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观后感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
《智取威虎山》这部主旋律红色经典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主角的匪气,黑话,摒弃了样板戏的脸谱化和高大全的人物属性设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取威虎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篇一
英雄主义最迷人之处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心底的尊严,能让人在混沌的生活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能点燃每一个顽强不屈的生命。
这部主旋律红色经典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主角的匪气,黑话,摒弃了样板戏的脸谱化和高大全的人物属性设定。但我想说的不仅仅是这些。威虎山的土匪也很可爱,这是很多观众的感觉。潇洒无畏,自由奔放,这些都不会因为土匪是个反派就黯然失色。其实抛开意识形态,土匪和解放军是同一类人——动荡高压年代敢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虽然土匪并不如马克思主义者崇高,但他们依然值得敬佩。
在老八被缴械前有两个特写镜头,一个是他望着座山雕逃走,一次是看着杨子荣追上去。我觉得在这一刻老八应该是彻底被老九征服了。座山雕坐拥巨大的军火库和优越的地理优势,但在他迥异的外形下,是一颗自卑的心。发现老九是卧底之后,他惧怕了,他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因为他深知内奸的可怕。逃走的座山雕一定让老八失望了,如果他最后没有放弃兄弟,如果他敢于保卫自己作为领袖的尊严,即使战死也依然悲壮。丧失了尊严的人,只能是失败者。
杨子荣从头至尾没有穿着解放军军装的形象,和坚毅勇敢的203在外形上风格迥异。杨子荣对土匪的规矩门清,但他在心底里对信仰和主义的坚定执着却丝毫不逊于.很遗憾,村民这一次成了反面。对土匪畏惧到骨子里的村民反对剿匪。无数村民的表情浓缩成一个典型的面孔,冷漠,麻木,萎缩,没有生命力,是那个时代甚至是当今时代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这是影片中几次村长特写镜头的意义。支撑着生命的不是可以活动的肢体,而是不屈的尊严。
好在在这群人中还有小栓子,还有村长身边那个挺身而出的小女孩,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我们的今天。人们需要解放的不是被固定在换土地上的躯体,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由的心和永恒的人性。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正是在于它和其他的主旋律不一样,它尊重了人性,把土匪当人,把英雄当人,也把观众当人。
海明威说: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成为你自己。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篇二
一年一次的党员活动开始了,每次的党员活动都是我们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所期盼的。因为每一次的党员活动,我们都会通过参观抗战博物馆了解过去的历史,铭记中国的近代史。
这次我们参观了黄骅烈士陵园,了解黄骅等先辈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做出了英勇的牺牲。就像一进博物馆大门,门上方一块长匾写着八个大字“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时刻告诉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下午会后全力参加活动的人员都观看了《智取威虎山》红色电影。此部电影大概讲解1946年冬季,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牡丹江一带。侦察排长杨子荣得知座山雕逃回威虎山,向少剑波汇报。杨子荣等四人沿途侦察,访问了躲藏在深山的常猎户父女。常户的女儿常宝闻知杨子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山剿匪,为民除害,她怀着深仇大恨,控诉了座山雕的滔天罪行。杨子荣在常猎户父女的帮助下得悉威虎山的山路和土匪的一撮毛的行踪。杨子荣从一撮毛身上获得了载有土匪秘密联络地点的“联络图”,胜利归来,并侦积压此为座山雕垂涎已久。杨子荣又审讯了栾平,核实了“联络图”的情况。由于威虎山工事复杂,不宜强进攻,大家都认为只能智取。杨子荣自请改扮土匪胡标,假借献图,打入威虎山。最后杨子荣发挥了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战胜座山雕,全歼匪众,无一漏网。
通过观看电影,参观黄骅烈士陵园,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先烈为解放新中国,放下儿女私情,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我们更不应忘记曾经我们国家被外敌侵略的年代。我们应该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积极进取、工作态度、塌实肯干、责任心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篇三
智取威虎山中无论是杨子荣的智慧,镇静,胆识和应变,还是203的领导能力,和卓远见识都让我有所启迪。而而最触动我的,那便是“集体”。在匪徒来袭时,仅凭三十来个人,打出一个团的力量。可以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队的小集体,他们心中更有一个人民群众的大集体,他们已经把集体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参加过合唱活动的人都应该体会过,其好处便是,你在歌唱中可以发出声音也可以不发出声音,但怕的是你旁边的人也会这么做。细品一番,它的讽刺意味也是蛮强的,对于那种“别人回去干”的依赖集体思想刻画得入木三分。也许,在所有的声音都停止,沉默中,导师诧异的目光中,彼此低垂的头下,有—分难以言传的尴尬,在集体两字间幽幽穿梭。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美国作家海明威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仅有一句话:“恕我不起来了。”对于他的写作我不熟悉,但这位作家一如此诙谐的态度看待生死,确实让人佩服至级,对于一个黑暗的坟墓,如同给自己安眠的暖床,又有什么放不开胸怀去面对的?至今不明,他威吓会以一颗弹结束自己的生命,思前想后,也许,他认为自己已经活够了,对这个世界不复再有贡献,且无愧与这个过程。人的思想总是互相矛盾,何况在生与死的本质间,原是一个矛盾,依旧认为,死得其所,便今生无憾。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