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时间: 温凤0 分享

柴静带着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复出,视频推出当天就在优酷获得600万次播放量,24小时全 网播放量近亿。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无关掌声!写在柴静《穹顶之下》800天后

上周和插座学院合作,进行2次关于当众表达演讲的直播课,为了准备当众讲话的素材,我终于一睹了《穹顶之下》!

其实早在2015年,我就对《穹顶之下》有所耳闻,时光回到那年的冬天,2015年2月28日,以雾霾为主题,柴静自费百万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问世,轰动一时。但是仅仅过了六天,《穹顶之下》完整版从各视频网站上下架,原有的链接失效。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我没有看到的原因,大多人和我一样,如果无法从主流的视频网站看到,是不会再有耐心想办法去找,即使肯定能够找到,我想这也许是柴静的无奈。

800天后的今天,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忘记了柴静,因为2015年后柴静已经鲜有露面;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忘记了《穹顶之下》,因为经过多年治理,今年冬天北京的雾霾并没有那么多; 大多数可能已经忘记了当初对柴静的指责,毕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说多了也就麻木了。

当我这周仔细观看《穹顶之下》的视频,当我这周反复阅读《穹顶之下》的文字稿,我读懂了这位看起来弱不经风但是内心坚强的女性,我读懂了这位以孩子为重的母亲的内心,我更读懂了她的思路、她的想法、她的初衷。

知道柴静这个名字,是从新闻调查开始,但是欣赏和喜欢柴静,是从上周看完《穹顶之下》开始,居说柴静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看见》,《穹顶之下》的制作费用来自这本书的版税,我想我一定会买来看的!

在准备当众表达直播课程时,我也搜索到了一些对《穹顶之下》的负面评价甚至是围攻,这些围攻无非是从专业度、科学度方面挑出问题,然后无限放大问题的套路。

对我而言,我并不过分关心专业度的严谨,仅仅从专业纬度的批判,并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和富有人情味,同时批判好做、提出可执行的方案难做。面对肆虐的雾霾和环境问题,为何这些批判的“砖家”一直在沉默,直到柴静做为一名记者出品了《穹顶之下》后,才发生指责却没有任何建议方案提供?

如果不能用包容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穹顶之下》,未来柴静式的思考者只会越来越少…

《穹顶之下》并不是一个雾霾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多是一个科普式的作品,这个作品的价值在于引发大家的思考,引发大家对环境的关注,引发大家对这个孤独的蓝色星球的关注,而这一点才是难能可贵的价值!

这10年个人感觉是一个浮躁的10年,《穹顶之下》800天后,我们每个人在“浮躁”的基础上,又多了两个字“焦虑”。看柴静103分钟的演讲,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能够感受到每一分钟剧本的用心准备,能够感受到一个母亲在付出这么多之后,在103分钟的演讲时刻,依然用平稳的语言,把自己对雾霾的理解娓娓道来,而此时,无关正确与否,此时,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母亲的心声。

柴静,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一位普普通通的新闻工作者,普通中所透露出的感性、细腻、执着反而比名人更具光辉。

一个热点事件关注度的褪去,往往并非是得到了解决,而是出现了新的热点事件,遗忘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对我亦是如此。趁着自己未忘却时,记下这篇观后感,记下对本质追寻的内心。

如果你想看《穹顶之下》,可以私信联系我。《穹顶之下》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对当众表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学习,不过《穹顶之下》的意义不止于此!如果对你有所启发,你也可以转发给朋友们或者自己静静思考…

这部纪录片诠释了当众讲话最核心的因素是内容,而非表情、语调、姿态、手势之类的外在,从头至尾,柴静都是安安静静地娓娓道来,内容才是演讲的关键,没有之一。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知道《穹顶之下》是在浏览器中的新闻中,不过当时因为其他事情没有细看。后来和朋友聊天,朋友问我看柴静的纪录片没有,这才去内网上下载了视频。

柴静报道的风格一如既往,真情的流露,发人深思的问题,开篇便从自己的女儿说起,瞬间引起了多少家长的共鸣。

雾霾,对我甚至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好像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名词,因为之前,空气能见度很低的时候,我们认为那是雾。小学自然课就学过雾和霾是什么,雾是液体的小液滴,而霾是固体小颗粒。不言而喻,霾对人体的伤害更大。视频中出现了很多数字,很多专业的术语我不明白什么意思,一个数字我记住了,500,000 .五十万,这是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每年因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而且随着空气质量的下降,这个数值还会上升。以前,我们很难想象我们每时每刻呼吸着的空气竟然会成为损害我们健康的致命杀手!这究竟是为什么?

改革开放一直被我们称为一大壮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国内国外无不惊叹。然而这巨大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单追求GDP的增长,如今,我们正在为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买单。之前我上中学的时候,到处在讲二氧化碳排放超标、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如今二氧化碳的危害相对雾霾真是小巫见大巫。在家过年的一个月,几乎每天的空气质量PM2.5都在200以上,重度污染,每天照看小侄子,有时我在想,他还有没有缘分见到天本来的颜色。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雾霾?答案不言而喻,一个是煤,一个是油。取暖、炼钢、发电、居民炉灶等都需要用煤,用油,当然是机动车了。我们会有疑问,难道外国人不用煤,不用油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国家,他们的空气依然很干净呢?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同样的东西,使用方式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就会两样。首先拿煤来说,我们知道,煤炭资源经过我们长期的开采使用,储量已经不多,剩下的多是还没有成型的煤,专业称之为褐煤。这样的煤含煤量很低,杂质很多,燃烧效率极低,而且燃烧过后会产生大量灰尘。我们称之为煤质量差。另一方面,我们使用量大。据悉,2013年我国燃煤量36亿吨,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燃煤量总和。大量低劣的煤燃烧,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环保处理措施,试问我们的空气如何清洁。还有就是油。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的数量陡然增长,人们已经习惯驾车出行。出门远行自驾车方便这能理解,而有人一公里内的距离依然驾车出行,而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就是柴油车,柴油车动力大,多见于重型机动车,其污染程度远大于汽油车。我们经常看到重型卡车吐着滚滚黑烟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视频中很多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机动车辆却依然贴着达标的标志,这背后,是否又隐藏着一些环保之外的其他问题呢。

导致雾霾的原因主要也就是以上这两个方面。那么,问题的根源找到,就要对症下药。我们该如何行动,来弥补我们的过错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1,完善立法

出了问题首先要有法可依,问题存在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解决,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同时也要明确法律是由谁来执行,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2,加大执法力度

有了法律而不执行,那么法律就是形同虚设。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加强宣传教育

在老家农村,依然可见烟筒林立,就连我家,也有两个烟筒。我曾经对我妈说,烟筒里冒出的烟对我们呼吸系统伤害很大。我妈说以前人们都是生火做饭,也没见得过什么疾病。我想持此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其实,权威数据显示,家庭燃煤,烧柴禾所释放的烟尘对人体健康有巨大危害,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4,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些人肯定觉得这个东西很虚,其实,我以前也觉得很虚,上什么马哲、毛概都是来混学分的。而且,我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不会认真去学习这样的课程。然而,从周围同学的言行中,我觉得每个人的价值观确实存在很大不同。比如我有个进口手机就觉得在同学之间很有面子,他的手机是国产的就不好意思拿出来用;同学用某某名牌,唯独我没有,所以我也要换名牌。之所以讲这个,是想说明一个人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我有个哥哥,每天开车接送孩子上学,而他的家距离孩子学校不到一千米。有一次我问他这么近还开车,他得意地笑笑,道:你不觉得很有面子吗,孩子在同学之间也很有面子。。。

5,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主导

很多企业依靠政府补贴,不思改革图强,尽是打价格战,导致产能过剩,能源消耗严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成功转型的企业,不能承受改革之痛的企业,就是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就应该被淘汰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给了新兴企业的生长机会,从而在竞争的压力下迫使快企业转型。

6,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新型清洁能源

减少燃煤量,燃油量,使用如天然气等新型清洁能源替代。鼓励成立新能源企业,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

英国、日美等国家都曾经因为环境污染付出过沉重代价,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戒。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破除雾霾穹顶,还天空一个本来面目!

也谈柴静《穹顶之下》:能源体制与真相

表扬或批评的废话都不说了,直接切入主题。

1、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或雾霾问题的根源是能源管理体制。

剔除一些非人为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源其实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激励:GDP增长能带来政绩与财税收入,为此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动力推行环保。约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体、法院的约束,被环境污染伤害的人很难得到救济。

设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业企业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很多京沪企业丧失竞争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欢迎。就如柴静片中有企业主所言,有些企业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竞争不过他们。在迎合企业、搞GDP方面,中国各地方之间是竞争关系。当“裁判”下场比赛,选择性执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2、目前能源(电、油、煤等)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

煤:价格市场化了,没人管。央企的煤产量占比不高。民营煤企非常多。计划电煤的价格原来可以由发改委定(因为它可以批铁路的车皮,所以大家给面子),后来也没有了。就因为市场化,所以煤产量上得非常快,行业一度蓬勃发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关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费的是它。全国的安监部门也有权力,要求煤企计提了不少安全费。

电:电网是垄断,主要有2家,国网、南网,划地而治。电网对电厂上网电量有很大影响,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电。比如,夏季水电多,它可以少采购火电。发电厂很多。电价核定、项目上马审批路条在发改委。电监会权力反而不大。

油:发改委管成品油价及项目审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比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产、批发零售的市场份额很大。要破垄断,得放开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反对放开的人认为,这样不利于与国际巨头谈判价格。

3、用煤发电是没有办法的。

中国选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模式是被迫的。因为没其它办法。缺电的年份是2003年以后,国家上马大量火电、水电。装机总容量从02年底的3.6亿千瓦增加到04年底的13.6亿千瓦,增长3倍。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风电、光电的单个电厂规模通常也小于火电。单个火电目前普遍是60、120万千瓦以上,风光电普遍就是几万十几万千瓦。电网与电厂之间要有输电线路,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很正常。火电厂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

要在电力生产领域,减少煤的用量,恐怕无法回避使用核电。至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我个人觉得是有空间,但三五年内不会太大。如柴静片中称,中国天然气还有很多没勘探,潜力大。但采气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页岩气探矿权是向民企开放的。要达到美国的产量水平,中国页岩气需要增长50倍。但中国的开采技术、埋藏条件、水资源等,都没有美国好。

4、油

成品油、原油进口原来管制很多,民企很难得到进口权,现在确定后者放松,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产也比较集中,但山东有一堆民营地炼。由于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执法不严,地炼质量还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样,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开,油品质量不一定能因为竞争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强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会不执行。没有人民战争,光靠环保局,是拿它没办法的。

换言之,我不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是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如果习总重视,一个电话,两油也许会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实现油品升级。为什么不?以前是CPI高,油价高,担心影响经济。当时两油的炼油是赔钱,需要国家补贴。如果在提高油品,国家还得再补贴更多,财政有点难度,决心不容易下。目前油价不高,CPI低,机会其实很好。就看领导人的决心。这也算是GCD体制下的优势吧。当然,结果会导致油价提高。这个没办法,除非降低相关税费。

5、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环境质量?

显然,首先得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GDP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等等。这个很难。尤其是约束机制更难。不展开了,敏感。

其次,我个人认为不能光指望环保部、能源局甚至是地方政府,还得发动“人民战争”。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许个人发起有关环保的集体诉讼,并能获得天价赔偿。目前,已放开公益组织的环保诉讼。但还不够。 只要引入美式诉讼与天价赔偿,老百姓才会积极投身环保,吓住企业。看过柴静片子就知道,肉饼店、建筑工地服从环保局的管理,焦化厂之类的就比较不服了。因为企业会权衡利与害,如果不环保带来的损失有限,环保带来的成本过高,它肯定会选择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环保局的几个人几条枪,不够。得人民战争。光靠公益组织也不够。

中国华北地区的高污染,也有人口过多,密度过大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东京香港纽约密度大,就没事。确实。但毕竟我们的管治水平不如它们。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确实太大了!

华北农民普遍是烧煤采暖,由于人数太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无解(在富裕或小康起来之前,讲究环保确实是奢侈的,这话不中听,但是铁一般的事实)。北京市有钱,让市区改电采暖,气采暖,给补贴。效果如何?我这几天在西直门边上、动物园北、气象局东的平房区看到大量蜂窝煤。在四季青桥西2公里的几个村庄(西四环外),我更是见到无数块煤,堆在房前屋后。

北京尚且如此。

题外话,放松计划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时机成熟。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我不支持。因为个体的就业、人均GDP比GDP总量、人口红利要有意义。为了经济增长而鼓励生育,是舍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从经济角度鼓吹放开生育,估计是为了说服我党。否则,说不通的。

396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