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三篇

时间: 晓红1066 分享

  纪录片《幼儿园》采用四季变换的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每一天的生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三篇,希望您喜欢!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一

  以前很早就听说过《幼儿园》记录片,但一直没机会观看,今天有幸看了这个纪录片,看后感想颇深。

  影片真实的记录了武汉一家寄宿制幼儿园的生活,从小班、中班、大班的角度来记录,以小班入学第一天开始,大班毕业为结束,看完之后除了爆笑之外就是深思对社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看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心的笑了,没有谁不为这些精灵一般的孩子折服。回去以后我又看了一遍这个记录片,可是这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镜头。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对记录片的场景并不陌生,每当新生入园时,我都到小班去帮忙,孩子们一个个都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抱着爷爷奶奶的腿,我们老师每天从家长手上接过孩子,哄孩子。看到记录片里孩子抱着妈妈,妈妈对孩子说:“把老师当妈妈!看到老师就等于看见妈妈了!”我的心里一阵难过,都说老师像妈妈一样,而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爱护孩子吗?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当问大班的一个孩子“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他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也不要把老师和这样的妈妈比。

  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不会穿衣服的陈志鹏:怎么穿都穿不上,后来生气就把衣服脱下来拼命砸,最后把里面衣服脱了还是穿上了。尽管有点怪!每次他都是班里最后被接走的,因为生气和失望就开始拍桌子,然后左顾右盼地等妈妈来,看到这,我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长期受到压抑的儿童是会造成心理畸形的啊,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不合格的。

  在这里我不是责备当妈妈的没有责任心,可能每位妈妈都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既然做了母亲就要尽到母亲的责任。多多关心孩子,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一丝一毫的人为地创伤。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容小视的,努力吧!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帮助他成长吧,不让一位儿童“掉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二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个情景都会心酸,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心里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理解能力尚处于象征性段的幼儿,言语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身示范一下呢?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三

  今天下午,高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了国产纪录片《幼儿园》,在这两节课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在片中,我看到了我们曾经的一切,画面中不断出现的小朋友哭闹、顽皮等画面使我感触良多。

  《幼儿园》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导演张以庆用他细腻的镜头,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段,为我们记录下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如曾经的我们一样。

  “他们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影片开头的第一句话。的确,在年龄上,我们比他们大了很多很多,但是从人的本性上看,他们的行为、言语又何尝不是我们曾今生活的一部分。影片开头的画面就是小朋友们被自己的父母送到了幼儿园,他们哭泣,他们拉着父母的衣服、扯着嗓子喊“我要回家”,可是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他们开始了在幼儿园内的全托制生活。

  纪录片《幼儿园》采用四季变换的时间顺序,注重细节内容的表达,真实地记录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每一天的生活。幼儿园内的小朋友一边流鼻涕一边吃饭,鼻涕都掉进碗里了,而他嘴里却仍念着“我要回家”;两个小朋友打架,打人的那个狂哭,被打的那个却显得很冷静;一个叫小朋友穿衣服很费力,最后烦躁地把衣服全脱了,发起了脾气;一个小胖子被老师警告:再闹,就把你送走;一个叫马玉兰的女孩子因为顽皮、在桌上画画而被老师不断指责;一个小男孩被人打得鼻子出血,而和他同桌的小女孩就把自己碗里的丸子给他吃;一个小男孩因为打人而被同学孤立,差点被赶出班级;经常有一些小男孩欺负小女孩;一个小男孩因为玩具被另一个小男孩弄坏了而哭泣;小朋友们听到老师要检查桌子就把桌子上的饭菜往桌下扔;一个小女孩把饭菜弄到了自己的花裙子和腿上后,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泼了。”却没老师注意到她……在这些细节中,有爱,有恨,有关怀,有纷争也有暴力的一面。通过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的不同表现和言行,我们能从中观察出父母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同时,也透露出了在现实社会中成人们的社会生活。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其实我很想问:“他们幸福吗?”在三、四岁时就要被迫离开父母,被迫与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呆在幼儿园内,承受“被抛弃”这个念头的精神压力,承受寂寞、孤独,这难道不是对他们的折磨吗?这种独处我们这些年纪大的都会感到孤独,更何况他们?影片中有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就如同背景音乐《茉莉花》,给人悲伤的感觉。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就如开头那个不会穿衣服的小男孩,他与另外两个小男孩被掉队,在床上独自穿衣,又有谁曾想过他们被掉队后的焦虑、孤独?同时还要承受穿不上衣服的烦躁!字幕中提到每次他都是班里最后被接走的。当别的小朋友都被接走后,他会因为生气和失望而开始拍桌子,然后左顾右盼地等妈妈来。当妈妈来了给他换裤子的时候,他便一脸骄傲的看着妈妈。然而,谁又会想到他等妈妈时焦虑、孤寂的心情呢?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音乐《茉莉花》,让人听了感到伤感。通过声画同步的手法展现了孩子们的伤心、难过。他们没有快乐,有的只是不断的学习、寂寞。除此之外,《茉莉花》也通过打破连贯的节奏,给了观众休息的时间。

  影片内容以小朋友们为主,很少出现老师的镜头,这事实上多少是因为导演为了照顾老师的情面,删减了一些对老师形象不好的画面。画面中曾出现过两个小男孩打架的情节,而打人的那个被老师训斥了。试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相信老师不教训那个小男孩吗?甚至于出手打人?事实上,画面中也曾出现类似的画面,小男孩确实被老师“威胁”:再打人,就要把他降到小班,而他的妈妈也被叫来了。

  片中大量长镜头的出现,再现了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也从中审视画面中的孩子。镜头表现上,采用平视的角度去拍摄记录来展现。比如:在这部片子中孩子们对一些问题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你个子真的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答:“因为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高的。”除此之外,还问了孩子们别的问题,如:对于爱的理解,对于长大后的梦想,想做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在采访中,能够看到孩子们背后自己的故事,比如家庭情况,自己的思想等。

  在细节描写中,还多次表现了小朋友们的单纯。比如,有画面展示了:孩子嚷着“炸死美国王八蛋”,这种对美国的厌恶,对美国的不满,完美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但是,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教育的缺陷,除此之外,还有父母和老师的观念对小朋友们观念的影响,即使他们并不了解为什么要“炸死美国王八蛋”。还有,在对一个小孩进行采访,被问到“金钱和快乐,会选哪个?”小孩毫不犹豫的说“选择快乐!因为,快乐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的单纯,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金钱和快乐的人生态度。对他们来讲,毫无疑问,快乐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非常注重真实性,它向我们展示了“曾今的我们”。片子从头到尾没有用一句解说词的叙事手法,这更加体现了真实性,让人们感到亲切。

35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