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每逢乱世,天下英雄辈出,项羽是其大家所熟悉的一个,人们对于他评价褒贬不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项羽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项羽个人评价1
楚军主力北上击齐,汉军趁机东进伐楚!也就是说,项羽为了平乱齐国,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齐国,而不是刘邦身上,也就间接的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田荣不断的在齐国搞事情,项羽派人去剿灭,田荣就给他玩起游击战,远远躲起来。楚国大军一走,田荣率领的军队又冒出来,到处斩杀楚国的军士。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很多次,让楚国的大军深陷在齐国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齐国跟楚国是世仇,为了联合齐国抵御汉军,双方暂时合作,楚军二十万被韩信一场水给淹了,大将龙苴战死,齐国成为汉土。九江王英布早就叛楚归汉了,长沙王吴苪是汉王的忠实追随者。
彭越在楚国后方搞游击战,搞得楚国不得安宁,大部分楚地都被彭越攻占了。
项羽还有那些盟友呢?诸侯是一个没有了,他们都跟刘邦结盟围攻项羽!
唯一还忠于项羽的是鲁地,项羽死后,鲁人拒不投降,理由是楚怀王曾经封项羽为鲁公,鲁人要给项羽举行葬礼。
韩信将项羽尸体缝合起来交给鲁人,以公爵之礼厚葬,刘邦亲自祭奠,鲁人乃降!
所谓江东之地方千里,乃王霸之资,失败的项羽回到江东,结果只有两种,无论那种都是项羽不能接受的。一是被汉联军追杀,最终死于战阵之上;二是被百姓捉住斩首或者扭送汉军。两千年来,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都被当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终国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后世英雄人杰,都将项羽当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然而,如果当真从项羽当时的立场和形势看来,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个被《史记》《汉书》掩藏的真实史实,项羽当时实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临天下。
刘邦并非他最大的敌人,杀刘邦,对项羽来说弊远大于利,也会严重损害自己政治声望,从此成为天下公敌,自取灭亡。
项羽个人评价2
鸿门宴时,项羽的真实实力,好一出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大战大秦帝国合计四十万人的长城军团(王离部)和关中军团(章邯部),先击退章邯所部,夺占粮道,再歼灭的王离军团近二十万人。
他的惊人战斗力把当时作壁上观的各国诸侯联军都吓怕了,才暂时推举他当个头领,即所谓统领四十万联军的“诸侯上将军”。
之后他又历时半年,先迫降后坑杀了二十万人的章邯军团,摧毁了秦帝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也实际宣告了秦朝的丧钟。
经过巨鹿之战的消耗,至入关前,诸侯联军明确的增兵记载仅为新安时的“三十余万”和鸿门宴前的“四十万”,可见总共只增兵数万,其中属于项羽的份额即使最多,其入关中时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七万。
而与此同时,刘邦以两万偏师攻破武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招降八万秦军留守部队,扩军至十万,欲占据关中称王,封锁函谷关,招致诸侯联军众怒。
项羽因势利导,以四十万联军兵威,以势压之,通过鸿门宴,兵不血刃迫使刘邦拱手归降,并裁军至三万,实力大损,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七万军基本盘,却能借势空手套白狼,裹挟了四十万诸侯联军,连续歼灭四十万秦军;再靠这些各怀鬼胎的诸侯联军,威压了刘邦,迫其让出关中,成为天下名义霸主的项羽,自是此时最大赢家,
所谓「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 整个过程,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
其二、鸿门宴未登场的隐藏主角:楚王熊心。
若史籍中此时楚王(熊心)为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的记载属实,那么根据楚怀王死于前296年,距离鸿门宴已经过去整整九十年,熊心的年龄最低估计也有五十岁,正是个和刘邦一样饱经世故的政治强人,绝非无知牧童。(为了方便区分,下文将熊心称为“楚后怀王”。)
后世对楚后怀王评价也甚高,认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独运大柄,挥置诸将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备的一代英主。
项羽个人评价3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项羽之死》节选于《史记·项羽本纪》,生动地记述了项羽生命最后阶段的三个场景,是司马迁极着力、极得意的文字,也是“项羽”这部旷世悲剧中最感人也最引人深思的终章。
在学习《项羽之死》一文时,学生提出了疑惑之处:项羽在东城快战后“乃欲东渡乌江”,但在乌江亭长请他上渡船时又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为什么会有“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要理清这个问题,必须把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联系起来看。
霸王别姬,垓下悲歌
“垓下悲歌”场景中最有悲剧感的显然是项羽咏叹《垓下歌》一幕。项羽的“奈何”之叹,不仅写出了他自负不甘的悲怆之情,也写出了英雄末路无奈又无助的悲惨处境。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评曰:“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也。”
项羽个人评价4
《垓下歌》表达了项羽对个人实力与命运不公的感慨,也写出了他对于生命的不舍与留恋。“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他生命力量的彰显,“时不利兮骓不逝”则是面对厄运的一腔悲慨。歌中宝马是英雄精神的化身,美人则是多情气质的象征。
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项羽在承认“时不利兮”的失败情况的同时,内心依然对生命有着极大的肯定(欣赏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生命力),依然对生命有着无限的留恋(对宝马与美人有太多不舍)。这就是他“欲渡”的原因,他绝不想让自己蕴含着无限力量与光辉的生命就此陨落。在结束了“万种低回”的多愁善感之后,接下来的“东城快战”实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又一次彰显。夜战“溃围南出”的行动对项羽真是轻松自如,汉军的表现居然是“平明,汉军乃觉之”。
然而命运马上又跟项羽开了个大玩笑:“至阴陵,迷失道”,“田父绐(dài)之”。项羽被骗在读者看来实在是一种“偶然”:“至阴陵,迷失道”就是一种“偶然”,失道中遇到了田父又是一种“偶然”,田父骗了他还是一种“偶然”,以上三个“偶然”有一个不发生都不至于让项羽败得溃不成军。然而,正是这一连串的偶然事件却直接导致项羽的“百余骑”陷于大泽,不仅损失了他的生力军,还延误了退守的战机。而看似“偶然”之间,其实暗含了司马迁所叹息的天命的“必然”,这也使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意识到天命的不可抗拒,于是终于有了项羽一而再、再而三的感慨:“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个人评价5
面对几千汉军追兵,项羽三番进出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杀敌“数十百人”,斩首敌将如探囊取物。只“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声威,何等的震慑,何等的神勇无敌。项羽在这里进行的是“认命而不服命”的意志抗争,也就此把二十八人的战斗力推向了极致(相对于汉军而言,“亡两骑”接近于零伤亡)。
项羽的快意作战,是个性意志和生命激情共同创造出的奇迹。在“快战”的行动中,生命绽放出了尊严与自由,“快战”本身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当然,司马迁以激情的文字浓墨渲染快战之淋漓,不仅仅是表现项羽的勇猛无敌和神勇自负,更包含他对末路英雄深深的惋惜之情。这段铺垫,就使下面项羽的乌江自刎产生了更强烈的悲剧效果。
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