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观后感7篇(2)
《甲午战争》观后感7篇
《甲午战争》观后感(四)
回顾历史,特别是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最悲惨,最耻辱的一段历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的蓄谋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应战。战争的结果是残酷的,让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赔款割地更是空前的过分,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这些本是中国的领土割让给日本。日本不过区区弹丸之地,就能够凭借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让给他那么多的土地,这让那些本就不怀好意的列强们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国这片富饶土地的脚步。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明显,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对那时的中国也是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王国灭种的重大危机感。
这一次的战败原因:1、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是夜‘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岸逐声妓未归,擅弃值守,苟且偷生".2、舰艇荒于管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曼特尔谈过一段对中国舰队的观感:"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误会狼藉,业已无可驶用。"3、政治腐败风气发展至舰队。舰队训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平日操练炮靶、雷靶,唯船动而靶不动".直至全军覆没,"定"、"镇"两舰到底有几枚305毫米主炮战时用弹,人人讳莫如深。就此一项,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方面的优势立成无有。4、战火硝烟中谎报军情。丰岛海战首站失利,"广乙"沉没,"济远"受伤。但丁汝昌谎报李鸿章:"风闻日本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黄海海战,我方在有效射距外仓促开炮震塌飞桥所致,奏报却谎报成"日海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汝昌还向李鸿章谎报称"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即沉没".事实则是日方舰队中根本没有鱼雷快船,"致远"在沉没前也未曾"将来船攻沉".5、李鸿章、丁汝昌编造虚假的军情欺骗国人。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5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致电谎报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又谎奏"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呈称此次据中外各将牟目击,攻沉倭海三艘。而采诸各国传闻,则被伤后沉者尚不止此数。内有一船系装马步兵千余,将由大孤山登岸袭我陆兵后路,竟令全军俱覆".事实则是日舰没有携一艘"装马兵步兵千余"的运兵船来寻北洋舰队决战,完全是无稽之谈。李鸿章,丁汝昌为掩盖失败,说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两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虚假的军情奏报,使全国上下受骗:本不能战,以为能战;本已败,以为平,或以为胜;严重加剧了国人对局势的错误 判断。6、继续谎报军情使威海防卫战失败。丁汝昌、李鸿章谎报击沉的日舰后来纷纷出现在围攻威海的日舰行列中,但直至全军覆灭那一天,谎报军情仍未曾终止。1894年11月,"镇远"舰在归威海港时为避水雷浮标,误触焦石,管带林泰曾见破损严重难以修复,深感责任重大,自杀身亡。这样一起严重事故,丁汝昌、李鸿章谎报奏成了"‘镇远’进港时为水雷浮标擦伤多处",具体损伤状况则瞒而不报。1895年2月,威海防卫战中,鱼雷艇管带王平驾驶带头出逃,至烟台后先谎报威海已失。陆援军得知此讯,信以为真,遂撤销了 对威海的增援,威海防卫战因此而战败失守。军风至此,军纪至此,欺上瞒下,不由不亡。
可是光是这些就能概括清政府的失利的原因吗?我当然是不认同的。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封建思想,被人奴役久了,就忘了子还是有独立思想的人,还有就是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的偷懒,为享乐而挪用公款,还有好多的自私行为让我列举不完。但是不知奉献的中国人民,如果就只顾及自己的安危,终究走不出被别的国家欺辱的状态。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里总是有那么一部分觉醒的人,他们带领着国人冲破枷锁,经历了磨难,建设了新中国,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这些伟大的运动虽然它们所代表的观念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摆脱当时悲惨的现状,创建一个让人民幸福生活的国度,这是一个伟大的梦,它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终于实现。
《甲午战争》观后感(五)
《甲午战争》非常确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实力,特别是对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诠释得相当深刻和到位。当时慈禧太后一心忙着万寿庆典,清政府腐败无能,整个政府和皇族穷奢极欲,国内民不聊生,军队同政府一样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军队毫无战斗力。而此时,日本明治天皇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苦心经营联合舰队,日本国民不分男女老幼,无不忠勇奋发,以战胜清国为己任,军国主义的理念深入日本社会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个日本人,在面对中国时都变成了残忍狠毒的凶手。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负,虽有偶然,却又是必然的,落后的军备加上部队纪律的松散,清兵根本不是训练有素、设备精良的日兵的对手。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日两国最终走向了反面,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复深思。无可否认,战争中清兵中那些士卒们是勇敢的、爱国的,这是战争中最温馨动人的爱国心,也是最残酷的现实,以自己的身躯扑向日本人杀人不眨眼的洋枪火炮,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爱国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愿历史不再重演,愿国家繁荣富强。
《甲午战争》观后感(六)
每当谈论起中国近代史人们总是唉声叹气,觉得整个近代史是耻辱史。不错确实是耻辱史,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洗劫了圆明园,俄国趁机蚕食了北方领土,甲午战争让日本人割去了台湾澎湖。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让人感到气愤和窝囊,国家贫弱百姓遭殃,谁看这段历史时候都会捶胸顿足。近期看到了1894甲午中日战争的电影画面,感觉有些事情真的再现了当时之情景。把这电影给同事传过去的时候,同事来了句谈到近代真不想看这段历史,看了就生气。我告诉他虽然这样却是最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让一个民族别忘了曾经的耻辱,让一个民族别忘记了自己耻辱的时候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别忘记了民族的灾难。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复合民族,是个融合民族,但我们民族从来都不缺少有骨气者,但是也不缺少没骨气着。看到清末洋务运动所购买的铁甲舰想到我们现在自己造的铁甲舰船。不胜的感叹,一方面想我们现在是不是部队上的那帮将领们是不是也有像电影里那样的,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者。是不是有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的腐败军官,是不是所购买的武器弹药有不合格的隐匿起来的,是不是有坐享和平的将领?觉得现在没事不购置军备的呢?看到甲午战争中中方使用的炮弹,鱼雷,穿甲弹,以及各式的炮弹,皆不同程度的造假,想到我们现在的军营中是否也存在此类状况呢?这么大的国家这种事情真的不可以预料,但愿现在没有这个事情,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去想象我们现在的军营都是良好的。
还有看到这电影虽然是在讲述一百年前的事情,但是感觉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意义更深,更像是一面镜子在照耀着我们现在人。我就想了我们当时所购买的舰船不比日本的差,我们当时的人员素质也不比日本的差,可是我们败了。败在自己人手中,中日甲午战争与其说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打仗,还不如说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打仗,隐藏的战争,购买军火这种事情都可以吃回扣,做交易,那我们什么不能?中日未开战胜负已经分出来了,我们不是败在坚船利炮上我们是败在自己的体制上,败在自己人挖好的陷阱之中。电影中说每次海战都能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话振聋发聩。不只是在电影中,在现实中也是一样的。想想历史吧,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称霸全球,一战中英德海上大战决定了德国的命运,二战中日本美国太平洋战争决定了日本命运,而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决定了中国命运,谁失败谁的命运就悲惨,所以海战真的败不起。一个民族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要想真正的扬眉吐气,成为大国,海洋便是他们广阔的空间,谁在海洋上说话算数谁就能真正的站起来。
话分两头,一个只知道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因为不思进取,一个政权要想稳稳的做好事情,对得起人民,除了委曲求全还有一种守国土的方法叫以攻代守。普京说俄罗斯没有一寸多于的土地,难道中国的土地就有多余的么?无论是将来怎么样海军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邓世昌精神,这样的将领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人。可是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爱国的最高境界就是他这种,爱国不分是哪个党派,哪个朝廷。爱国就要像邓世昌那样,为民族大义而献身。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境界啊,这是一种民族气节,他们的精神才是中华的脊梁,彪炳千古。而他们的遭遇也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我们现在的政府,现在的军队。以史为鉴,才能真正的懂得什么是民族的脊梁,什么是爱国。其实批判也是爱国。
《甲午海战》观后感(七)
一直以来,我以为甲午中日海战当时的中国战败,是单纯的因为国力不支造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事实的真相。战争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又将这次战争史诗般的再次展现在国人眼前,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落后保守就会被动挨打!”
当时的清政府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北洋水师新购买铁甲战舰到日本访问之威风,到不到一年的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光是因为日本的强势崛起,关键是当时的清政府被外强中干、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政治上腐败堕落,贪官横行,再加上贪图享乐、混蛋无比的慈禧太后只顾为自己准备六十寿诞的大肆祝贺,不惜动用北洋水师的大量军费修建“颐和园”挥霍无度,致使北洋水师的战舰弹药装备严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战舰上仅仅只有三枚炮弹。再看日本,当时的明治天皇英明决策、锐意改革,对内推行“明治维新”增强国力,实行军国主义,对外不断扩张,侵略掠夺朝鲜和中国。战争中作战的的双方,一方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凶狠残忍、阴谋狡诈,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战略失误的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更让人可恨的是,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一边是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邓世昌、丁汝昌,一边却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方伯谦、赵怀业,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当权误国,跪地求饶,人心惶惶。这样的战争,其实结果谁胜谁负早就命中注定,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也实属被逼无奈。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鉴”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就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美丽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国富而民强,让东方巨龙早日腾飞,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