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丽的大脚观后感3篇
看美丽的大脚观后感1
在那么多优秀的教育类电影中,我选择了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来观看,因为倪萍是我所熟悉的一位演员,她智慧而又知性,退出主持舞台的她更显幽默和风趣,豁达和开朗的个性十分的吸引人。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看完了整部电影,给我留下的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一抹淡淡的哀伤。
影片讲述了黄土地上一位平凡的女教师——张美丽的故事。她的丈夫因为愚昧被判了死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没有那样的命运,她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后来又办起了学校,教村里的孩子读书。学校办起来了,她的孩子却没有了。但她没有放弃这群毫不相干的孩子,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学文化,上大学,成就自己的梦想,点亮山里的希望。
影片中有许许多多平实却感人的镜头,张美丽为了留住从北京来的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捡橘子皮,给夏老师泡茶喝。她给夏老师洗衣服,反而惹恼了夏老师,但她却说:“夏老师,只要你高兴,我咋都成。”可以说夏老师和张美丽是对比鲜明的两种人,一位是美丽的、精致的城里人,一位却是不美丽,甚至是有点粗糙的农村人,但是影片的魅力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忽视了这些外在性的东西,最终美丽归于一点,那就是牺牲小我,给孩子们带来希望的内在精神世界的高尚。那是与外表的美与丑都无关的,最终张美丽离开了,在为孩子们卖土豆,筹集费用的路上。夏老师从高高的黄土坡上一跃而下,一行泪水在满脸是土的脸上显得格外醒目。那时的她很美丽,因为我们看到了张美丽的精神在她身上的延续。可以说是朴实的张美丽感染了在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夏雨。
影片落幕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在那片黄土地上那双美丽的大脚,不会忘记张美丽带着一群孩子欢呼雀跃的身影,不会忘记她把千里迢迢念成千里召召。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用艺术的方式感染和影响所有的看客。在平实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伟大。在我们的心目中,张美丽是成功的,虽然她并不完美,但是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夏雨老师,为孩子们延续着希望。
看美丽的大脚观后感2
《美丽的大脚》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张美丽的故事。愚昧夺去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为使农村的“娃儿们”不再愚昧,她开办了一所乡村学校。青年志愿者夏雨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山村躁动起来,山外的世界让张美丽和孩子们惊奇和困惑,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后来夏雨苦于条件恶劣准备离开,但山里人的淳朴感动了她,她决定留下来与山里的孩子共度一段难忘的时光,还说服丈夫带张美丽和孩子们到北京见见世面。可正当张美丽满怀雄心为孩子们的未来而奋斗时,她却遭遇了一次夺命车祸……
影片充满诙谐感,词语大全,比如主体乡村口音,张美丽那大大咧咧的个性与表现,孩子们欢迎夏雨老师而造的句子等等,动辄便让我会心微笑。但诙谐背后却隐藏着悲情与哀伤。特别是结尾张美丽因车祸而离开。张美丽总想“成功”,因为她深深知道生命苦于短暂和无常,总得做些有意义的事,来慰藉平凡的人生。她痛感愚昧的伤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使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文化的人。她是个坚定的理想实践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后辈的责任,用她的母性去关爱孩子们。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完成了她一个平凡人的超越,也因此在她身上,我更多地看到一种豪情,一种英雄气质。英雄气质总是光芒四射的,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夏雨本也是个耐不住苦寂的城市人,她最终被感化,把心留给了这片土地,也完成了从平凡向不平凡的过渡,得到了人生的升华。影片一难得之处就是,英雄容易被塑造成高大全的人物,但片中的张美丽拥有平凡人的七情六欲,塑造了一个更为真实和丰满的人间形象。可惜这样无私奉献的一位农村妇女,一个让孩子们珍爱的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不得不伤感。那一刻,电影放映员王树将光束打到小学校舍上,把学校装点成了一座庄严的圣殿,那庄严的画面除了缅怀张美丽圣洁的人性光辉外,就是要唤起普通人心底的这种酸楚。
但哀伤过后还是充满希望的,影片最后有一个镜头,一身城市衣着的夏雨纵身跳下高高的黄土坡,飞扬的尘土蒙满了她的脸,两行悲痛的泪水从粗糙的黄脸上流了下来。在这种精致与粗糙的交会中,精致的外貌被完全蒙盖了,被包容在最本质的心灵内涵里。我相信,她定会继续张美丽的事业,将自己真正融入这片黄土,让孩子们看到更有希望的将来。
看美丽的大脚观后感3
影片讲述了大西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教师与一群孩子和一个北京青年志愿者的故事。张美丽的文盲丈夫因无知而犯了罪被枪毙,她唯一的孩子也在几年后不幸夭折。面对人生的苦难,西部少妇张美丽悟出了一些道理,为了村里的孩子们不再愚昧下去,她办了一所乡村学校,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上面。夏雨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为了逃避婚姻出现的问题来到了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她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小山村变得躁动起来。山村以外的世界让孩子们包括张美丽感到困惑和茫然。山村贫穷而乏味的生活让夏雨感到辛酸与难熬。在夏雨因小山村生活的过于艰难而即将选择离去的时候,山里人淳朴的性格感动了她。在一年志愿服务期满时,夏雨带着从未走出山里的张美丽和孩子们来到了北京,为上小山村争取到了一个收购土豆的定单。最后张美丽在装土豆的拖拉机上被火车撞死,夏雨在与丈夫离婚后回到了小山村,继续张美丽未完成的梦想------
一、 关于影片的主题
影片通过山村女教师张美丽这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人性之美,倡导爱心和奉献精神。这是对这部电影主题的普遍评价。的确,张美丽是这部影片的灵魂,她的朴实善良、她那如黄土高坡一样淳朴的性情和宽厚的胸襟,她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她用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这部影片深深打动人心的最大武器。这也是创作者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从更深层次来看,我认为这部电影表现了农村与城市的冲突、碰撞和交融,同时也不妨把它看作一部关于西部开发的宣传片,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
农村与城市,是社会构成的两大特征。一直以来,农村和城市就处在一种对立冲突的关系中,格格不入。农村物质和精神(这里主要指文化)的双层贫瘠,人才的不断流失,使它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面对农村的落后,城市总是带着一种优越感。城市里极其普通的一盆水,对风沙弥漫、严重缺水的黄土高坡上的人们来说却极其珍贵,影片通过小男孩王大河的造句:“ 夏雨老师来到我们学校我们很久没洗脸了,我们用夏老师的洗脸水洗了脸,我们非常高兴,驴喝了我们的洗脸水,驴也非常高兴。”这样一个细节,展示了这个山村自然贫瘠的程度和黄土高坡生活的艰辛,在诙谐的同时,更让人感到心酸。面对这样的生活,养尊处优的城市人是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影片的最后,张美丽在车祸中死去,夏雨回到了小山村,从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值得安慰的结局,起码让观众看到了希望。但是反过来想想,影片为什么要让张美丽死去?难道仅仅是为了赚取观众更多的眼泪吗?如果张美丽不死,如果夏雨的丈夫刘志鹏不跟她离婚,夏雨是否还会回到这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呢?这是这部影片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我认为,张美丽的死,是农村对城市的一种无奈的妥协。
在城市人的眼里,农村只是他们感情的避难所,只有在住他们身心疲惫和心灵、情感受到创伤的时候,他们才会想到乡村和它的落后,他们来到乡村,但他们并没有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农村的贫瘠和落后,他们也不可能真正把自己完全奉献给那块贫瘠的土地。他们的到来只是暂时的,如南飞的侯鸟,当春天一来临,他们心灵的创伤一平复,他们就会离去。农村的淳朴感动了城市人,却留不住他们的脚步。
在讴歌人性之美的同时,这部影片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参与,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农村必须在精神、文化上与城市融合。
二、 影片的人物形象
张美丽是这部影片着力刻画的人物,也是这部影片的灵魂,在她身上,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她的外表极其平凡,用她自己的话说“有两个不成功”一是“脚太大了(穿43码的鞋)”,二是“长得不好看,又叫个美丽”,但是没有人能否认她内心的美和人生的成功。她淳朴善良,自然真诚,热情达观,有着和黄土高坡一样宽厚的胸襟、坚忍和承受力。她文化不高,却是个好老师,她身上的母性光辉像黄土高坡上的黄土一样厚实宽广,这体现在她对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爱,完全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称学生们为“我的娃”,她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我的娃将来都是成功的。”不由让人想起苏联著名影片<<乡村女教师>>,从张美丽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桃李满天下的女教师的影子。她用她那带着浓厚地方音的普通话教孩子们识字、造句;用她那跑了调的嗓子、笨拙的姿势领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她用她的寸寸柔肠感动了都市丽人夏雨;为了让孩子们和夏雨能有一台电脑,滴酒不沾的她在大款杨面粉母亲阴寿的筵席上居然一口气喝完了一瓶高浓度的白酒;当夏雨当面纠正她对“千里迢迢”的错误读音时,她不怕当着孩子们的面承认错误,说“以后都听夏老师的,夏老师读的都是对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她的勇气更是让我们敬佩。
当然,导演并没有把张美丽吹捧成一个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她也有七情六欲,和有妻有子的放映员王树偷偷幽会。这些人性化的情节,不但没有破坏张美丽的形象,反而使人觉得更加真实自然。
夏雨是影片着重塑造的另一形象。如果说张美丽是山乡文化的象征,那么夏雨无疑是都市文化的符号载体,两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在面对感情和孩子这两件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张美丽对她和王树的感情丝毫不敢有结合的奢望,虽然王树与他妻子的关系已是名存实亡,但她仍然感到心虚和理亏,夏雨不一样,她极力主张张美丽应该和王树挑明关系,提出一个女人应有的正当要求;做掉孩子,对张美丽来说是一件不可想象和极其残忍的事,但对都市人夏雨来说,则是一件平常的事,是为了避免婚姻的不幸造成孩子将来的不幸的理性行为。夏雨的身上,体现了当代都市女性独立自主形象。
但这只是夏雨性格的一个方面,影片对她性格塑造是通过片末夏雨从黄土坡上跳了下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张美丽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对这片土地最亲近的接触来完成的。
影片中两个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女性身上,闪耀着相同的人性光芒,她们情感的最终融合,完成了影片的主题升华。
三、影片的对照手法
这部影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对照手法的运用。
城市与乡村的对照。故事的主要场景是一个西北的 穷乡僻壤,夏雨的到来把这个小山村与北京联系了起来,把它放在大都市的背影里,也更彰显了它的贫瘠。影片中有很多细节,体现了这种巨大的差异。一盆洗脸水被三次重复利用、一声惊雷,坐在课室的学生全体飞奔出门,拿着盆盆罐罐摆放在空地上等雨,却等来阴云转晴的绝望。生活的贫瘠带来精神的贫瘠人,山村人们平常最大的精神享受是看电影,露天电影,古老的片子,不时断掉的声音------这些场景,对于今天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它冲击着都市人们那颗被物化了的心。都市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和美食娱乐,对山村人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
美丽与粗糙的对照。何为美丽?光鲜的外表?高雅的服饰?还是至纯的心灵?从色彩的对照上,夏雨的美丽与张美丽的粗糙,鲜明地表现在她们的衣着和面容上。张美丽常说自己不成功,一是“脚大心大”,二是长相。她和村里的任何一个女人一样,衣着灰暗,面容粗糙,当都市丽人夏雨跟她站在一起时,她显得如此的寒伧。而影片要探讨的正是“美丽”这两个字,从形象来看,张美丽无疑是名不符实的, 但作者的用意正在此,即把美丽放在外形缺失的背影下去展现,目的是为了提示更为深刻的美的主题,那就是张美丽的至纯至真的高贵的心灵。影片要告诉我们的是,外在的美,不过是一种“小美”,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通过这种外在的“小美”与内在的“大美”的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平凡与超越的对照。影片中的张美丽,是极其平凡的,要长相没长相,要财富没财富,要知识没什么知识,甚至要家庭也没家庭,她唯一有的就是对学生的满腔的爱和对教育满 热情,当然,有人会说她还有王树的爱情,可是这是一种不能结果的苦涩的爱。然而张美丽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她没有像别人一样甘于平凡的生活,她选择了超越――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改变山村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在她简单的想法里,就是要让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她是个坚定的理想实践着,她并不高大,却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教育后辈的责任,用母性去爱孩子们,这固然与她丈夫无知犯罪被毙与孩子的夭折有关,但更多的,我相信是出自于内心对知识的那份渴求和执着,才使她能够在那样艰难的状况下一直坚持下去。俗话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张美丽用母性之光,完成了她对平凡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