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时间: 建辉0 分享

最新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5篇

我们有了自己的经验,不妨写成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

读了李老师的《教有所思》这本书,我被李老师对教育的热诚投入深深折服。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随想,真的反思在李老师朴实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浓浓爱意,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

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这个担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送达快乐的彼岸。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为所谓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阅读此书,我的思绪也许会不知不觉随李老师的心灵一起飞翔题记中写道:“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我的心灵不禁一颤:这才是我们“寻常百姓”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爱读的,这才是最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呀!教书育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本书的代序上写着:“生命与使命同行。”尽管只有短短七个字,但是言简意赅。生命的范畴广阔,可理解为人的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精神之魂,而使命,就是教师这份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教育是孕育新的生命,那这是每一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李镇西老师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更是我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李老师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并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去年,我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那会儿,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教育理想迎接孩子们。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我要求自己要用关心和耐心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我分给孩子们的精力也越来越少,加之班级管理不成熟,孩子们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初时,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个别指导纠正,但是后来,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锐减。

我的心态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出现“某某孩子真的是没办法教了”这一类的想法。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对着那几个孩子,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恨。我甚至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班那么多让人操心的学生。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问我:“你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吗?你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吗?”我顿然醒悟,是呀,我有换位思考过吗?哪个孩子不想学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严于律己,那还要老师来干嘛?老师的职责不就是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往上爬吗?我翻看自己开学初写的日志,上面赫然写着一段话“每个孩子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不管别人基于他们以前的表现给出什么评价,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都有闪耀的地方,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发掘孩子们身上潜在的优点。”看到这里,我羞愧无比,原来我已近迷失自我了,我把自己弄丢了。我没有换位思考,我只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与孩子们相处,这是错的。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时刻准备好奉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知识交给他们,我们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我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爱,不求所有的孩子受用,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听进去了,也是成功的。所以,想要获得成长与进步,必须要学会反思,之不足而改之。

爱,也是李镇西老师宣扬的教育内涵,要心中有爱,才能教出有爱的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被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为堪称爱生的楷模。在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他经常在一种愉快、和谐、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精选篇2

本书是展现作者教育情怀、人生体味和社会视野的随笔集。李镇西老师善于从寻常小事中发现人生的真善美,于司空见惯处抨击教育的假丑恶,他用他敏锐与敏感的洞察力、思维力写下一篇篇朴实而又充满魅力的教育诗篇,他既敢说真话,也敢说反话。在他亦正亦邪、诙谐有趣的文字中,反映着他民主与爱心的魅力人格,体现着他兢兢业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高尚情操。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

作为老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应该有一颗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子女的爱心,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热忱地投入到教育中。正是有了这样潜心的爱,李老师才能有这些教育行动,才能写出这些文章来,我们也有爱心、责任心,但对比李老师,我们还有差距,我们更缺失的是一颗童心,李老师能和学生一起郊游、踢球、玩斗鸡,我们则大多认为那都是小孩们的游戏,不屑参加或者放不下老师的架子懒得参加。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李老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管理学生、要求学生,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至少应该尽可能的放下老师的“架子”,“俯下”身子,更加贴近学生,与学生保持朋友一样的距离,与他们(她们)亲近,和他(她)们聊天。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第二、有思考和积累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有思考才能有提高。善于思考才使李老师闪现出个性的光芒。而善于批判反思和积累则是他成功的基石。

李老师写的全是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小事,他非常善于从这些小事中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及时积累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某个时候,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个观点、一个关于某事的想法,或者一个精彩的故事片段,并且自己认为很不错,就想自己什么时候有时间,一定把它们写出来,然而到了想写的时候,却早已忘了那些念头、观点、想法、片段。我想,那些一瞬间的年头、观点、想法、片段,也许就是作家所说的灵感,也许作家能将它们及时做个记录、积累,而我们却没有,这也许就是作家能成为作家而我们不能的原因之一吧。

同样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也遇到过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小事,我们也有过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有过有价值的想法,但没有及时积累下来,而让这些有价值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就是我们同李老师的差距。

也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和反思,不够深刻;也有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站在教育者的责任立场上去思考,这更是我们同李老师的差距。我想我们与李老师的差别不仅仅是学识,更多的在于一种态度、理想、信念……

我们应该像他那样用一颗爱心去捕捉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育机遇;去思考、反思、积累,做一名成功的教育者。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精选篇3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是的,在思考和权衡之间,我在假期继续捧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去思考我的教学行为,去权衡我的教学思想。

读到“也说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这一章节时,李镇西老师谈到判定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兴趣,三是写作创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

细品这四个方面,若都能达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炉了。而这四方面当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激情去创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电子化的时代,可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真的是太多了。要让他静下心来去主动创作,几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激发学生动力方面去考量呢?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施压,每学期必写的八篇作文是远远达不到学生的练笔要求的,那么平常的日记,我们作为教者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呢?

上学期开始,我校的日记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评别人文章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循环日记,认真写,认真评,认真改。在写、评、改的过程当中,好学生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后进生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太糟糕。这样,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

再说写作内容吧,教了这么多年书,批阅了那么多学生作文和日记,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能让你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要我说,只有一条——说真话,表真情,言为心声。

但是,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以华丽的语言粉墨登场的,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式的应用,各种成语的大量堆砌。充斥在眼前的是垃圾似的“锦绣”,唯独没有真情与意境。你要说这是技巧,我想说这是技拙。就像我不喜欢听歌手炫技般的运用一些所谓技巧的东西演唱一样。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这不是“炫”,而是仿。初学时,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总仿,要学会独创。这就说到了“写作创新”的方面,我所教的这届学生中不乏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的,我发现获奖的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去参加作文班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作文班中流水式作业,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没有创新,只有雷同,大同小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要达到如此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非用心揣摩不能。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对于家庭条件均不太好的我校学生来说,海量阅读有了实现的可能,相信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说一个人巧言令色,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总想敬而远之。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又有几人乐意捧读呢?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精选篇4

继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又捧起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从《直言不讳》到《爱心与教育》,再到《教有所思》,最大的感受就是李老师的文章真实、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燥的论述,纯朴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向我们讲述着他在教育时的点滴故事,向我们传达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着自己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中的一言一行,让人读来不由得与自己联系起来,反思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有所思》这本着作书共分六辑:边教边想、直言不讳、思念无限、说语论文、我当校长、凝望窗外。每辑里又各包含八篇小文章,读每篇文章都直入人心。在百问简答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李镇西老师答:“青年教师本人强烈的成长欲望。”看到这里我想到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从上学期开始园里将我调离一线,负责一些教辅类的事务,其中包括蒙氏操作室的管理,从这学期开始也负责给老师指导教具的操作方法(园内以前懂蒙氏操作的老师还有几个,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园里以前安排我给其他老师就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做过几次培训,可是从开学到现在的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老师不会操作。我想不会操作的原因一个可能和培训的时间有关,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把每一个教具的操作方法都讲解一遍,只能每个领域里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具进行操作演示;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教师本人没有强烈的成长欲望,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培训时有的老师可能看着挺简单,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一脸蒙圈,不知如何操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那就是老师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训,一说就是不会,要么就是这个没有讲过。新网师郝晓东老师在上学期《儿童的人格教育》这门课开始学习之前就说过:“不要把学习寄托于讲师,讲师只是指月之手。”是的,培训也一样,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成长的欲望,有学习的态度,这样才会慢慢地进步,把希望寄托于培训,而自己在课前甚至连课都不备,进入操作室才想着今天要上什么,怎么能把课上好呢?怎么能成长呢?有句话说:“不要试图叫醒装睡的人。”老师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成长意愿,靠别人推着拉着拽着,这样的学习收获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当校长》这辑中,李镇西老师写道:“教师要有书卷气。现在的教育问题太多太多,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读书。”。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书人不读书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几乎成了许多学校的常态。书中列举了各种不读书的理由,以我个人来说,我算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可是我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会读书”和“不知读什么书。”“不会读书”体现在我以前也喜欢读书,但仅限于读完了,看完了,属于感性阅读,凭着自己感觉、自己的喜好去读而没有思考,一般都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但是去年的新网师学习中我学到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啃读。啃读的最高境界是和书的作者对话。现在我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也许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很高兴能学到这样的读书方法。感觉这种读书的方法让自己慢下来,有时间去思索书中所讲的内容,有时间去反思自己,把书中所讲的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联系起来。“不知读什么书”——我以前读书看得比较多的书是专业类的书籍和和育儿类的书籍,但是一般都是跟风,今天出了什么样的畅销书,赶快买来看一看,明天又出了什么书,再买回来……书读了不少,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又不知该如何去做。上学期郝晓东老师推荐了魏智渊老师《教师阅读地图》一书,我不仅学习了读书的方法,也从中知道了一些经典书籍。李镇西老师的书中也多次提到一些经典书籍,这些都为我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在《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一文中李镇西老师让我们了解到:李老师是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他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公园做游戏、玩耍,孩子可以随时给他提意见,可以随意到办室里借书,可以找李老师聊天,给李老师写信倾诉烦恼,甚至借钱……由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可以想到做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孩子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倾诉他的烦恼,是否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快乐,我是否是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还远远不够。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做一个有童心、有爱心、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老师。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精选篇5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习起来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一个学生,几次三番的教育引导都没有丁点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次考试语文和数学都稳居最后一名。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李老师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李老师专门申请将全年级最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由他来带。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一种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是一个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李老师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能把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当成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把我的关爱、理解和宽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相伴的日子成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19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