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2017年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
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2017年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
自西安市首档电视问政节目开播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引来群众围观,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7年的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1
西安市首次电视问政直播昨晚顺利开播,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巨大反响,有力证明,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发扬民主的形式不断开拓创新,就能赢得群众广泛赞誉。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加剧变化,以及政府政务公开力度的日益加大,从开始的公开承诺到网络问政,再到当前流行的电视问政,都成为公众民生诉求的重要路径。但显然,电视问政更能切实促进工作作风转变。
电视问政作为新的官民互动形式,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还能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价值观,同时也给干群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首场电视问政中,面对现场观众和多数网民抛出来的问题,被问政官员不推诿、不扯皮,立即给出明确答复,透露出他们对工作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精神状态。这种全新的官民沟通模式体现了民主进步,也进一步维护和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值得肯定点赞。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动手干一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之风正在华夏大地巍然成风,电视问政言必有中的形式惊醒了党员干部,自己的政绩怎么样,上级领导怎么看,自己怎么说都不算,关键还是群众说了算。要博得群众的满意,就必须眼睛向下,一切工作围着群众来转,特别是在作决策,搞规划的时候,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社情民意。只有真正把群众意愿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不喊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搞形式主义,才能让群众广泛赞誉。
目前,电视问政已经开启,犹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块,投入到正在运行的政府工作当中,无论是沉疴已久的弊端,抑或积累已久的陋习,将会得到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体检,只有敢于正视问题症结,才能彻底治疗顽疾。相信通过社会的监督,定能引起被问政官员的高度重视,兑现在电视直播中的口头承诺,以“马上就办”的实干精神去推动工作,提高相关部门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尽快解决现存民生难题。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电视问政并非刻意为难政府机构,而是利用民意诉求的新形式促进政府工作作风改进。西安目前正处于“一带一路”的发展黄金时期,能否抓住历史的机遇,将直接关乎西安的民生未来,而西安的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电视问政的开播无疑掀起为民务实清廉之风,整肃懒政怠政行为,树立起全新的行政作风,必将凝心聚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上足发条卯足劲,为“品质西安”建设实干奋进,美丽西安定会更加靓丽多姿。
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2
昨天看了西安卫视的《电视问政》,官员们坐在台上,主持人播放一段段事先由记者暗访拍摄的短片,曝光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端,市民现场问责官员,其中不乏“犀利麻辣”的场面,今年的电视问政有一些新变化,比如,把评价权交给更多市民,坐在台下的观众嘉宾,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治庸问责督察员、市民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200余人,均通过表决器对承诺整改单位上半年的工作予以评价并参与话题讨论;加大点评力度,通过专家评点,跳出局部观全局,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体制机制缺陷及其解决路径,等等。
应该说,从电视问政开始,肯定和否定的声音并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政治“秀”,地方政府和官员赚形象分而已,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一拖再拖;有人觉得,地方政府和官员直面问题的勇气可嘉,这种现场直播的监督、质问真实、解气,有利于及时整改、解决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是更多人对这项创新之举能否持久的担忧,比如,有专家就表示,电视问政成本太高,恐难坚持;亦有不少公众认为,电视所问“之政”毕竟是少数,且半年才一次,依然是一种“运动式”问政,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安排。还有一些是针对曝光出来的城市管理和执法问题本身以及管理者自身能力的质疑,比如,曝光出来的问题和现象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这些问题总是媒体首先发现,而相关领导往往后知后觉?
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反映出的是公众对这种面对面问政形式的高度关注。质疑电视问政的初衷和可持续性,质疑被问政官员回答问题的套路“认错改进明天去看”等,自然是为了这项活动办得更好,为了城市管理和百姓生活质量更好。然而,这些质疑也该避免一种倾向,地方政府无所作为时,人们猛烈批评质疑,而有所作为了,依然被“狂轰滥炸”,这可能会打击改革者的积极性。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质疑创新之举,而是更希望公众能珍视某些改革和创新之举的积极意义,不要因为它有瑕疵便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更重要的问题是,电视问政暂时告一段落,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性思考不该停止。曝光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人们欣喜地看到,在电视问政节目曝光相关内容后的第一时间,不少涉及到的部门行动起来,该调查的调查、该处理的处理。那些一时难有结果和进展的事情,相信下一次电视问政,媒体还会追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如果害怕再次“脸红”、“流汗”,被送“雨鞋”等“奇葩”礼物,应该不会拖着不办。
进而言之,被曝光出来的可能是个案,而电视问政的目的是从现象背后发现体制、机制、观念的原因,寻找根本的解决办法,预防同类问题的发生。换句话说,有关部门应该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不是曝光了的就高调回应“马上就办”,没曝光的就继续装傻充愣。如果件件都等着媒体去“揪”,那“电视问政即运动问政”也就一语成谶了。
电视问政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是公众监督管理者的平台和载体。时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展开,中央提出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方面,电视问政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照出相关部门和人员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像照镜子,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当然,“照”过之后,更重要的事情还是接下来的“洗澡”、“治病”。
2017年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3
何为电视问政?电视问政即是一档直播节目,其形式是有普通民众当场质问政府官员关于社会安全、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的问题,由官员现场解读并将问题进行解决。
自西安市首档电视问政节目开播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引来群众围观,有支持者也有质疑的声音,支持者认为,“电视问政”将问题暴露于阳光之下,有利于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质疑者认为,这有可能是一场“官员秀”。
笔者了解,电视问政的官员没有提前准备的“台本”,轻装上阵坐在直播台前,面对台下的市民代表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必须就市民反映的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因此,电视问政对官员来说,是一个考场,考察官员们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电视问政会让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是个被监督的对象,应该对老百姓负责。这是一种新的问责形式。第二,它是干部和群众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拓宽了群众的诉求渠道,体现了民主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第三电视问政能够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也有利于进一步维护和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行动是尊重百姓,才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戴。电视问政,是一种以媒体为载体的舆论监督形式,有威力,是治庸、治懒的好方式,是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创新之举,有利于促进官员到群众中去,让官员体会百姓的冷暖,进一步增强官民的“鱼水情”。
2017年西安电视问政观后感4
“电视问政”并非新鲜事,早在2002年,郑州电视台就推出这样的节目,随后多个城市都运用这一形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让普通百姓有机会就自身关注的问题向有关官员面对面询问乃至批评问责,老百姓是欢迎这一形式的。而对被询问的官员来说,则是一场严峻的考试。在电视镜头下,一些沾染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的官员往往是脸红心跳,六神无主。一位被问责的局长曾在休息时一口气喝完了380毫升的矿泉水,以缓解自已的紧张情绪。它表明,公开确是最好的监督方式之一。一个官员的工作状况虽然不能在“电视问政”中全部显示出来,但是可以看出一些苗头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电视问政”有助于识别干部队伍中的“马”与“骡”。
对民众在“电视问政”中提出的民生中的种种问题,有关官员一般都是“唱自我错”,表示道歉。西安市房管局负责人这次对民众提出的小区管理混乱、经济适用房“鸠占鹊巢”等4 个问题,就连续4 次道歉,表示自已“工作不扎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唱自我错”当然比不认错要好。不过,这需要是真心认错,而不是迫于公开问政而不得不做的一种姿态,以便“过关”。区别“真心”还是“姿态”,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看道歉后的承诺是否兑现。我不能预料西安市房管局负责人这次的11项公开承诺的落实情况将会怎样,但根据过去的情况来看,不少的口头的承诺并没有化为有效的行动。武汉市2015年一次“电视问政”,曝光了江夏区大桥村排污管直通鱼塘,污水流向汤逊湖。承包户余道勤投诉一年多,却没有任何结果,损失惨重。江夏区领导当场所表示,要进行雨污分流,保障承包户的利益。余道勤感激地说:“等我的鱼活过来了,水清了,请领导们到我家里来吃鱼1问政第二天,江夏区领导现场办公,要求各职能部门根除污染源,似乎已经整改了。可是,到了2015年4月底,节目组再次接到余道勤的投诉,称排污仍未被叫停,鱼塘里的鱼都死了。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转了一圈,问题还是回到原点。因此,不管“电视问政”火药味怎样十足,相关官员不管当场如何诚恳认错、承诺整改,如果事后不认真落实,那也只是哑炮,徒增一种形式主义的花哨。
基于此,为了切实发挥“电视问政”的作用,让这朵监督之花能结出实在的果实,需要积十多年来“电视问政”的经验教训,对“电视问政”这一新的问责形式制定必要的规则,包括问政内容的确定,以及问政前的各方准备与问政后的跟踪检查。这就是说,“电视问政”也需要建章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