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半生缘》观后感

《半生缘》观后感

时间: 晓红1066 分享

《半生缘》观后感

  电影半生缘由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改编而来,描写了旧上海的一对恋人的恋爱悲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半生缘》观后感,希望您喜欢!

  《半生缘》观后感篇一

  今天是礼拜五的下午,一般都是没课的.我看了许鞍华导演改编张爱玲的《半生缘》。刚开始是一直以平静而有点忧伤的的心态观看.电影风格很适合那个时代.总之拍出那个气氛.老上海的气氛.我觉得港台导演特别会拍上海故事.不管是许鞍华还是关锦鹏.他们好象对上海有特殊感情.而大陆导演却不怎么擅长!那时候上海是东方一颗耀眼的明珠!有着很多传奇故事!

  《半生缘》一直拍得很细腻.风格也有点委婉!摄影风格也都一样.暗黄色的色彩.很适合电影总体风格.就好象前不久看了陈冲导演处女作《天浴》中的配乐.印象很深刻.简直是太优美了.和这电影的摄影风格一样,同时促进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慢慢的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我再也不能以平静的心态观看了.故事结尾有点匆忙.总体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就如男女主人公所说的.说一切都没用了.最后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

  其中我最欣赏梅艳芳的表演.电影给她不少发挥演技的机会,对豫谨的深情、对曼桢的悔疚、对鸿才的爱恨,她也演得恰到好处。剧本中世钧与曼桢的感情写得很好,含蓄的开始,甜蜜的热恋,无奈的分开,没有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史诗式爱情故事,却是细腻感人。就如陈可辛的《甜蜜蜜》一样.但这可能是许鞍华最擅长的.

  原著小说我没看过.但大概故事情节我还是知道.只是不知道许鞍华能这么恰当地搬上影幕.主要把大体精神表现出来了.观看着分明能感受到那股暖流,静静的在故事的发展中流淌,在流离的乱世,爱得是那么的不容易,却又是那么的痴情!爱受到那股暖流,静静的在故事的发展中流淌,在流离的乱世,爱情就如同一叶随时颠覆的轻舟,随波逐流,居无定所。

  真有点像胡兰成所说的:“今生无理的情缘,只可说是前世一劫,而将来聚散,又人世的事如天道幽微难言。”所以虽然相爱,竟是不可以选择的,所以夫妻是姻缘。

  《半生缘》观后感篇二

  “我们都回不去了”--《半生缘》

  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

  ------张爱玲

  回忆的语调之所以苍凉,是因为时间的阴影,那种犀利而黯败的光芒,足以击败一切的抗争与反叛。生命的真相在张爱玲的笔下是那么的荒凉,壮丽与苍白。

  《半生缘》里,世钧与曼桢相爱得平淡无奇,即使不是屡遭变故,日后也不会有激越的火花。这种相爱其实很大部分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是在一个黯淡的缺乏鼓舞的年代里,爱情又是唯一可以体味可以珍藏的东西,不管怎样无奈的选择都不能算草率。同样,不管是历经了怎样的沧桑,最后,还是要在被困压的环境中变得麻木,变得恍若隔世。

  电影中,阁楼,车厢,走道,狭小的取景渲染了自始至终的被困压的感觉,纷乱中的平静,没有准确目标的循规蹈矩,没有大悲大喜的灰色心绪。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有的喜怒哀乐也都被克制在很小的限度里,绝对无法张扬。小人物的琐碎生活磨蚀了对爱的渴望,使主人公变得麻木,不再反抗。

  世钧面无表情地沉入回忆中时,车窗外的夜景一叠叠地在玻璃上流过,鲜艳而又不相干,遥远、低沉、空洞的配音在一旁响起,“我想每个人一生总有一些故事可以去回忆,就像我跟曼桢。”

  很喜欢吴倩莲的演出,没有夸张的表情,没有矫饰的作态,素净、含蓄。极似张爱玲笔下的曼桢。现实总是很残酷。如水的时间慢慢的冲淡一切。包括刻骨铭心的爱。曼桢最终也屈服于命运。现在的人们真的很难再相信这世间还会有十几年不变的爱情。“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这样爱,是我所憧憬的,但都只能从书里,电影里去寻找。

  越来越现实的人们,有多少是没有带着目标和目的去选择所爱的,理想的爱情越来越脆弱,现实的结合仿佛才是人生道路的正确决定。怀旧基调的电影,荒凉底色的小说。一天天,一年年,人们淹没在日常细节里,最初的热情一点点的被消蚀。这个时候,我格外怀恋最初的相遇,我想每段世上的爱都必是那样,在感情尚未确定,互相间,不断的揣测,不断的挂念,不断的试探时。那时的感觉才是爱情中最美的。一但什么都讲清楚了接下来的爱,必是,在爱消失前的那段漫长的受着俗世沾染的过程。

  张爱玲写道:“他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表示他的爱。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想必是极普通的事,但对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如果,所有的结局都会象最初那样平淡和巧合,那样的话,该多好。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就如蔓桢说的:“我们都回不去了”。清清楚楚的结局。

  《半生缘》观后感篇三

  张爱玲的半生缘,由于所谓的“不做笔录等于白看”,最后还是选择了重新看一遍。

  半生缘的故事大概发生在民国时候吧,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带着不少时代的烙印。主要讲述的是:曼桢成长在单亲家庭,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曼桢的姐姐曼璐解除与豫瑾的婚约到男人的世界里打拼。曼桢与世均相恋,最后却因为一系列一系列的误会不得不分开。曼璐后来的丈夫祝鸿才一直仰慕曼桢却没得手,有旺夫相的曼璐为了挽留祝鸿才的心,把自己的妹妹牺牲了,最后,曼璐把曼桢锁在屋子里直到曼桢分娩才有机会逃出来。但是,隔了一年多没有与外界接触的曼桢,原本以为世均会等她与她一起述说她姐姐姐夫的总总不是并与她继续过好以后的日子,但是想象总是美好的,世均当时已经与无感情的翠芝结婚了,婚后的日子过得也挺美满的。曼璐去世后祝鸿才的生意走向滑坡路,由于不舍自己的孩子,曼桢最后还是选择嫁给了她本该恨透了的祝鸿才。

  曼桢:独立坚强、有情有义的女孩。为了家庭能生活得更好和减少姐姐对家庭的牺牲,她一天除了正职外还接下了不少兼职自为能更好的生活。为了不增加对世均双方家庭的负担,选择把谈婚论嫁的事情一直推后直至产生矛盾。在被姐姐姐夫关在房子里的漫长时光里,她始终怀有信念世均会等她,直至花光所有的力气活了下来。

  世均:这个被时代塑造得无与伦比的可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在世均身上深深地有所体会。讨厌他的懦弱讨厌他的胆怯讨厌他的不自信。如果他在豫瑾的事件中给多点信心曼桢、或者他肯摊开心扉向曼桢述说自己的感受,就不会成为事件的导火线,为日后可悲的结局埋下伏笔。如果他能在自己离职的时候和曼桢有商有量,向曼桢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导致他们后来的吵架。是不是我太多疑,就连后来曼璐把他们沾血的订婚戒指还给世均时,我都认为是世均的错,为什么他就不能看出戒指上面的血迹,为什么可以那么绝情一下子把戒指给丢掉?如果他细心冷静一点点的分析,事情最后的发展会不会就有点点不一样?但是这些事情的发生也许只能说是他们对彼此的 了解不深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也许真的达不到那种所谓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了解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的境界。最后他与翠芝结婚,虽然他之前一直不喜欢家里人为他们做媒,甚至不喜欢翠芝这种大小姐,但是最后他们还是为了后代而在一起了,神奇的是在日后的生活中他们还是相处得很融洽的,难道没有爱的婚姻也会很和谐吗?

  豫瑾:一直痴情于曼璐而单身着,小有成就的地方医生,但是却在短时间内被曼桢吸引不是毫无道理的,也许不仅仅是曼桢像曼璐小时候的摸样吧,更重要的是曼桢的良好品德还是值得歌颂的。

  祝鸿才:狗改不了吃屎的男人,不要轻信一个喜欢花天酒地的男人会给你转型变成住家型男人。就是因为这一够男人,不仅赔上了曼璐,还连曼桢也不幸遭殃。就算是他倾慕已久的女生,相处得久了也会遭抛弃。

  曼璐:为家庭为爱情牺牲了整个生命的曼璐啊。生命的前期为了家里的弟弟妹妹上学而放弃了与豫瑾的婚姻,生命的后期却为了自己的婚姻美满而牺牲了自己的妹妹。或许后来的她是不理智的,但似乎女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爱情吗?她可以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最初选择牺牲自己的未婚夫和幸福,但是最后也是为了男人牺牲自己辛苦培养的妹妹。这种前前后后的矛盾只能说是女子的悲哀吗?虽然后期他为了祝鸿才把自己的妹妹关起来的做法我不大认同,但是这个女子我还是挺佩服的,错的不是她,错的是时代。只能这么说吧。

312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