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乐器 > 学提琴 > 关于小提琴顿弓换弦

关于小提琴顿弓换弦

时间: 永强1221 分享

关于小提琴顿弓换弦

  在小提琴上演奏顿弓弓法,只在一条弦上演奏的情况极少,演奏者常常要遇到频繁地换弦。因此换弦技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顿弓技巧的好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提琴顿弓换弦,欢迎阅读。

  小提琴顿弓换弦

  顿弓换弦,是多种弓法换弦的基本功。其方法是,用上臂上抬与下落的动作完成。由高音向低弦换弦,用上臂向上抬起到该弦平面位置上的动作完成。由低音向高弦换弦,用上臂下落到该弦平面位置上,停稳以后再演奏下一个顿音。用上半弓段演奏顿弓时,从外形上看,上臂与下臂要明确分工,上臂管换弦,下臂管拉弓,换弦与拉弓的两种动作要界线鲜明,不可混同。

  练习方法是;拉一弓->在原弦停稳->上臂完成换弦动作->在换到要换的弦上停稳->再拉一弓->再在原处停稳->上臂完成换弦动作如此反复练习,就能获得上下臂分工合作把顿弓换弦演奏好的结果。

  小提琴科学持弓

  持弓,对于手腕、拇指和每一个手指死板规定一个位置和形状是不必要的。由于各人的生理状况不尽相同,手和手指的形状也不尽一样,所以也就很难规定一个固定的持弓法。但这并不等于说没有方法,有些带有根本性的原则却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循的。

  持弓的手腕和手指要灵活有弹性,整个手部就要放松,这样才能适应演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持弓的手要地松,只有在大拇指微微弯曲这个自然状态下才有可能。你可以试验一下:拿起弓来拇指是微微弯曲的,你的手是放松的,倘若你把姆指伸直,你的手就立刻感到发僵不自在了。至于弯多少,则要看你的拇指的长短和整个手的大小而定。拇指特别短的人,在拉到尖弓时,拇指看似直的,但细心观察一下,拇指的关节也是外倾的,倘若是笔直的,他的手就必然是僵硬的。

  食指在弓杆的位置需要细心研究。食指与弓杆的接触点如过浅则不稳固,也不便对弓杆施加压力;如过深则又容易使手和手指发僵不灵活。要根据自己的手的大小和手指的长短,找到一个既稳固又灵活的适中点。但这个适中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用弓的部位不同,运弓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和乐曲风格的差异,都会使握弓的姿势有所改变,这个改变当然也包括食指接触点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是很微小的,但却贯串在整个演奏过程之中。既要有适中点,又要有变化,这对初学者来说,不是一桩容易的事,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步骤地学到它。当然,首先要反复作多种试验找到一个最好的适中点,然后再研究微妙的变化。我们要明白,如果没有适中点,变化将是没有依据的;但反过来,也可以在各种变化中检验选定的点是否最好最有弹性。食指与弓杆接触点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握弓是否稳固并能适应各种微妙的变化;右手手腕及所有的手指(包括拇指)是否灵活并能互相配合。这个标准可以指导你找到最好的接触点。

  现在来谈谈小指的作用:小指对于握弓的重要性不亚于食指。食指的作用主要是掌握发音;而小指的主要作用则是控制声音。明白这个作用,就不会对小指的姿势动作漫不经心了。为了使小指适于发挥作用,要使小指呈微微弯曲的自然状态,以指尖接触弓杆。当在下半弓运弓时,小指有如弹簧,起着平衡控制的作用,倘若没有这种平衡控制,运弓将失去重心,声音也不可能得到平均。当弓子在上半部运行时,小指似乎并无作用,其实也不尽然,它对逐渐减弱声音,抵消食指的压力,使声音从强到弱过渡得流畅自然,无形中在起着作用。有一种在弓尖演奏的鼓槌弓法(一种顿弓),小指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因此,对初学者来说,小指以不离弓杆为准则,严格养成这个良好习惯,有助于发展复杂的弓法技术。

  小提琴派别

  意大利小提琴学派

  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他确认小提琴本质是一种歌唱性乐器。他所写的奏鸣曲,在快板乐章中摒弃了那些非音乐性的效果,而着力于辉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乐章,富于歌唱性,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富于歌唱性的演奏特点,为意大利学派奠定了基础。A.维瓦尔迪是意大利学派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的首创者。他的这一创举,使协奏曲具有交响性,并增添了戏剧性。G.塔尔蒂尼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据科雷利作品的主题写了50首变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他奠定了由 3个乐章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峰。

  18世纪中期,小提琴弓还不是现在这种弧度,而是向外拱起,适于演奏巴罗克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更适合演奏J.S.巴赫的复调小提琴作品。到J.海顿、W.A.莫扎特时,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条具有更大的起伏,音量上要求具有更有力的重音,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随之而改变,从而产生了1785年法国人图尔特的现代小提琴弓的创制,在运弓上有了发展与提高。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维奥蒂是巴罗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体现小提琴艺术发展水平的代表人物。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乐句和技巧性乐句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1797)至今仍受到许多作曲家们的赞赏。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的浪漫主义先驱。他的《24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尖锐的和声组合,有特点的节奏音型,多种速度变化,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很大影响。他的随想曲,被人们誉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帕格尼尼演奏时所使用的许多技巧,如双泛音、连顿弓、抛弓、特殊调弦法、左手拨弦技巧、双音以及复杂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远距离大跳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们尽力探索的秘诀。

  德国小提琴学派

  1650年以前,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国作曲家写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还要难的技巧,特别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调弦法,以及某些描写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经发展为一种技巧性很高的乐器。 J.S.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对演奏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写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总结。1831年,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尔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达维德(1810——1873)在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开办时是小提琴系的负责人,他是一位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上进的教师,在他的努力下,使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19世纪中叶的小提琴学习中心。达维德编订过许多古典作品,对丰富曲目作出了贡献。著名的演奏家J.约阿希姆的历史功绩,在于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来忠实地再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巴赫的6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就是由于他的演奏,被现代小提琴家们公认是小提琴复调音乐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20世纪初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奥尔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约阿希姆的最后一名学生A.魏登堡,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时,他逃亡中国,旅居上海,并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小提琴与室内乐。

  法比小提琴学派

  1782年维奥蒂第1次来到法国,在他的训练和影响下,法国的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 (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H.维尼亚夫斯基、P.de萨拉萨特、F.克赖斯勒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带到了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宽广发展,打下了基础。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萨特,是法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宽,他的音准,特别在高音区非常出色,技巧辉煌而流畅。他写的《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很有创造性,技术上难度很大。奥地利人克赖斯勒1887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有着潇洒自如的演奏风格,从不炫耀技巧,运弓优雅,乐句处理得十分巧妙,富于节奏的活力。克赖斯勒继承和发展了维尼亚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音色变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个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C.-A.de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他能突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贝里奥的学生H. 维厄唐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E.伊扎伊尔是维厄唐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Y.梅纽因。

29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