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唱歌 > 音乐欣赏 >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推荐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推荐

时间: 绮萍884 分享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推荐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古典名曲《致爱丽丝》推荐的相关内容吧!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的创作背景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的曲式分析

  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是全曲的基本主题,总共有二十二小节(不计反复),内部结构呈现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呈示部分有八小节,由两个四小节的平行乐句构成。a句运用了a小调,为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进行,力度也开始由弱转为中强,体现出明显的对比色彩。并结束在完全终止上。接下来的b由a小调转向了关系大调C大调,结构短小,共6小节,为先下行,再上行的旋律进行。并以a小调的属音E为再现部分作准备。再现部分又回到a小调,而且基本上是原样再现。

  插部一回到了在下属方向的F大调中陈述,由一个类似乐段的八小节结构加上八小节(一小节叠入)的连接过渡段落构成。这部分感情更加明朗,左手改成阿尔贝蒂低音似的伴奏形态,右手旋律的节奏打破了A部分中的均分样式,变得丰富起来,附点节奏及倚音、回音的运用使音乐更加华丽流畅。

  经过省略反复的A部再现,乐曲以贯串手法进入到插部二。

  在插部二中,左手一直在以同音反复的伴奏型在主音A上作单一的持续。5个小节之后,左手的伴奏由单音变为双音,加厚了音乐的织体,并在持续的主音下方以1小节为单位附加上一个上行的半音级进的线条,在第3小节刚好到达了a小调的终止46和弦,并在最后一拍上将主音下行小2度,纵向形成a小调的属7和弦,与随后出现的a小调主3和弦形成了“K46-V7-I”的完满的、典型的古典终止模式。而右手声部则以合唱般的织体手法写作,调性转至d和声小调,并形成8小节一句的平行乐段关系。之后第2个乐段并行进入,但是在调性和音乐织体上有所改变,是为动力再现。持续音恢复了单音的形态,只不过这次又以它自己为出发点构成了一贯上行半音级进的线条,经过a小调的导7和弦,然后停在了a小调主3和弦的第一转位上。

  在最后,贝多芬又安排了从导7和弦到主6和弦再接上属7和弦的连接,接后是一个由主3和弦所构成的带有华彩性质的“曼海姆火箭”音型,作为第二插部回归叠部时的一个连接部分。

  贝多芬在这个由尾声转变过来的插部中,利用和弦式的陈述方式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并用密集的和弦与快速的分解音型弥补了前面部分中缺少激情和高潮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当旋律冲至最高点时,再由顶端以下行的半音阶方式折转下来,同时力度也渐弱,并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渐慢的速度标记,缓缓融回乐曲的叠部。最后乐曲在再一次省略复奏的叠部中结束。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的历史地位

  这部作品柔美动人、短小精致,且技巧简单,易于演奏,几乎成为钢琴初学者必学的一首作品,其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性也使之成为不少音乐家喜爱演奏的曲目。

猜你感兴趣:

1.最值得收藏的300张古典音乐CD推荐

2.关于钢琴的励志唯美音乐句子

3.贝多芬的成就故事 贝多芬的故事

4.成功人士小故事 成功人士励志小故事

5.真实的励志故事

6.描写钢琴的优美句子

7.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赏析

197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