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建国70周年观后感主旋律电影范文
你们的辉煌业绩永载史册,你们的英雄事迹万古流芳。你们用坚毅与热血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用勤奋与上进回报你们的英勇付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19年建国70周年观后感主旋律电影范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19年建国70周年观后感一
刚刚去影院看了建国大业,可以说这部片子每个我国人都应该看。它跟其它大片不一样,电影和观众都是怀着一种爱情的。我很激动,很震慑,咱们国家的树立真的很不容易,看完这部片子你会热血沸腾,你会很多遍的在心里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最让人难忘的2个时间:一是,淮海战争完毕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咱们爱戴的首脑,听到战争完毕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我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我国命运的男人,一同喝酒,喝醉了一同唱歌的那一番情形,让人非常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阅历的磨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爱情迸发。五次围歼,打破封锁线,苍茫大雪山,漫漫草地。很多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新转机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爱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二是,一是北平机场,万人喜迎毛泽东和老红军兵士的声嘶力竭的局面,令现场观众悲喜交集,不禁涌动起对树立共和国的很多前辈的敬仰情怀。 我作为新时代的同学觉得现在的日子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新家用鲜血换来的。咱们应该爱惜、爱惜、更爱惜现在夸姣的全部。在校园里好好学习,长大今后把祖国建造的愈加夸姣,只要咱们的祖国强壮了,才不会被他人看不起。
2019年建国70周年观后感二
《港珠澳大桥》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号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展示了大桥项目涉及地质、水文、环境、防风以及满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复杂的建设难题,将大桥主体工程桥、人工岛、隧道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如万花筒般呈现出来,大桥的建设者孤岛筑梦、奋战七年的峥嵘岁月载入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史册,举世瞩目的大国工程闪耀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的完工是世界的又一大奇迹,这份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夜以继日的付出及精诚通力的合作。在伶仃洋上“作画”,在大海深处“穿针”,我们的工程师顺境不骄,逆境不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海上搭积木,海底穿针线,为了对接34个隧道结构,数万吨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处进行无人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 滴水不漏。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对于每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对待,不要敷衍了事。要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韧劲,干一行爱一行,保持对于职业的敬畏心和忠诚度,做一个工作中的好工匠。作为工程师,我会以工匠精神为榜样,扎扎实实一步步走,精益求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2019年建国70周年观后感三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珠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电影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少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的,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建造过程中的挫折。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 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这令我们很是感动。大桥的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有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大家都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大桥这个项目。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电影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2019年建国70周年观后感四
一九三七年十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发表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可谓红极一时。他用朴实无华的言语向全世界读者描绘了一群传奇人物,以及一个红星照耀的东方古国——中国。
斯诺来到中国便加入红军队伍,当他看到红军战士们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环境中,满怀救亡图存、英勇奋战的报国情怀这幅感人画面时,心中的困惑油然而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将士们坚定信念,又是何种杰出将领带领着这支英雄队伍浴血奋战,奋不顾身。
直到斯诺初访毛泽东,心中的疑惑才得以解开。他被毛泽东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团结带领战友们挺身而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深深折服,他感叹于中国人民拥有这样一位带领革命队伍浴血奋战、顽强斗争的伟人。用自己独到的视角揭示了这支队伍不可战胜的精神源泉:“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有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历史证明,斯诺看对了。毛泽东领导的这支英雄队伍唤醒和凝聚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力量,高高扬起了民族复兴的伟大风帆。
回想军训时,偶尔会出现同学们抱怨饭不好吃、蚊子多、条件差,可谁曾想军训是为了培养我们自理、自律、自立的能力,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不是让我们享受安逸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正是红军战士意志坚强、作风果敢、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甘愿为人民奉献,不埋怨,不抱怨的红军精神,一颗闪耀着“红星”的精神,永不磨灭的精神。
放下书本,感慨万千。你们的辉煌业绩永载史册,你们的英雄事迹万古流芳。你们用坚毅与热血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用勤奋与上进回报你们的英勇付出。
2019年建国70周年观后感五
由绿地集团投资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红星照耀中国》于近日全国公映。该片取材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西行漫记》一书。影片用镜头记录了一个美国记者在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交谈,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风采,并写下了大量通讯报道,把“红色中国”推介给全世界,得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全世界”的历史预言。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不是脸谱化的肖像描写,而是将人物的性格特质传达出来。原著涉及人物较多,创作者在改编中删繁就简,重点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宋庆龄、鲁迅、张学良等人物进行了个性化塑造,对农民、红军战士、儿童团员、国民党官兵等特定形象进行了群体刻画,将每个人物刻画成特定时代背景中的人物代表,这无形中拉近了主体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主旋律电影的叙述视角与表达方式。导演在忠实原著基础上,以斯诺西行为叙事主线,采访人物为叙事焦点,西行故事为叙事空间,以“点、线、面”的形式将整个故事贯穿起来,尊重史实,还原历史,使改编与原著间互文性紧密结合。在创作风格上,影片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尤其是结尾,毛泽东、斯诺穿越历史时空来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给影片增添了诗意色彩与浪漫气息,强化了影片的精神和观者的审美体验。
《红星照耀中国》一改主旋律电影对英雄人物塑造的固有创作模式,将关注焦点放在西方新闻记者斯诺身上。斯诺成为红色中国的宣传者和推介人,更容易让今天的青年认清美好生活的本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建党初心与历史使命。对斯诺形象的塑造,建立在具体历史背景和浓郁西北地域风格与历史语境之中。整部电影精雕细琢,将西北的粗犷风貌和南方的柔雅风情囊括其中,特别是将蒸汽火车,陕北村庄、窑洞、信天游、秧歌、黄土高原、山川地貌、金黄的稻谷地等民俗人情、人文景观与场景环境结合,把观众带入到特定历史场景之中,为影片注入了不同的历史意蕴与精神。
这部影片让观众在艺术审美中重温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那段光辉卓绝的革命岁月,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影片所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将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爱党爱企,执着奉献,勇于进取,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