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1

  昨天下午看了《杜拉拉升职记》,既没觉得时尚,也没觉得土气,这种片子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不会存有太深印象,也激不起太多人生感悟。与之前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一样——针对该片旁白的过分运用我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老徐运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作为一个演而优则导的演员,她当然已经很不错了,但作为专业导演来评价,恐怕还是比较票友。

  类似知性、才女这样的帽子,在演艺圈里,始终都扣得很唐突——比如老徐,比如刘若英。因为进入演艺圈就基本上等于默许了“美女”的资格,所以“才女”就成了香饽饽。而在文化圈里,情形就刚好相反,既然已经有了文名,就得比对一下谁脸盘儿更靓——据我的经验,多多少少有点儿文艺的老中青男人,总会悠悠然吐出一口烟说“我喜欢徐静蕾”;那么,你再追问下去,他们多半会说,“我喜欢林徽因”。

  女人写女人,女人看女人,多半是不客观的。对强者带着怨恨,对弱者又鄙夷。而女人又断不肯承认谁能与自己并驾齐驱。前有冰心写《太太的客厅》(是这个名儿吧?记不清了有点儿)暗讽林徽因,后有杨绛先生笑张爱玲上不了台面,照相要挑角度摆POSE且长了一脸花生米。比较正面的例子,是张爱玲夸苏青,仿佛苏青是那一代文坛的弄潮儿,其实也不见得多中肯。因此,女人说女人,不大可信。所以,作为一名女性,我在此说的话,您可以权且当做一种嫉妒和发泄,完全不予采纳。

  说刘若英是才女,我从来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唱来唱去就那几首歌儿,而且扣了奶茶戳儿的歌儿几乎都没有难度可言,伊的演技也是just so so。就算演技唱功都在万人之上,也该是艺人的当行本色,恰似厨师会做饭,司机会开车,不能作为油菜花的见证。而从旁的来考察,貌似她出过书,不过明星出书的质量,从不在可讨论之列。私人生活上,刘若英专爱朝别人老公使劲儿处处装错过的作风,早有专帖抨击之,此处就不赘述了……总之,就其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处理上,实在也没看出什么才华。除了其自家粉丝儿一会儿意淫陈升一会儿意淫黄磊的虚张声势,以及唱片封套上必要的意识形态拔高,似乎也就成不了什么共识了。

  然而,在演艺圈才女一词的认同上,老徐的识别率极高,即使老徐早就极其诚恳地澄清过“我不是才女”,男人们依然不依不饶。就我对老徐博客的有限点击来看,放下才女与否不论,老徐更让人喜欢的是一种大咧咧的生活热情,一股乐观向上的劲头儿,当然,书法确实不错,以至于有了“静蕾体”这一新兴字体……但才女的帽子历来是不好唐突乱扣的,否则就会为当事人招来很多不必要的ANTI。比如老徐去当导演,如前所说,作为一个女演员,的确算做得不错;可男人们偏说伊油菜花,油菜花的人就该能者多劳,多承担压力,做得必须比普通人好,于是伊的电影就讨来些额外挑剔的眼光甚至不怀好意的骂声……这其实已经在给老徐找麻烦了。

  再说林徽因,大多数男人才不关心什么国徽设计啊北京老城区保护啊之类的,更没心思仔细去读林的文章(个么你们到底是怎么确定伊油菜花的?!)他们就盯着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那几件烂事儿来回咂摸,什么人间四月天,什么我不杀志摩,什么金岳霖终生未娶blablablabla……林就是他们心中的女神,可以在只花痴清汤挂面白裙子和大胸长腿翘臀的青春期之后,作为一尊称职的神祇,陪伴他们度过郁郁不得志的中老年。

  冰心跟林徽因这桩公案究竟因何所起,先不去探究,但就冰心字里行间对林这位“太太”的讽刺,虽说刻薄,也不一定就没有真实成分(才女历来刻薄,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且看人家能在梁夫人的任上爱上金岳霖;且不以之为奇,睁着无辜忧伤的大眼睛对丈夫倾诉自己这种单纯的、博大的爱……怎能不让梁思成呕出一口鲜血来?!因此有梁思成再婚后声言“我跟第二任妻子在一起最快乐”的说法,大概也不是空穴来风。

  无论老徐是不是才女,总之男人认定了她是才女。除了确实比普通花瓶有思想之外,我觉得,归根结底,是因为伊长得好看且气质好——听说方青卓诗也写得满好,就没男人关注这一枚才女。而不管私人感情生活怎样,林徽因当然是才女,只不过男人关注林根本不是因为其油菜花,而是因为其在有才华的女人里最好看。若是丑女,胆敢在老公面前说什么“我同时爱上两个人,怎么办”,一定会招来一卡车的唾弃(那还用说么,丑人多作怪这句肯定是没跑儿了)。综上,无论演艺圈文化圈,码字的唱歌的演戏的还是学术的,男人看女人,归根结底是就一条:好看才是王道。

  所以说,说自己喜欢老徐或林徽因的男人,通常只是想标榜自己有品位,可与那些动辄就对大胸翘臀护士装皮鞭子小萝莉大御姐淌哈喇子的不成熟的没品位的雄性动物区别开来。虽则如此,作为一名女性,我倒更愿意听一个男人慨叹几声谁谁谁的胸真大腿真长,也忍受不了他喋喋不休林徽因金岳霖的糟事儿(梁思成伯伯您情何以堪)。这种男人的可笑之处,在于意识不到自己的可笑——而等他自己的老婆哪天对他说“我同时爱上两个人,怎么办”,他就有事儿忙了。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2

  才看到新闻,《杜拉拉升职记》拿下亿元票房了,不过下载也出了,优酷也传了,又不费钱又不费电,于是我也就看了,挺乐呵的。

  和看似傻呵呵的杜拉拉一样,《升职记》的成功靠的才不是单纯善良硬来蛮干一根筋,而是算计,非常精准地算计,《非常完美》给杜拉拉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样板,你看,中国的姑娘小伙打扮儿起来,跟好莱坞的三流小影星也不相上下嘛,于是在山寨之国,你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在中国上映的由中国的大明星主演的中国电影,说话做事尽是好莱坞的大俗烂派头,故事的起承转合,看着都那么熟络,除了女主演普遍波小点脸大点,真是没什么差。当然了,这电影也没什么好提,我想说的是看这片子让我想起一件往事。

  话说我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姑娘,长得挺好看的,又清秀又文艺,跟人说话都是轻声细语,做什么都是不疾不徐的。当时吧,我就想泡人家,于是没事儿就爱坐人旁边,搭个腔扯个咸淡什么的,后来发现这姑娘还真是个温吞水,不易滚热,来回几次,就没下文了,就是见面打个哈哈。后来我看个剧,叫《蜗居》,就想起那姑娘就像海藻,不是说长相,是说那种气场,漂漂亮亮呆头呆脑地坐在那儿,不骗她你心里都不落忍。

  这姑娘读完书也没找到什么称心的事情做,于是干脆回家去了,她的父母托人找了找关系,在当地的小机关里给她谋了份差,我跟她打毕业起就断了联络,但是看得出她工作非常清闲,每天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淘衣服首饰小零碎儿,另一件是减肥,由于她的空间更新的过于勤快,差不多每天我都会上去瞅一眼。

  有一天吧,这姑娘突然找我,跟我说起一件事,她的叙述比较混乱,理了一下大概是这么个事儿,话说她们单位管事儿的有两儿,一个所长一个副所长,所长常年不来上班,于是管事儿的只剩下这位副所长。有一天吧,副所长约她去K歌,因为常跟着大小官儿们出去吃饭,这姑娘也没多想,就去了。到了才发现有问题,一个包厢里就两人,姑娘问,别人呢?所长答,就我两。

  于是两人就尴尬地坐着,副所长点了酒咣咣猛下,姑娘再笨也总有心眼儿,不敢喝,干坐着,嗑瓜子,副所长来了两首我爱你塞北的雪之类的曲儿,然后也觉着无聊了,就说开车带你去兜兜风,这老实姑娘一肚子纠结地起身准备跟着去,才出KTV,副所长手一伸,就把姑娘的腰揽住了。姑娘这下害怕了,头都炸了,像个兔子似的跳开,说了句我有点不舒服先回去了,撒丫子就跑,回家又后怕,偷摸摸哭了几回不敢跟人说,想来想去才想起我,就跟我叨叨起来,说怕这事儿没完,万一副所长再找她呢,万一给她小鞋穿呢,万一别人尤其是同事知道了咋办呢。就算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她还怎么去上班呢,怎么跟副所长坐在一个办公室里呢。

  我耐着性子听完,肺都气炸了,但是气归气,隔着十万八千里,又没什么办法,于是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叫她去睡觉,晚上气得睡不着觉,憋了一宿,第二天写了个如果你被单位那个恶心兮兮的王八蛋小领导纠缠,发链接给她看,心想这姑娘太老实,吃闷头亏太冤了,还是叫她找个靠谱人帮她了这事儿吧。

  后来呢,我也上班嘛,我也有女同事和男领导嘛,我不八卦,有人八卦,我也掌握了不少睡领导和被领导睡的故事。然后,我觉着我听到的任何一个升职器的故事,都比杜拉拉来的跌宕曲折耶。

  ps:徐静蕾的脸比黄立行大,挨一块儿看,真得搭配么?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3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讲作文的时候,拿徐静蕾做过例子:当时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刚刚上映,她说,最近老听人称赞徐静蕾是才女,于是琢磨着,这年头是不是“才女”的门槛降低了,看了《来信》后才知道,老徐“才女”的名头名副其实——据说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只不过如果王老师现在还在教语文,我想她一定会用《杜拉拉升职记》做例子,然而从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最终成片的对比看来,她要教给学生的是另外一种修辞手法,叫做“虚张声势”。

  《杜拉拉升职记》大可算作是徐静蕾自毁才女形象的一大步,无论是《我和爸爸》还是《梦想照进现实》,我都认为虽然徐静蕾摆脱不了正式步入女性主义之前的那种稚气,但至少她从行事与创作作品本身,都带有了一丝在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女导演中坚守的一面,对于一个演而优则导的女人来说,更多的要求实在有些过分,因为她不像蒋雯丽一样,有一个超一流摄影师兼导演老公。因此,根据之前的作品和原著小说推测,《杜拉拉》应该是徐静蕾将她那种小资情调的女性主义发扬光大的契机,可惜我们没有猜中过程,也没有猜中结果。

  根据李可的原著,杜拉拉的故事本来应该建立在一个运气超好的女小强像蜗牛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结构上,中间穿插了一段俗而不媚的办公室恋情。但徐静蕾硬是将杜拉拉职场成功学的部分删减到只剩下爱情故事的框架,以邂逅-交往-误解-重逢来统筹整部电影,对于一向追求探索实验的徐静蕾——《梦想照进现实》的单空间双人物,《来信》的茨威格小说中国化——来说,期待与真实的落差令人扼腕,而这样的创作脂粉气十足,学生腔浓重的后果便是,既满足不了白领们对职场宝典的渴求,也无法抚慰影迷影评人对老徐的期许。

  电影混乱的节奏是影片的又一大败笔。《我和爸爸》中,徐静蕾同样以略显碎片化的桥段拼凑起一部生活流风格的电影,然而《杜拉拉升职记》显然不能如法炮制,因为一段父女故事可以以情节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线勾连细碎的场景,但一个女白领的成长,必然要求导演呈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虽然徐静蕾强行用月薪和职位的升高来结构杜拉拉的发迹,但这种依靠特技生硬的分割,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她也许是想模仿《罗拉快跑》那样让游戏式结构,飞速剪辑,分屏并置统领电影节奏的方法,但《杜拉拉》的观感又是那样的缺乏起承转合,缺乏必要高潮,于是最终结果是碎了一地的散片。

  也许《杜拉拉》早已输在选角的阶段——黄立行磕碜的长相和那双小而无神的眼睛,与原著中王伟的形象相去甚远。那个在故事的尾声成为了杜拉拉另一半的男人应有的伟岸、善良、一丝丝的大男子主义,在黄立行的身上被唱流氓歌的秉性瓦解得荡然无存,似乎从未拍摄电影的他又有那种新人普遍的怵镜头感——估计在拍MV时他可以用翻天覆地的街舞动作掩盖那双已经很小都还是要经常看镜头的眼睛,但在电影胶片数倍放大一笑一颦的境况面前,他的道行还是太浅。

  对老徐的电影创作历程总结一番,我发现《我和爸爸》《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姜文助阵,影片的质感达到一定水准,至于《梦想照进现实》是王朔的剧本,两名主演的台词功力因为剧本的原因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到了《杜拉拉升职记》,那个举着金曲奖奖杯的黄立行只会对着镜头傻笑然后被取笑,酿成现在的苦果,我想应该是才女徐静蕾选错了男人的缘故罢。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3篇

杜拉拉升职记影评1 昨天下午看了《杜拉拉升职记》,既没觉得时尚,也没觉得土气,这种片子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不会存有太深印象,也激不起太多人生感悟。与之前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一样针对该片旁白的过分运用我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5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