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东方巨响观后感

东方巨响观后感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东方巨响观后感

  《东方巨响》是一部于1999年在中国上映的纪录片,该片获得2001年第二十一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看了东方巨响,观众有哪些感受呢?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东方巨响观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东方巨响观后感篇一

  上周二政治课,一进教室老师上来给放一个电影,还要交篇观后感,也算挺稀奇的。写观后感,念想起来似乎要回溯到小学的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回去后布置一篇作文,于是习惯性地,我的脑中又有些发白。

  于是我怀着这样紧张的心情看完了《东方巨响》,其实听名字你或许就能猜到,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成就的记录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横空出世》,之中描绘了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和成功爆炸后壮阔场面,而今重温这一题材,说实话我依然是感慨颇多,今天作文就要交了,正好我大约一个月来没写什么东西了,今天就写一篇博文,顺便待会儿把它交了,以当作业。

  看着我国的“两弹一星”就在如此的困境却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实现了突破,我一时感想颇多,少了年少时的那份激昂与振奋,却多了一份对当时艰苦与辛酸的体味。我们老师说,作为90后的我们,其实已经没有了挨饿的概念,温饱在我们这一代已然不是问题,然而在六、七十年代,条件落后有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和“”,虽然我们对当时的窘困的感受已在父辈的不厌其烦的重复中逐渐淡化,但当我看到当时科研中心的计算工具--甚至是仅有的手摇计算器和最原始的算盘(大部分是直接手算),我敢说我的笔记本就比他们的所有工具先进几百倍,可我平日总嫌作业烦琐,算个题目竟然还要下载个软件,先辈科学家们却早已将整整几百麻袋的验算纸铺满通往核武器的辉煌之路……一时间我觉得自己所谓的困难与抱怨,跟他们所迎接和胜任的挑战比起来竟然是如此的渺小与不堪。

  再次回想起当时的处境,形势确实是艰辛与紧迫,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是有惊无险,好像大家使劲了,就一定会成功一样。但我却不得不作一个假想,当时要是失败了,会怎么样?或许你觉得这怎么可能,毕竟我们被灌输了大量的国人的自豪与自信,但考虑当时的环境与条件,和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其实真如外国所说--真的会有很大的可能是失败。这时甚至民族再一次走到了危险的边缘,也就是这时,在这一片昏暗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格力量,一种作为学者所具有的最为耀眼的人格光芒。

  钱学森、钱三强……这些名字似乎耸立成了一种高度,让我们无限崇仰。片中刻画了这样的一个细节,钱学森就在美国的万般阻挠甚至将其拘禁的威迫下,毅然回国,献身国家核武器事业。我们现在的学生,巴不得赶紧出国深造,外国那么好的条件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学术,干嘛再回这个破地方,缺衣少食的。当记者问起彭桓武的时候,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可以说,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钱学森”们,都有这样的“彭桓武”们,它使中国这个古典大国即便步履蹒跚却可屹立不倒,这既是值得庆幸的,也是一种必然的。当人问起钱学森如何看待国内的落后条件时,他说作为一个学者只有将自己的学术贡献给自己的祖国才能令自己感到真正的快乐,多么朴实,多么纯真,多么简单,爱国的情怀就像融于血液之中,简简单单,深深切切。

  马克思说,只有一个人将自己的事业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直接联系起来时,他才会得到真正的实现,从而感到快乐与充实。搞学术,就要个学有所用,将自己所学的一点理论尽力地服务于他人。然而当一种学术愈发高深之时,尤其是数学等学科中的几个艰深的领域,却愈发容易让人陷入其中而不可自拔。他们玩着自己的那套理论自娱自乐,与世隔绝。我为他们失去了一种更为切实的快乐而深表遗憾。而现在的许多学者,之所以业绩平平,他们差的并不在学术水平,而是在人格水平。其实学术水平是平凡的,靠一定方法经一定努力都能达到,而真正难能可贵的确是高尚的品格,而这才是万中挑一的。袁隆平的学术水平无庸置疑,但从他的穿着你看不出他与一个普通老农的区别,而本质上他的心境竟然也就是一个老农,他自称“泥腿子”科学家,他说自己离不开稻田。除去他的高深学术,你敢说这个两脚泥水的老汉竟是身价过亿、转折了全人类温饱的灵魂人物?至此他彻底颠覆了学者的以往形象--高高在上,不问世事;如此的平凡与如此的卓绝在他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当院士的名位、丰厚的金钱 …向他纷涌而来时,也即是别的所有学者的终极目标到来之时。他略带厌烦地将其推往一边--他正做着自己的梦,他的梦是遍及全球的超级稻,他的梦是全人类的幸福安康。我有我梦,何益他求?反观现今的某些学者,有的为了名:满口的专业术语,大肆炫耀,蔑视业外人士而洋洋自得;有的为了利:他们在网上大放厥词,污骂前辈贤人,以近乎自残的方式乞求众人眼光;有的就为了单纯的压倒别人:他们互相漫骂,口角不停,搞得界内乌烟瘴气,恶气成风。就是没有人是为了将自己的学术贡献给社会,哪怕就是身边的一少部分人。他们吃着人民的血汗,潜心学术几十年,就为了得到如此卑微的满足。我真不知道你们这些人一个人独处时扪心自问不感到愧疚的煎熬吗?我们政治老师说,现在社会有三类“恶”人:贪官,奸商,无良学者。前两者坏的直接,可能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抑或道德,但他们毕竟还是为了某一小部分人而谋求福利,所以对我来说虽然坏是坏些但还是能理解的。但是无良学者就不能理解了,以至得重申出来,因为他们如此卑贱,如此无耻,让我不禁感到这个大写的“人”字甚至都要重新下降一个档次。

  低微的人格注定在学术上也是失败的。因为你们从最根本上就已经背道而驰,学习就是为了做人,你们连做人都不要了,学习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论题。学术是一把双刃剑,卑微的人格与学术的融合就会是如此的悲剧,你想一想现今的这些无良学者--这些心理残疾的典型,残疾得如此五花八门,残疾得如此不一而同。你就可以想像这将会对地球造成多大的污染,甚至毒害。而当你有了高尚的品格,学术的研究竟然是一件如此美好如此纯真的事情,它令当事人如此的快乐和身边人如此的赞叹。而此时,学术的成功却是无关紧要,它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现今过上了日益繁荣而稳定的生活,再看看中东诸弱国的惨淡,不禁佩服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的胸襟气魄与战略远见。我们在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毅然先发展军事。现在的一些学者对毛主席的腹诽颇多,他们的理由是只搞军事不懂经济--可笑,当你成为亡国奴的时候,当你已经失去了一种人格上最珍贵的东西的时候,我真不知你搞起经济来还有什么意味?

  当然,前辈科学家们献身祖国也不是为了在科技上战胜他国,从而压制别国,甚至侵占别国。只有我们有了核武器,才能使整个世界得到牵制,从而保持短暂的和平。说实话美国人是很痛恨这一点的,他们本可以灭掉中国从而使自己的经济一下前进几百年。现在却只得与中国平分秋色,无孰奈何。然而当我们的科技超越了美国之时,我们却决不会将核弹头指向美国领土,因为我们知道这带来的损失将远大于自己的收益,我们良心不忍。前一阵子,看了不少战争片,曾经精致的房屋就如此的土崩瓦解,人类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财富竟然可以在几秒之内完全消失,我一时感慨颇多,我一时真的难以理解人类为何会痴迷于如此愚蠢的游戏,难道是人类进化得还不够完善。前几天,看了《2015》,我想当世界末日到临的前一天,全人类应该已经实现了完全融合而在无民族国界之分,至少是不在征战讨伐了吧。否则地球毁灭的前一秒人类还在彼此征讨中疲于奔命,人类史的结点也未免太无聊了。

  从先辈学者身上,我们甚至看到了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一种学术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一种人格高度发展、高度升华的境界。尽管如今这类人还是很少,甚至已不复存,它依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理想境界的可见高度,足以供我闲时遐思。

  曾经,高深的学术与高尚的人格相得益彰,先辈之风,令人崇仰。

  说实话,这个电影真没有白看,它再次坚定了我学术中人格力量的作用,给了我今后的努力以无限动力。

  东方巨响观后感篇二

  五十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帝国主义的咄咄逼人之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地作出了发展中国“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为了早日造出中国的“两弹一星”,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地位,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场紧张而神秘的战役在神州大地悄然展开。“两弹一星”的故事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中国如何成功的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如何成功的发射了导弹和人造卫星?往日秘而不宣的真实今天终于揭开了!

  本片以翔实而鲜为人知的史料,全方位的记述了中国“两弹一星”创业者这一庞大群体的英雄业绩;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壮我国威,壮我军威。影片真实的表现了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倾注的心血,真切反映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是中华民族的志气歌、成就篇。

  东方巨响观后感篇三

  随着罗布湖戈壁滩上传来的一声巨响,中国向世界证明--我们挺直了腰板!我们拥有了原子弹!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我极难想象当时在他们心中究竟有多少的欢乐,但我唯一知道的是,中国摆脱了“东亚病夫”,勇敢地站在世界的东方。

  影片记录了从1954年12月2日毛泽东宣布中国制造原子弹到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的过程。其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1959年6月,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天下着大雨,一位中国青年(片中未说明人物姓名)迅疾地从路边的一个火坑中掏出一张已烧得零碎的图表,尔后拿回去和几位领导在昏暗的灯光下拼凑。而那位扔图表的苏联大使来到他们跟前,藐视地说:“就算你们得到这个数据,用计算机起码也得算六年。”,临走时还用饱含讥讽地语气说:“Good Luck(好运)。” 当时那位中国青年只是低下头又去忙了,是的,谁能说他的心里没有愤怒?

  外国人的讥讽和嘲笑,就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嘲讽!当时真想冲上去,厉声呵斥:“我们中国人,是绝不会向任何困难低头的!”是的,我们的不屈不饶,才能换来最后的胜利。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奋战到底!

  在挑选试验场地时,冯石指挥官直接否决了苏联专家莫拉索芙特的方案,而莫拉索芙特问道:“难道你们中国人害怕困难吗?”他是笑着回答的:“我们中国人不怕困难,这地方太小!”我被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中国不想造小的,中国要造出更大的原子弹!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前所未有的信心值得赞叹,我更为自己为中国人而自豪!

  而计算原子弹的数据更为艰辛:中国当时的计算机很少,陆光达拍着一大堆的公式说:“我们要从这算到这。美国人用了6年,英国人用了5年,苏联人用了8年。我们没有8年的时间,就是用算盘打,也得把它打出来。”看到这,我心中更是汹涌澎拜,是的,中国人了不起!我们没有钱,没有设备,就靠着自己的手,坚持不懈地做事情。当看到餐厅回荡着算盘的声音,我更是激动,他们顾不得吃饭,就为这中国,为这原子弹事业,贡献自己!当发现苏联人算错时,我为中国自豪、骄傲。我们用算盘打,也比他们早造出原子弹!

  片中的一位博士--陆光达,跟随冯石总指挥到了戈壁滩,跟着战士一起制造原子弹。

  陆光达很执着,看到工地水泥不合格就要拆除当天的所有建筑,一心一意地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着想;他也很坚强,例如:当时中央问他是否愿一辈子隐姓埋名,他答应了。到了后来,中央怀疑他泄露了国家机密,便要辞去他的职务,但他没有放弃,虽然很懊恼,但仍旧专心致志地制造原子弹;他也很重情,对自己的妻子,战友百般疼爱,虽然他沉不寡言,但他那颗火热跳动的心却燃烧着,燃烧着……点亮他人。

  冯石在影片中与陆光达结下深交,他善于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就像那次陆光达叫他用淡水施工,他起先抱怨,但还是做了。当时他对着战友说:“饿了就在车上吃,累了就在车上睡,总之,人歇车不能歇!”;他很仗义,陆光达那次差点被辞职一事一传到他耳朵里,他就飞到了北京,用自己的人头担保;他也能吃苦耐劳,忍受了大漠的恶劣条件,并最终帮助陆光达成功爆炸原子弹;他也爱国,向陆光达阐述自己对外国人的不满。伴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他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在大沙漠制原子弹时,几次袭来夹着沙的大风,将“房子”都给吹走了。喝的是容易使人浮肿、拉肚子的咸水,平日吃的最好的也不过是馒头、窝窝头之类。造原子弹需要大量淡水,战士们便加班加点、日以继夜地到几百里外的平原去运水,尤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们连一粒米都吃不到,只能靠树叶和水充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早穿棉袄午穿纱地干。这时,已有200多名战士倒下了,并且美国还对中国进行了所有的核封锁,可是谁也没有说过放弃,而是越干越努力、越干越有劲。

  在影片的末尾,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被缓缓推上台时,心中早已波涛起伏,我为中国这一项伟大的事业致敬!“砰”伴随这一东方巨响,伴随原子弹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天空上蘑菇云向世界在中国土地上竖起了标牌--中国已经制造出了原子弹!

  他们能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的舍生忘死的精神,研究并制造出原子弹,这是何等的珍贵、难得。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磨练这种意志,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以此为镜,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祖国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东方巨响观后感相关文章:

1.横空出世观后感4篇

2.2015阅兵观后感1000字

3.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4篇

4.观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篇

136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