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电影观后感让你更加了解钱学森(2)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篇4
上周四晚上的党课是音像教学,于是就看了陈坤和张雨绮主演的《钱学森》,承认电影中的某些片段有点奇怪,突兀,陈坤演的钱学森感觉更像一个政客而不是科学家,而张雨绮演的蒋英也过于艺术家了,少了那种作为一名埋头研究的科学家的伴侣,陪伴在钱学森身边几度沉浮的从容气度。
电影的开始是对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去世新闻的报道,以及他人生中艰难的回国历程的讲述。之后画面就切换到了歌剧院,美丽优雅的蒋英在舞台上唱着女高音,结束后她走下台,在人群中谈笑着,然后她就看到了钱学森,于是她就穿越人群,急切的朝他走去,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快乐,问他:“你怎么回来了?”
钱学森对她说:“跟我走”
蒋英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说:“去哪里,你开什么玩笑,我签了好多好多的合同。”(这段话说得……感觉好浮夸)
钱学森只是执着的说:“跟我走。”他执起蒋英的手,把她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说:“嫁给我。”
不得不惊叹于钱学森的执着与直接,或许这种搞物理研究的学者会少了份浪漫,但是无论如何,被表白的女子一定还是会觉得很甜蜜,因为,他是非你莫属。
后来的蒋英随钱学森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期间她为他生下来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他们过得很幸福,钱学森弹钢琴,她站在钢琴边唱女高音,琴瑟和弦,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一直觉得在细水长流的夫妻生活之中,这些词都好美好。
后来钱学森被软禁监视,被逮捕关押,她都一直不离不弃。寒冷的夜晚,他想心事睡不着,她只是从身后为他披上大衣,轻轻的拥着他,说:“会好起来的。”
之后回国,他们在船上照了张后来广泛流传的一家四口的照片,很温馨的一家四口。海风轻轻拂过面颊,那一刻,很宁静。
觉得他们那一代人都是生活在戏里一般。蒋英的表弟是金庸,她在德国瑞士学过声乐,祖谱里随便一查,便可以拽出几个名人。而钱家当时在杭州也绝对算是大户,书香门第,再加上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物理力学和火箭专家这些标签。不得不说他们的结合真是门当户对。学理科搞研究的钱学森和学声乐搞艺术的蒋英,真正是优势互补,想想生出来的孩子也是很好的,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男孩是哥哥,女孩是妹妹。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老年的钱学森对蒋英说,这些年委屈了你,为了我你失去了很多。蒋英只看着他,认真的说,中国可以少了一个歌唱家蒋英,可是却不能少了科学家钱学森。这么些年他们就是这样互相扶持,为对方着想的度过。辞世的时候钱学森说青年人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懂得艺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也是因着蒋英的原因吧,让他感到鼓噪的学术研究中,是不能少了艺术的滋润的。
看到电影结尾的时候真的是忍不住泪流满面。钱学森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的画面一帧帧的滑过屏幕,出国,被软禁,坚持回国,研究导弹……他的那些重大决定,透露的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科学家的担当,他也可以选择不回国,而是继续呆在国外,享受国外优越的生活。当时中国的情况,用片中美国官员的话说,就是一个农耕社会,连最基本的制造业都没有。可是钱学森的回答是:“in mcountry,if i want,i can grow apple.”在我的国家,种苹果也可以。电影的后面,钱学森在荒凉的酒泉,周围黄沙弥漫,他看着自己研制出来的导弹,心里默默的说:“这就是我种出的苹果。”
真的很感动,除了钱学森和蒋英之间的爱情,相守。还有的是对钱学森的钦佩,我想,正是他的那种信仰,那个年代的信仰,让他一路披荆斩棘,走了过来。在美国当教授的时候,他面对学生的提问,理都不理,只顾在黑板上摆公式,但在中国面对一脸茫然什么都不懂的同志时,他却耐心的一遍一遍讲解,是的,为了国家,他甚至愿意改变自己的性格。
今天上旅行社的专业课时,老师还说印度的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人口很大的比重,而且大多数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且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国家为你提供了现在的物质基础,要懂得回报社会,因此他们都有一种信仰。相反,感觉中国的年轻人就缺少了一种信仰。
感动于钱学森的信仰,那是一种义无反顾,只因国家需要我,所以我就回来了,然后倾尽所能,奉献于国家。
钱学森,这一颗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3.看钱学森观后感
5.钱学森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