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B小调弥撒简介
《B小调弥撒》是巴赫的作品,这部作品确实是巴赫有非常意义的顶峰作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部作品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巴赫《B小调弥撒》的相关信息,欢迎阅读!
巴赫《B小调弥撒》的创作背景
17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教会音乐,而巴赫的“b小调弥撒”就属于这一种,那就是“康塔塔一弥撒”(Cantata-Mass)。在这种弥撒中,独唱与合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管弦乐的色彩宏丽,广泛地描写着感情,把一切歌剧及清唱剧(Oratorio)中的手法也引用到弥撒中来了,在“b小调弥撒”中女高音的花腔式的唱法是来自意大利的歌剧,华美壮丽的二重唱是来自阿戈斯蒂诺·斯特凡尼(Agostino Steffani 1654-1728)的手法。
巴赫《B小调弥撒》的内容介绍
巴赫把这部弥撒分为5部分24段,这种分法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绝无先例。他把“使徒信经”分为8段也完全没有任何先例,而这第8段(总第19段)又明显地可以再分为两段,这就使“使徒信经”成了9段,这9段中是以“被钉于十字架”(第5,总第16段)为中心,前后各有四段,巴赫作为基督徒,其信仰的中心就是“耶稣被钉于十字架”,这也就是耶稣所以降生于世上的目的,从而我们可以证明巴赫的这部作品是以深刻的神学思考为背景的,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部弥撒的第一部分“恳求主赐怜悯”就更会体会巴赫此曲的深远神学意义。
这一部分共分为三段:1.合唱,2.二重唱, 3.合唱。这一部分的中心是二重唱,其词为“圣子赐怜悯予我们”(或“基督赐怜悯予我们”)因为作为基督徒的巴赫非常崇敬主耶稣基督,所以这第2的二重唱写得非常亲切和富有乞求的气氛,当然“使徒信经”那一部分也是如此,其重点在“由圣灵感孕并由童贞女玛丽亚生成为人”这一段,写得非常简洁,感人肺腑,两部的中心都在“主耶稣基督”,表明巴赫对主耶稣的偏爱。巴赫的许多有表示性的手法都有其神学上的意义的,一般人写“圣灵感孕”是基于圣灵从天而降,但巴赫所用的手法远不止如此。在调性方面,这段“圣灵感孕”是结尾在B大调和弦上,而下一段,第16段“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遇难”是由E小调开始。因此,15段的“圣灵感孕”的结尾正是下一段e小调“遇难”的开始,而且紧密的与“遇难”结合在一起,这就完成了基督教信仰!圣灵感孕生了耶稣,是为了遇难受死拯救人类,巴赫就是用此种手法表示了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此外,“受难”这个词的曲调是以卡农形式而重复出现的。第16段的低音都是“低音型”,每四小节为一组的带有半音的“低音型”,一共重复了12次,直到曲终。这就加重了在小调乐句中对“受难”的沉痛,悲伤的气氛,然而却结尾在G大调的和弦上,这G大调和弦又为下一段(第17段)“第三日复活”作了准备,虽这G大调和弦的词是“被埋葬”但大调和弦却暗示从被埋葬中我们看到了复活的亮光。巴赫的这种神学思想在我们了解巴赫的作品时,是需要记在心中的。
巴赫《B小调弥撒》的曲调
巴赫为了使他的作品能达到此目的,他曾研究过各种调性,与各种调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第一段“恳求主赐怜悯”中,首先有四小节主调合唱,然而又有25小节的乐队奏的赋格式前奏曲,这就加重了下一段赋格式合唱的力度,而赋格式合唱中半音又很多,第3段的合唱又非常像帕莱斯特里那的作品。“圣哉,圣哉,圣哉”这一段(第20段)中的小号的声音又加重了“圣哉”的神圣庄严色彩,使人们听出来天上的声音。再加上提琴,柔音双簧管和法国号,更使气氛雄伟,使人们听见之后,真心实意愿与之同唱“圣哉,圣哉,圣哉!”和“愿地上平安归与人”,这些都将把人们对巴赫的误解消除干净!
虽然巴赫从1733年就开始写这部弥撒,但这部弥撒直到1845年(巴赫死后95年!)才出版,巴赫在世时,全部弥撒从未演出过,直到巴赫死后184年,(1934年),才由柏林歌唱协会演出。虽然这部弥撒的宗教气氛非常浓厚,但它太复杂,太大型了,已远远超出教堂中崇拜的范围之外,所以人们一直是将这部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的大型弥撒,搬到音乐会场演出。
猜你感兴趣:
2.音乐家巴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