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她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动,聆听古代圣贤的谆谆教诲,他们的话语点燃我们心底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脚步。
从《诗经》里走出来,宛如在水中央的窈窕女子,荡气回肠的经典楚辞,更不用说老少莫不能诵的唐诗,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婉约思乡,更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更不乏苏轼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佳作,随手捡拾的诗词,都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阅读经典,我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汩罗江边眺望楚都,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毕现,无不拨动人们的心弦。
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民族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诵读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撒播在我们心里,生长在我们的人生旅途,让我们受用一生。
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华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瑰宝,诵读国学经典,使我们情怀高尚,灵魂纯洁,使我们的人生丰满充盈。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2】
太阳徐徐升起,带着些朦胧的,柔美的光晕,在初醒的万物上点起层层明媚的暖意,罩上人们的眼眸,唤起心中最遥远的记忆。远处,古迹旧楼中的一砖一瓦也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中华文化的印迹正在全国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
依稀地,往昔幼时的家乡模样在眼前浮现:也曾踱步房中努力背诵王之涣的诗句,只因他代表着家乡永恒的骄傲;也曾捧书细阅《西厢记》中的每一情节,只因被这如同家乡诸多纯情一般的爱意所打动;也曾漫步于永乐宫中观赏每个壁画,只因这一描一画间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渐渐地,年龄增长了的我,明白了诗句的豪壮情怀,懂得了爱情的可贵质朴,理解了壁画的情节道理。
我知道在我所处的这片土地上拥有着怎样无与伦比的美丽,文化背后所该有的历史与情谊,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涤荡,留下了屹立不倒的优秀与光明。所有被埋藏的秘密,正等待着重见天日的时刻,而每一个人,也应不断发掘未知的美好和感动。我们以往的祖辈父辈,将他们毕生所领悟的道理,攒簇成一个个浅易的文字,记录中华最初的文明,一年年,一代代,文化在堆积,在传承。然而,也有可能会被部分掩埋。
轻抚历史遗留的建筑楼宇,一种与祖辈产生的共鸣微微相应,也许我们每个人身中流淌的一腔血脉,也正与文化流传之河有所相依,我们骨子里的气质与风情,也在天地间回荡。我们因此而自豪,愿以己之力努力传承。
当春风拂起,行走在校园间,不时地看到传统文化的轮廓与影子,细听隐约传来的读书声,也感受到了经典的代代相传。将相和的故事在教室中演绎重现,关羽的侠肝义胆可昭日月,我们在文字中领悟着运城有名文化与精华,怀揣着闪现的过往光影,惦念着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土地的文人骁将。这一切,即使是在今天,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未尝遗失了它的独特韵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秉以对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努力地发展传承,使其不断适应当代潮流。
文化长河漫长而悠远,我们每个人也终将成为历史的片段,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中华文化中找寻到自我,使之发扬与流传。愿中华文化长河永不枯竭,在阳光下永远熠熠发光!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3】
今天又是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了,我们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足石刻。下车后,我们穿上了老师为我们准备的四种颜色不一的古代服装。总体分为白色、蓝色、黑色、红色四种颜色,我们班的女生穿了白色的服装,男生穿了蓝色的衣服。接着,我们就向大足石刻前进。
走进大足石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浓雾朦胧的景色,接着迎面扑来的是一阵凉爽的风,最后再吸一口气,这感觉就如同吃了一块薄荷味很重,去不至于呛鼻的糖。雾蒙蒙的景色、凉爽的风以及清凉的空气,简直令人心旷神怡、沁人心脾。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戴上了耳麦。在我们正好奇这个耳麦时,耳麦里想起了老师的声音,老师指引我们来到了一张张桌子前,这不是我们平常用的桌子,桌子上平摆着一张水写字帖,用中性笔写着两个大大的镪铮有力的“人”字,字帖的两旁各放着两卷书。这时,一位老师站在桌子上,拿着话筒,告诉我们第一个环节是:拜孔子。老师教我们扶手,也就是右手在左手前面,放置胸前,手臂打直,向孔子行了三礼后,就是拜老师、老师回敬。然后老师让我们照着字帖上写下“人”字,写完后,便让我们拿起书卷,轻轻翻开,第一眼看见就是“弟子规”三个醒目的大字。老师让大家一起朗读弟子规。这整个过程显得那么庄重、严肃。最后一个项目,也就是最激动人心的环节——点朱砂。吴老师用食指轻轻蘸了一下朱砂盒里的朱砂,随之,食指头上便沾着红色的朱砂,再轻轻点了一下我们的眉心,就这样,每个人的眉心上都冒出了一个红色的小圆点。我们互相望了一下对方,大家都捂着嘴笑了。
接着我们又去体验和听导游讲了一些项目和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千手观音。当我看见了闻名已久的千手观音,我大吃一惊。古代很多人刻千手观音都没有刻到一千只手,而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是的的确确刻了一千只手。我虽然没有一只手一只手的挨着数,但是这密密麻麻的手,让没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也会一身鸡皮疙瘩。这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一千只手中都有一个眼睛,而一千只手都拿着不同的法宝。虽然经过多年的风蚀,但是大致模样还是看得清,然而经过专业人员的修复后,千手观音殿变得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宏伟。令人不得不赞叹人类巧夺天工的手艺。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大足石刻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见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也让我懂得了更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它还让我学会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一生。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4】
杨绛说:“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时代。”没错,科技发展,时代变迁,人类的文明愈来愈昌盛,但精神的文明愈来愈萎缩,究其根本,还是文化的缺失。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经有这么一段评价:“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因为即使苹果砸到了我们头上,也不会有人停下脚步去思考。”是啊,当今社会人们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喧嚣,而抛弃了文化的修养与沉淀,他们的灵魂正是因为缺少文化的滋润而变得干涩、浮躁,自然也就不会有去思考的时间和想法。所以传承中华文化,至关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花鸟鱼虫、节日欢乐都凝聚在一件件古物上。你是否记得那天青色的烟雨,那江南秀丽的水天一色,那色白花青的锦鲤,唯有那青花瓷能承担起这一切。于灵气中出生,在烈火中锻造,吟诵着岁月的诗歌,它是中华文化的凝结与见证。
王朝、传奇将相终究逃不了一抔黄土的归宿,唯有名篇不朽。翻开厚重的古典书籍,我们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个字写出的《道德经》,句句短小,却又饱含真理,孔子与弟子言行在《论语》的二十篇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个字,体现出的却是何等的重要。打开《三国演义》,是刘,关,张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义气;翻开《红楼梦》,是林黛玉“红藕香断有谁怜"的惆怅;翻开《西游记》是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唐僧的执着;"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司马迁用《史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翻开唐诗,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念,是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字字珠玑,文化之风跃然纸上。
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上那些动人味蕾的美食,但我更欣赏其中一群平凡的人——麦客。这个职业就是割麦子,但他们也是不平凡的。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传承的是一种精神,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这个工作,累,效率也不高,毕竟是人收割,相比之下。机器的确快很多。但是我们热爱这个工作,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种文化。它已经难舍难分。我们所期待的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仅此而已。”简单的话,朴实的语言,却凝结了文化的精神。
我们头顶着中华的天空,脚踩着中原的大地,呼吸着华夏森林的空气,我们就应该传承这一份文化,这一份辉煌的灿烂。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5】
12月31日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满腔的热情观看了城北小学全体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庆元旦经典诵读晚会。那天晚上我们师生欢聚一堂,我们热烈欢呼,我们激情澎湃,我们斗志昂扬。
晚会在《木兰辞》歌舞中拉开序幕,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五年级老师的书法表演《兰亭序》令人耳目一新。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劲有力的毛笔字,让人不得不对中国书法及古典诗词的精妙赞不绝口。
六年级老师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将晚会推向了高潮。首先是集体诵读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老师们的朗诵高亢激越,充分展示出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我喜欢《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的雄心壮志;我喜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反映了岳飞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后人的殷切希望;我喜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句话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不论事实如何,志向却不改变。紧接着是师生的歌舞表演《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深沉、浑厚的歌声,更叫人浮想联翩。它把我们拉进了那段群雄逐鹿的动乱时代,也引我们进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岁月。以前每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就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它让人在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最后是吟诵雄浑磅礴的《沁园春·雪》。它给我们带来了威武雄壮的气势、沁人心脾的情感、成就伟业的抱负!再次聆听这首词,有种如逢故知的感觉。它激起了我心底的涟漪,激起了我的爱国情怀。主席的预言,今天实现了!看!中国的风貌“红装素裹,分外妖绕”,中国的事业“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儿女正为振兴中国,实现我们国家更强大的梦而拼搏争取。历史已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整场晚会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了一次梦的旅程。广大师生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了经典诗文的美感,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由衷赞美。在《祝愿歌》的一句又一句祝福声中,晚会圆满落下帷幕!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6】
很荣幸参加宁海县首届公共道德讲堂。大讲堂的宗旨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富强”。
说到“中华文化”四个字,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句子,这是教科书中用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常用语句。但是,如果你问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有多少人能回答呢?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作为一个中国人,炎黄和中国人的后裔,但我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我认为这是让我感到羞耻的事情,这让我感到难过。事情。
虽然只有四天的学习时间,但让我受益匪浅,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没有资格和能力向大家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因为即使我现在在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如果我想真正了解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千年前的古圣,我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和修行!我能做的就是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说说我这四天的学习感受吧!大讲堂整个学习过程是免费的,除了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实属罕见。据我所知,参加报告厅的志愿者有500多人。我想每个人都知道“志愿者”是什么意思,除了最脏最累的工作,他们的贡献是没有报酬的。我想说的不仅仅是志愿者的概念,而是他们受人尊敬的品格。当有人鞠躬时,他们必须达到九十度。无论年龄大小,他们都被称为“老师”。
每当观众鼓掌时,志愿者就站在一旁。我们必须鞠躬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这四天,我看到的加上我没看到的,我不知道他们的志愿者每个人鞠躬了多少。真是数不胜数。在这些志愿者中,从八十多岁的老人到十一、十二岁的孩子,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怎么能被称为“老师”呢?他们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这些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谢谢,谢谢!每天到达会场后,他们都会背诵《弟子指南》。观众人数超过3000人。他们背诵经典,有的甚至还记得。最难忘的是“父母请不要拖延;父母的命令,行”“不要偷懒”是做人子的原则。一位讲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也就是“孝”二字就是“德”字。不要拖延;父母令,不可偷懒”;与兄弟朋友,“兄弟朋友,兄弟敬重;兄弟孝在中”;对待自己的行为要“早起,晚睡”;老去容易,但要珍惜这段时间”;与人相处,“人人都要爱;天是一样的,地是一样的”等等。行为的理由太多了。讲座的内容我就不细说了,因为我无法用几句话来阐述和描述清楚。讲座中,活动的部分让人哭笑不得,激动的部分让人手心发麻。有几次我泪流满面,哽咽着低下头,只是举行了闭幕式。在观看讲座精彩片段时,我看到屏幕上有一行字:志愿者不忍浪费一粒粮食。屏幕上出现了打包饭盒的志愿者,笑眯眯地吃着从观众手中回收的饭盒里的剩饭。有些人甚至看到相机尴尬地避开他们。
这时候,我已经不能再接受它们了。看完吃剩饭的镜头,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低下头,任由泪水滑过脸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心里更像是被针扎了一样。 。我的脑海里充满了“不想对别人做的事,不要对别人做”。虽然这四天我已经吃光了所有的食物,但我的内心仍然感到深深的自责和痛苦。或许,面对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我还很年轻,很懵懂,但我知道,我有义务和责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今天,尤为重要!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课本上学过的唐诗,有没学过的宋词和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秦(古筝)象棋(围棋)书法(书法)绘画(国画);和民俗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但我还是最喜欢中国的成语。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叔叔,他用成语接龙的方法,把2008年的成语围成五个圆环,象征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五个圆环。第一环为:天下第一,同线,承前启后,承继人——志未成,忠于国,国利民福,长寿天空。第二环是:天下公平、公平诚实、头脑清醒、凶猛凶猛——意为先写、先入为主、见事思人、人攻天。第三环是:天下为一户,家遇户,短话长,长命百岁——食不甜,愿拜风,风向阳,而天空很美。第四环是:天下大和,一心一意,发财散财强正——代代相传,代代相传,主宰加福。五环为:永远、有威望、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如,由浅入深,领悟大义,义为薄。
陈汉东叔叔创造的中国成语龙,从天开始,到天结束,形成五个大圆圈。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令人难忘和有趣。我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8】
上学期,学校出版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文化读物》一书。
本书以西安地域文化为主线,以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当代文化发展为主要内容。介绍了西安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创作、科技发明等。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认真思考,我意识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原来,我们的中国文化是如此迷人和多彩。作为中国陕西西安人,我感到非常自豪!美德,这两个词包含了很多关于美的故事。在看书的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感人的场景:黄翔扇着枕头暖坐,苏武不负使命,张堂清净自成,严于律己……都是普通人,却放任美德。这两个字真的留在了我的心里,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崇高。(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也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关于它,我有一个小故事要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相当晴朗的下午,在学校繁荣结束时。外面很吵。灰色的水泥地面上散落着各种垃圾,看上去脏兮兮的。五彩缤纷的人群挤在校门口,一个接一个班级的潮水般涌出,我好不容易挤出人群回家。一抬脚没走几步,就被一张照片惊呆了。没有人照顾肮脏的地面。不少,但没人接。就在这时,一个人影突然闯入了我的视野。那是一个穿着白色短袖和蓝色牛仔裤的小女孩。她缓缓弯下腰,伸出手,抓起地上的零食袋,转身扔进垃圾桶。整个动作虽然只有几秒钟,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的心是光明的,这是美德!今后,我也要向她学习,做一个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少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神秘民族。自然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节日习俗。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影响深远的节日文化。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五叫“闹元宵”?一年中的正月是最喜庆的月份,也是一年中的正月。它被称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之夜。古人称夜为夜,所以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而“闹元宵”,“闹”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烈气氛。这种美妙的节日文化体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悠远而浓厚的文化气息。我希望它永远流传下去!总之,看完这本书,印象很深。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行。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9】
提到中国古典文化,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儒家、道家、法家等;然而很少人会想到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等的古典学派,更没有人提及“诸子百家”中剩余的那一百多家学派了。为何儒家、法家、道家会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脱颖而出,其余各家却在历史的长流里销声匿迹了呢?来看看儒家的发扬历史吧!
在孔子时期,儒学刚刚创立,同样,也很不兴盛。孔子本人有着治世之愿望,却也只能在鲁国为吏。随后他周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思想,却并不为人看中,在周游途中还几次险些丧命。可见,儒学并不为当时时代所认同。
儒家被奉为正统思想,是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认同后才产生的。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种能够顺应集权统治的治国方式与思想指导。而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说法,很好地反映出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假如没有董仲舒的话,儒学是否会对中国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还是未知的。
然而时代跃迁,现如今,儒学传统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了。让现代人将几千年前的学术奉为圣典也颇不现实。如今信息文化交流速度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升,也不可能再产生一个像董仲舒一样提倡“惟‘儒’独尊”的思想家;就算有,也不会被当今时代认同。
传统需要继承才能够流传,而继承则需要当代人对传统的认可。很显然,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界。犹如杨修口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以生机勃勃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要想让传统文化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变化,让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如今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上真正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大不同。文化必须活在各个时代中,必须成立在不断的探索与重建中。这或许会改变甚至否认一部分原有的文化,但若不这么做,现今的传统文化就会很有可能沦落为未来的糟粕文化,民族历史也就变成了真正的历史。
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0】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国外的文化产品涌入国门,带来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许多中国人因此而淡忘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学经典的《弟子规》当然也没少受冷落。
《弟子规》共由1080个字组成,它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身为子女就应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弟子规》的“入则孝”中说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生育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回到家自然是累了。作为子女,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容迟缓;父母让我们做的事,要马上做好,不容拖延。我们应该多体谅父母,帮忙分担家务,多为父母着想。“入则孝”的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尽到做子女的责任。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与《弟子规》的“泛爱众”中说到的“到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是同一个意思。罗斯福当海军助理部长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谈话间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军事基地的事。他的朋友说:“我只要你告诉我,我所听到的有关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此事。“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子向朋友问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好友急切的回答道:“能。“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这说明一个道理:自己不想承受的言行,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泛爱众”的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总会看到这样一类人:每天学习到很晚,可是成绩却不理想。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读书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没有专注在课业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读。平时我读书时便是如此不专心,虽然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心却不知在何处,所以无论我怎样努力,成绩一直上不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学习。
《弟子规》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我们应深入内心地反复朗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弟子规》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应该把圣人训传承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