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5篇小学
我们每个人,若能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善小亦为、恶小不为,你我平常的日子,岂不春意盎然、莺歌燕舞了!一起来看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5篇小学,欢迎查阅!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1
今天放学的时候,张浩洋向老师报告说有人去偷三年级小同学的笔,老师急忙跑到下面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回想前一段时间:“叮叮叮”“叮叮叮”下学了,我和同学们正准备走下楼梯,宋朝辉对我说:“你想要笔吗?”我没理会他,继续下楼,我看见他和一些人去了三楼。我也跟去一探究竟。
我知道了他们是在偷笔就告诫他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话一出,他们都以为我要告老师。我刚下楼,他们就问我:“你去告老师了吗?我们可没偷呀!”我说:“没呀!”他们这才松了口气。
可他们今天可是真偷了笔,我在心里默念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2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小事。但小事不小,看似一个小小的错误,却可能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是小看错误,忽略细节的后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关键的时刻一定要认真做事,切不可麻痹大意。
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国王要亲征生死存亡的一战。国王派了一个马夫去为他备好自己最喜欢的那匹战马。粗心的马夫等不及铁匠繁琐的工作,他催促着铁匠,让他凑合钉上马掌。战争那天,国王骑上那匹马掌钉得不太结实的战马。在冲锋的过程中,那匹马的一只马掌果然掉了,战马跌翻了,国王也被掀在地上。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敌军俘获了国王。从那是起,人们就说:因为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因为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因为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争;因为一场战争,丢了一个国家。这一切只因为少了一个小小的马掌钉。小不忍,则乱大谋。别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足,而酿成千古大恨。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刘备、关羽、张飞在乱世中建立了蜀国。天有不测风云,继关羽败走麦城而被俘获杀害后,张飞也被属下杀死,两名属下抱着张飞首级投奔吴国。刘备听到这个噩耗之后,悲愤交加,不顾朝廷大臣多方阻扰,亲征七十万大军攻打吴国。但不料刘备大军中计,七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若不是关键时刻赵云来救,刘备早已性命难保。不久,刘备命丧白帝城。因一时小小的冲动,而造成如此后果,可悲啊!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刘备弥留之际托诸葛亮告诉其子刘禅的经典遗言。如今,这句话对于我们仍然很适用。我们在班级里看到纸屑,在校园里看到垃圾,我们置之不理;但上课说话、睡觉、看闲书,我们却乐此不疲。很多人只喜欢做大事,对小事却不屑一顾,认为做了大事就可扬名立万,就可成为英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想着做大事的人,终会一事不成,虚度光阴。小事不小,小事有时关乎更大的结果;小事不小,小细节有时决定成与败;小事不小,小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品质,反映一个人的素养。所谓聚小流以成江河,我们只有做好今天的小事,才能成就明天的大事。让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3
近世有些人,见身边的富贾权贵来财太快、攀升太速,于内不免有怨,于外则奋起直追,试图摆脱身世背景上不如人的阴影。如此心理,出现在包容、开放的社会或时代中,有时或可激发人的动力,但如今它的出现却使心高气傲、急功近利的心态弥漫在我们的视野中,窃以为这是极不可取的。 若想使这种氛围得到改善,重建一种积极的社会心态十分必要,这即是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要“勿以善小而不为”。 小事不小,其实不但是不小,更是关系重大。这个道理可从多角度来阐明:不积小何以成大?徒有大思路何以立足稳当?小不忍何以成大谋?这些道理显然都是自明的。但为将小与大的统一关系放大开来,抓住细节来辨识之,兹举古今学子读书之异同来分析。
古今读书,众所周知,皆以应试为首要目的。但这同样的应试却有不同的效果。今人应试,虽可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程度高的水平,但在十余年远离原来专业的社会生活后,腹中恐怕也是空空如也了。这是学习不能尽小的缘故。古人则不然。诚如黄季刚先生言,“汉学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古时之人在蒙学阶段便已熟背《四书》,如是虽未囫囵吞枣,但每一文字都烙在胸中,日后一旦有所感悟,则马上能够立体地懂、成片地懂,小到文字训诂之细,大到辞章之优美,义理之精深,都能了然于心了。又如前人治学,数十部经史俱在心中,一字也不会有错误。以此为根基,则无论治经、治史、治小学,也都能将所据经典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了。由此确实可见小事不小的道理。 因此,假若今人读书也能从小处着眼,则何患其学不立?若今人做事也能多从小处着手,则何患其事不成?学问扎实,行事谨慎,这本就是杜绝浮躁的良方,更何况在其间我们又积累了多少的 “小”,则又何患其不能致于“大”呢?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4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来年萌发的草芽……
勿以好恶论断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何等的明智选择!
当一个人可以将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臣,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感情的亲疏可以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1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且,自不会痛失街亭,1败千里,死不螟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对真理的探求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能掺杂上感情,“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陈景润的话也许揭示了这个真理。
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必苛求,不过,不可不求。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5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私感情有关。
认知事物当然必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里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是相同的话,而他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邹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扰,悟出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被迷失双眼。这时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浊的末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射穿习惯和感情上依赖的迷雾,把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轨。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人刻板和抽象,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辨对和错,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没有了情感,艺术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个设想时,他并不判断正误,只说:"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学中丑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们认知事物时,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热心,虽不能任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去判断,又不可仅仅是可怜的"数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5篇小学相关文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演讲稿5篇小学
上一篇:戊戌变法的演讲稿5篇600字
下一篇:勿以善小而不为演讲稿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