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发声方法与练习(2)
如何正确发声方法与练习
正确发声方法五:声音“靠前”和“靠后”及“亮”与“暗”之说
通常的说法是戏曲发声和民族声乐发声的声音靠前,而西洋美声唱法声音靠后。
于是戏曲演员往往会努力把声音推到最前边,寻求一种明亮清脆的音色。
“前”和“后”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前”和“后”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后”就没有“前”,如果片面地追求声音的“前”和亮,这会使声音薄而飘,气少声多。
我在前面谈气息时已谈到造成气息浅是由于呼吸量太小,不能使声带得到足够的振动,这种声音是不堪一击的。
其实无论是戏曲发声还是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都是以一种反向的提法,即:“靠后唱、向前传”。
和气息的状态一样,是“抛物”式的弧形。
不论是“靠前”还是“靠后”,都不是绝对的,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需要演唱中做辩证的统一。
周小燕教授有一种说法叫“倒贯”,我理解就是往里唱、往回唱的感觉。
我们戏曲传统教学也经常用“提( di) 了”的方法来唱,即声音不直接从嘴里出来,“而是穿过顎弓,先向后、再向上、向头顶后上方飞出。”
( 孔令华著《声乐入门》) 这与我们戏曲传统“脑后摘音”的说法是一致的。
另一种“靠后”的现象是指声音没有树起来,特别是开口音,软腭不上提,后咽壁不坚挺,没有做到开口母音闭口唱,没有形成“管子”,这样声音就“靠后”了。
“靠前”是指声音出来要透亮,但这有一定限度,若是“靠前”得超过限度,声音就会“白而浅”。
关于音色的“亮”与“暗”,孔令华在《声乐入门》一文中指出: “声音的‘亮’和‘暗’是指音色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色彩感,声音位置靠后,音色浓厚,色彩较黯淡,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浅薄,但令人亲切,色彩明亮。
……声音的‘亮度’是一个‘清晰度’的概念,它来源于声音的‘凝聚度’,亦即声音的‘核心’程度。”我形容为声音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图,它受光的一面,声音是明亮的、透明的。
而不受光的一面,便是暗的。
这个暗应理解为柔和的意思,在演唱中表现深沉哀怨的情感,要用黯淡的色彩。这样声音就有变化,和绘画一样,有不同的色彩,以及各个侧面所构成的立体感。
这也可以理解为半明半暗的音色,一段唱或一段念白,不可能用一种音量和一种音色来完成,这就需要根据演唱的内容及情绪的需要来作音色的调节和处理。
以《霸王别姬》中虞姬的一段念白为例: “( 我乃) 西( 楚) ( 霸) 王( 帐下) 虞姬,生( 长) 深闺,( 幼) 娴书( 剑) 。( 自) 从随( 定) ( 大)王,东征西( 战) ,艰难辛( 苦) ,( 不) 知何( 日) 方得( 太) 平也。”
这段念白中,凡带括号的字,分别为“上声”和“去声”字,不能往上挑着念,从音色上来说,作“暗”的处理。
随着呼气出声的同时,带着感情的需要和“四声”韵律的变化,对这些字的音色作特别的处理。
尤其是最后的“太”字,几乎是用气声来念的。
这样的处理,台下的观众非但不会觉得声音弱,相反能使观众感受到虞姬的厌战情绪和对天下太平的渴望。
这段念白如果都用亮音处理,这段念白就少了跌宕,成了“一道汤”,更是少了艺术感染力。
白秉权在他的《民族歌唱方法研究》一书中对于演唱的声音形象归纳为12 个字: “又不撇、又不抠、又要竖、又要透。”
不撇——是指声音不能因为靠前而发扁,不抠——是指不能因为声音靠后而使声音倒置站不起,要竖——是指声音要立起来、要透——是指声音要立体、透明、丰满、圆润。
我认为这12 个字很精炼地解释了关于声音的“前”和“后”及“亮”与“暗”问题而产生的困惑。
正确发声方法六:高音的开发和突破
1. 表情、表达调节呼吸
戏曲演唱无论是生行、旦行还是净行,由于唱腔板式和旋律的复杂性,它的音域很广,唱腔因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经常会有高音出现。
比如【导板】的尾腔,往往在高音区进行,而且要用延长音来完成。
例如《坐宫》中的杨四郎,在得到铁镜公主帮助盗取令箭,以便他出关探母的承诺后,兴奋地用【快板】的形式唱出“一见公主盗令箭,不由本宫喜心间,站立宫门叫小番——,……”这个“番”字用我们称之为“嘎调”的高音唱出,唱这个高音时,首先气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后在真声的基础上,用假声带真声的混合声迅速地直冲头腔。
如果还是沿用前面的真声演唱,会把嗓子唱横,甚至唱破。
又如《断桥》中当小青见到负心的许仙举剑就刺时,白素贞用身体挡住了小青的宝剑,唱道: “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
这是戏剧冲突的一个高潮,因为许仙的负心,使白素贞对许仙的情感处于爱、恨、怨的交织之中,犹如家长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可以又骂又打,却往往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孩子的指责,所以当小青举剑要杀许仙时,白素贞便不顾一切地挡住小青的宝剑,唱出这句【导板】。
这句高腔的训练方法是以声高气低的气息运动方式来进行的。
我在前面谈气息时说过唱高音犹如种树,树越高,坑挖得越深,楼房造得越高,地基打得越深,这样声音才能扎实。
掌握演唱高音的要领,一定要在正确地掌握中、低音发声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进行高音的独特方法训练。
我举以上两个例子是因为这两句都有高音,嗓子不够或是有嗓子而没有方法也是无法完成的。
在教学中碰到这样的高音确实要花大力气来重点解决。
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不要先给自己设一道防线,告诉他们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是一定能达到目的的,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信。
2. 意念走先
《训练歌声》中克利平杰说: “只要想着某一音高,声带就能自动产生恰当张力,以使它们在所需的频率上振动,而无需有意去促使它们。”
斯坦利说: “开始唱之前必须引导学生……对他所要唱的音的音高,在头脑中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心理概念。”
这个前提是演唱者要熟悉唱腔,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整段唱腔的结构铺排,起、承、转、合,要善于理解、体会作曲的意图。
3. 共鸣关闭法、母音转换法——扩张音域的特殊技能
这是西洋美声及传统戏曲在训练换声区及开发高音的方法。
旦角唱高音肯定用纯假嗓来唱,这时的声带由长变短,由厚变薄,声带的振动由全面振动变为边缘振动,气息的需要量也要加大,这样才能使声带振动的频率加快。
切忌在唱高音时撑大喉咙,扩张音量。我形容象抻拉面时的感觉,气息从小腹底部经过胸腔、鼻腔直冲头腔。
喉管要收缩,唱“剑”的韵母音( ian) 时,采用西洋美声的共鸣关闭法,借用( in) 音来唱,这是解决换声区以及顺利获得高音的科学方法。
但千万不能因为母音的变窄而把声音挤紧挤扁,要遵循开口母音闭口唱、闭口母音开口唱的原则。
为避免唱高音时有喊叫之嫌,便启发学生用在( in) 音前面加( h) 音的意识练习哼唱,这样的练习可避免喉头的紧张,躲过声带,把高音唱远。清朝徐大椿著《乐府传声》中说: “凡高音之响,必狭、必细、必锐、必深; ……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尽呼,惟将此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则音自高矣。”我认为这一传统理论与西洋美声的共鸣关闭法是相通的,只是西洋美声方法是将母音( a) 唱到高音时关闭为( o、u) 。
这种训练的要求非常严格而细致,它既解决了换声区的过渡,又使演唱者尽快地获得高音的头腔共鸣。在我们传统戏曲的演唱中,也有科学的“关闭”法,只是说法不同。
我们戏曲各流派的艺术大师们,都具有高超的演唱技能和丰富的表现力;
音域宽广、上下贯通、圆润自如,在发声吐字的过程中,均掌握了不同程度的“关闭”法,即母音的转换法。
由于语音、风格及不同的流派,“关闭”的程度有不同,即“管子”的大小不同。
正确发声方法七:养成“无声练唱”的好习惯
“无声练唱”是在心理学的辅导下,以你的大脑、智力在思想集中的行动下,进行摹想的练习,它是有声的嗓音练习有益的指导,也是我们所提倡的意念走先。
以此方法来学习,可以避免长期练习引起的嗓音疲劳,反复默唱可使你不费力地学会新的曲目,并逐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同样也可用此方法进行气息、嗓音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和激励你的音乐思维。
“无声练唱”是一种无价的练唱形式,可充分、便利地使用,即便“在乘火车和公共汽车的途中。”( 摘自诺维洛·戴维斯著《你能唱》)
“所有嗓音肌肉都可在思想中加以锻炼而无须发出声响”( 摘自哈格拉·伊夫林著《古人的嗓音秘密》)“能用无声练唱来发展喉中以及其他嗓音肌肉力量与灵活性”( 摘自斯基尔斯著《纯正的音与吐字》“无声练唱……激励音乐思维”( 摘自布朗著《嗓音睿智》) 以上这些观点足以说明无声练习的科学性及其实用价值。
我在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繁忙和疲劳时也要以无声练习的方法来完成课堂功课的预习和复习,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进度。
正确发声方法八:辨证统一的原则
在系列的嗓音演唱训练过程中,始终贯串着对立统一的辨证法,达到平衡的协调,这是高级嗓音演唱练习的目标。
用这一观点去认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就能很好地掌握其科学性与规律性。
在教学中首先存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既包含着教师教、学生学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也包含着教师在教学中一面教一面学的两个方面的统一。”( 摘自赵震民著《声乐理论与教学》)
还有:生理身体肌肉状态的“松与紧”;
气息控制运用的“呼与吸”、“控制与流动”;气息与声音的“高和低”、“上和下”、“声与气”、“声与字”、“声与情; ”嗓音的“真与假”、“宽与窄”;喉管的“粗与细”;发声状态的“用力与放松”;以及在对唱腔作艺术处理时的“刚与柔”、“收与放”、“轻与响”、“抑与扬”、“长与短”、“强与弱”、“虚与实”、“动与静”、“断与连”、“高亢与低回”;节奏处理的“快与慢”、“局部与整体”;演唱发声状态的“形松意紧”;另外采用“欲快先慢”、“欲扬先抑”、“欲强先弱”、“断中有连”、“连中有断”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等多种辨证表现手段唱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
看了如何正确发声方法与练习的人还看:
2.正确练声方法
5.播音主持练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