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素媛和熔炉的经典观后感

时间: 若滢21250 分享

  如果你要做熔炉中的这样一块时刻持续自我的一块钢材,你不仅仅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初心,更要持续心中永远拥有一块净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素媛和熔炉的经典观后感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素媛》观后感一

  像这样子伤害小孩子的人都是恶魔………怎么会有人对小朋友做出这种事情呢?

  这本书虽然名字叫素媛,但是重点其实是放在了素媛妈妈和素媛爸爸身上,写了他们在素媛遭遇了伤害后怎样慢慢走出伤害,让家庭又重新获得幸福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总算是给了大家希望,素媛接受了爸爸,让素媛爸爸回了家,又重新生活在了一起。虽然以后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家人都在一起。一定都可以克服的吧?

  我记得很久之前的读者里面好像有一篇文章,具体内容是啥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里面的一段话,大概是说我喜欢女儿,但是又不想要女儿,因为这个世界太危险,我不知道怎么样才可以保护好她不受伤害。对于小姑娘来说,这个世界真是太危险了啊…

  不过大家的偏见也很可怕,素媛也是受害者,为什么家长都不愿意孩子和她相处呢?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怎么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呢?这个我真心不太清楚,也许以后等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为了母亲会更加理解吧。

  我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事情发生了,希望小朋友们都可以健康幸福的长大,哦当然也不能变成熊孩子。然后成为一个有着健全的性格的人。希望素媛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克服所有的困难,获得幸福。

  《素媛》观后感二

  这部电影我觉得是我最近看的三部类似的电影中最好的了,前几天看了《熔炉》和《七号房的礼物》。

  之前看《熔炉》的影评,很多人都说虐哭了,我觉得还好,看了之后感触不是太大,更多的是惊叹于韩国电影的开放,敢于描写有关部门的责任推诿和潜伏于社会下面的百态。《七号房的礼物》是把我给虐哭了,不过虽然我哭了,但是我心里也知道这部电影催泪弹放得太大,有些内容重复多余,为了温情而温情。而《素媛》,我没有大哭,几度泪目,眼眶湿润。它避开了韩国电影及电视剧的槽点,就是放催泪弹,它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小学女生被性侵之后对这个家庭以及他们周边的人的影响,更加真实,也更加吸引人。另外我最想说的其实还是韩国这些小演员真棒,中国这些好多都是面瘫,或者是忍不住的看镜头。

  影片刚开始没多久的时候,光植这小屁孩儿还让我心中小小的吐槽了一下,后面才知道他是因为喜欢素媛才这么做的。发生这件事之前,这个家庭虽然过得很困难,连母亲参加的家长会都会排挤她,她和丈夫三年才做一次爱做的事就怀孕了,还在纠结怎么告诉丈夫;而丈夫在工厂辛苦的工作,即使和厂长关系很好,但是也并不能提高工资,热爱足球,缺少和家庭的沟通,绑不好女儿的头发。善良的素媛给坏叔叔撑了伞,却遭遇了过分的事情,小素媛后面说:我给叔叔撑了伞,他们都说是我的错,没有人夸我。这个世界啊,会不会给善良的小女孩机会啊。

  当我看到大肠肛门之类的词汇的时候,我很难过,才多小的一个孩子就要遭遇这样非人的人生。后面素媛给那个大妈说哎哟要死了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这件事情让她成长得太多,多得让人心疼。她知道可可梦是爸爸,之前因为爸爸对她的粗鲁行为让她联想到不好的记忆,所以一直避开爸爸。那个租服装的人因为好心少收了钱,又送了一套旧服装给租不起服装的素媛爸爸。那个女儿被性侵最后自杀的大妈一直关注并关心着这个家庭。庭审的时候素媛一直画着圈圈,我不知道这代表什么,也许她很难过,也许她想忘记。对于一个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来说,就应该判死刑。《七号房的礼物》里面那个爸爸被因为智商问题被误判为杀害一个小女孩的凶手,当时我心里就想,一个有女儿的人,无论如何不会有去伤害其他小女孩的想法。

  这个影片除了那个坏叔叔,其他人都是向着阳光的,光植一家心地善良,借钱给他们,做饭给他们,光植还在素媛上学之后天天陪着她。素媛毕竟是小孩子,担心着同学们对她的看法,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弟弟出生以后,她恢复的更加快,成长得更加好。

  哭了笑,笑了哭,人生还得继续。生命还会延续,希望一直都在。

  《熔炉》观后感三

  人之初,性本恶——《熔炉》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关于人性善恶的这一问题,从战国时期一向争论到了现今,那究竟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其实至今也并无一个明确地划分。或许在我看来,善恶自在人心中,善恶在于你我做人的良心。

  开门见山。电影《熔炉》,给观影者留下的是一种较为压抑的感受,但这种压抑也并非是枯燥乏味,而是一种发人深省。或许,正是由于影片太过于贴切现实,过于的真实,所以让人觉得这样的作品像是在向人们说些什么,像是在做着一种无奈地呐喊。说真的,在观看的过程中,本无意书写这篇影评,但当影片进展到了1小时52分钟时,那一片断深深地震撼到了我,这是一种无形地打击,正中我的胸口,让我根本无法招架起来。

  简写一下影片的故事资料。电影《熔炉》主要讲述的是自2000年起的5年间,韩国某听觉障碍学校的校长、教师一向都在对这些残障学生们实施了程度不一的性,以及各种虐待。新来不久的美术教师至此后,发现学校里弥漫着难言的压抑气息,并频频能够听到从洗手间内传出女子的尖叫声。学校的黑幕渐渐露出冰山一角,美术教师和人权主义者力图揭开这些隐藏在象牙塔内的事件,终止校园杯具的进一步蔓延…仅单从剧情资料上看,也许你会认为这又是一部独具英雄主义色彩的题材作品,但是,这所谓的英雄主义,在强大又黑暗的社会权利面前,显得却很微不足道。

  在导演宫崎骏(HayaoMiyazaki)的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能够察觉到宫崎骏(HayaoMiyazaki)导演始终都在守候着那种超脱于世俗的童真。他所展现给观影者的是,那种人与自然“活下去”的平衡,人类不能为了生存而毫无原则的肆虐着他人的生存权利。虽说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真的没有必要让这个嘈杂万恶的社会变得更毫无人性。深省。

  记得曾看过一期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陈丹青。节目中主持人问到陈丹青老师“中国人有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强大的信仰?”他答曰:“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下去最要紧。’”的确,不论是你中国人还是韩国人,甚者是哪个小“乡村”的人民,哪怕就是索马里的海盗,他们为的也是能够活下去。但是,这所谓的“活下去”,并不代表着你没有任何的做人原则,那样,犹如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影片进展到最后,因上诉未果,未能将这些人渣绳之以法,遂民众采取了游行示威以表不满。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在此看来,毫无好处,完全就是以卵击石,不但没有折损对方一兵一将,反而还深深地损伤了自己。最终,剩下的只有无奈地妥协。

  现如今的电影领域,真的的确很紧缺像《熔炉》这样的作品,无谓随大溜儿的商业电影早已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种积压很久了的视觉疲劳,审美疲倦。不能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属于小清新的范畴,但是就其整体给观影者带来的影响力还是很为震撼的。在他们大韩民族,他们的体制允许他们的导演去揭露社会现实,社会黑暗,并给予了他们这样一个相对于公开的平台。当然,我并不是在呼吁什么,或者说是在抵制什么,我只是想说,不论是你韩国也好,日本也罢,就电影而言,这个世界还是很需要这股新生且又敢言的力量。

  回到此部电影的名字上——《熔炉》,我在想,导演为什么给这部作品起了这样一个与剧情资料不相匹配的名字?或许,导演黄东赫(Dong-hyukHwang)是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就好像熔炉一样吧,我们拒绝着被它同化,却也在汲取着它的温暖。就像结尾的那两段话证明的两个意思一样。

  写在最后,即将收笔,再抛出开篇的那段话,人性的善恶究竟到底是善还是恶呢?而我呢,想留下这么一个论断,人之初,性本恶,但,心已向善。

  《素媛》观后感四

  法律还需要更完善,真正落到实处,对于施行这种暴行的人,跟杀一个人有什么区别呢,不知道,我想的是,死并不是最痛苦的方式吧,以一种生不如死的样子活着才是最痛苦的,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现实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爱,电影里面小女孩的妈妈说,要是每一个孩子都发生这种事就好了,那样别人就不会特别关注她的孩子了。听起来多残忍的一句话,这就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现状的最真实的反映了,我想,这个社会,还缺少一种博爱和包容,人们听到这类似的事,除了叹息愤怒一下,更多的时候,当发生在他们身边时,他们更多地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那种被同情,是不被受害者需要的,我想,她们更多地需要同等对待和宽容。

  男友的家里有一个小妹妹,也是8左右的样子,看完影片后就想着让他家里人好好照顾好妹妹。家里有小女孩的父母也是的吧,多陪陪孩子,多注意孩子的安全,同时也觉得自己能健康长大有多么不容易。

  我是刚看这部影片的,才看完时心里很乱,不知道什么感觉,整部影片到后面还是以很积极阳光的视角在发展。但是现实社会中能做到那样吗,或许真的还是有点难的。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对现实中的人们的一种期待吧。

  《熔炉》观后感五

  虽然早已对《熔炉》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从各位朋友的口中知晓一些评价,更看过一两篇影评。然而,真实的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看这部电影之后,目前的状态和聋哑人别无二致——所有的呐喊都汇聚在胸口、张大嘴巴却永远无法呼喊出心中的声音。此时的心境没有郁闷,没有哀伤,没有愤恨,而是极度的无力。所以,只好熄掉自己的声音,仅仅用这无声来对抗四周的死寂——那能够吞噬掉一切声音的黑暗。

  对于这部电影,令大家深刻的就应是那样一句台词“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世界不要改变我们。”这句话出自年轻的人权组织成员之口,表面看上去十分励志,也值得称颂。然而,她终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应对现实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择。相对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负家庭职责的男教师却更让我关注。在他的世界中,现实的拉力和诱惑是更大的,他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关于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所要付出的艰辛。影片似乎也是出于这种思考,所以让这句话并没有从他的口中说出来。相反,他一向以一个类似沉默者的形象出此刻电影中。他的默默和坚强是无声的,也是沉重的。因为他的肩膀上左边是正义良知,右边是世事艰辛。这两者在他身上加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择才会如此有张力。

  虽然我也是个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还好,算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犹如人权组织成员一样,能够因为微薄的薪水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义无反顾。然而,人到中年却陷入事业和家庭双重职责的男教师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我想更多的人是能够理解他的:深处困境,这份工作对他来说能够说是弥足珍贵的。加之女儿与母亲的职责,他对于事业和金钱的依靠性会更大。故而,他所面临的世界是更为困难和黑暗的。当他应对这个事件的时候,也曾犹豫,也曾隐忍,更曾自私的思考过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他的摇摆不定时十分人性化也是十分具有合理性的。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他的选取太少。纵然如此,他却无法容忍自己对此不闻不问,更无法宽宥自己的私心。所以,他选取了另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同样的一件事,关系到他的两种“职责”——一种是作为一名老师,或者说一个人应有的正义感的职责,即道德层面理想追求;一种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养家的职责,即现实生活的无奈。无论他如何去做,都会辜负其中一项职责。电影几次在他选取的时候都加大了这两种职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压力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我能够想象他抉择的时候是多么的困难,却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他当时的情绪。或许,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释重负,但另一半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影片中以弱势群体对抗强势群体,以“个人”对抗“群众”,以不健全对抗健全……这些统统是外在的“壳”,拨开来,里面的“肉”但是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利,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深深藏在每个人的DNA中,随着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人类的发展也是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在不停地前进着。在本片中,之所以无法撼动这样一个大家明知是错的群体,原因在于他们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小到学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检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群体。谈官官相卫的话似乎仅仅是权利使然,但是利并不仅仅仅是官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个人都能够从一个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当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只要是在这个利益团体中的人就能够成为帮凶,犹如那些签署了妥协协议的家长们。即使不是助纣为虐也能够成为铁板上的一颗螺丝。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透过这样的利益集团获得好处,那么剩下的人便只能成为他们砧板上的鱼肉。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居然要冲破这样的防线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是多麽的滑稽与可笑。在掌握着话语权、审判权、执法权的群体面前,那些为了正义、公道而奋战的人看上去的确不自量力。他们的力量便是这不断加温的熔炉,他们在不停地软化其他人,尽力拉拢他

  人成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这炉子才会越烧越旺。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结尾并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让我感到残缺的欣慰。欣慰是因为这才是现实,如果全面胜诉、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我是不会相信的。作为一个有着必须社会阅历和认知的人来说,我不相信这样的理想局面会出此刻此刻。而残缺,是作为理想化的我来说,从心理上是期望这样一群人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而今,这部电影能够拍摄、能够上映、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已然是不错的成绩。

  在这个大大的熔炉之中,或许你、我以及你我身边更多的人并不甘愿被高温所融化,并不单单向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灭了良知。那么,如果你要做熔炉中的这样一块时刻持续自我的一块钢材,你不仅仅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初心,更要持续心中永远拥有一块净土。我不敢保证自己在何时何地可能就被这个大大的熔炉融掉了,但我期望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能够继续下去,直到无能为力为止。

  因为我明白,在世界面前,一个人要做到多努力才会不被改变。又或许,我根本不明白一个人要多努力,才能够不被世界改变。

13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