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1500字的观后感
偷袭珍珠港1500字的观后感
《偷袭珍珠港》这部电影,描写了二战期间日军突袭珍珠港的经过,既是一部宏大的战争片,又是一部凄美细腻的爱情片。那么看了偷袭珍珠港,你会写1500字的观后感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偷袭珍珠港1500字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偷袭珍珠港1500字的观后感(一)
前段时间,我们班组织同学观看了好莱坞大片《珍珠港》。这部电影,描写了二战期间日军突袭珍珠港的经过,既是一部宏大的战争片,又是一部凄美细腻的爱情片。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弟弟之间的兄弟之情令我们十分感动,从小到大,哥哥都在保护着弟弟,什么东西都让着弟弟,他们一起长大,又一起参军,一起上战场,为了世界的和平努力着。在弟弟的心目中,哥哥永远都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的至亲,也是自己的依靠。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珍贵的情感。
影片中的爱情凄美感人,因为战争,相爱的人必须分开,男主人公和弟弟去了遥远的英国,女主人公独自留在了美国。然而最后回来的只有弟弟一个人,在悲痛欲绝中,弟弟的关怀感动了女主角,他们走在了一起。然而数月之后,大难不死的男主角又回来了,看到这种场面他无法接受,只好选择离开,再次踏上去战场的征程。兄弟再一次并肩作战,他们放下彼此的恩怨,抗击着,在紧要关头,弟弟为了保护哥哥,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并祝愿他和女主人公永远幸福,兄弟间恩恩怨怨瞬间化为乌有。最后,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延续下去了。
从《珍珠港》中,我们学会了珍惜,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偷袭珍珠港1500字的观后感(二)
《珍珠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的影片。中间掺杂真人性、友情、政治、历史,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重现了珍珠港事件的全过程,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启发性。
看影片这天正是“一二·九”运动,走在校园里到处都是“一二·九”,运动的宣传教育活动,我就在想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而当看完《珍珠港》后,这种思绪一直围绕着我,片尾雷夫,伊夫琳、小丹尼一家其乐融融,温馨而和谐,完美的结局,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场浴血奋战后的胜利,有喜悦、有激动、有疲惫、有平静、有伤悲……而这种安详、和谐、胜利是以牺牲为代价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军伤亡惨重,遭受重创。美军反攻日军后,日本人民陷于痛苦与无助之中。最令我难忘的情节使美军在偷袭日军时,将日方曾赠送给美国的一枚象征和平的勋章系到了炸弹上,投向了日本国土。和平被炸弹炸掉了,引发了战争便无从谈和平。人民都想要和平,但这需全人类共同的努力,同样战争并不是一方可左右的。珍珠港在刹那间有一片祥和、平静化为废墟。当雨一样的子弹从天而降的时候他所设取得并不仅仅是一条条生命,同时剥夺了人们的幸福,对和平的信仰。引起人们心中的愤恨。我向来不很喜欢美国,但公正的说,珍珠港事件之于美国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看到被炸后的珍珠港:血流成河、死伤人员无数。医务人员紧张的急救,人们因求生欲而无力的挣扎与呼喊,充满了无助与伤痛……我的心简直在滴血,无辜的人们在毫不之情的状况下被剥夺了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美军因遭受重创想日军反击,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夜空便这样被血染了。但终于那段日子过去了,我们迈进了今天的和平时代。今天的我们应珍惜这种用头颅和鲜血换来的生活。在实现经济、信息的全球化前实现和平全球化。
而另一方面影片中,雷夫、伊夫琳、丹尼之间的爱情、友情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雷夫并未因爱情而放弃友情,他为了保护丹尼而去了美国作志愿飞行员。雷夫“死”后,伊夫琳心随之死去,一个全新的伊夫琳开始了与丹尼的新生活,他们冲破道德舆论的压力,伊夫琳在雷夫“死而复生”之时却得知自己已有了丹尼的孩子,虽然她深爱着雷夫却选择了丹尼。三者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但他们的爱情确是理智的,他们并未成为爱情的俘虏,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站了出来。
偷袭珍珠港1500字的观后感(三)
《珍珠港》记得是去年就下好了的,本来打算寒假看,没想到却一直留在电脑里面没打开过,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了,每次假期之前猛下电影,说是假期好好看一下,到头来,每次回到学校电脑内存都是满满的,基本上没看。
明天就开始放假了,今天上午上完课后就没课了,下午百无聊赖,记起中午有个同学跟我讲了一个《珍珠港》里面的情节,突然就想,干脆下午就看《珍珠港》吧!
偷袭珍珠港是二战史上的重大事件,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正文中介绍这个事件只是一带而过,“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法西斯宣战”,然后继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绍了偷袭珍珠港的经过,无非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如何懈怠,日军一举将珍珠港摧毁之类的话。于是,在我的脑海中,珍珠港事件便仅仅是一个事件而已,只不过是日本在二战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强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袭人家珍珠港,同时珍珠港对美国来说肯定也没什么影响,只不过惹恼了美国,美国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时也正合美国之意,因为在发了这么久战争财之后,也时候表态了。
然而,随着生活经验的慢慢积累与阅历的增长,我慢慢明白并不是这么简单了,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讲的是孙子兵法,即给孙子兵法中每一条作战思想都配几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有真刀真枪的冷兵器战争,有不是战场但激烈如战场的商战,当然也有现代高科技战,其中就有日军偷袭珍珠港一战,它是附在哪条军事思想后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它让我知道了“偷袭珍珠港”单纯的从军事上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袭而已。
在当时美国时时密切注视日军一举一动的背景下,在当时日本四处出兵疲于奔命,而美国则是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日军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毁美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几个小时之类,美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在仔细看了二战史之后,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军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袭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国人,还在电报等方面误导美国侦查部门,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袭击美国本土而不被发现,可谓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却轻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袭前夕,美国方面都还在说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这不能说是美军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说日本太大胆了。
在剧中,日本人的严谨从他们的袭击准备中又一次体现无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既一举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从而控制环太平洋的主动权(我小时候居然认为他们此举毫无意义,只是头脑发热之举,是置自己于强敌环伺之境的举动),他们确实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受的打击之大,可能还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真没想到,小日本当时的实力竟一致如斯),美国本土弥漫着一股失败的情绪,而剧中当罗斯福决定要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时,军队将领几乎是全部反对的,可见当时日军实力之强,而之后罗斯福拼尽全力说服军队实施的偷袭东京之战,虽然在情感上振奋了美国必胜的信心,但是在战略上和谋划上,与偷袭珍珠港计划相比就逊色了不少。
日本想通过珍珠港之战一举打垮美国,然而时代最终证明他们错了,正如剧中山本所说:“我怕的是这场战争恐怕会把这个巨人唤醒”。像这种非正义的战争势将遭到挫折,剧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为和爱国情结,不禁又唤起了少年的豪气,还有那雄浑大气的电影旋律,随着你的感情波澜起伏,在看到动情之时,不禁让我们为之流泪。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绕不开的话题,在史书上往往只是几句话就呆过,而其间的伤亡也往往只是几个干巴巴的数字。然而,当用电影的艺术手法将战争场面还原出来时,我们不能不被震撼,《珍珠港》中,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当处于那种绝望无助的情形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种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种血肉横飞的场面,也许我们永远也忘不掉,而受战争之害的民众的感受,我想我们是体会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体会,因为这是人性毫无慈悲丑恶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后,美国向日本本土投了两颗核弹,造成成千上万的伤亡,与南京大屠杀相比,日本也许并不值得我们同情,但对于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他们的感受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战争在我们的家园中绝迹,愿世界和平。
看过“偷袭珍珠港1500字的观后感”的人还看了:
2.紫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