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_观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红色经典思想全新解读;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评论家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教授特里伊格尔顿最新著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1
本书作者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正确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原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和东欧垮台以后,国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怀疑,责难、误解、甚至任意对马克思主义加以歪曲、污蔑、恶意诋毁。但是他作为一名生活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能够以明确、冷静、客观、公正而且通俗的语言对马克思的学说做出正本清源的说明,恢复了马克思理论学说的本来面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面对当前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挑战,作者提醒人们用马克思主义,深入了解这场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有十分宝贵的意义。
但是本书作者没有却没有正面回答下面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能够在若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反而在经济上不发达,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为什么列宁、斯大林修正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同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以后,能够首先在俄国一个国家取得了政权,并建立起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苏联。为什么随后毛泽东在修正了马克思和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又创造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厦只存在了70多年就轰然倒塌了,产生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战胜了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还是像全球范围内一切反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那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垮台强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违反人性的邪恶理论,必然面临破产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将永远会被历史埋葬?
下面本人尝试回答这两个个问题
第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二十世纪在全世界范围,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震撼力、深刻的感染力和雄辩的说服力,使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全世界风起云涌,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马克思像达尔文一样,以“科学”论证的形式,描述了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以“科学”的方法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规律;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方式论述了,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的,追求大同世界的梦想:这一梦想与孔子描述的“大同”境界,与____的“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以及一切世俗和宗教对理想社会的梦想,都很容易产生共鸣;此外,“共产主义”也非常容易与中国农民传统的革命要求,“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杀富济贫”这种平均主义思想相呼应,因为在中文里“共产”二字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共”(做动词用)他人财“产”的平均主义内涵。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中国这两个社会矛盾尖锐、平均主义、民粹主义强烈的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信仰,并非偶然。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俄国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只只是突出强调了马克思学说中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中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成功的条件加以忽视。
二,由英国开始的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除了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财富空前增加外,也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贪婪性、侵略性、扩张性和残酷性。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叶,在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这些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国家,资本开始集中,贫富差距拉大,无产阶级相对和绝对贫困化趋势出现,从而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马克思的学说在这一社会形势下,应运而生。马克思对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弊端和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科学的分析批判。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必然归宿是共产主义,这一令人向往的美好前景。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他并根据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存在了72天的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了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才能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作为最后一个统治阶级来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学说,对一切厌恶资本主义制度,苦苦寻找革命道路的革命家,和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劳苦大众,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而且推动了他们以自己实际行动,直接来参加革命(造反)运动。在中国则是一场农民革命运动,而在革命成功后,又不顾经济发展水平一中国固有的农民的平均主义和古代的大同思想来冒充马克思主义,从而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严重的挫折。
三,虽然二十世纪初的俄国和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经济落后,但两国的革命家和革命知识分子对欧洲资本主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贪婪、掠夺、侵略等丑恶表现感到失望,都在探索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社会发展道路,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为共产主义取代的理论,使俄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受到极大的鼓舞,并且坚信,俄国和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不发达,经济上的落后,但这不但不会妨碍本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反而可以更好地动员劳苦大众投入革命(造反)的洪流,通过暴力(武装)革命的手段,取得政权,提前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跨越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想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毕其功于一役”。这样就能加快使全人类得到解放步伐,使劳动人民彻底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解放出来。所以马克思主义就变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共产党最信仰、最崇拜的思想理论并竭尽全力去贯彻实行的马克思所指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
总之,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实劳苦大众获解放的学说极大的鼓舞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尽帝国主义压迫的殖民地会半殖民地的广大人民。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20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动力。
第二、在马克思所论证的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胜利必要的阶级和政治条件成熟之前,以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取得的成功(苏联和中国)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而苏联的垮台,并非来自广大基层群众的革命,而是来自“上层”的革命。(见《来自上层的革命》作者:(美)大卫·科兹 弗雷德·威尔)。
总之,苏联的垮台并不能证明马克思理论的错误,只能看作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而当今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我们重新认识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持为广大人民的福祉为目的,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我国历史的发展正确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2
一、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复活
1999年的秋天,英国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了评选“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活动。卡尔·马克思位居第一,被评选为即将过去的一千年里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千年伟人”。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康德、尼采等人紧随其后。有的投票者写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英国《观察家》杂志曾发表评论感慨地说:“自从20世纪柏林墙倒塌起,很多资产阶级学者就不断宣称马克思已完全与时代无关了,可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危机的不断爆发却又把马克思带回历史舞台。”(转引自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174页)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中,开展了一项题为《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的得票数远远超过休谟、康德、柏拉图等人,荣登榜首。栏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说: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2005年8月22日,《明镜》周刊刊登题为《多数德国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意义》的封面文章,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该周刊记者问不来梅大学劳动和经济研究所所长鲁道夫·希克尔和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诺尔特: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现在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尔的回答是:作为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模式,并勾画出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远景。这些在过去都非常吸引人,现在仍令人神往。这两位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改变了世界
2008年12月10日,在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成立75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致辞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人们对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随之更为客观。大家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作出了最为有力和深刻的分析。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热销了。在德国,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卡尔一迪茨出版社经理称,2008年10月的头3个星期,《资本论》售出417本,1—10月售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是1990年销量的100倍。购买者以20—25岁的年轻人为主。在德国,《资本论》成了2008年圣诞节最佳的礼物。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施泰因布吕克,开始阅读《资本论》,他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说,“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德国马克思故居展览馆馆长比特里克斯则说:“我记不清听到人们这样讲了多少次:‘这个人是对的’。”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在读完《资本论》之后发表评价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
路透社专栏作者贝恩德在《卡尔·马克思和世界金融危机》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熟悉的资本主义正在死亡,现在有一种共识正在达成,即资本主义需要在21世纪得到全面修正以拯救自身,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在得到确证。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埃伦·克米辛斯·伍德,在他的《回到马克思》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期。”他认为,今天全球化或普遍化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本逻辑发展的结果,这个逻辑就是积累、商品化、利润最大化和竞争的逻辑,而且它们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所有方面。所以,伍德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马克思比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无独有偶,在伍德之后,美国《纽约时报》也发表了名为《回到马克思》的长文,该文引用了美国某证券交易所领导人的一段话:“我长期待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值得一读
就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教授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问世了,再一次地表明了在西方力挺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还存在着,并且还很活跃。《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中译本由国内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作者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爱尔兰工人移民家庭,后任曼彻斯特大学文学理论教授、兰开斯特大学教授,2009年在美国圣母大学担任一个五年的客座教授。特里·伊格尔顿在西方理论界影响极大,“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薛稷《伊格尔顿: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政治批判》,载乔瑞金等著《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3页)伊格尔顿在他的著作中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解释工具,而应当是批判和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指南。”(同上)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包括英文版前言、正文10章、结论三大部分。
作者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文版的出版前言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连反社会主义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分种族、国别、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2页)
作者着重从十个方面(共十章),也就是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的十个观点入手,逐一进行了剖析。作者在第一章有句话很有哲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会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的《结论》虽然文字很短,但内涵很丰富。作者在《结论》里,提示的观点很精准、很辨证,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年轻时就做过理论工作的人极有启迪意义,消除了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比如作者写到:“他(指马克思,下同)把社会主义视为民主的深入,而不是民主的敌人”,显然马克思并不认为实行民主仅是资本主义的特权,而我们过去对民主怀有疑虑,甚至恐惧;“他认为有些革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得胜利,也丝毫不反对社会革命”,显然我们过去误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暴力革命,把阶级斗争推崇到了极致,而把改良斥为“阶级立场不坚定”,这是一种偏见;“他的理想在于休闲而不是劳动”,“他慷慨地赞美中产阶级,并将社会主义视为自由、人权和物质繁荣伟大遗产的继承者”,显然马克思对普世价值、普世思想是完全认同的,对发展中产阶级是赞同的。作者在《结论》部分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参考价值。
作者在分析了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生态的一系列论述后,指出“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惊人地预言了现代环保主义”,(第224页)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人类的贡献鲜少有人比拟。
三、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质疑
西方拒斥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未断过,“过时论”也一直存在,今后还会存在,我们要正视并力求回答这种论点。笔者的看法是:
第一,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主要是这是这些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意识所决定的。因此,今后仍然会有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第二,“过时论”是一种机械的、僵化的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理由是说马克思的学说,特别是《资本论》回答或者解释不了今天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成果。马克思没有看到电子计算机技术、宇航技术、3D打印机技术等,也没有见过WTO,那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错了,而是我们自己太教条主义了。持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的理论本性,反而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了千古不变的“教义”和固化的原理、现成的历史药方。任何思想智慧,一旦成为僵化的教条,特别是政治的符咒,就会丧失生命力,甚至成为思想的束缚、进步的障碍。在当今中国,尤其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自有的逻辑关系和科学方法论的力量,并活用到社会现实之中,这样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
第三,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优秀思想和文化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独立的思想体系,因此它是一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绝不会有人诋毁而失去历史价值、思想光辉。资产阶级的政客和学者诋毁、嘲讽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既有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对学术经典的无知与偏见。他们在抹黑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同时,也一定要攻击作为思想家、批评家的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思想和学术的流派,其理论魅力、思想力量和社会实践价值都不是一般的学术流派可以相比的。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学术或思想的流派至今仍在西方思想界有众多的信奉者,当然其中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也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和思想的流派,就根本不存在“过时与不过时”的问题。如果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为什么总在社会、经济或文化出现重大变化或现象时,会有一些人提及马克思主义呢?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学说的生命力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有所升温,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存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第四,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之准则,这是政党的权利,任何国家、任何政党是没有理由对此说三道四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但不能因此在学术的思想流派方面,成为只允许一家独尊的理由。著名学者余英时是个非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也承认“马克思在西方史学影响很大,但只是千百家之一,并未定于一尊”。(《余英时探访录》,访谈者陈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2页)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学术,那么,学术民主、学术平等的规则也对马克思主义适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点、结论是可以探讨和争鸣的;对马克思主义解读、引申的文字也是可以不问其地位而进行平等讨论的。因为这是弄懂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之必然的要求,否则人们仅靠被动“灌输”,岂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本文结束前,我想引用三位学者的话:一位是20世纪中叶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顽固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反对者约瑟夫·熊彼特;第二位是当代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法国人汤姆·洛克曼;第三位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
熊彼特在感叹于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时曾说:
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分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我们的定义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结在一起,是没有弊病的。按这个意义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页)
汤姆·洛克曼说:
马克思是现代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的理论和其他所有理论一样,都是可以讨论和批判的。马克思深刻关注其所处的历史时刻,他活动于十九世纪下半叶,那个时代的世界同今天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正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基础之上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马克思今天仍然活着,他一定会修正自己的论点以反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变化。这种想法不仅是合理的,也是符合马克思本人的信念的。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应该得到修正,但是简单认为它们已经过时或者应该摈弃的想法是荒谬的。恰恰相反,只要经济因素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主角,马克思的理论就仍然非常重要。(〔法〕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中译本前言”第1—2页)
海尔布隆纳说:
我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什么的分析所持的态度要更肯定得多,不管这种分析在说明资本主义将变成什么方面有什么问题。这个从简单商品开始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分析,我认为是我们所曾见过的最值得注意和最发人深省的敏锐思维之一,我常把它同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相比,它是完全当之无愧的。这种分析的洞察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的,也许是最突出和最不朽的成就。(〔美〕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第62页,中国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1982年)
海尔布隆纳还指出: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着,我就不相信我们还能在任何时候宣布他关于资本主义内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错误。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