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课程心得与体会

时间: 新华0 分享

心得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优秀的课程心得与体会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课程心得与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心得与体会篇1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繁忙的两周课程设计转眼间就结束了。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我们每天在寝室—教室-食堂这三点一线的生活里,让我们回忆起了那高中时代的点点滴滴,那久违的充实的而又温馨的气息涌入心头,而这两周时光也成为我在大学两年里最为充实的学习时间。虽说每天8节课的的安排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还是坚持着并沉浸在这课程设计的美好时光之中。

在这两周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中,前两周我们忙于铜精炼反射炉的计算,而后一周我们则进行着铜精炼反射炉的图纸的设计。在前一周的计算过程不仅检验者我们对有色冶金原理及设备的课程知识的了解及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将所学知识同理论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让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年产2.2万吨铜精炼的反射炉设计使我们也进工程专业的必修功课,也是对我们有色冶金化工过程原理及设备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巩固、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必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由学校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确是真实的体现出来。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句真理的的内涵,我现在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脚踏实地的迈开人生的一步就是为了明天的辉煌,为明天能稳健的在社会大潮中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通过对反射炉的计算及结构图的设计,加强了对铜冶炼知识的了解及掌握,同时,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及理论和生产实际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同精炼反射炉的设计工作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基加强了我们的学习独立自主能力,巩固和扩从了有色冶金化工设备原理及设备等课程的内容,掌握了铜精炼反射炉的设计方法及步骤,掌握了铜精炼反射炉设计的基本知识,怎样确定设计方案,了解反射炉的基本结构,提高了计算能力及绘图的能力,熟悉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科有关的的课程度有了全面的复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单独设计反射炉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突出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同时,也从这次课程设计中发现了自已平时的学习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而这些也将是我们今后学习与工作需加强的方面。

在这课程设计结束之际,我衷心的感谢我们的课程设计郭年祥老师,郭老师教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固然让们倍感不适应,但他的这种态度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我们今后学习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同时,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让我倍感温馨与充实。

最后,由于本人的专业知识及对实际问题的了解程度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多多指点,我十分乐意接受你们的批评与指正,谢谢!

课程心得与体会篇2

一. 课程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二.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 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课程设计是课程领域最常用的术语之一,说白了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内容决定目标,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课程设计的策略,在一般意义上与课程设计方法是一样的,但是目前阐述的课程设计策略的文献很少,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基本思路: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其次,目标模式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第三,目标模式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四. 课程评价

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体现人类行为的自觉性与反思,事实上,评价广泛渗透人类所有意识的活动中,课程评价如此,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

五.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课程评价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在中小学推 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三条原则。(1)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即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及学生的知识 经验有机联系起来。(2)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即活动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3)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即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 合、评价方法等,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另外,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其文本格式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 价提示、活动结果等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方 案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课程方案在规划与设计、实施、实施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 过程,也是评价和改进课程方案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评价领域只注重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方案评价。因 此,本文的选题是针对这一缺失而提出的。 本文的叙述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方案评价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方案评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几种比较成熟、有效的评价模式,以此确认方案评价应该秉持的评价理 念,以及方案评价所涉及的要素。同时,通过文献的整理,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案评价标准。这一部分为建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首先对课程方案进行分类研究,明晰校本课程方案的内涵与外延。然后分析校本课程方案评价要素的特征,并尝试建构“多主体动态协同评价”的校本课 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模型。 第三部分,主要关注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实践操作。根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具体阐述不同的评价主体应该如何在实施前、实施中及实施后这三个阶段开展合理 有效的评价活动。为此,论文提供了一些评价策略、方法和工具,并附上一些相关的评价实践案例。 第四部分,阐述有效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示校本课程方案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提出校本课程方 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组织、制度、人员上的保障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 变,只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实践中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背后,原因无外乎:优秀教师不仅可以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而且可在自 身以外的课程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课程心得与体会篇3

通过近两周的课程设计,让我对招投标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在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刚开始对于项目的了解不充分,没有做到面面俱到;考虑问题不全面;费用的核算等一些问题,致使我们浪费了许多时间。

虽然这样,但是我们都很欣慰,这毕竟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错了没什么,错了可以改,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虽然这次我们小组没能够中标,但我们尽力了,无愧于心。

课程心得与体会篇4

在这学期的课程学习中,对教学设计的认识逐步加深了,从当初李芒老师让写对教学设计的初步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心得,回顾一下这个学期的学习历程,确实有所进步。并且,也从同学和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课程之外的知识。

对在本课中学习的心得,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教学设计知识的增长

最初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一个大概的概念上,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在李老师的点拨和同学的互相学习中,对教学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教学设计的四大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

(一)目标分析

目标分析部分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分析、学习者分析和书写行为表现目标这几个部分。其中目标的分类和目标的要素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等内容都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

(二)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作用、类型和如何处理教学内容。

(三)教学策略

主要是讲如何教学的,其中有各种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凯洛夫的六段教学法、加涅的九段教学法、杜威的发现学习、直接教学策略、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策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社会化教学策略等,各个教学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使用,有利于教学就好。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按照一定得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它的类型因为划分的维度不同,所以很多中,而在教学设计课中,主要分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学方案的评价。

二、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李老师的课程开展包括教师讲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专题讲座。这三个环节在整个课程中的穿插进行,使我不仅学到了理论上的知识,也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具体的做种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教学上最大的特色就是老师采取了课堂讲授同时又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学习模式,通过合作完成一个主题的任务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小组是第一小组目标分析部分,我们选择的主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虽然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开始部分,但是在讲解时要用到教学设计整个过程的知识,所以我们在课程开始就开始自学整个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和内容,由于初次进行一个堂课的选题、设计、讲课,并且又是班级中授课的第一组,作为小组长,我要组织和协调组内成员集体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思考把学的知识怎样应用于实践,又切实经历了正真的教学设计过程,确实体验到教师教授一节课的难处与艰辛,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在自己的摸索和李老师的指点中得到了稳步前进。

同时课程中李老师穿插的讲解的教学设计的四大技术,确实能够很好的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思路,最终使我的教学设计的能力有了一定得进步。

三、其他收获

这门课程中,我学到的不仅是教学设计的知识,还有从学生和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其他的知识,从而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改变了一些思想看法。

首先,是李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第一堂课,李老师不同一般的开头,介绍的名家的思想和做学问的态度,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发现原来教育技术是不能只专注在教育技术自己的狭窄的领域里,而是要多读书,开阔思路,关心时事。在后来小组讨论中李老师的不仅在知识上给我们以点拨,同时也在研究和授课思路上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再者,就是他的亲和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讨论氛围,而不会因为老师的存在而对讨论形成压力。

其次,是同学,在整个课程当中,各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无论是讲课的人还是听课的人,大家不同的讲课思路和风格,不同的小组风格,都开阔了眼界和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使我受益匪浅。

再者,讲座中得到的知识,桑老师的讲座是从他的个人经历,讲述了一个学者的历程,从榜样上给了我们激励,还有研究小学数学的老师的讲座,使我换了一个角度来看教学设计,因为很多我们教育技术人员在学校所研究的教育设计多少有点闭门造车之倾向,让我感觉到实践当中的具体一门课的设计和试卷的解决的授课过程其实也是相当复杂的。所以,我认为个人虽然学习教学设计的课程,但是实践经验很少,还应该进一步加强锻炼。

课程心得与体会篇5

今天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其实一直来说我都是非常害怕数据库的设计的,因为在刚刚接触的时候,我就知道,数据库设计其实是一个项目的开端,因为数据库设计实际上就是业务的设计,在需求清晰的时候,完成清晰流畅的业务设计又是一大难点。

数据库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对需求的认知完全没有歧义;

熟练而且正确的E-R图绘制,明确改图是表明实体和关系的图,实体表示要在数据库里保存的类,关系表示类与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主要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经验之谈,继承关系通常可以用一对一表示,而一对多或者多对多通常表示类之间的使用关系;

在设计时要做到高度的抽象,对内容或者关系相类似的内容抽象为一类实体,在分类时可以抽象出一个“类”的实体,与要分类实体之间进行多对多关系映射,明确哪些是必须要进行存储的实体;

如果系统涉及用户角色的不同不妨把,账户和身份的考虑分离开,账户的存在让他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身份变化时个人的历史和基础内容是不变的,就是身份的加持让他可以有特权或者使命,而账户是他在系统中的根;

对于有值内容,并且需要对值进行统计结果的需要对他进行内容的拆分,比如:问卷表和问卷内容表,问卷内容值表要拆开,才有利于统计计算,而且他们之间是一对多关系;

有时更加困难的是一个实体会发生多个维度的分类,那么就把他的拆分维度一一分开;

“频道”概念在消息分发时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概念;

数据库可以建表来模拟消息服务器分发消息,在无法保证实时性必须存储内容时,同一消息对不同用户创建不同的副本;

总结,其实我在今天的数据库设计中就学习到这些,学习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希望我可以在这条路上走的再远一点。

课程心得与体会篇6

上周开始老师组织我们进行课程设计的实训,短短几天,我觉得收益颇多。首先,从课程设计本身来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应用知识。老师让我们6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实验。组里的其他5个人跟我都不是很熟,大家一开始还有点生疏。在做公司的规划的时候,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思考公司的命名、logo的设计和广告语。通过商讨,我们的公司成功的建立了,同时,大家相互间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后的实战演练也是很有趣的。我们6个人又分成3个小组,两两合作,3个小组分别扮演供应商、采购商和物流商的角色,当某个角色练习熟练的时候又紧接着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角色扮演,我了解了各个角色的任务和义务,和大家合作得也很愉快。当然角色扮演的时候并不是只是和本组的成员进行交流学习,还和班上其他组互相学习,进行交流,促进了学习的成效,和班上的同学也增加了感情。

结束了实验室的学习,我们又进行了关于“80后富翁”的了解。老师让我们先选择一个30岁以下的富翁,了解他(她)成功的原因,然后作成power point。通过对“80后富翁”成功路的了解,我明白了人要成功是要付出很多的。他们并不是所谓天才,也许有天分,但是天分和努力的比例是1:99,他们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点点运气,最终成功了。

很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个机会进行课程设计的学习,真的帮助很大。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虽然有点累,但是很开心。

课程心得与体会篇7

开学初,到大良实验小学进行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课程心得与体会篇8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这两门学科都属于电子电路范畴,与我们的专业也都有联系,且都是理论方面的指示。正所谓“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任何知识,仅从理论上去求知,而不去实践、探索是不够的,所以在本学期暨模电、数电刚学完之际,紧接着来一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很及时、很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电子电路的任职,而且还及时、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两周的课程设计,先不说其他,就天气而言,确实很艰苦。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大部这两周都被高温笼罩着。人在高温下的反应是很迟钝的,简言之,就是很难静坐下来动脑子做事。天气本身炎热,加之机房里又没有电扇、空调,故在上机仿真时,真是艰熬,坐下来才一会会,就全身湿透,但是炎炎烈日挡不住我们求知、探索的欲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切实追求,终于做完了课程设计。

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三角波、方波转换成正弦波时,我就弄了很长时间,先是远离不清晰,这直接导致了我无法很顺利地连接电路,然后翻阅了大量书籍,查资料,终于在书中查到了有关章节,并参考,并设计出了三角波、方波转换成正弦波的电路图。但在设计数字频率计时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了。我同样是查阅资料,虽找到了原理框图,但电路图却始终设计不出来,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用数字是中来代替。在此,我深表遗憾!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巩固了先前学的模电、数电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更令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希望今后类似这样课程设计、类似这样的锻炼机会能更多些!

216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