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乐器>学笛子>

2020吹笛方法技巧合集_快速掌握笛子的秘诀

时间: 自畅0 分享

  笛子演奏艺术大体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细腻委婉取胜,北派以火爆粗犷见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吹笛方法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吹笛方法技巧篇一

  1、蜻蜓点水练颤音。我以前练颤音是让手指在笛眼上不停地打,或均匀地打, 经常不着要领。王键的颤音与众不同,快速而有力,打起来嘣嘣地响,富有弹性。他说蜻蜓点水是很快的,慢一点就被水淹没了,因此指头打下去,就要像蜻蜓点水一样,先弹击一下,再弹击两下,逐渐增多,尽量缩短手指与主孔的接触时间,以达到快速、匀均、弹性的效果,我一试,果然不同凡响。

  2、轻声细雨般弱奏。王键老师吹笛音域很宽,极有张力,强起来震憾人心,弱起来能弱成一根细丝。他说弱奏关键靠控制,而控制到位的关键是意识的到位。他指出我弱奏弱不下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意识不到位及嘴部肌肉控制能力不够,似弱非弱就很难弱下来,弱要弱到连自己都听不"见"的地步,才算是真正过关。我用这种理念"试弱",一连几天嘴肌开始发酸,控制力则明显加强了。

  3、吹出笛筒竹丝声。吹笛人谁都想有个好音色,但在寂寞的练习中,时常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以为音色就像人的嗓子一样是先天的。其实不然,王老师说,只要演奏方法正确、对音乐意识清楚,每个吹笛人都不难做到拥有一个好音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吹",与"听"同样重要。他让我把各音阶吹一遍,终于发现其中一个音吹得好,让我多吹几遍,就问这个音与其他音有什么不同,我不觉什么,他要我仔细听,我终于听出来了,这个音有共震,发音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能听出竹丝声,他说你把每个音阶都吹成这样就行了。就这样我不但有了自信,而且学会了"听",有了学习方向。

  4、乐谱分析莫怕烦。我们业余吹笛人一般不习惯对乐谱分析,有了好乐谱一般是拿起来就吹。王键可不是这样,有了新谱子他总是先吟唱,明确其风格特点,他以宁保生改编的四重奏茉莉花谱作示范,哪里要慢,哪里要快,哪里应强,哪里该弱,甚至哪里是个"气口",哪里要加个颤音,都分析的清清楚楚,按照他的标注去吹,果然流畅自如声情并茂!

  5、自然放松想情节。吹笛子要想做到绝对的放松是很难的,我喉头部分紧张时,王老师就要求我"抬首挺胸气贯通",很快有了好转。可是手指部分又紧张了。王老师问我吹笛时在想什么,我说在想乐谱和指法,他说错了,难怪不是这里紧就是那里紧。吹笛要酝酿情绪,要什么都不想,只想曲子表现的情节或画面,气息、眼神、动作、情绪要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放松。我如此努力一试,不但容易进入放松境界,而且吹起笛子来更有畅快感了。

  6、立住不掉音阶稳。王老师说,笛子要吹出较高水平,音阶是关键,一定要能稳得住。单个音要稳得住还好弄,单个长音在强弱变化的同时,也要稳得住,就要加大气息控制,辅以笛身的旋转角度,不能让音掉下来。我听王老师吹的笛子感觉非常好听,他说前面两个问题解决后,关键是音阶不能掉下来,"4"和"7"等半音都要人为地加大气力顶一下,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我一试,音阶顿时好听了许多!

  7、蚕头蛇尾吹长音。王键老师吹奏的乐曲干净利索,他说我练一个月长音,就能接近到这种境界。他要求的长音是这样练习,起音时舌头轻顶一下,中间音保持成一条直线,结束时舌头像活塞一样把风门关上,总之如同"蚕头蛇尾"毛笔书法上的一横,这样练一个月下来,再吹乐曲,就大大减少了拖泥带水的现象。

  8、口笛随身练口风。我们业余吹笛人,什么笛曲流行就吹什么,过去流行《杨鞭催马运粮忙》,吹的都是梆笛,现在流行《秋湖月夜》,吹得又都是曲笛,这大小笛子一转换,口风就成了问题,特别是再想吹好《秦川抒怀》这类曲子,就越发觉得力不从心。而且很多说法又不统一,有的教科书说嘴要抿紧,有的又说口要松开,真让人无可适从。王键的说法很简单,也很灵,就是放一个小口笛在袋中,无事时拿出来吹吹,吹不响时就"呸"吐一口验口风,人在"呸"时,恰恰是口型自然状态最佳的时候。现在,我大小笛子转换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吹笛方法技巧篇二

  吹笛要讲究姿势,这不仅仅是演奏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演奏者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技巧,更好地表现音乐内容。吹笛子的姿势,分立式和坐式两种。立式就是站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独奏、重奏、齐奏时采用这种姿势。要求是当身体站定后,两腿直立,两脚分开呈八字形(一脚稍前、一脚稍后。笛尾向右者,左脚稍前;笛尾向左者,右脚稍前)。

  一般情况下,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必要时才向左右移位。腰部要直。胸部自然张开。头正。肩平。眼前视。双手举起笛管,两肘自然下垂,将吹孔向上(不要过分里斜或外闪)置于口唇中央处,笛管与双唇平行、与鼻梁垂直,或笛身和头部略向笛尾方向倾斜,笛头笛尾前后一致。

  在合奏或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式。坐式上身与立式相同。坐位高低要适当,凳子太高、太低都会防碍正常呼吸。坐式最好不要架腿,两脚分立才坐得稳定。持笛的方向,即向右方还是向左方持笛的问题,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决定。这对演奏来说毫无妨害。但从笛子改革,从演卖者兼学多种笛,从参加合奏时求得统一等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以向右方持笛为宜。这不是说要把已经习惯于左方持笛的都改过来,而是建议初学者从开始学吹起便形成右方持笛的习惯。

  持笛按孔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指肚按孔法。即以右手无名指、申指、食指的第一节指肚(中指略靠里),分别依次开闭第一、二、三孔;右手大拇指第一节指肚,托于笛身下方(约第三、四孔之间),小指指尖随附笛侧,与其它手指相配合,时起时落。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节指肚(中指略靠里),分别依次开闭第四、五、六孔,左手大拇指第一节指肚托于笛身下方第六孔与膜孔之间稍偏外侧,距第六孔约一公分左右,小指指尖同样附于笛侧,与其它手指相配合,时起时落。

  另一种是指尖按孔法。基本方式与指肚按孔法一样,只是左手用指尖按孔。用左手指尖按孔时,手指屈度较大,左手大拇指第一节指肚则需移至第五、六孔之间的下方内例托笛,食指第三节指肚与指掌关节处斜托于笛身下方外侧。右手手指的按孔和指肚按孔的形式基本相似。目前一般多采用指肚按孔法。这种按孔法,手指自然弯曲,肌肉较易放松,尤其适用于滑音、飞指等技巧的演奏。当然,这种优点主要是就常用的曲笛、梆笛、中笛来说的。并不见得在所有笛子上都适用。如选用更长大的曲笛时,由于音孔间的距离相应增宽,采用指肚按孔法,手指就够不上,采用指尖按孔比较适宜。吹奏中拇指、小指与下腭相配合,起着一种保持笛身稳定的作用。由于手指直接开闭音孔,有可能在音孔上作抹、滑、飞、颤等的技术处理,使笛音细腻多变独具风格。这是我国笛子的一个特征。

  吹笛方法技巧篇三

  笛子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而喜爱的民族乐器,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复杂纷繁,从吐、滑、剁、花到颤、叠、赠、打都是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的重要手段。而其中的吐音技巧,在笛子演奏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演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正确地掌握吐音技巧,必能大大丰富笛子的音乐表现力,更准确地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能否掌握吐音技巧,不仅与舌的灵活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还与气息、口内感觉,舌与手指的配合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拟就笛子演奏中吐音技巧的类型,吐音的应用等方面略述己见。

  一、舌的构造

  要研究笛子的吐音技巧,首先要对舌的构造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

  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它与我们人类的语言、味觉、食物的吞咽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分之二的舌体和后三分之一的舌根。两个部分在位置、结构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所不同。由于舌为肌性器官,因此,舌肌又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组。这两组肌肉在舌体内呈现出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的特点,使舌的形状、运动方向多变化而且灵活,能在笛子吐音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舌内肌:按照肌肉纤维方向的不同分为舌纵肌、舌横肌和垂直肌

  (正中矢状断面)

  1.舌纵肌:又分为舌上纵肌与舌下纵肌两部分。舌上纵肌位于舌背面(即舍的正面)粘膜之下,起于会厌处的舌根而向前止于舌尖。舌上纵肌收缩时,使舌部缩短,而且能使舌尖与舌的侧缘同时向上卷起,使舌背形成一个凹面。舌下纵肌位于舌下面,纵列位于舌根到舌尖的一个组很薄的肌肉。舌下纵肌收缩时既能使舌部自动缩短,又能使舌尖向下弯曲,使舌体中部形成一个凹面。另外,舌纵肌收缩时,可使舌变厚变短。

  2.舌横肌:位于舌上、下纵肌之间、附着于舌侧缘粘膜组织内,其肌纤维横行向内外侧与其它舌内肌和腭舌肌交织。舌横肌收缩则是舌部伸长而变的窄细。

  3.舌垂直肌:排列于舌侧缘,肌纤维呈垂直状,自舌背下行至舌尖两侧的一组肌肉。舌垂直肌与舌横肌的机能相反,横肌收缩则使舌伸长而变的窄细。

  (二)舌外肌:由颏(kē)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舌腭肌等组成。

  1.颏舌肌:在全部的舌肌中,此肌是最强有力的,笛子的吐音技巧中,它直接影响到舌运动方向。颏舌肌起自下颌骨体内面连接于舌底部。当此肌收缩时,下降舌舌尖;当此肌后部收缩时,舌根推向前方使舌伸出口外。

  (头部垂直解剖面)

  2.茎突舌肌:从茎突发出,肌肉纤维向前向下进入舌的两侧和舌的底部,并与其它舌内肌相连。这组肌肉的功能主要是引舌收缩并使舌根部抬高。

  3.舌腭肌:由软腭的两侧发出,下端与舌部两侧边缘连接。他的作用是当肌肉收缩时,咽腔缩小。

  4.舌骨舌肌:起于舌骨,向上进入舌侧,位于茎突舌肌与舌下纵肌之间。当此肌收缩时,可使舌牵拉向下。

  二、竹笛吐音技巧

  上面介绍了舌的构造,它的作用是吹奏中气流的阀门,通过舌的灵巧运动与气息的配合,形成:单吐,双吐,三吐,循环换气双吐,碎吐这五种吐音技巧。

  (一)单吐

  1.单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在吐音技巧中,以单吐运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北派笛曲中,它是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乐曲中,乐句的起始、同音的重复、乐句的划分及旋律中不带连线的分音等都需要用单吐。单吐又有重吐、轻吐、唇吐等多种不同的奏法以表现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掌握单吐技巧并在乐曲演奏中根据音乐情绪需要合理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1)按舌的运动方式分类,单吐分为两种:

  ①T(突)式单吐:即“突、突、突、突”。舌轻放在上齿龈后面,然后快速回缩,通过与气流的配合,发出一个具有爆发里的音响,如我们发“突”音。要想连续吐奏时将舌重新放回原来位置上切断气流,当舌离开后,又可发“突”的音。这样连续的舌头动作就发出“突、突、突、突”。T(突)式单吐因舌尖与齿龈的触击面相对而言的要多一些,在舌离开齿龈时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一般而言,它的特点是发音结实、有力、清晰,适合于演奏强音、重音及力度较强的吐音乐段等。

  ②K(库)式单吐:即(库、库、库、库)。这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吐音,它跟T(突)式吐音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用舌尖,而是用舌的根部抵住上腭,阻住气流,然后舌根迅速离开,依靠气息的冲击形成具有爆发力的音响,类似发“库”音。它的最大优点是发音圆润,且富有弹性,可强可弱,柔中带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冯子存先生在演奏《五梆子》这首体现热情豪爽性格的民间乐曲时,因旋律要求在演奏中棱角分明,刚、健洒脱,选折库式吐音,可使吐出的音刚健富有弹性,而这一选折正好使奏出的旋律音符清晰而又不流于呆板,旋律的进行也显得更加生动有力。冯子存先生在演奏《喜相逢》、《五梆子》等乐曲中,除了在乐曲的后部随着速度的加快逐渐改用突式吐音外,全曲基本都是用库式吐音来吐奏。

  (2) 按演奏方式划分类,又把单吐分为轻吐与唇吐。

  ① 轻吐:舌头平展放松,舌动的力度中庸,气息和缓,爆发力不要太强,发出似断非断、较为柔和的音响效果。演奏符合为“⊙”,在乐曲中一般表现为抒情、轻巧的乐段。如:笛子曲《早晨》(赵松庭曲)中的尾声就是运用了轻吐这一技巧来表现人们在尽情嬉戏欢舞之后,又重新回到恬静柔美,令人回味的春天早晨的意境。

  ②唇吐:在吹奏之前,改编双唇自然闲合,保持吹奏笛子时的最佳状态,然后依靠气流的冲击,发出似“扑”音。唇吐不需要用舌,之需要气息的变化即可,发音力度的强弱是有气流的急缓决定的。气流急则力度强,气流缓则则力度弱。在传统的江南丝竹,地方戏曲及抒情乐曲中乐句的起始音都经常用到。如:江南丝竹《欢乐歌》,该曲开始头两个乐句中的盾音,如使用唇吐则音乐具有抑扬顿挫之感,使清新秀丽的曲调更加委婉动听。

  2.单吐的演奏效果

  就吐音T(突)与K来讲,二者在奏法上不同,而音响也有区别。用T(突)发音较直,而用K(库)发出的音则含蓄且更富于歌唱性。刘森先生在乐曲中时而轻缓、时而急促的运用多变的K(库)式吐音,使音乐含蓄,充满内在的活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恰好说明,这种独特的吐音是区别于其他竹笛演奏风格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音响表现出来的,而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就需要在力度、速度以及音色等方面加以细致的变化处理。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一幅画的视觉效果,也要求明暗对比和色彩处理上的丰富变化,从中让我们看出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使它的艺术形象更加突出。在吐音技巧中,舌的轻重缓急与气急的变化应用,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有的发音音节为Tu(突),Te(特),Ti(梯)。有的发音为Ku(库),Ka(咔),Ke(克)等。音节不同,舌的触击点也不一样,加之气息的各种变化使用,使吐音效果产生较大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吐音有着不同的音响效果和不同的表现力,在演奏中应根据不同的作品要求采用不同的吐音方法。一般而言,吐音时舌的运动与气流的大小快慢成正比,二者决定了吐音的强弱,软硬。中国笛子演奏艺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只所以如此,除了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风土文化、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不尽相同而形成差异外,与吐音的运用也不无关系。冯子存先生早年以卖艺谋生,足迹走遍晋察冀边沿地区,受当地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熏陶,创作、改编了一批风格鲜明、新颖独特的笛曲。形成了以干净清晰的吐音、强有力的剁音、各种滑音以及丰富多彩的花舌、华丽奔放的花舌等演奏技巧,体现北方人的性格和语言特征的演奏风格。《喜相逢》原来的曲调较简单,在戏曲中往往用于过场音乐,经过改编以后,使乐曲大为改观,成为一首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极富表现力的笛子独奏曲。该曲第四段较多应用了单吐、花舌、剁音等技巧,表现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热烈欢乐的情景。

  笛子演奏艺术大体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细腻委婉取胜,北派以火爆粗犷见长。刘管乐先生和冯子存先生一样,是音乐界公认的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人物,冯先生他的演奏讲究力度集中,吹奏的吐音清晰,干脆。形成了洒脱、利落、灵巧、朴实的独特演奏风格。刘管乐先生自幼向民间艺人学吹管子、笛子、唢呐等乐器,并且常为河北梆子、老调梆子等伴奏。因此,在他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

  (二)双吐

  1.双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演奏艺术是一种非常精确、细致、灵活,需要有高度演奏技巧的创造性行为,如果没有技巧作为保证,无论音乐作品多么好,音乐内涵多么丰富,也不能充分表现出来。然而更重要的是根据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把技巧创造性的运用于音乐作品当中,这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由此看来,音乐表现是目的,演奏技巧又是音乐表现所必须的。音乐表现与演奏技巧是表演艺术中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在双吐吹奏中,由于Tu(突)Ku(库)的奏法不同,发音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当“突库”交替出现时,就会产生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即Tu(突)发出的音响相对于Ku(库)发出的音响更要“重”,音头也大,这是笛子演奏者都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初学者更是如此。那么,影响力度的原因何在?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 Tu(突)是舌尖抵上牙床靠气流的冲击发音,虽然二者都是依靠气流的冲击发音,但二者冲击点的距离要比吹奏Tu(突)音时气流冲击点到吹孔的距离要远,因而发音的灵敏度、音头的力度显然要弱一些;第二点是Tu(突)和Ku(库)两音的爆发力也不相同。Tu(突)的药重一些。原因是舌尖抵住上齿龈产生的力点较为集中,爆发力自然就大。相反舌根抵住上腭产生的力点较为散,爆发力自燃就小。知道了影响发音音响不平衡的因素之后。在练习中,可以采用把Tu(突)和Ku(库)倒置的方法来练习。即用“库突库突”的方式。练习时要有节拍重音:如:2/4拍库突库突库突库突每小节的第一个Ku(库)音要强调一下。否则吹奏起来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是“突库突库”还是“库突库突”。有了重节拍音就能提高联系时的效率,节奏也会更加准确。经过认真练习后,两者之间音响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逐渐获得解决。

  2.双吐的演奏效果

  双吐由于速度较快,而只靠舌头的单向运动(突或库)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双吐吹奏中,要采用舌尖和舌根的交替吐奏(双向运动)来完成,即“突库突库”的方式。演奏要领是把掌握的两个单吐音节突和库连续的快速吐奏构成的。实践证明,在乐曲演奏中,双吐善于表现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紧张激烈的音乐情绪。笛子的双吐是借鉴西洋乐器长笛的演奏技巧而成。在我国北方民间称之为“双气”音。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十六分音符双吐在创作的乐曲中出现是赵松庭先生的笛子曲《早晨》中。赵先生集南派秀美、典雅、华丽和北派粗犷、明亮、刚健与一炉,打破南北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形成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演奏风格。《早晨》就是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乐曲第三段即运用双吐技巧,塑造了人们在森林里嬉戏欢舞时的热烈、欢快场面。

  王铁锤先生是北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气息饱满、技巧娴熟、感情充沛、音色圆润,形成了粗犷、豪迈、宽广、深沉的演奏风格。由于自幼受管乐之家熏陶,且具有身后的民间音乐风味。《庆丰收》是王先生五十年代末根据流行于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八仙庆寿》改编的一首优秀笛子曲,乐曲中的小快板部分即运用了双吐技巧来表现农民欢庆丰收的热烈场面。

  这首作品乡土气息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双吐技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时期刘森先生演奏的外国乐曲《霍拉舞曲》标志着双吐的演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该曲是根据罗马尼亚作曲家迪尼库的同名乐曲移植,全曲运用大量的双吐技巧,而宽泛的音域与变音较多的旋律进行又增加了指法等方面的难度。因此,至今仍颇有练习价值,成为笛子曲中典范性曲目之一,并且,极大的丰富、拓宽了笛子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演奏被成为二度创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演奏同一首作品,也不能演奏得完全一致。正像人们的个性各不相同一样,演奏风格也也因人而异。一些优秀的演奏家演奏的作品都有着某些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有的含蓄恬淡,以侑永的神韵和典雅的意绪,使人回味无穷。有的清新自然,热情奔放,以妙趣和淳朴的意境,使人心旷神怡。在吐音演奏效果上,由于舌的轻重缓急与气息的变化运用,同样产生较大差异,有的发音刚劲有力,清脆跳跃。有的发音轻巧柔和,圆润清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吐音这一技巧才有了不同的音响力度与色彩。六十年代末简广易先生创作并演奏的一曲脍炙人口的《牧民新歌》响彻大江南北,其主题旋律在第一段中再现时,以快速的吐音演奏使旋律活泼、跳动,这样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主题意境,让人们领略了辽阔草原的民族风情。曾永清先生是北方颇有影响的笛子演奏家,以擅长演奏梆笛而著称,笛风热情,明快,一曲情绪激昂的《草原巡逻兵》使双吐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表现了守卫在草原上的骑兵战士为国戎边的英雄形象。另外,宁保生先生在其创作的独奏曲《春到湘江》中干净有力的吐音与富于飘逸抒情气质的淡奏,使我们领略到了浓郁的湖南音乐特色与表现湘江两岸秀美春光的壮丽画卷。在众多的演奏家中,曲祥先生的演奏是以其饱满的气息,深挚的感情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吐音技巧更是别具一格。《沂河欢歌》是其代表曲目之一,在乐曲第一段描写热烈的劳动场面时,演奏者充分利用华丽的吐音等演奏技巧来表现欢快的情绪。

  音乐是利用自然音响(人声或乐器声)作为物质手段来表现的。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的音响没有语义,又不具直观性。在反映现实的具体性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它可以有限度地再现某些自然现象。在有些音乐作品中,它们通过音乐中音响进行的某些属性,特别是节奏和速度去模仿。

  各种艺术都有表达情感的特点,而音乐是一种擅长于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它在表现人们的情感方面,其生动性、深刻性、细腻性等有自己的优势。如笛子协奏曲《刘胡兰之歌》第五段“怒斥顽敌”中的双叶持续低音部分。此段旋律通过快速的双吐持续低音的吹奏,把刘胡兰面对敌人英勇不屈、怒斥敌人时极其紧张的气氛进行了充分的渲染,得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吹笛方法技巧篇四

  中国竹笛发音清脆、嘹亮、优美、动听,主要是因为有笛膜的关系。当笛内的空气受到振动而发音时,笛膜也因空气的振动而受振动,从而发生共鸣。由于笛膜的共鸣作用,使声音变的更加清澈明亮。

  然而这种共鸣受着笛膜老嫩、厚薄、形状和松紧等的严格制约。笛膜嫩、薄的比老、厚的共鸣大;贴的平展与有皱纹也不一样,后者较前者共鸣大。然而皱纹太多也会影响到高音的共鸣,一般只需要七到十二条细而匀的皱纹。笛膜松紧发音也不一样,太紧了对低音起不到共鸣作用,音色干瘪,甚至完全失去共鸣作用。太松,笛膜振动受影响,则不易发音,特别是高音难以吹出。笛膜对发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些人不重视这一点,笛膜紧了用手指按按,或哈哈气等都是不好的习惯。用手按按容易破坏弹性及其纹路,下次再用就不好了。用气哈哈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正确的方法是,松了,应在笛膜的一边蘸水湿润,然后再紧紧。笛膜紧了也是在旁边蘸点水,让笛膜自身的弹性收缩而变的松一点。有时,也可采用将所有的发音孔全部按上,嘴唇包含着吹孔,利用向笛筒里猛一吹气是,用舌猛力顶住吹口,使强烈的气流带动笛膜强烈的振动,反复吹几次,使笛膜变松。在一般的情况下,冬天和阴雨潮湿天气笛膜容易变松,要经常注意使它稍紧一点,夏天和干燥时容易变紧,应该要稍松一点。

  贴笛膜前,要先处理:将有两个膜孔长的一段笛膜管剖开,双手拇指与食指拉着两侧,直拉和扭拉,让膜上拉出许多细而均匀的纹路。或者,按其直丝,象折纸扇一样,叠起来,再用食指、拇指捻成一条线,展开,放在腿上,两手拇指按其两侧压笛膜,使之出现很多细而匀的纹路 。

  注意用手压时不可用力,否则会拉断。经过这样处理后,再用阿胶或桃胶,蘸水使之变粘稠,用手指蘸其粘稠汁,涂于笛膜周围,使膜孔周围有一层薄薄的胶质,这时要赶快用小指头尖把膜孔孔内的胶质擦去(否则笛膜振动的部分的一圈容易蘸成一个胶圈,从而会影响笛膜的振动)。然后将膜贴在膜孔上,并用一拇指按住,另一拇指轻轻地往外抹,使之纹路均匀平整,不能有纹压纹的现象。若有,要及时调整。贴笛膜时如发现胶质干了,则先将膜孔两边蘸点水。贴好后,如有松紧等现象,也要进行调整。要高标准严要求的话,一次完全贴好为宜。

  吹笛方法技巧篇五

  训练手指的目的是使每个手指既能独立活动,又能相互之间紧密配合,使手指动作灵活、迅速、持久。我们知道,手指的动作,并不是关节和肌肉的自发活动,而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的自觉活动(条件反射)。所以,通过练习曲的练习,得以对手指关节和肌肉加以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持箫的动作,双臂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保持弯曲,这是最符合人体自然形态的动作。

  要求是:

  肩部、臂部、手部及手指一定要放松,不能僵硬。这样,才能做到手指动作灵活、均匀、迅速、持久。

  第二点,手指要求要有弹性,并保持一定力度,这样按闭音孔时才能紧密不漏气。手指抬起时,则需要迅速放松。

  第三点,开放音孔时,手指一般不宜抬得过高。如果抬得过高,手指肚和音孔的距离会加大,动作不能迅速完成,肯定会影响演奏速度。同时,也不宜过低,过低则影响发音的音准和音量。一般来说,手指抬起时,距离音孔二至三公分为宜。如果演奏速度较快,音符时值较短因而音符变化较快较多的乐句时,手指抬得应稍低;而演奏速度较慢,音符时值较长的乐句时,手指则应适当抬高。

  指法训练的基本几项有:

  筒音5的指法

  将箫的所有音孔全按住所发出的最低音叫做“筒音”。

  箫的调(或者说什么调的箫)标在第三孔上。第三孔的音作为这个调主音1。筒音作为5,那么开第一孔就是6,以此类推,第二孔为7,第三孔为1。第三孔旁边标一个英文字母G,就是G调的箫。第三孔旁边标着F,我们说这支箫是F调的。第一孔下面标着的音是筒音。第三孔是G,筒音是D, D音是G调的5。第三孔是F,筒音是C,C音是F调的5。第三孔是A,筒音是E,E音是A调的5。推算的方法,第三孔为1,下行四度为5,正好是筒音。我们习惯上以筒音的唱名,区别于不同的指法。

  筒音5指法是最常用的指法,也是本调指法。因此,要相当熟练地掌握筒音5指法是学习吹箫的关键所在。我们本着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编写这本《教程》以使朋友们能够循序渐进,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水平。

  通过指法表可以看出,中音区4、5和高音区4、5这四个音都有两种指法。在做指法练习时,两种指法都要练,熟练以后,吹奏乐曲时怎么方便,哪种指法顺手,就用哪种指法。练习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时,开始要放慢速度,然后逐渐加快。不是一遍练习里面由慢渐快,而是一种速度保持从头到底,然后第二遍时再换另一种速度。如第一遍每分钟保持60拍(还可以再慢),第二遍每分钟80拍,第三遍每分钟120拍(还可以更快)等。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综合练习,不但可以继续练习手指的灵敏性,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音乐素质。练习方法也是由慢到快。通过视奏可检验音阶的练习结果。当然不是说只有把音阶练得滚瓜烂熟,相辅相成,反过来再练习音阶又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筒音5指法,可以用任何调箫进行练习。但为了照顾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练习的方便和初学者最适宜用的箫以及一般演出时经常用的调,我们选择三孔1为G音的箫,也就是G调箫作为练习用箫。

  筒音1的指法

  筒音作为1是一种常用的指法。这是音名、唱名、调性完全统一的指法。用G调(三孔1)箫,筒音作为1(唱名),筒音是D(音名),那么所吹出的音阶就是D调(调性)。其它调箫以此类推。

  筒音作1时要注意7这个音。7的指法是将所有指孔全部打开,中音7和高音7一样,只有这一种指法。吹7音时请注意音准。一般的箫筒音作1时指孔全部打开吹7音,音高还有点偏低,那么我们就要从气上加以控制。

  具体做法是:

  气息加强一点,风门略小一点,将箫往下压一点,这样等于吹孔向外翻,将7音校正到准确音高位置。以上所说的动作,只是一点点,此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音孔。如果某音略高,那么动作正好相反,气息减弱一点,风门略大一点,将箫往上抬一点,这个音就能略低一点。当然不能所有的音都这样做,要是不准的音孔太多,就该采用其它方法调整音孔了。

  筒音2的指法

  筒音作为2也是常用指法之一。

  用G调(三孔1)箫筒音作为2吹出的音阶是什么调呢?

  有两种推算方法,

  一是从筒音D往下数,D是2,C是1。筒音2是C调。

  一是从三孔G往上数,四孔A,五孔B,六孔C(半孔),D是2,G是5,C肯定是1,C调。

  筒音2所注意的指法有以下几种,第二孔按半孔为4音,也可以用叉指的方法,这种叉指方法吹出来的4音偏高。过去民间艺人常用这种指法,现在一般都采用按半孔指法。中音1、2和高音1、1各有两种指法。

  筒音6的指法

  筒音作为6这种指法,不是常用指法。由于半孔较多,不宜控制,所以练习曲难度相对比其它指法难度大。但是筒音6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指法,而且别的指法不能代替,因此花时间练习筒音作6的指法是十分必要的。

  筒音作6上行小三度是1,用G调箫练习筒音是D。D等于6(全按),E等于7(开一孔),F等于1(一孔全开,二孔开半孔)。那么,筒音作6的指法是F调。

  筒音作6时的第二孔,第五孔,第六孔都要开半孔。中音区的1、4、5、6和高音区的1、4、5、6都有两种指法。


相关文章

1.吹笛子的时候气不够怎么办

2.怎样才能学会吹笛子

3.笛子的构造及发声方法详细介绍

4.怎样快速吹笛子的基本技巧

5.吹笛子的基本技巧整理介绍

热门文章

33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