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关于失孤观后感三篇

时间: 晓红1066 分享

  影片《失孤》从情感角度出发,将失孤数年的父亲和缺乏父母关爱的孤儿联系在一起,用情感诠释找寻路上的存在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失孤观后感三篇,希望您喜欢!

  失孤观后感三篇篇一

  在中国的社会关系环境中,父子是一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会高于众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变成一种超脱自然的爱,可以具象出一个“孝”字,拆分开来便是老与子。电影《失孤》便是将这种关系演绎到极致,讲述了一老、一子的故事。这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以寻子为主线,以父爱动人心的温情公路片。由已为人父的刘德华,人气小生井柏然主演,梁家辉、吴君如助阵,相信随着3月20日上映时间的临近,应该会为时下乌烟瘴气的电影市场乱象,带来一缕清风。

  这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八个字便可概括:失孤-寻孤-遇孤-成孤。影片开篇,便是一张婴儿的照片,清澈纯真的眼神与将要上演的世间丑恶形成鲜明的反差。之后,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一副民工打扮出场,明明可以靠脸生存的他,就是这样任性到偏偏要靠才华。接下来的5分钟,他没有一句台词,只通过眼神的变化、肢体语言的表现,来展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择这样的开头表述,让处于喧嚣世界的观众很快静下心来,来看“失孤”的刘天王如何踏上“寻孤”旅程。

  《失孤》并没有夸大这个人物的苦情,而是通过一张地图、一辆临近报废的摩托、衣衫褴褛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皮肤,来让观众理解他这15年里,为寻子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后来,井柏然饰演的孤儿曾帅闯入了他的生活,影片进入“遇孤”的情节。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曾帅已不是一个孤儿,因为他知道自己太多身世,相反雷泽宽成了孤儿。曾帅寻找父母的过程并没有很曲折,他的出现更像是为雷泽宽编织了一场梦,哪怕没有血缘关系,但这对老与子的关系,已经达到的“爱”的层次,也成为影片中最精华的部分。

  曾帅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庭。雷泽宽开始梦醒,发现原来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儿,他踏遍祖国各地,表面是寻子,其实更是像一个游魂在跟着一盏明灯在踱步,用寻子的行为来麻痹自己冰冷的内心。于是,《红楼梦》一样的结尾来了。影片中段,有雷泽宽烧香拜佛的情节,这样的伏笔也预示了结局最终是来佛理来化解。执拗,称为痴,与其找不到,不如放下,所谓缘起、缘灭,缘聚、缘散。这样的编排,又将影片上升到一种哲学与禅意的高度,令人回味。

  影片中还有一位寻找儿子的母亲作为辅线,她在自己儿子获救的同时,并没有耐心得等来那一刻,最后绝望得选择了跳水自杀,同类型影片《亲爱的》也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这个桥段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其实是雷泽宽的另一面人性的体现,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母女团聚可能就在后天,但大多数人往往绝望得死在了明天。此外,影片运用大量自然风景,甚至让人有点看“请您欣赏”的即视感,但这种镜头与主题绿色彩的运用,恰恰是导演的用心之处,因为绿色恰恰代表着生命、生机和希望,并时刻向观众传递着这种力量,足见这部电影并非打着明星的旗号消费苦情,而是一部真正的诚意之作,催泪大片,值得一看。

  失孤观后感三篇篇二

  今天下午去看了电影《失孤》,本来以为是一部苦情戏,但是看下来,发现的确是一部佳作,全剧没有过于泛滥的感情催泪,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华。尤其是结尾处,雷泽宽的摩托车在绿色的大地上行使,继续他的寻子之旅,充满了对于生命残缺的不妥协,使得该剧进入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境界。

  作为一部描写拐卖儿童题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两个:作为被拐儿童父亲的雷泽宽和被拐儿童的曾帅。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为了自己的救赎,15年来骑着摩托车不停地行走、询问、探访、历经磨难,苦苦寻找儿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帅,则因为特殊情况,没有身份证,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会人身份的建构。在同行中,他们渐渐产生了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依恋。最后,曾帅找到了自己亲生父母,而雷泽宽继续寻找自己的儿子。

  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这个维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义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拥有父母也才拥有根。同时,从影片中也不难看出,中国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卖儿童尤其是男婴有着很大的市场。

  作为一名曾经的准文艺青年,我这人心思向来比较细腻,当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关,所以我看这部影片时会结合自己的心情做过度解读。在看这部影片时,我想到,其实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偶然往往会注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有的人看来很平常的幸福,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则是奢望。但是,这也许就是真实的人生吧?就像雷泽宽的坚持,不是有无必要的问题,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救赎,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来总是在追寻一个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梦”,30几岁的人了,对于很多事,还是有点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也许有点傻气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泽宽一样,找到了亲生儿子又如何?15年的时光没有了,永远无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长的乐趣。可是,如果就此放弃,他也不会甘心。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这15年来伴着希望的寻找,却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这15年,他不会那么积极地帮着曾帅寻找父母。

  其实,学问、爱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当然,影片最后雷泽宽的顿悟来自佛家的“缘”说。但是,我还是觉得__应对人生苦难的态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领受苦难和残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认,看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达不清,姑且写下留存。

  失孤观后感三篇篇三

  睡不着,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电影《失孤》,总体感觉还行,特别是刘德华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镜头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写写失孤妻子生活状况,农村现状,会更丰满。

  妹妹看完这部电影受教了,更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苦难,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问妹妹,影片写的是怎样凄惨的故事,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满眼郁郁葱葱。她没有回答,我说是希望,那个年轻的妈妈,坚持着,在马路上不断散发着寻子的传单,在大雨中撑着伞等待,她撑起的是希望啊。但当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却离去了。还是希望,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失孤的父亲为何不让失家的男孩见那失孤的母亲?因为希望,父亲怕男孩击碎了妈妈的希望,怕她撑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几天老家,就失望了,准备放弃。那父亲说,你只找了几天,而我已经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儿惊醒了,最后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影片反复出现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些都是希望的载体啊!

  这说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坚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个凄惨得有些压抑的故事,但导演还是不断放飞希望。所以影片发生在春天,满眼花开了,树绿了。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导演不希望人们太绝望。失孤父亲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给钱的交警,免费修车的小伙(后来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证了佛法的舍得、报应),众多的志愿者的温情,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粉饰太平,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

  当然,人是脆弱的,向着希望爬行的路很艰辛。失孤父亲也有困惑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何丢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动摇他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失孤父在问佛,其实问出了所有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亲和出家师傅的对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这是个很开放的结尾,对于这段话,每人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因缘。

  影片最后,父亲又上路了,因为他更坚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对得起儿子,觉得自己是父亲,他觉得他和儿子就剩一张窗户纸。

  佛法讲因缘,我讲希望。我还不够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样,始终要坚信: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并不断告诉自己,一步步向着希望奋进。

351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