这故事似乎依旧成立。

  对于国家大事,更多普通人是参与者和观众的身份,这个故事我理解想说的是这个,就算不能亲临现场看开幕式,我们可以通过转播看,可如果可以帮助别人达成心愿,即使这人吧抠门还有些小市民心理,可时不时就是能有点儿热心肠的冲动出现,这就是普通人。

  9/10。

  2016年11月18日,白昼流星,陈凯歌

  陈凯歌这个赛事主办方选送选手的作品,砸了,差得太明显了。

  老毛病,故事逻辑差。演员也不行,即使是刘昊然这个算是同年龄相对有实力可以抗一点票房的新生代演员,和前面五个故事里的众多老戏骨一对比,差距大了,更别说陈飞宇了...这位帅哥演的是城中贵公子下乡体验生活么?这俩人是怎么混入航天员返航现场,还能给人抬座椅的?咱们拍电影是拍电影,能别脱离现实那么多么?

  画面真美,七个故事里最美,陈凯歌适合拍大场景、盛景。《妖猫传》里的盛唐很美,故事弱了。审美是好的,可惜不牢靠,看一半就觉得好假。

  5.5/10。

  2015年9月3日,护航,文牧野

  这是不是七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85年的算是了吧。故事中规中矩。我的记忆点全部都是英姿飒爽的宋佳(脑内持续尖叫,我!可!以!)。本年第二次被宋佳惊艳,上一次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媚惑;这回变成女飞行员,飒!(我都可以!)

  张子枫的出现也惊喜,坐在自行车后座,被风吹散的短发,真好看。这个故事里的女演员都是我喜欢的,喜欢喜欢喜欢!~大概这个故事可以稳居中流。期待这位导演以后更多的作品。

  7/10。

  盘点结束,最喜欢的是宁浩的那篇。纯个人喜好。

  一些题外话,不知道是这几年battle的流行还是怎么的,这次找七位导演来拍一个电影的想法真的不错。以前很多电影节也会这么做,让导演用短篇幅讲故事是挺考验功力的。一直想看的一个电影节电影是《纽约,我爱你》,没找到资源。

  不知道业内对这种类似battle的作品会不会也私下评个甲乙丙丁,或者谁都有自己的one pick,为他打call。脑补一下,觉得有趣。

  以上。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四

  那一场没有硝烟的纷争,终将会被我们铭记 ——《我和我的祖国》回归篇

  导语——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为了确保五星红旗能在0分0秒准时升起,为了给祖国争取2秒钟时间,中方代表与英方斗智斗勇,进行了16轮艰苦卓绝的拉锯式谈判。这是回归仪式背后,不为人知的一场“没有硝烟的纷争”!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总有一些时间节点,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让所有人为之永生难忘。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准时升起,猎猎飘扬!经历了154年风雨飘摇,血脉分隔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祖国和人民不可磨灭的共同回忆。

  恍然间,那一天已经过去22年了。年,由薛晓路导演执导的《回归》,作为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一部分,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历史盛况,抒发了祖国和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短短一分四十八秒的预告片,让人心头触动,热血沸腾。导演薛晓路以回归仪式筹备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再现了1997年7月1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他们是坚毅果决的中方外交官、庄严肃穆的仪仗队军人、英姿飒爽的香港警察和赤子拳拳的钟表师傅。

  《回归》这个片段,不仅将为我们呈现一场庄严的交接仪式,还将首度揭示香港回归谈判桌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纷争”。

  让我们回溯这一段历史,来看看当时发生的故事。

  1996年年底,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先生,率领交接仪式筹备小组进入香港开始前期工作。

  然而,类似这种的主权交接仪式,世界上无一先例可循。于是,一切只能由自己设计策划。在具体安排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给筹备组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确保中国国旗必须在7月1日的0时0分0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如期回归祖国。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外交官安文彬先生曾经在朗读者节目中回忆道, “我们每一次的谈判都只为2秒钟。我跟英方说我们的国旗一定要在0时0分0秒升起来,主权回归,分秒必争,这件事情毋庸置疑。所以你们的旗子一定要在23点59分58秒降落,当时英方非常不认同,他们不给我们这两秒,所以我们前前后后为这件事情进行了无数次的谈判。”

  2秒钟,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意味着不能准时收回香港的主权,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要再多2秒!

  英国要把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归还给中国,心里本来就极不情愿,因此,在交接仪式的具体安排上,英方设置了众多障碍,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安文彬先生的谈判对手,是英国的戴维斯大使,他们进行了大约16次正式谈判。而非正式会谈举行了多少次,安文彬先生已经无法记清了。

  在最后一次谈判中,安文彬先生非常果决地站了起来,对英方的谈判代表说了一段话。

  “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要的只是2秒钟,你却是这样无理相拒。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不是一位中国外交官用坚定的立场、强硬的态度为国家争取到这短短的2秒钟,恐怕香港回归也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时,要让中国国旗准时升起,仅仅得到英方口头同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把每一个环节用秒来计算准确,连仪仗队每一步走多远,都要提前计算好,不能有丝毫误差!

  安文彬先生为此专门从美国买了一块相当精确的手表,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对好了时间。他还让两个司仪专门掌控时间,设立了礼宾总协调和中方技术监控人,严格掌握时间。而军乐团的两名副指挥,用读秒的方式掌握国歌响起时间。

  “整个交接仪式的过程,虽然只有三十分钟,但是这三十分钟,有二十五道程序要执行,每一个程序,用一分多钟要完成,而且要准确无误的完成。”安文彬先生如是说。

  然而,当仪式进行时,为了不让中国如愿,英国用尽了各种方式: 查尔斯王子致辞,超时了23秒。于是,随后的活动加紧进行,司仪讲话速度加快,仪仗队行进步伐加快,终于把23秒又抢了归来!随后,英国奏国歌时又突然加速,缩短了12秒,导致现场出现大约12秒左右的真空时间!

  当时全场一片肃穆,安文彬站在乐队指挥旁边读秒,一直到11时59分58秒时,才让指挥抬起了指挥棒,保证国旗百分之百精确地于0时0分0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154年的血脉分离,寸土必争,秒秒必争!香港这条回归之路漫长坎坷亦波澜壮阔,其间也是无数幕后英雄不舍昼夜的血泪史。

  在《回归》这部影片中,当我们看到演员杜江、朱一龙等人迈着整齐的正步出场时,那庄严肃穆又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又将我们带入了22年前的历史性一刻,扬眉吐气,振奋人心!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70年风雨兼程,大陆和香港始终一路同行。这种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会是!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五

  聚焦“核心现场”背后的无名者,与预期截然不同

  在《我和我的祖国》立项之初,我对它并不期待。毕竟在观影经验里,主旋律献礼片的规制、宏大事件的重现、多个故事组接的模式,让人不禁会产生“枯燥”、“假大空”的预期。

  直到看完后走出影厅,我才长吁一口气。必须承认:这部电影和我的预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致、有趣且不乏动人之处的作品。

  电影对建国70年历程中的7大“核心现场”,进行了别致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没有选择以宏大的角度去进行“硬输出”,而是采取平民化的视角,聚焦每场事件背后默默无闻的平凡者。

  目前看来,它将成为今年国庆档的最大赢家。

  下面依次来聊聊自己对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国可能没有人比林治远(黄渤饰)还要更加“兵荒马乱”。

  在典礼前一天的检查会上,所有团队众口一词:“万无一失”。只有他艰难地开口:“电动升旗,不敢确保万无一失。”

  林治远是负责开国大典电动升旗的工程师,但当时的中国在科技上并不发达。一个电动装置,也是足以令所有人紧张的技术难题——中国此前从来没有电动升旗装置,没有经过反复的实验,谁能保证一定成功?

  时间紧迫,只能临阵磨枪,进行“土法试验”。而接下去的一夜,还有着更突发的事件等着他,只有“过五关斩六将”、“铤而走险”这样的词,才足以形容这一夜的惊险。

  客观而言,《前夜》是七个故事中,拍摄难度、导演技巧和演员表现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评选“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非管虎和黄渤不可。但个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创意上稍显保守,这是有些可惜的。

  这段故事的题眼,是片中至关重要的阻断器。虽然它只是一颗小小的金属球,在整个规模空前的开国大典上并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问题,那么五星红旗就无法稳当地停住,有被顶飞的风险。这颗小球,其实就喻指开国大典背后,在各个环节里付出努力的每个人。

  导演管虎一直擅于描绘极端情境下被逼到绝境的人物,如何爆发出自己的潜能和毅力。《前夜》是他擅长的题材,再加上黄渤看似外露、实则饱满稳当的表演。整个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达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张一白

  没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张一白导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张一白却选择将目光聚焦于一对被命运捉弄的恋人,可谓极为微观的视角。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背诵这件事情的历史意义,却从没想过这件事背后的个体印痕。

  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在一场实验室意外中,他不幸因核辐射而身染重病,渐渐发展为不治之症,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当天,他偷溜出医院,坐上一辆公交车,却偶遇了自己三年来都未曾联系的女友。

  他们是一对恋人,此时却不能相认——不仅因为小伙子是参加原子弹研发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为自己时日不多,唯有隐瞒才是最好的选择。一个口罩,遮住了一腔不能言说的委屈和遗憾。

  虽然命题是“原子弹爆炸”,但这个故事却巧妙地转移了“主战场”,塑造出了一场“身不在场的原子弹爆炸”。80%的情境,都在这辆不断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车上展开,而宏大事件则隔着车窗喧闹着。

  在一个长镜头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饰演的女生开口诉说往事,从初见到情深的点点滴滴;而一旁的张译只能用眼神演戏,却演出了契阔之际的悲情。

  《相遇》中有两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开头,高远被高压水枪冲洗,血缓缓地从他的口罩中晕染而出;另一幕在结尾,两人在汹涌的人潮中被冲散,高远摘下口罩,对视的一笑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面。

  这两幕令人不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对历史上的宏大事件产生感动?

  我们的感动,并不来自于集体的光辉成就,那是一种矫揉造作;而是来自于“另一种版本”的历史现场——就如同这个故事一般,是无名者的默默隐忍,是所要经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错过的遗憾。

  《夺冠》/徐峥

  客观而言,《夺冠》在各个层面的指标上,并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却是个人最喜欢的。

  冬冬,一个上海石库门街坊里正过着暑假的小男孩。他是这条街里电工的儿子,上得了屋顶,修得了天线。那年的8月8日,整个街坊都指望靠他来看女排决赛的实况转播——电视信号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了接收信号,冬冬只能一直换着角度待在阳台上。

  可实际上,情窦初开的他此刻还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着。自己暗恋已久的女孩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国外,很可能再也不回来了。眼看着她就要被带去机场,冬冬陷入了两难的“夏日大作战”。

  徐峥用一场小孩之间的“怦然心动”来切入“女排夺冠”这一历史事件,是非常可爱且浪漫的。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东东就带着他小时候的影子。

  某种意义上,这种处理方式其实和张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选择把镜头放在距离事件现场非常遥远的“不在场位置”,细微地切入其中。只不过《相遇》是悲剧,而《夺冠》则是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不仅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还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风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纪的沪语喜剧,诸如谢晋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回归》/薛晓璐

  《回归》相对而言是较为保守、不够出彩的一段故事,因为整个主线情节都必须围绕香港回归当晚的庆典做文章,没办法“出奇制胜”。不过,它的核心概念还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时间”。

  “我们已经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仪式总指挥与仪仗队升旗手(杜江饰)的这条线,聚焦的是“国家的时间”。

  意外来到香港的小钟表铺老板(任达华饰),被执勤队队长(惠英红饰)所救治,并组建家庭。这条线索,指向的是对故土的思恋、对人的感恩、对工作的负责,是“情感的时间”。

  几条线索,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瞬间的“必须准时”,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点零分零秒。薛晓璐导演重点抓出了这个细节,然后再进行扩散,让叙事线索间产生关系。

  此外,惠英红与任达华在非常有限的戏份空间里,演出了人物的前史和真实的烟火气,算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北京你好》/宁浩

  宁浩拍《北京你好》这般充满京味的喜剧,的确再合适不过。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葛优饰),离婚后与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门票之后,他想借此机会与儿子缓和关系。

  但是,在这份大礼未送出之前,他仍旧时时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换着法地到处显摆。每个他见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礼一番。不料,意外发生,这张票开启了它的“奇遇”。

  《北京你好》在喜剧背后,又有着宁浩一贯悲欢交融的底色——我们要记住2008年的奥运会,却也不能忘记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伤痛。

  在满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这个失落却又常常打了鸡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情角落。

  《白昼流星》/陈凯歌

  《白昼流星》的摄影与调度维持在水准线上,但叙事逻辑有些问题,有点可惜。

  以“草原传说”作为基点的这则故事,包含着寓言感:传说中,若能在白昼看到流星,贫瘠的大地就会变成绿洲;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贫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带来希望的“白昼流星”。

  不可否认,它的立意出色。将“新农村扶贫”和“航天航空事业”两件大事糅在一起,构成了互为牵引力的关系——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航天科技发展与扶贫,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也存在着关系。

  《护航》/文牧野

  最后一段故事《护航》,由文牧野执导,算是收了个不错的尾。

  《护航》聚焦阅兵式上的“后备飞行员”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台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优秀、最全能的飞行员,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补,成为飞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为队长的她,只能成为后备的人选。

  每一个幕后不能上场的平凡者,她们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书写。文牧野显著的强项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与情感处理是细腻的。

  《护航》通过飞行时不断偶发的主体回忆,来打捞、回溯这位女飞行员的心路历程——从孩童到少年时光,再到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类挫折。她要打败性别观念的禁锢,要在无法兼顾爱情与事业这件事上做出抉择。这些回忆连同“护航飞行”的主线,塑造起了鲜活的形象。

  七个故事、七种鲜明的风格,却没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况。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书写历史横截面背后的小人物。

  这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让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个故事,都选择将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的无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细微角落,然后再是“祖国”。

  真正的历史,蛰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国”这个观念在此时显得既抽象、又具体,在平民化的叙事逻辑里,最终渐渐生发为实际的关切。

  从这一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点——它并非是传统印象中,那类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达;而是一部充满细节、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六

  终于,主旋律不再只会讴歌集体、制造圣人

  【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今年国庆档最佳。

  大胆预测一下,它将会成为影史最卖座的短片集。

  按我的个人喜爱程度为七部短片排序:

  第一梯队 | 宁浩【北京你好】、管虎【前夜】;

  第二梯队 | 文牧野【护航】、徐峥【夺冠】;

  第三梯队 | 张一白【相遇】、薛晓路【回归】;

  第四梯队 | 陈凯歌【白昼流星】

  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让我们在主旋律中看到了属于大时代背景后平凡人自己的光辉。

  “我和我的祖国”,“祖国”重要,“我”同样重要。

  【前夜】里黄渤挂在嘴上的“万无一失”,【北京你好】里葛优的中年危机,【夺冠】里小男孩的情窦初开,【白昼流星】里熊孩子的救赎,【护航】里宋佳的飞行梦想……都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寻找的都是属于个体的价值,当然也是时代的变迁给了这些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管虎的「前夜」7.5分,

  大概是7部里时长最长的,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有半分拖沓,全程紧张感从未松懈。

  片中角色和银幕外的观众心里都一直有根绷紧的弦,但短片又顺当的在结尾情绪最高浓度处把速度缓和了下来,节奏把控之精准7段之最。

  百姓捐金属的情节估计是大部分人的第一个泪点,这种感动源于对片中角色行为的理解和信任,一旦拍假了就变成了滥煽情和洒狗血,管虎做到了在短时间内把氛围烘托的极其到位,如果我是在场群众,我也会抱着收音机就去捐掉。

  张一白的「相遇」6.5分,

  跟在「前夜」后面有些不幸,缓慢的节奏和前段的明快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好在文本好、演员好。

  任素汐和张译经住了几乎全程摄像机怼在脸上的演技大考验。

  任素汐大家都在夸我就不多说了,张译几乎没有台词但表演细节之丰富也同样令人赞叹。

  「相遇」的文本可以说是7段中最突出的,远远盖过了张一白匮乏的镜头语言。

  张嘉译的问名字,张译的摘口罩突然被停车打断,任素汐和张译在人群中被冲散,都点穴一般的把控着观众情绪,任谁都很难不着急、不感动。

  「相遇」也是唯一一个在剧情上和其后章节产生了呼应的。

  不过实话实说,「相遇」的好实在和张一白没太大关系,换成其他6位导演中的任意一位拿到这个剧本,恐怕都能拍的更好,尤其是宁浩、管虎、文牧野。

  「相遇」的镜头语言太过寡淡,完全就像白开水,最终呈现电影感稀缺。

  徐峥的「夺冠」7分,

  终于摆脱了他自导自演作品对于中年男人的危机迷恋,转而用孩童视角去呈现了一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整体而言,「夺冠」可爱、轻巧、讨人喜欢。

  短片所呈现的不只是女排三连冠这一个时代印记,还有那一整个弄堂凑在一台电视机前的共同回忆,符号满溢,处处透着一种专属于怀旧的浪漫。

  弄堂里那一张张脸也是鲜活的,七嘴八舌之间,哪怕只是一句有代表性台词,都能立起一个有趣又生动的形象。

  小男主无意间成为天线超人的设计,也是充满了童趣和漫画感,堪称整段最大华彩。

  简单来说,「夺冠」是一段由接连不断的灵光所串联起的故事。

  薛晓路的「回归」6分,

  整段最大的优点就是任达华和惠英红这对角色写的好,薛晓路是懂得塑造人物的,比如让演员们一说方言,形象就轻而易举登时就生动了。

  然而薛晓路的导演水准还是有待提高,想法到了,拍出来的效果却不好。比如杜江在空白12秒的噩梦幻觉,明显是为了将当时人物内心的紧张感外化,却因为处理的过于突兀,反倒会让观众觉得出戏。

  「回归」一段那个vlog式的片头也让人不明所以,惠英红和任达华糟糕的年轻特效,即便再模糊也充满恐怖片质感。

  宁浩的「北京你好」8分,

  可以说是最令我有代入感的一段,这一段平民故事,充满着平民感动。

  一个loser老爹的自我实现,体现着宁浩一直以来对中年完蛋老男人的执念。

  一出出囧事背后,每一句台词细品,都是未必完美但的确真实的一颗热心。

  这也是带给我最强烈国家自豪感的一个段落,虽然它并未歌颂什么伟大,但葛优那双红鞋子实实在在的穿到了我的心里。

  而且整段的视与听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设计目的清晰而且奏效,没有打空,没有敷衍,这就是能力体现。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5分,

  着实没想到陈凯歌的老毛病在短片里也能犯,前好后垮,我以为「赵氏孤儿」、「梅兰芳」就是最夸张的表现了。

  本来一个全片最具文学性的故事,在后半段秒变主旋律错误拍法范本,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拍出来的。

  影片前半段所有的感情、信息都是借助电影语言在阐述,顽劣少年的感化与改过自然顺畅,调度多有妙笔。

  但是自旁白响起的一刻,所有的好都化为了泡影,主旨表达、叙事推进竟开始全部依靠旁白。两名少年的改变明显要归功于田壮壮,却要强行联系上飞船着陆,实在无法让人信服。

  如果说生硬的故事转折还只是牵强,那抬航天员一段就是彻头彻尾的狗血,浓烈的命题作文感让人感觉到了创作者自己并不理解这种感情,结果就拍成了假模假式的笑话。

  「白昼流星」结尾还整出了爷爷倒在沙漠之上的桥段,明显是害怕狗血撒的不够均匀,此刻我只想看这部短片快点结束。

  讲真,还好陈凯歌没有攒底,不然影片的整体评价都可能下降。

  文牧野的「护航」7分,

  文牧野作为初出茅庐的新导演,和这么多老前辈同台,竟毫不怯场。

  「护航」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帅”,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短小精悍”。

  短片的体量显然撑不起一个情绪复杂的故事,于是文牧野巧妙的运用插叙聚焦在“我如何成为了如今的我”。

  「护航」整段把极其有限的时间利用到了极致,没有一秒废戏,只能说是难为剪辑师了。

  你能感觉到文牧野把片中每个人都是拍的那么利落,每一个动作仿佛是带着风的。哦,应该说雷佳音除外,他简直不要太逗,期待他与文牧野的再合作。

  而且「护航」是7段中最让我想看它扩展成长片的一个,宋佳所面对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很出彩,让人想看他们有更多互动。

  「护航」作为7段情绪起伏波动各有不同故事的结尾,在维持了观众高兴奋感的同时,又不会过于沉重,就像是健身结束后的有氧。

  「护航」最后用两段阅兵实况,巧妙的与影片整体的结尾一段真实映像回顾无缝衔接,更是做到了让人丝毫不觉得突兀。

  70周年,7部短片,呈现7个骄傲时刻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七

  小人物和大事件

  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陈凯歌等导演携手众多演员,拍摄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前段时间,网上播放了这部献礼片的预告片。

  这次的预告片是由七位导演带来的7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小人物的视角着手,但是给我们带来的都是70年来非常重大的历史瞬间,让我们跟着“我和我的祖国”这首乐曲去感受那一个个的激动时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前夜》

  为了保证国旗在1949年10月1日万无一失地升起,《前夜》这个故事是通过一位升旗调试人员的视角来推进这个故事的。这位调试人员很普通,但是他负责、认真,对于问题也直言不讳,他和同事们的“万无一失”不仅仅是对国旗顺利升起的保证,也是为了对28年的革命,2000万人的牺牲做出的保证。

  1964年10月16日 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与我们的《相遇》

  在我国的国防科技战场上有太多的无名英雄,《相遇》就是通过一位没有姓名的科研工作者与三年未见面的妻子偶然相遇来展现的。这位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的强大和科技的成功,隐姓埋名,即使和亲人相遇也不能相认,他的无私付出是对祖国和信仰的最好诠释。

  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3:0在奥运会上《夺冠》

  这是中国女排姑娘们战胜东道主美国女排,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在这段预告片中,不仅有弄堂里观看排球比赛的街坊邻居热闹的片段,更有导演和亲历两次夺冠经历的郎平现身的花絮,还闪现了2016年,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夺冠的好消息。那一刻,时间仿佛延续了,其实那不是时间延续,是女排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的延续。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这是祖国母亲重要的历史时刻,是离开了祖国母亲154年的孩子——香港回归的重要时刻,这个预告片通过三条线索来展现这一历史瞬间。这三条线索分别是中方外交官的谈判经历,香港钟表师傅和香港女警对钟表要求分秒不差,还有就是中国三军仪仗队的三位护旗手的护旗升旗经历来展示的。这些普通人亲历的回归是如此的令人激动。

  2008年8月8日《北京你好》

  奥运会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而预告片则是从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视角出发,让我们观众跟着这位小人物一同去感受中国人在迎接奥运会时禁不住的欣喜和雀跃,去感受中国北京奥运会的盛况。

  2016年11月18日的《白昼流星》

  预告片中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仿若白昼的流星滑过草原的天空。导演让小人物流浪兄弟、退休的老扶贫办主任和返回舱的宇航员在那一刻相逢了,白昼的流星不仅滑过中华大地的天空,更是在平凡人的心灵上滑出点燃希望的星火。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阅兵和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阅兵时女飞行员的《护航》

  这是一位备选的女飞行员为我们带来的故事,当我们在阅兵时把目光都投向在天空翱翔的飞行员时,导演却把镜头给了这位最优秀女飞行员渴望参与阅兵但是最终却服从安排的备选女飞行员。

  我很喜欢《我和我的祖国》的这些预告片,7个重大的历史瞬间让我感受重温了祖国70年来的日新月异,但是导演们却把这些大事件背后的小人物呈现在我们观众面前,它让我感受到每位小人物所带来的正能量,小人物的星星之光汇成了祖国70年来的辉煌和璀璨。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的小人物啊,所以让我们共同为未来奋斗,期待.9.28《我和我的祖国》点映,期待20.30的这部影片的正式上映,期待祖国更好的明天。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八

  与其说是命题作文,不如说是一曲无名英雄赞歌

  要评价《我和我的祖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影片有7个故事,也有7位导演,创作风格和故事结构全然不同,所以如果想更好地解析这部电影,就需要一个个故事拆解来看。

  有人会说这7位导演是用各自的方式写了一篇命题作文,我觉得说是写作文未免太无趣了,应该更像是一场华山论剑。只不过这场论剑争的不是什么天下第一,也不一定非要分出个高下,而是各展绝技为祖国献礼,如果真要有排名,每个观众的喜好与标准不同,排名自然也不相同。

  这7位导演称得上是当下内地电影的几位领军者了,他们汇聚起来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每一个故事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都能释放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而《我和我的祖国》将这7个故事串联在一起,真的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歌谣,将感人的故事缓缓诉说。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故事来看质量究竟如何:

  《前夜》

  这部的导演是管虎,也是全片第一个故事。《前夜》有一个优势,是主角有真实的人物做依托。这位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升旗时,站在主席背后的人,叫做林治远,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事迹。近年来的主旋律影片经常提到大典前夜围剿特务的故事,但讲到关于升旗背后的曲折,这还是第一次。

  可以看出来管虎希望将影片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感觉,这从开头苏联记者伪纪录片式的影像,和结尾将黄渤穿插到大典的真实影像中可见一斑。这是一种有趣的尝试,可以看出管虎确实用了心思,再加上时间点的设计,更加强了影片的紧张感。

  黄渤的表演是这个故事的核心,管虎选择让黄渤讲方言,更还原了这个人物普通人的一面,也强化了大众对这个人物的认知,毕竟黄渤用方言表演,可能更接地气得心应手一些,虽然不是青岛话,但也别有一番韵味。管虎和黄渤合作多年,化学反应能产生到最强。

  《相遇》

  这部的导演是张一白,也是7个故事中最小巧的一部,以一次意外的相遇作为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很像一则小品,也很考验张译和任素汐两位主要演员的功力。张译的人物几乎没有台词,只能通过眼神来表达情感,难度很大,泪点主要承载在任素汐的台词上。

  这个故事场景比较集中,也是这个故事难拍的地方。毕竟像张译这样的无名英雄实在太多了,如何做到以小见大,是这个故事要权衡的重要环节。

  还好张一白发挥了一如既往的细腻和以情动人,尤其是结尾处两个人身处人流之中,却遗憾错过。张译放下了手,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能带给任素汐幸福,所以他选择放弃。若干年后当任素汐在电视上看到他永远定格的年轻面庞,情绪终于爆发出来,也令观众们唏嘘不已。

  《夺冠》

  这部的导演是徐峥,是7个故事中最接地气的一部。其实比较好拍,一是从平民视角出发,二是有激动人心的体育比赛做加持,三是观众们对中国女排一直很有情结,所以只要结构工整,把握好节奏,令人喜欢并不难。

  徐峥也延续了自己的喜剧优势,令我有些意外的是,这竟然还是一个小小的“爱情故事”,有一段男孩对女孩初萌芽的爱慕。以男孩作为第一视角,来看身边的世界,到最后撑起了天线,在人生中第一次做了英雄。

  徐峥是上海人,所以把地点设置在了上海,更多地可能来自于自己童年时的记忆。这种亲身经历过的拍出来确实会更有烟火气一些,所以应该有不少观众喜欢这个故事。

  《回归》

  这部的导演是薛晓路,也是在情感上最打动我的故事。将香港回归和时间这个概念联系到一起很巧妙,所以很自然地引进了手表这一重要道具。尤其放在当下这个语境当中,这个故事可能格外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任达华和惠英红这两位真是香港能演出普通人质感的不二人选。逃难来到香港的任达华,在回归的时刻热泪盈眶,他是两个时代的重要见证者,想起过去的种.种,情绪激动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罗大佑的《东方之珠》作为配乐太加分,音乐一响起,我很快就回到了童年的记忆当中,从这个故事起我开始有了真实的记忆,也算是亲历者之一,所以看这个故事的同时,也是在怀念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北京你好》

  这部的导演是宁浩,也是7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宁浩展现出了很强的掌控力,将一个看上去有些“贫”的故事讲的妙趣横生,而且并没有过分煽情。这和葛大爷传神的演技有关,也和剧本的小人物大视野有关。

  故事的起承转合很工整,线索就是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得票-炫票-丢票-找票-给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而且还有宁浩惯有的黑色幽默。葛大爷近年来出演了很多比较颠覆的人物,但转了一圈可以发现,还是这种小人物最适合他,也只有他能仅凭一人之力撑起一个故事的场子。

  奥运会是一件全民与有荣焉的大事,最后葛优虽然没有去到现场看到开幕式,但收获了心灵上的富足,把票给了更值得去现场的观众。这一段将2008年的另一件大事汶川地震也串联了进来,并不突兀,反倒让观众内心泛起一阵感动。

  《白昼流星》

  这部的导演是陈凯歌,也是7个故事中最特别的一个。其他几位导演基本都是在限定的语境内进行发挥,但陈凯歌却选择将这个故事意象化,引入了“白昼流星”这个概念,观众需要随着故事的推动,去寻找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白昼流星”。

  一开始大家以为会是飞船的返回,但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在兄弟二人心中真正的“白昼流星”,是田壮壮对他们无私的爱和关怀,这又引出了精准扶贫的线索,两兄弟也终于幡然悔悟,接受新生。

  陈凯歌仿佛回到了最初起步的《黄土地》,用一种别样的视角来完成这段故事,而且还真的请到了景海鹏、陈冬两位真实的宇航员来出演,可以看出用了一些心思,也将这段中国骄傲以极具艺术化的形式呈现,所以会显得这个故事有一些特别。

  《护航》

  这部的导演是文牧野,是7个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所以表达上也很有年轻感。故事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波澜,更多的是角色的回忆与内心活动。看完电影后身边的朋友都在说宋佳“好A”,确实她的表演给这个故事带来了一些新的惊喜。

  《护航》的本质其实是国家荣誉和个人荣誉的问题,参加阅兵表演是每一个飞行员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在集体利益面前,有时候还是要舍弃小我,顾全大家,这可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可贵品质。

  对了,出演宋佳前男友的雷佳音,一出场就被宋佳泼了一杯水,说出的那句“艾玛干鼻子里了”,实在太魔性了。

  总的来说,《我和我的祖国》还是主旋律电影一次比较有意义的尝试,与其将明星脸都堆砌在同一个故事中,出场几秒打酱油,不如让他们各司其职,用有宽度的角色来诠释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相信总会有一个故事能打动观众。

  影片中的7个故事都是从小人物视角切入,聚焦祖国高光时刻背后最平凡的人,讲述普通老百姓干自己的故事,这样接地气的献礼片确实值得鼓励。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十九

  只谈不足,不谈好坏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在系统确定个人信息后是绝对不允许私自转让的,换言之,那位小男孩理论上是不可能用葛大爷的门票去看开幕式的。

  2.<相遇>非常好的题材拍成了白开水,在公车上的相遇缺少铺陈,偶遇的情节过于俗套。

  3.这个电影里有不少于10个角色适合吴京,他偏偏选择了一个自己最最不擅长的角色和场景。导演也神助攻一般给他选择了一位最能让人出戏的女演员和他对戏。马伊琍出场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脑海中刹那间跳出了某个渣男的名字。

  4.<夺冠>中小男孩为小女孩画的素描,夹入张敏敏的磁带盒中,准备送给小女孩,素描&ndash;张敏敏&ndash;海归&ndash;我的中国心。多么好的延伸素材,导演却偏偏自断经脉,把侧重点转移到了小女孩送的乒乓球拍上去,真让本人捶胸顿足、百撕不得其解。

  5.<回归>中频繁给"宝珀"做宣传是否有广告植入的嫌疑?应该不是!因为那东西寻常百姓买不起。但两次给品牌特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好在最后看字幕没有该品牌赞助。

  6.<白昼流星>中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飞船返回这种等级的事件。恐怕内蒙古自治区领导都靠不上前。老百姓居然策马奔腾,如入无人之境。还和宇航员亲切交流,非现实的拍摄手法可以有,但也不能离谱的没边儿啊,太扯了!

  7&middot;<护航>拍摄太"美"化了,我说的这个"美"是美国的"美",也许是该导演受好莱坞式英雄主义影片荼毒太深的原因,08号飞机已经出现设备异常,在指挥下达备机立即补上的命令后,女主角作为一名军人公然不执行上级命令,美其名曰给队友争取机会,实际就是变相的个人英雄主义,这在中国军队中是绝对零容忍的恶劣行为。军令如山、令行禁止!这是每个当过兵的人应该知道的常识。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角的提议既不理智也无必要。指挥部同意她的请求更是不可理喻,故障是暂时修复了,但谁能保证不会间歇性发生。严重不合理!堪称此片一大败笔。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七

  很多对于白昼流星争议很多,但是我真的最爱这个故事,其次是葛大爷,然后就是徐峥的小孩子部分(吴京和马伊琍出来之后太尬了)。关于白昼流星,讲的是扶贫和神舟十一号,李叔和沃德乐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好,特点鲜明,从刚开始偷东西抢东西的野孩子,到看到神州降落之后落下的泪,很多人转变太快,但是总共就22分钟,不管怎样弄都快,这样子刻画反而很好,偷李叔救命的钱之后,就有转变的苗头,说这不是偷的不是给的,是借,以后会还的时候。其次就是扶贫与神州的对应,前边的扶贫已经提现出来了,但是世界是留给年轻人的,他们需要希望和爱,李叔对于他们更多的是精神扶贫,让他们见证寓言故事里的白昼流星,进行心灵的洗礼。没有必要因为两个孩子进去,而否定了白昼流星的全部。

  前夜故事讲的很好,但是逻辑硬伤太多(前面剧评已经有分析了),偏偏只针对白昼流星骂,然后找各种借口为前夜挽回,说什么电影需要戏剧性,可以放弃一些逻辑,要不然没法看,那么同理,电影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这个要求也并不过分,你可以觉得他不好,看不懂,不感动,但是他真的没有烂到辣鸡的水平,毕竟立意摆在那里,能带给人很深的讨论。

  相遇很喜欢张译的表演和人物刻画,但是车上任素汐那一段完全没有必要,占据太多部分,本来很期待科学家更多的人物经历的描写的。

  回归只讲了零时零分零秒升起中国国旗,没有其他的记忆点。

  至于护航,耍帅镜头太多了,故事也没有特别吸引人。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感范文二十

  聊聊《我和我的祖国》

  国庆档一共三部大片&mdash;&mdash;

  《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

  说实话,三部里最期待的,还是导、演阵容最强大的《我和我的祖国》。

  昨天刚有点映场就第一时间去看了,今天就来聊聊。

  主旋律电影以前常有,但基本上都拍的很程式化,比较伟光正的那种,比如“建”字开头的两部。

  但这次不一样,玩的比较有创意,找了7个导演,每人拍一部短片。

  分别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7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女排三连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神舟十一号飞船着陆、抗战70周年阅兵式。

  另外跟之前主旋律电影相比,本片还有一点不同&mdash;&mdash;

  以前讲的都是大人物,这次是小人物。

  就像总导演陈凯歌说的,这次主题是“吾国吾民”。不但有“吾国”,还有“吾民”。

  为了强调“吾民”这一点,片名也从原来的《我的祖国》,最后改成了《我和我的祖国》。

  的确,历史是属于大人物的,历史也更是属于小人物的。

  没有勤勉奋进一心团结的人民,我们创造不了这么多中国奇迹。

  7部短片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拍的。

  下面咱们就逐一介绍一下,聊聊故事背景和观感。

  《前夜》

  导演:管虎

  1949年9月30号,距离开国大典,还有不到24小时。

  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各个筹备小组忙成了一锅粥,负责人要求各部门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这时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站了出来,支支吾吾说了一句:

  “电动升旗,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当时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林治远。

  他说的确是是事实。

  国旗和国歌3天前才最终确定下来,而电动升旗则是属于国内首次。

  要想万无一失地升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要考虑到风速、时间、线路传输,以及国旗升上去能不能停的稳等一系列问题&hellip;&hellip;

  上面规定,凌晨6点就要验收所有工程。

  升旗方面,上面决定优先选择电动,但如果验收时出现任何故障,立即换成人工组。

  此时距离6点只有几个小时,而天安门广场也已经完全封锁,根本不能进去检修&hellip;&hellip;

  事关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林治远到底是怎么解决故障的?

  下面就不多剧透了。

  不过可以剧透的是,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确实用电升起来了。

  GIF

  而且在大典当天,林治远就站在毛主席的身后,亲自辅助毛主席按动升旗按钮。

  《前夜》是一个以小见大的故事。

  升旗这个事,对于整个开国大典来说足够不起眼,但对于某个个人,则事关他的信念和一生的荣耀。

  大到建立一个国家,小到升起一面红旗,所有的伟大都是来自于平凡。

  所有的大历史,也都是由小人物堆积而来的。

  《相遇》

  导演:张一白

  《相遇》记录的历史时刻,是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50年代中后期,美国开始对中国实施核威胁,声称要发射原子弹,炸掉我们几个大的战略城市。

  在这种屈辱之下,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定白手起家,秘密建造自己的原子弹。

  由于原子弹工程属于最高绝密,当时所有参与人员都必须隐姓埋名,连家人爱人都不能告诉。

  也正是这一点,锻造了无数凄美又心酸的爱情故事。

  本片讲的,就是其中之一。

  1964年10月,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还有最后几天。

  一名叫高远的基地科研人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被紧急送到内地诊疗。

  几天后,生命垂危的高远逃出了医院。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女人认出了他。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就是高远三年前的女朋友(未婚妻)。

  三年前,高远没打招呼,“凭空消失”去了大西北,未婚妻也整整找了他三年。

  如今两人再次相遇,高远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且工作也远远没有结束,于是忍痛拒绝了相认。

  而就这时,街上突然涌来了欢庆游行的人流。

  这一天正好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hellip;&hellip;

  《相遇》的故事框架非常好,人物的设定也非常有戏剧张力。

  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样的历史时刻,和一个科研人员与爱人的相遇,放在了同一天。

  历史的荣耀和代价不言而喻。

  但大框架虽然非常好,但很多小细节还是有瑕疵。

  比如任素汐在车上遇到病危的张译,正常的反应应该是先关心为什么爱人会病的这么严重?毕竟生命要紧,而不是站在一旁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这就是一种很概念化的拍法,有点想当然了,感觉不是很符合真实情境。

  《夺冠》

  导演:徐峥

  《夺冠》讲的是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拿下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

  要明白女排这次三连冠的意义,先要从中国当时的现状讲起。

  中国是在1979年才恢复了奥运会的合法席位和权利,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算是我们正式第一次大规模参加奥运会。

  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国内一切百废待兴,在国际上也缺乏自信,人民极度需要一件事来证明咱们中国人的能力,也提升整个社会的士气。

  正是在这个节点上,中国女排站出来了。

  在1981年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战胜了不可一世的“东洋魔女”日本队,首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

  之后1982年的女排世锦赛,中国女排再次夺得冠军。

  然后就是1984年,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参加奥运会,女排也豪夺世界大赛三连冠。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女排精神”带给全社会的精神鼓舞,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范畴,极大振奋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另外更值得一说的是,其实女排当时拿的不只是三连冠,而是五连冠。

  在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后,在1985年的世界杯和1986年的世锦赛上,女排再次问鼎世界冠军。

  另外就在今天(9月29日),中国女排在年女排世界杯以11连胜的战绩再次卫冕夺冠!

  这也是女排在三大赛上的第十次登顶(奥运会3次、世锦赛2次、世界杯5次)!

  采访中郎平有一句说的特别硬气&mdash;&mdash;

  “只要穿上了中国队的衣服,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回到电影,徐峥这一部拍的比较轻松,主角是个叫东东的小男孩。

  因为东东家里有整条街道唯一一台电视机,女排夺冠这天,街坊四邻都聚一块儿看奥运直播。

  查了一下,徐峥是72年生人,女排三连冠这年正好12岁,所以片中的小男孩估计就是徐峥自己了。

  《夺冠》的前面部分都非常好,节奏把握的游刃有余,笑点很多,7部短片中放在第三个出场,也很好地调节了气氛。

  唯一遗憾的是最后的电视访谈部分有点出戏了,接的稍微有点硬。

  《回归》

  导演:薛晓璐

  《回归》讲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故事。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英国从清朝手中割让了香港。

  154年后,新中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正式恢复香港主权。

  香港的回归对祖国统一事业意义非常重大。

  但片中聚焦的点非常的小,升旗时间。

  谈判中英国人坚持7月1日0时0分0秒降旗,让我们晚点升旗;中国则坚持7月1日0点0分0秒就升旗,一秒也不能等。

  谈判桌上,中方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154年了,我们不能再多等一秒了”。

  的确,154年的屈辱,断断续续十几年的谈判。

  香港能回到祖国怀抱,我们能升起那面五星红旗,都实在太不容易了。

  一想到前面时间香港学生们损毁国旗国徽,就简直让人痛心!

  《北京你好》

  导演:宁浩

  宁浩+葛大爷,7部中最好看的就是这部了。

  片中连接了两个大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

  2008年确实是我们悲喜交加的一年,5.12汶川地震、8.8北京奥运、冬季南方雪灾。

  还记得那一年媒体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佑中华,多难兴邦”。

  回到电影来说,《北京你好》应该是全场最佳表现。

  宁浩的节奏把控得无可挑剔。

  葛大爷演的也好,那种我家办大事请全世界来做客的民族自豪感全摆在脸上了。

  好看就完事儿了。

  《白昼流星》

  导演:陈凯歌

  本片讲的是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的故事。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第六艘载人航天飞船,这也是执行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任务,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一共在太空遨游了33天。

  陈凯歌给这部短片定的主题是“归乡的人”。

  因为是航天任务,陈凯歌导演把“归乡”的概念也拉的空前宏大。

  茫茫宇宙,只有地球,才是吾乡。

  壮阔地球,只有祖国,才是吾乡。

  宏伟中国,亲人在等,正是吾乡。

  当然,除了神舟落地这样的历史时刻,片中的主线是一个发生在地面上的故事。

  一个在内蒙古扶贫了一辈子的老知青,用爱感化两个叛逆少年。

  从知青年代,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落地,片子虽然很短,但是非常有历史纵深感。

  《白昼流星》是一部很有气势也很浪漫的短片,深藏着那一代老导演才有的气魄和理想主义精神。

  但不足之处是有些台词确实有些硬,特别是两个小伙子偷钱被警察发现那一段,看的稍微有些尴尬。

  另外两个小伙子的戏份太多了,如果能转移一点戏份到飞船部分就太好了。

  《护航》

  导演:文牧野

  《护航》讲的是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故事。

  宋佳演的角色从小就有一个飞天梦。

  但终于等到梦寐以求的阅兵式,她却因为技术太好,被选为了备份飞行员。

  因为她技术好,其他飞行员有问题可以迅速补上。

  《护航》是一个关于“成全”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除了有人尽皆知的英雄,还有更多选择自我牺牲的无名英雄。

  是他们托举出了兴盛的中国。

  7个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下面来聊聊整体观感。

  总的来说,瑕疵肯定是有的,但全片泪目的地方更多。

  其实咱们祖国风雨70年来,值得铭记的时刻远远不止这7个,我们遇到过的坎坷和创造过的奇迹都实在太多了。

  中国这70年的历史进程,本身就是一部恢弘的史诗大片。

  我们当初造原子弹那会儿,被美国核讹诈,整个国家一穷二白,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但是在短短几年时间,我们造出了原子弹。

  自此以后,全世界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随便欺负我们。

  七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内百废待兴,我们更缺乏自信,但就在一片迷茫之际,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国际赛场上奇迹般的拿了五连冠,整个国家为之振奋。

  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雪灾时,我们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70年光阴似箭,祖国也早已经翻天覆地。

  我们今天说话的底气,我们脸上的自信,都是先辈们前赴后继筚路蓝缕创出来的。

  风霜雨雪70年,我们遇到坎坷太多,但我们创造的奇迹更不少。

  今天的我们,有足够的权利,更有充足的理由,为我和我的祖国骄傲。

15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