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整合5篇汇总精选

时间: 力裕21228 分享

  《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下面学习啦的小编给大家整理可几篇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的范文!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整合5篇汇总精选篇一

  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中国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中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习,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习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小学生班级内的现象:很多孩子不比学习,比谁的书包是名牌,比谁用的杯子最高级,比谁家有效汽车接送……班级内部的关系有的也不够和谐、平等、互助: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博爱、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市场批发一些圆珠笔、小饰品,让孩子在闹市中心区义卖,换来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们,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着、支持。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锻炼他们的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整合5篇汇总精选篇二

  学了比较多读了比较少认真读的则更少。现在就卢梭的《爱弥儿》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卢梭这本著作中贯穿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教育他强调根据人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人本教育以达到最有效的人的自身发展。

  一、关于减负

  《爱弥儿》一书中贯穿的思想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家长、儿童、学校以及交织在一起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急的家长们;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被课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玩耍的时间都几乎没有的深度近视的儿童们。

  中国的优良传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给学生加压理所当然“加压”的理由是为学生“成才”然而事与愿违。也许卢梭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尽管他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到现在依然徘徊在我们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吧:书包压弯了双肩深度近视眼镜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快乐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充斥着甚至清一色的校服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审美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最美好的回忆阶段却成了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中国教育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今天都有人怀疑有没有必要把减负与教育改革相提并论。姑且不去说这个问题就上述的教育压力问题就不得不让人们深思:现行的教育体系并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儿童的创造力。

  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就减负方面的问题专门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同时教育部也多次下文涉及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认识减负认识减负在教育改革中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尽管减负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形式的负少了另一种形式的负却自然的补了缺。总之形式的负是能少的但少的却不是孩子们的负。减负的口号在喊着但是孩子们照样还是为各种作业、课后技能学习忙碌着。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籍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不复存在。而这则与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使命是应当使学生(受教育者)热爱学习并由此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完全相反。可是过重的学习压力则使孩子们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进而厌倦人生。这正是这种重压学习教育的真正悲剧它给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诚然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也理解教师的辛勤毕竟教师的桃李满天下的声誉是和学生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但是超越了孩子的学习承受能力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则会事与愿违的降低。对于大部分的的学生而言学习就蜕变成只是往脑海中塞知识的机械重复动作而已丝毫没有学习的乐趣可言。所以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知识、技能的补充是必要的但是也应有度。一旦超过了某个度就必然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消极的影响。

  二、超负荷的物质消费

  卢梭还说要“尽早的养成儿童的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也很自然地勾起了我对现在孩子们优裕生活的担心。有些孩子太注重了物质的享受而这些我们说都不是他们所创造的当然在孩子的未成年时期父母是有责任对其进行抚养教育的。但是那天听说一个高二的孩子一个月要花家里五百块钱还是除了住宿和衣服以外而且是在一个消费不高的地方。这个数字也许就够了贫困地区孩子半年的生活费了。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这样不容易使人养成依赖的性格。现在的父母也有一部分人以为满足了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一切所以尽量满足。殊不知这样的满足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只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关于自由、创新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

  而我们现在对于学生的教学则是死的没有生气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则听讲、记忆成了知识灌输的容器。现在国家的教学体制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教育内容而不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加上固定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没有生气的课堂使得整堂课就是一个填鸭式。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仍在知识教育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开发创造潜能的工作还远未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现行学校教育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机械单一的考评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等均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被动接受亦步亦趋。

  虽然这是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得已采用的招数。在这里我无意去指责作为教育重要一环的学校。毕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承认更多是缘于学校有高的升学率、有好的口碑。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所谓的创新啊、研究性学习什么的也其实还是一句空话当然不排除有的地方真的采用研究性学习并且很成功的但那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也就是在那时的卢梭连学生的身都注重了而我们现在却依然在忽略学生的心。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一个所谓的笑话。大家都知道地狱是一共有十八层的。只有最十恶不赦的人死后才能到达。但是奇怪的是在十八层地狱的人却听到从底下传来的声音于是好奇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教师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荣幸呢?居然能比杀人犯还更高级?原因是杀人犯杀的是人的身体生命而教师杀的则是另一种生命扼杀了学生的心理生命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思维能力等等。这虽然仅仅是一个笑话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也算是在以另一种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研究者给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敲响一个警钟吧。

  三、关于心智的教育和知识的选择

  曾经记得一个真实的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女士因为幼儿园教师教她3岁的女儿认识了英文字母‘O’便以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为由将幼儿园告上法庭而当地法官竟判幼儿园败诉并赔偿那名女孩‘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笔者无意去讨论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问题但过重的课业负担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却是两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

  国内外教育界和科学界的长期研究及实践早已证明幼儿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心智乃至情商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早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不仅不会剥夺他们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开启心智开阔眼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其实在心理学上一直有个关于知识和能力的探讨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所谓的形式主义教育与实质主义教育的探索。形式主义教育以为知识的传授是重要的而忽略了能力的发展实质主义的教育观以为能力的传授是重要的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而实际上知识和能力是互补的。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空谈能力是幻想而只讲知识也是不合理的相反应该把两者很好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时代知识也在以几何级数倍增甚至形成了一种知识的爆炸。那么面对这么多的文本的、网络的文献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呢?就象卢梭指出的:知识有几种一种是假知识一种是无用的知识一种是助长人的骄傲的知识一种是有益于幸福的知识。毫无疑问我们只要把知识合理的归类就可以做到正确的知识选择。因为知识的学习问题不在于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四、无为的自然教育

  从《爱弥儿》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依靠自己没有经常求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

  卢梭的主张是不按成规来管教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正因为如此卢梭的爱弥儿是需要在很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中才能学会的艺术是保持无知的状态即能够用来获得学问的工具而不是工具本身。这种无谓的思想有点类似道家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放纵自为。卢梭的放任却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卢梭主张在任何事情上都应当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容易忘记他们自己所说的和别人对他们所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所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而让笔者很感慨的却是现行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则主要是言传的教育而没有身教每天在学校所讲的是诚实爱国公正等等但是只要一出了课堂一出了专门的教育时刻和圈子不仅家长、还有教师还有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在给学生进行一个反面的教育难怪有人有这样的说法:5+2=0意思是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结果在两天的休息日就零和了所有的教育影响。

  作为祖国未来的儿童们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更期望他们在以往的知识基础中汲取最有用的部分这样才能促进人们更好的向前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有“爱弥儿式”的自由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整合5篇汇总精选篇三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整合5篇汇总精选篇四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

  我随意的翻开《爱弥儿》,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段话。这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将教育的伟大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般地观察问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抽象的人,看做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特长或某些优秀的品质。从他们的身上,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不一样的优秀的东西,这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变化无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思维、行动;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多的细心与耐心,“要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要防止他们的思想产生谬论。”

  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孩子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陪在他们的身边,不可能一辈子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与指点。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过一辈子!

  孩子们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孩子所做的错事,我们最好不要给与直接的纠正,而是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稍加提点,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领悟处理该类问题的准则。一般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别人灌输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吧!

  “在任何事件中,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这是卢梭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啊,相对于口训而言,行动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吧!

  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孩子讲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时,任何语言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苍白的。当然,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一下。不过这份激情也是十分简单的,简单到时间一冲就冲淡了;“孩子们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个词——惩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惩罚吧。我们以后也会成为一名教育者,关于“惩罚”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纯粹的惩罚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那惩罚只能起到加深学生对你怨恨的作用。当你的学生对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错在何处时,这个老师做得是不是也太失败了?得不偿失也不过如此吧!

  关于对小学生的教育,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卢梭在书中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与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义务,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刚进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强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小学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即使我们没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只要对孩子有颗爱心,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因为:

  ——“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整合5篇汇总精选篇五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16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