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舞剧孔子观后感3篇

舞剧孔子观后感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舞剧孔子观后感3篇

  舞剧孔子观后感1

  曲阜大型原创舞剧《孔子》经过精心改版后,受到游客的好评。上演一个多月来,共计演出40多个场次,观众达13000多人。

  新版舞剧《孔子》全景式展现孔子一生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仁德治国的博大情怀,新改版的舞剧《孔子》突出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科技创新,大幅度增加道具、舞美使用,重新编排舞蹈,充分利用了水幕、雾幕、LED等尖端科技技术,让观众更能产生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和冲击。其中一个新亮点就是以杏坛施教为核心,增加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乐舞”表演,突显孔子的伟大形象。

  舞剧《孔子》总导演王世同表示,因为舞剧是肢体语言,让思想外化,只有通过艺术的形式,舞蹈的语汇,表现孔子的伟大思想,这是最好的切合点。

  采用舞剧的形式来推介和传播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意义,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用舞剧的形式加以外化,契合了现代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视觉效果进行展示,能更好地实现传播的效果。舞剧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展现孔子“仁”“和”的思想理念,多视角、多层面表现孔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的思想精髓和生活画面。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再现春秋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恢弘完整的勾勒展现出以孔子为主体的儒家文化符号,将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不断推向高峰。

  舞剧《孔子》执行总导演丁颖表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可以用宏大和精美来概括,面对孔子这样一个圣人,什么东西都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艺术呈现形式上,由200多名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的舞蹈贯穿其中,比如上梁舞、洗衣舞、挑担舞。通过人们在搞建设,发展自己国家的那种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孔子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舞剧《孔子》不仅仅是单纯的文艺作品,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文化工程,全剧从盘古开天地,战国纷争,天降仲尼拉开序幕,用两条线铺开剧情故事,一条是孔子的思想脉络,一条是孔子的生活轨迹。一虚一实,情节时分时合,交融发展,达到跌宕起伏,天人合一的意境。舞剧本体采用了人物传记式的表现方法,和四幕齐并,首位相继的舞台结构,选取孔子一生中最具闪光、最令人感动的人生经历加以编排,全剧采取人物传记形式,共分为“序:天降仲尼”、“尾:万世师表”和“礼乐天籁”、“仁德安邦”、“圣坛惊梦”、“车革千国”四幕,艺术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景象,用舞蹈的肢体语言,诠释出孔子卓越而又艰辛的一生。

  该剧由发生在孔子周围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其中有美好也有灾难,美好的有孔子德治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详与和谐;灰暗的一如昏君当道,不理朝政的骄奢淫逸。用讲故事的通俗手法,对孔子的内心世界加以深刻挖掘,将儒家的思想性与舞美的艺术性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传承文化服务现实的理想效果。

  舞剧孔子观后感2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原创民族舞剧《孔子》以《幽兰操》为音乐主旋律,通过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形式,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全剧饱含浓郁的历史人文情怀,气韵脱俗、诗意沛然、品质精良,以诗、乐、舞相融合的形式,艺术化地展现了孔子的生命激情和思想魅力。

  近年来,以孔子为主人公,展现孔子人生经历、思想体系的文艺作品并不鲜见,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舞台演出,都在孔子形象的塑造上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思考。然而,孔子毕竟是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任何艺术上的加工与创造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小的争议。用艺术的方式走近孔子,不仅要展现孔子的儒家思想、人格魅力、精神特质、智慧光芒,更要传递源远流长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蕴含其中的当代价值和民族精神,尤其是后者,难度可想而知。该剧从盘古开天地、诸国纷争、天降仲尼拉开序幕,以人物传记式的表现方式,通过孔子的思想脉络和生活轨迹两条线索铺陈叙述,在孔子形象的塑造和开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剧中,孔子为了心中的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于列国之间长达14年,在国君、臣民、理想之间,孔子进谏、入世、出仕,恪守礼制。但孔子心中坚守着的“道”,在那个时代是不合时宜、不被理解的,残酷的现实不断击碎他心中的“大同”梦想。虽然可以寄兰作操,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君子”之气节,面对世间的风雨责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某种信念,可以终其一生,不惜生命,这恰恰是《孔子》所要表达的主题蕴涵。该剧把孔子的内心冲突放大成一场舞蹈,放置于时代、国家、自然等众多的关系中,寻求某种强烈的戏剧感。孔子周游列国的生命历程,是一次不断碰壁的旅程,一次永远无法完成梦想的不归途,一次求而不得的坎坷路。这样的历程也许是孔子最黑暗的记忆,但也可能是他最充满希望的时光。该剧传达出的或许正是个人、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对信念的坚守和追求,这是创作者最想让观众感受到的精神蕴涵,也是《孔子》在当下演出的最大意义。

  从舞蹈上看,该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6部分,每一部分创作者都设计了极富历史意蕴和民族特色的舞蹈。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舞和汉唐乐舞的元素,也能感受到现代舞、民间舞的表现手法,所有的舞段皆因剧情而产生、为剧情服务。叙事性舞蹈的大量运用是该剧艺术表现的一大特色。这种舞蹈语言要求思想控制心灵,心灵控制节奏和气息,演员只有完全沉浸在角色中,才能使角色活灵活现。剧中,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失望,对于大众声音的倾听,对于困境的弦歌鼓瑟,对于暴政的挣扎,对于弟子的情谊,在独特而精致的肢体语言中交织成一场心灵的舞蹈。这种心灵呈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生命的闪光,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一次精神理想世界的畅游。如孔子于杏树之下设坛讲学,七十贤徒,三千弟子,手捧书简,听闻讲学。学生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孔子耐心地一一解答、传道、授业、解惑、明德,一片朗朗景象。就在这时,孔子离开家乡时的景象悄然而至。昔日的杨柳青青,四处皆是盎然生机。仕女们曼妙的舞姿呈现着当年之景,演员的舞蹈与背后的画面同时再现了民间生活的生动场面。然而,就在这些美好的民间生活场景背后,反衬出的却是孔子别样的心境。一面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错位、碰撞,一面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浪漫,饰演孔子的演员把这种矛盾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剧在舞美空间设计上大胆革新,以一种既能体现剧作内容且适合舞剧这种表现形式的核心主体形象——竹简作为主体,这种刻有《诗经》的竹简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特征。如此一来,剧作内容表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不断希望自己的思想得到认可却又被不断拒绝的过程,竹简的出现既是他每到一个城池希望被接受的实物,也成为他所要表达的思想载体。同时,通过写意和诗化的造型手段,该剧对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氛围进行了艺术再现,将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与强烈民族文化韵味的视觉符号相互融合,为烘托孔子不屈的气节和风骨做了美学上的铺垫。此外,音乐、音效和画外音的设计和制作,也为该剧提供了丰富的听觉感受。全剧的音乐由12首颂歌构成,每段之间辅之以自然音响和讲述者画外音的表述,这样的音乐构思为舞剧的情感抒发编织了浓郁的艺术情境。该剧的音乐曲调强调山野之趣,带有大自然的气息,不仅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静静地感受到音乐对心灵的抚摸。

  近些年,国内的舞剧市场并不景气,观众还待进一步的培育。由于还没有形成一定数量的成熟观众群,票房常常难以支持创作排练的成本,尤其是原创民族舞剧,更是举步维艰。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欣赏舞剧、了解舞剧,如何在审美不断变化的今天保持舞剧的生命力,这是每一个舞剧人都应认真面对和思考的课题。舞剧《孔子》的探索值得关注,它跳出了以往宏大题材的拘囿,在诗、乐、舞的艺术融合中,进行着舞剧民族化和时代化的艺术实践;它用肢体的语言展现了生命的极致,完成了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对历史、对传统、对文化最为虔诚的表达,也显示了一个剧院的创作勇气和文化担当。

  舞剧孔子观后感3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场景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所有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主题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场景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尽坎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教育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貌似庄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题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6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