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有感心得3篇

时间: 若木635 分享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讲诉了一段发生在玛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具有罗马传统女教员特质,又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吉恩·布罗迪小姐与布罗迪帮六名学生之间的故事。这是我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之后的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有感心得一: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讲诉了一段发生在玛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具有罗马传统女教员特质,又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吉恩·布罗迪小姐与布罗迪帮六名学生之间的故事。布罗迪小姐知识渊博,是位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她常常给布罗迪帮的学生们灌输思想,说:“你们都是未来的女英雄。英国必须是个适合女英雄的国度” 。布罗迪帮的六名学生分别是:眼睛细小最具洞察力的桑蒂,数学好脾气大的莫尼卡;呆头呆脑的玛利·麦克格里戈;以性感出名的罗丝;非常漂亮的珍妮;擅长体操身体灵巧的尤妮丝。

  布罗迪小姐认为艺术与宗教是第一,其次是哲学,最后才是科学。这是她认为人生中各大领域的顺序,从重到轻的顺序。所以,她带着布罗迪帮的学生们到克莱蒙德去访问,去泰迪·劳埃德的画室,去剧院,去喝茶... ...让她们亲自去体味艺术的美。用现在的观点理解,这六名学生应该属于“实验班”的,布罗迪小姐对她们的教育方式,是不同于其他老师的。也因此,布罗迪小姐与学校当局在教育管理制度上的争论很多。女校长麦凯不喜欢布罗迪小姐的这种教育方式,经常找茬,认为她们大多课程,是和校方审定课程毫不相干的,她们学习的那些知识是毫无用处的。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学校里其他学生认为布罗迪帮的人比任何其他人都有更多的乐趣。她不仅在布罗迪帮是位光彩照人的活跃人物,甚至在非布罗迪帮的女孩子心中也是如此。正如尤妮丝对她的崇拜,认为她一个人便可顶得上一个爱丁堡艺术节。

  而全书最大的争论点便是,最受布罗迪小姐欣赏,她认为最有洞察力的学生桑蒂为什么要背叛她?桑蒂背叛了布罗迪小姐,她告诉校长布罗迪小姐是天生的法西斯,布罗迪小姐因此而被迫提前退休。布罗迪小姐人生最后的日子一直纠结着到底是谁背叛了她,直至临死前她才明白背叛她的竟是最为信任的桑蒂。其实那时候桑蒂也不能准确的明白自己究竟为何会背叛布罗迪小姐。

  为什么偏偏是桑蒂背叛了布罗迪小姐呢,我认为正是因为桑蒂从小便具有的极强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也便是促使她走上了心理学道路的重要因素。直到二十五年后,布罗迪小姐已经躺在坟墓里,桑蒂才从混乱与朦胧的意识中清醒过来,才明白如果她当时认真想一下,便会看清布罗迪小姐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正因为缺乏这种自我批判精神,布罗迪小姐的自私与独裁,才让桑蒂背叛了她。每一次,当桑蒂看到布罗迪小姐不再是“完美”的,她才觉得她是可爱而亲切的。“每次桑蒂在看到布罗迪小姐对罗丝的看法一错再错,便觉得她非常亲切。只有在这种时候布罗迪小姐看上去才是美丽而又脆弱... ...同样,当桑蒂看到布罗迪小姐那女人特有的愚蠢行为时,她那好为人师的品质变得清晰可辨而且亲切可爱了。当时她因为布罗迪小姐的愚蠢才觉得她十分亲切。”

  桑蒂最后成为了一名搞心理学的修女,她在心理学著作《凡人变容》里写:只有当忠诚完结时才有可能背叛。特别意味深长。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她,“你上学的时候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海伦娜修女?书本,政治,个人,还是加尔文主义?” 她回答,“是一位踌躇满志、事业达到鼎盛时期的吉恩·布罗迪小姐。”即便背叛了,桑蒂也不得不承认布罗迪小姐带给她的影响是终身的。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历史作品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我在想,如果布罗迪小姐是位既有知识渊博,又具自我批判精神的女教师,结局又该如何?或许这部小说也就没有那么意味深长了吧,在我想的过程中,似乎又陷入了某种偏见。

  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有感心得二:

  如果猫会写小说,就应该和缪丽尔·斯帕克的作品一样,这话没有丝毫贬义。猫敏感、优雅、矜持,而且对人类没有任何莫名其妙的情感。它们礼貌地把凶狠的爪子藏在柔软的肉垫下面,这是它们最"斯帕克"的一点。在斯帕克轻柔的讽刺背后,你能感觉到和猫爪一样锋利的东西。评论家有时把这归因于她的天主教信仰。不过《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并没有受到天主教太多的影响,但是仍能使读者不寒而栗。人们眼里的布罗迪小姐生性开朗,颇为可爱--她虽然崇拜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但却是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为"奶油中的奶油"的学生深感自豪。

  随着情节的发展,你会发现,这些评价虽然没错,但是你却越发觉得迷惑,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去评价她。布罗迪小姐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都是非常表面的东西,而她骨子里可能是个臭虫,也可能是只蝴蝶。在课堂上,她向无限神往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谈论她在埃及的美妙假期和她那"倒在佛兰德斯战场"的未婚夫休。人们窃窃私语地讨论关于她的一些传闻:她爱上了艺术老师劳埃德先生,又和他断绝来往(是因为他已经结婚?还是因为他是个天主教徒?),她还和音乐老师娄瑟先生有暧昧关系。从头到尾,斯帕克都小心翼翼地不流露出任何褒贬态度。桑迪是我们最熟悉的布罗迪小姐的学生,她认为布罗迪小姐应该下地狱,说她身上有"一股硫磺的味道",但是桑迪正处于信奉加尔文教的时期,可能夸大了事实。

  最终背叛了布罗迪小姐的正是桑迪--她把她的法西斯主义倾向告诉了女校长,布罗迪小姐因此被解雇,这让一群因为不如她而心存嫉妒的老师很是痛快。那么解雇她对不对呢?桑迪生着一对猪一样的小眼睛,看起来并不可靠,和布罗迪小姐相反的是,她毫无顾忌地和已婚的劳埃德先生交往。后来,她做了修女,不过即使是这种举动也很可疑。她在天主教堂里发现了"几个远不如布罗迪小姐随和的法西斯主义者"。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赞扬桑迪?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仅仅是对她,其实作者对其它所有人都是毫无情感偏向的。对于别的作家来说,这种偏向也许很重要,但是在斯帕克的作品中,正是作者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超脱之态,让你对此欲罢不能。在布罗迪小姐和学生们共处的某个轻松的场景中,小说突然间跳到了未来,揭晓了人物们将来的命运,这让读者非常不安。我们得知,布罗迪小姐将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死于癌症,只有五十几岁,我们甚至听到一个已经长大成家的学生说要给布罗迪小姐的坟上献花。这些以上帝之眼瞥见的将来,像是一阵阵北极狂风,让我们眼前鲜活的生命枯萎凋零。其中,最悲惨的是一个名叫玛丽的笨重愚钝的学生,我们看到她将在二十三岁时死于一场医院大火,那时她会在着火的走廊来回奔跑,尖叫声被火焰燃烧的爆裂声所淹没。这与之前的一个场景产生了诡异的呼应。在化学课上,女孩们拿烧着的镁条做试验,惊惶失措的玛丽在板凳之间来回奔跑,四周被火苗环绕。

  这种巧合是不是上帝跟人类开的某种恶毒的玩笑?命运是不是因为玛丽的迟钝而惩罚她?这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都是极具斯帕克风格的。布罗迪小姐的女学生们都是真实可信又极为滑稽的人物,内心躁动着对性话题的兴奋和无知。桑迪和她的朋友詹妮写了一篇关于休的小说,小说里休没有战死,而是从战场回来了。他发现布罗迪小姐爱上了别人,就隐退到高山上的一座小屋里,并抓了桑迪和詹妮当人质("他的黑眼睛在小屋的灯光下闪闪发亮")。她们还从报上有关性的报道里精选辞藻,编了一堆布罗迪小姐写给娄瑟先生的情书,认为成年人就是这样谈情说爱的("我允许您时不时的再来和我私会")。这种荒谬的想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这本像猫一般狡猾费解的书里,我们其实并不比桑迪和詹妮更了解大人私下里到底是怎么说话的。

  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有感心得三:

  朱光潜在《谈美》曾指出“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又因为“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轻易不能摆脱……”。所以,当某一类型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带有自身生活的痕迹,英国著名作家缪丽尔-斯帕克即为一例。她的代表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布罗迪小姐即是作者以自己小学教师为原型创作的。该书一出版,就引起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小说被改编成话剧后轰动了伦敦西区舞台,后又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改编成电影,二十多年来未曾间断过上映。

  该书是缪丽尔-斯帕克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在书中,一位自称处于事业鼎盛时期的先进女性小学教师布罗迪,与深受其教育影响的六个女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布罗迪帮。”他们是学校特立独行的一群人,也是最引入注目的一个派别。女校长麦凯小姐用尽千方百计也无法使其分裂。对于当时传统的教育来讲,布罗迪小姐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先进的。

  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布罗迪小姐和桑迪,是矛盾的对立体。布罗迪小姐运用自身先进的思想,阅历和见闻,用悖行于世的自有理论引导自己的学生,并且声称“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断声明要把自己的学生塑造成“人杰中的人杰”。她用这种灌输式的方式对其学生进行信息式洗脑,使学生失去自我意识,按照布罗迪小姐设计好的未来走下去。她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忠诚,不容许背叛,以这种法西斯式建造布罗迪小姐理想中的王国——“布罗迪帮”。

  同为接受新潮思想的教师,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华森教师教育学生要用“全新的视野看世界”,强调“要改变别人,关键在于自己。”华森认同学生找到自我,人生路上面临很多选择,她希望学生能够走出不一样的天地,希望她们通过努力学习,唤醒心智。最后,华森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追随。

  布罗迪小姐最终面临的却是学生的背叛和脱离。她把学生从旧式教育的桎梏解救出来,却又使学生陷入独裁教育的牢笼。她那缺乏自我批评的思维方式,并不能认识到她的教育“实则是对他人心灵和精神的入侵”。当布罗迪帮的学生逐步独立,成长,拥有自己完整的意识的时候,学生们荒谬的绝对忠诚就已经开始瓦解。学生桑迪是一个拥有“极强的洞察力”的女孩,正是这种超强的洞察力,她看清了布罗迪小姐缺乏自我批判的精神,看清了布罗迪对他们的教育完全是法西斯式的独裁教育,一言一行中,布罗迪小姐无不透露出对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崇拜。这样的教育延伸下去,只会使更多的学生因为洗脑,做出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布罗迪小姐的结局正是应了那句话“抓得越牢,沙子流失的越快。”当背叛来临,她的教育方式已经宣告终结。清王夫之在《四书训义 》说道:“欲明人者先自明”。布罗迪小姐认识不到“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的宗旨,一味独裁,等待她的,只有离职,她意图建立的理想国最终破灭。

  该书运用闪回的叙事技巧,过去和现实衔接的天衣无缝,布罗迪小姐的形象丰满而富于争议。她对传统教育的反叛,是其建立理想国的砥柱,而独裁的教育方式,却是她王国破灭的根源。即使没有桑迪的背叛,由于时代发展,她的路也会越走越窄,破灭无法避免。

9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