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观看《人民币》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人民币》该片以人民币为载体,从全新的角度,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走过的财富之路。全片着力探讨了制度与规则的重要性、国富与民富、国家信用等重大问题,印证了人民币是家事更是国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观看《人民币》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观看《人民币》观后感篇1

  当今世界,人民币已是非常普遍的流通货币,全世界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都在使用。画家石村说过,人民币是国家与人民以及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连接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媒介,一个财富的分配工具。人民币内涵丰富,它讲述过去,反映现在,预示未来。人们对战争,危机和变革所持的态度,决定了它的设计。

  当我们每天在跟它打交道的时候,是否有思考过它的发展历史呢?它的各个组成又有什么意义„„

  1931年,此时还是国共对抗的时候,共产党发行了第一套货币——苏币,头像为列宁。那时正逢苏联的十月革命节,中共也因此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并且规定,凡是在中共的区域,一律使用苏币,其他货币必须兑换成苏币才可使用,这个政策推动了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而在当时,全国上下的货币不下几百种,形态各异,币值不一,经济相当混乱。1935年,孔祥熙推动了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统一了法币,虽然如此,发行的银行私人股份太多,甚至中国农民银行的所有人是蒋介石,这使得国民党变得越来越腐败,也渐渐地失去了民心。1941年,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被逼到了边境,在边区发行边币,而国民党的法币由于发行过多,导致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与此同时,共产党先后在十四个省份发行了超过250种区域货币,覆盖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从这点上看,共产党已掌握了先机条件,它的成功是民心所向,群众基础比较庞大。

  1947年10月,共产党确定了主权在民这个理念,以“人民”的名义命名货币;相反的,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更加导致人民倾家荡产,这个也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因素之一。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问世,它的横批是楷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主图景是人民的形象,象征着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币的发行不是为了残酷的掠夺人民,而是为了使货币制度更简单,更稳固,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第一套人民币在战争年代起到非常作用,而且有利于在经济领域、货币领域,建立新的秩序。共产党把人民币与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强调人民币要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命运就是人民币的命运,也是国家的命运。一个政权可以借助一种可信的货币,重建一个全新的国家。人民币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全新起点,改变了国家命运。

  1953年,苏联帮中国印刷的第二套人民币出现,印刷人民币的一个重要之处是要防伪。直至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才正式流通,最高面额为10元,首次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纪年改为公元纪年,正面图案为工农联盟,也就是这套货币,把中国的计划经济启迪了。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政府发行公债,筹资超过30亿。而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象征,被印上第三套人民币。由于苏联对中国在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援助,也渐渐地把他们的计划经济输送到了中国。

  计划经济使个人的主体性消失,对生产起到严格的控制和约束。购买证的出现,使得人民币和中国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的购买力被限制,人民币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根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人民公社化运动,更加剧了这个情况,人民币成了最无足轻重、最被人们所不耻的东西,人们觉得它完全可以被代替,根本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因此,人民币的功能在逐渐萎缩,正如当时的中国经济一样。

  1978年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开始瓦解,但它的惯性如此之大,已经渗入到中国人民的骨髓,改造了中国人的思维,人民币在那个年代里显得十分尴尬,稍有不慎,就会把人们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对于宗福先来说,人民币是烫手山芋;对于“星期日”工程师郭琨来说,人民币是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带来的是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恐惧。人民币也不再是纯粹的货币,因为绝大多数交易市场被禁止,即使是日常使用,人民币还要受到种种粗制滥造票证的限制,人民币在票证的压迫下黯淡无光,失去活力。人民币在那个年代里不能帮助人们建筑自由的空间。也不能让人民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中国人的命运在那个年代里与人民币一样处境窘困,尴尬无比。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陆。个人和财富的联系被肯定,个人有追求财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改变了国家优先,个人滞后,国富先于民,重于民的思想,承认人追求财富的欲望的合理性。民间的创造力和活力,被人民币的力量所唤醒,中国人开始思考个人该不该以及如何致富的问题。在这一期间,陈志雄,高德良等一大批个体户开始追求自己的权益,不断冲击着这个僵化的经济体制,锤炼着计划经济的枷锁。姜维更只身上京“找政策“,成为中国私企第一人。个体经济推动着这个国家发生日益深刻的变革,随后的几十年发展中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成为民富的重要渠道。温州的”藏富于民“政策让国家再次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国家是一个所有国民的共同体,没有国民微观的,主观的的个人追求利益的推动,实现民富是不可能的。民富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化水平才能提高,国家也就强盛了。正是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才使得人民币重新焕发生机。1992年也迎来了属于她的货币元年。人民币所代表的货币化是市场化的基础,而市场化有事现代化最核心的推动力与最核心的基础。在这30年中人民币伴随着我们从禁锢的岁月走向开放的新世纪。

  回顾人民币走过来的岁月,不难发现,每一套人民币都有它独特的时代特征。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于1948年,它的主题思想是按照毛主席说的“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设计的,人民币上的工人就是杨琦,农民就是翟英。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于1955年。人民币重树了信用,中国的货币制度涣然一新。信用是无价的,人类发展史上已经有大量事实表明,没有信用的社会,必定不是人类所愿意选择的社会。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于1962年,它改变了传统的黑头发黄皮肤,开始触碰到了其他颜色的肌肤,开始流通于世界。第四套人民币发行于1987年,这套人民币率先站在世界舞台,开始赢得世界的信任。在面对各种挑战下,人民币依然保持币值稳定,赢得了世界的肯定。1999年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人民币的一次次成功发行,世界越来越信任中国,人们呼吁,让中国和它的人民币一起站上世界舞台,去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人民币就像一面镜子,它明亮的映照着中国的进步,也清晰的折射出中国的某些缺失,中国人民币的成功发行,不仅诚实地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史,也让世界更加正确认识中国,正视中国,理解中国!

  观看《人民币》观后感篇2

  新中国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是从旧中国走过来的,印制钞票的设计人员,印制技术,生产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存在防伪问题,中国还无法做到这个技术,所以大面值的纸币需要委托苏联帮中国代印,就这样1953年秋,苏联帮助新中国印制的第二套人民币伴随着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西伯利亚铁路通过满洲里进入中国,也正是通过苏联专家、苏联技术、设备的援助,苏联把计划经济体制移植到中国。

  1955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套人民币正式发行流通,这套人民币的发行切割了一个时代,从货币上来说,把整个中国的计划经济启迪了。

  1953年是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年,和苏联代为印制的人民币一起大量苏联援助的资金、货物、设备、人员,经由满洲里国门沿着铁轨一路南下,注入整个中国,然而,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被难以逾越的天堑长江拦腰折断,经济运输困难,中国的工业建设整体速度也大打折扣,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政府在1954年批准接受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投资人民币1.7亿元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人均GDP不足150元,人均月工资只有10元左右,1.7亿的巨大资金从何而来成为一大难事。

  在当时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筹集资金搞建设,国家号召人们购买公债。在一五计划时期,认购公债支援国家建设,不仅在经济上是筹集社会主义所需资金的重要的经常的方法之一,在政治上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所以通过这样的宣传,人民群众也十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1954年到1957年,国家通过发行经济建设公债,一共筹集资金超过30亿元人民币。

  而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们,他们的观念中是不能随便乱花钱的,一个月三四十元工资的工人在存钱,一个月一两百的演员、知识分子、干部也在存钱,就这样老百姓手中的一张张分票、毛票汇聚到一起,帮助中国凑足了595个大中型建设项目,接近6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在那个时期,长江武汉大桥建成通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成功试制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机床制造厂建成投产等。计划经济模式在这一时期让中国在近代以来进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工业化时期,也让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分裂后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迈向了一大步,并取得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

  所谓计划经济,它是带有强烈的战时经济的色彩,是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力量强大,把人民币从老百姓的手里集中到银行、国家手里了,实际上是把财富集中到国家手里,把财力集中到国家手里来搞建设,计划经济的方式使中国在整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从时间上,比西方用几百年进入工业化要短,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但是在计划经济中,个人的主体性完全消失了,没有个人选择,只有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并且计划经济对生产起到了严格的控制和约束作用,使货币在整个经济、生产体系中的作用不大。

  在农业方面,1953年10月16日,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开始正式实施,在农村,农民发现,高价收购粮食的私人粮商和粮商自由市场渐渐销声匿迹,手里的粮食只能按照规定的价格,规定的数量由国家统一收购。“统购”的本质就是农民的粮食不允许卖给别人,只能卖给国家,国家把粮食统一收购上来,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卖给城市里的消费者,实际上农民是很大的贡献者,计划经济对价格的扭曲,把农产品、农民的剩余全部转换到工业城市之中。而这样的粮食低价收购实际上是补贴工业,是在走苏联的模式。

  在城市中,从1953年开始,人们去粮店购买面粉,再也不能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了,没有国家发放的面粉购买证,无论有再多的人民币也无法买到哪怕一两的面粉,这就是“统销”

  的计划供应,就这样中国老百姓与人民币之间多了一种叫做“票证”的东西,计划经济中需凭票购买的物品越来越多,人民币的购买能力和人们花钱消费的行为被五花八门的票证严格限制。

  计划经济下,虽然用国家集权的力量把资源集中起来,做成或办成一些大事,如原子弹上天、卫星上天,当时的这种体制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在这种体制下,人民币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必须和票证结合在一起才能实行这样的交换,人们更是没有了选择的权利。

  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功鼓舞中国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就这样国人变得更加自信,人民公社应运而生,大家都纷纷以穷为荣,谈钱可耻。在人民公社这种不要钱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取消了工资,不遵循按劳分配制度,人民币成了最无足轻重、最被人民不齿的东西,几乎销声匿迹。并且出现了全民大炼钢,农田几乎无人耕种,农业彻底瘫痪,完全发展工业。

  在国家统购统销的政策下,物资变得更加亏反,人们手中的人民币越来越没用,用以限制消费的票证制度却愈演愈烈,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出现严重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大量的倒卖票证的黑市,票证成为变相的货币。

  计划经济的时代,没有充分的市场,货币的作用被限制,被票证取代,也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财产权。所以计划经济的时代终将过去,它背离了人民,背离了人民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

  观看《人民币》观后感篇3

  人民币以人民币为载体,从全新的角度,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走过的财富之路。全片着力探讨了制度与规则的重要性、国富与民富、国家信用等重大问题,印证了人民币是家事更是国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

  第一集《走来的人民币》:回望人民币波澜壮阔的诞生历程,挖掘人民币与中国人民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第二集《计划的人民币》:战争的创伤尚未痊愈,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已接踵而至......大桥通车,卫星上天,而在一系列辉煌夺目的建设成就背后,货币的灵性光辉却逐渐湮灭,人们的自由被无情地剥夺......

  第三集《受困的人民币》:1978年对中国人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开始融化。有的人率先冲破体制束缚,有的人却因人民币的“不合时宜”的出现遭受无妄之灾,计划经济的惯性竟如此巨大…

  第四集《会飞的人民币》:30年前,几个中国人在相同的年代做着相同的事情,他们普通到无人知晓,微小到无足轻重,他们在生存与毁灭间坚守自我,他们以执着谱写人性的本质,见证规律的回归。他们是亿万中国人,是你,是我,是他…

  第五集《守信的人民币》:从新中国诞生之前的苍茫岁月直至今时今日,每一张人民币,都仿佛是一份在人民与国家之间的特殊契约,承载着相互的信任与尊重......取信于民是货币的根本,也是执政的基石。

观看《人民币》观后感相关文章:

1.观看电影破局观后感

2.观看人间正道观后感

3.2015年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

279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