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登陆之日观后感两篇
《登陆之日》这个故事里没有什么英雄和伟人,有的只是一群被命运和战争愚弄了的普通人。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精选登陆之日观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登陆之日观后感:友谊之光
跨越韩国、中国东北、苏联西伯利亚、法国诺曼底四地,历经殖民、侵略、俘虏、劳改各种境遇,两个阶级、国籍甚至价值观都有差异的男人,从两小无猜,相互竞争,到暗生罅隙,最后同甘共苦浑然一体,磨合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作为韩国导演的作品,张东健扮演的韩国人俊植尽管出身卑微——作为日本将军家仆子女,却不曾卑微,一直谦逊和宽容。正是因为他心底善良,对官二代辰雄一直忍让和拯救,最终让这份从幼年起始的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最终升格为浑然一体的友谊。导演发自内心的赞颂韩国人民朴素善良的传统,张扬韩国民族优良性的用意从电影一个个细节中流淌出来。
小田切让扮演的日本将军的孙子辰雄,最初是得意嚣张的官二代,对俊植充满了优越感。他对国家充满了狂热的自豪感,羞于用卑鄙的手段来取得表面的胜利。比如在马拉松比赛中,俊植跑盈,日本官员却宣布犯规,辰雄依旧拿第一。他感觉像是窃取了胜利,并不开心。处理了宣布撤退减少人员伤亡的日本军官后,他挑选敢死队要亲自带兵冲锋陷阵。面对苏联坦克的大举进攻,他打死了许多逃跑的士兵,直到身陷诺曼底,看到德国军官杀死逃兵,他幡然悔悟当初枪毙逃兵是如此之残暴。至此,他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脱胎换骨。
电影对人性的思索是合乎情理的。一个生活优越,被日本政府洗脑,敬爱的爷爷在眼前被炸死的辰雄,并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成为和平和感恩的人。一个从小被歧视和欺凌的韩国人众泰,得到苏联劳改营军官的授权后,不惜改名,服从命令,报复日本人,甚至出卖同胞,也顺理成章。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穿上军装,即便面对的人并没有深仇大恨,拿枪杀人是为了生存而已。
战争的意义是虚无的,跑步比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坚持跑步锻炼的俊植被流弹击中了腿部,又被炮弹弹片射穿了心脏,再也不能回到赛场。他将士兵的铭牌留给了辰雄,将生存的希望留给了他,人性之光却永存了下去。
生命的尊严
偶然翻看了这部姜帝圭的新作,出乎意料地胜过了《太极旗飘扬》,必须要说,姜导反战的步伐迈得够远,超越了自我。
看完电影的第一个冲动就是查阅相关的影评,人总是希望能在林林总总的众生中找寻和自己意见相近者,证明自己的不孤独。但这一次,不得不说我有了很严重的挫败感。大众的口无遮拦和言论失责早已是司空见惯,但搜索的结果还是令我有些齿冷。
姑且将查到的影评粗分作三类:
第一类人大骂韩国人再次发挥了自己民族无可救药的想象力,把韩国人的YY由斯大林格勒扩大到了诺曼底登陆的战场。
第二类是说张东健和小田切让的基情迸发,让人们嗅到了不成功的兄弟情之外的余味。
第三类则属于大骂韩国人甘心给日本皇军当二狗子,是一个民族最无耻的表现。
恕在下眼拙,以上三样我一点也没从电影里看出来……
首先,这个故事里没有什么英雄和伟人,有的只是一群被命运和战争愚弄了的普通人。
既然是普通人,总有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总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总有普通人的卑微与怯懦。俄军战俘营里的管事李众泰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个在朝鲜本国做人力车夫的小人物于自己的地盘上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喜欢一个女子也只会傻笑。在当了皇协军后除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外最多就是暗地里依靠精神胜利法骂两句长官。因为一个偶然被早抓进战俘营两个月于是当上了俄国人指定的管事,自此,一个小人物有了权力,开始变得不可一世,开始变得不近人情,开始对那些曾经对自己施暴的日本军官和那些曾经善待自己的同胞下手。当被主角问起是否愿意回家时,他在自由和权力之间选择后者——虽然这里要面对冰天雪地,面对焚化炉里飘出来的烧死尸的恶臭,但他依旧不愿回家——权力的诱惑太大了。
有人说,人生在世悲哀之一便是获得了和自己能力、心胸所不相匹配的的权力。在这个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只是想过的好点。战争是权力的游戏,卷入其中的,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张东健在戏中说自己不愿意像狗一样死在战场上,因为那样没有任何的尊严,这一刻,他成了姜导的代言。
从伪满洲到蒙古,从斯大林格勒到诺曼底,对手一个接一个的换,民族、国家、阵营、意识形态不停地变更,但人性却一刻都没变。张东健的坚持和小田切让转变不过来源于人性中共有的善,而他们所置身的环境则由人性中的恶铸就。恐惧、贪婪、愚昧、愤怒轮番主宰人的躯体,而谁能做自己的主人?谁能让这个躯体随着心不停的奔跑?
其次,小田切让和张东健的关系并非照搬《太极旗飘扬》中的兄弟情,张东健和元彬的关系在这个故事里完全没有对应点。
由此我似乎看到了大众的某种心理需求——你做什么的就做什么。冯小刚一辈子最好只跟葛优搭档拍喜剧,姜文让子弹飞完了,还得”让子弹去“,否则某一天大家一上街发现平日里一个卖烧饼的小贩突然卖了黄瓜,会让民众恐慌起来。
因为,你变化了。
但作为创作者的导演如果一辈子只拍一类电影,估计任谁都会被乏味死。于是大家没能在老张和小田切身上找到兄弟情,那怎么办?在卖腐成狂的年代,找不到兄弟情就找基情,这是再和时宜不过的事情了。于此,我真的不想评论。就人物设定而言,张东健的角色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他更多的时候是小田切让良知的承载,是一个人最真诚和最本源的善。
所以,《My Way》的第一男主角应该是小田切让,整个影片则是一个被自己情感蒙蔽了的人找回人性中的美好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他因为祖父的死而学会了仇恨,并以此作为信仰,使他走上了从军之路。而战俘营中接到被天皇抛弃的消息时,这个信仰动摇了。随着苏德开战,苏军指挥官的所作所为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愚蠢和丑恶(这里不得不说,姜导的视听语言上还是不够简洁。苏军指挥官枪杀逃兵的镜头完全不需要闪回小田自己,实在有点冗余,对称的机位和同样的景别足够提醒观众了。),进而在加入德军后,小田切的角色开始找寻张东健,其实是为了寻回自己的善。
一场战争过后往往被人们标注以正义和非正义的标签,但这个做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给杀人找一个心安的理由?是为了让自己的丑陋变得冠冕堂皇?说到底,人类不能接纳自己的卑劣。
战争的理由往往定义为国为民族,可国是什么?民族又是什么?国家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是个对人民施行专政的暴力机器。那人民为什么要为这个对自己专政的暴力机器而战?甚至为之牺牲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而民族是什么?
民族是一部分人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果战争侵害的了这个共同体里每一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个战争就有了它的理由。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在哪里,就已经被莫名其妙的代表了。
一场战争开始于莫名其妙,收尾于不知所云,是历史的常态。可战争依旧继续,为什么?因为人类有太多恐惧,对抗内心的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外诉诸暴力,事件的真假并不重要,宣泄才是关键。道德在此时与历史等价,变成了任人装点的小姑娘。
我们当下的文化痛斥汉奸,而汉奸这词是说汉族人中里通外敌的奸邪和奸细。而当今的汉族在经历了五胡乱华、宋金割据、元朝入主、满族上位等一系列事件后,早已变得不那么纯粹。且在这个过程中,胡奸、金奸、元奸、满奸层出不穷,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则是”大大滴好“。可见,守不住气节并非汉奸最不能被人接受的地方。
二狗子们只是做了大众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儿,捞到了想捞而不敢捞的实惠,只是这样的自我并不能被接纳,也不能被公之于众,否则自己就变成了少数,少数是可耻的,是可怕的,是不能承受的,仅此而已。
最后想说,范冰冰那个角色有点生涩,而张东健那个逃走后又回来的段落处理的太过单薄。其他,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