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借我一生》读后有感

《借我一生》读后有感

时间: 诗琪1201 分享

《借我一生》读后有感

  《借我一生》描绘了记忆中“”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借我一生》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借我一生读后感

  经过一位同事的推介,我在工作之余,认真拜读了余秋雨的自传体散文《借我一生》,深感震撼、深受启迪。这是全家最高精神主宰的真正老家长的一生;是深受迫害却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中国男人的一生;是倍受争议却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不断追求进步的当代文人的一生。

  祖母无名,只知道她姓毛,余家艰难的传代事业,竟然是这位谁也不知其名的老太太完成的。她是全家真正的家长,一个截取她任何一小段历史都能充分诠释英雄主义的女人。她三十几岁就死了男人,独自抚养自己的十个子女,然而这没有把她压垮;因为疾病,因为革命,因为自杀,老人陆陆续续地失去了九个孩子,她伤心至极,但是活着的人总要承担一切,她深知她不能垮,这个大家庭还需要她来支撑,是信念,是骨子里的一种硬气,她没有垮掉;唯一的儿子不停地遭受迫害,全家的生计都要靠两个女人来维持,而一个就是七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她依然没有向困难低头。她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独自一个人回到乡下。祖母休整好房子,让它可以容得下一个大家庭居住,她相信,只需经几年努力,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七拐八弯地调回老家,重组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庭。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雄才大略,祖母要在半个多世纪前自己初嫁余家的房舍里,调动起她最后一点影响力,为余家寻找一条退路、筑造一个归巢。

  父亲余学文,是余家唯一的继承人,在身心极端受到迫害的时候,他几次打消自杀的念头,原因是不能让妈妈失去最后一个孩子,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父亲在“”时得了糖尿病,后来又突然并发急性肝炎。医生说,这两种病正好矛盾,无法治疗。医院下了好几张病危通知,父亲也被移到了太平间隔壁的一间房子里,那里没有医疗设备。后来,父亲奇迹般活过来了,除了一个姓姚的中医的边缘性实验,还有意志的力量,父亲的求生意志主要是放不下家人。

  余秋雨,一个颇受争议的学者,一个渴求找到全社会文化精神层面上的真正的“公堂”的作家,一个为了研究中华文化而乐于献身的文人。他的经历坎坷,阅历丰富,读书万卷。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的一切重大话题,都与世界文化有关,而余秋雨对世界文化知之甚少,主要来自书面。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化,他决定进行一次长途旅行,此时,他已实足五十四岁。

  每天面临未知的艰辛,仅仅走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就历经了沙漠风暴、恐怖主义的极端分子等情况,可以说处处危机四伏。余秋雨每天都要在刚刚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见缝插针,既主持电视节目(香港凤凰卫视),又写“秋雨录”,还要写一篇长长的日记发给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几乎很少有睡眠的时间。写完的东西完全没有时间看第二遍,更不可能锻字炼句。这是由悬崖边上的文化考察带出来的悬崖边上的写作状态。使命、知识、学问,连同文笔、修辞、节奏,全都逼迫成一种即时迸发。

  就这样,余秋雨在万里历险间获得了有关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感受。中华文明具有其他古老文明所不具备的一些综合性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在传导技术上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在传导状态上建立了一个对社会、对历史的开放式对话系统;在生息空间上没有失去过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地域;在精神空间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在外部关系上因农耕生态而没有过度热衷于军事远征;在内部关系上没有让社会长期陷于整体性无序状态;在固守精神主轴方面借助于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种广泛的生命化遗传;在汲取外部资源方面采取了一种粗糙而又松软的弹性态势使各种文明成分大致相安无事。

  后来,余秋雨又进行了一次深入考察,此次考察的欧洲城市共有九十六座,路过的不计在内。走得那么全,在欧洲旅行家中也寥寥无几。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深,影响深远,我觉得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并继续走下去,信步天涯。

  借我一生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拿起之后就舍不得放下了,真恨不得一口气把它看完。厚厚的一本,拿在手中掂一掂,分量不少,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厚页书,看似很厚,其实内容很少,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也没有语法严格的种种修辞,可读来却有让人无法形容的悠悠厚味。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是中国最为曲折的道路,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对这段历史做了最好的回答,这个革命催残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还扼杀着人的灵魂。余秋雨的叔叔,因一本《红楼梦》而死,余秋雨的父亲,因开会时说的一句连自己都忘了,无关紧要的话而被关押多年,像这样在“”中成为无辜刀下魂的何止这些。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让人流涕,知青下乡,父亲被隔离,非人的生活,雨水和泪水交织,我无法想象生活在那样的岁月里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坚强的走出来。

  再想想 80 后的我们,遇到小小挫折就首先想到逃避,整天的哀怨和叹息,感叹上天的不公,受点委屈,我们就哀叹人事的多变。小小的挫折就可以把我们打败得体无完肤。可事实上,那些让人恐惧的挫折其实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感到惭愧,即便我们也不算娇生惯养,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命运面前不低头,敢于挑战,能做到无论多少的不幸和悲伤,都不选择逃避。

  岁月有多少无奈和等待,风的吹过,携走了时间,慢慢的大家都会哀老,年轻的岁月里,请不要停下脚步。《借我一生》——今天,借伟人曲折的一生,来找准自己的航标,在命运的长河里,坚定的往前,勇敢地挥着翅膀,为自己的生命喝彩。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为了离开那个喧闹的世界,余秋雨在他的老师盛钟健先生的介绍下,来到了奉化县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在半山上,地方又偏僻,很是不便。首先,没地方吃饭,山下有一个很简陋的食堂,可是一下一上要走很长时间,所以余秋雨只能几顿合成一顿,基本处于饥饿状态。其次,找厕所也不容易,每天要在山间走不少路,正是那些密密层层的古籍,使得老楼离外面的世界更遥远了,余秋雨说“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纯净,开始我认为这种纯净来自环境,一个月后觉得这种纯净来自文化,再过一个月又觉得这种纯净来自自己的生命了”。确实,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当图书管理员老大爷多次问他“这么枯燥的书籍,你年纪轻轻怎么钻的进去”时,他说“只要钻进去,里面就不枯燥了”。多么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话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到呢?就像这个在“”中成为漏网之鱼的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一样,漏在了锈迹斑斑的封闭中,漏在了树遮草埋的半山里,试问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静得下心来研究书籍呢?正如他说的”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但只要入得期内,便能发现诸多门径“。这些老一辈们对书籍的热爱,不得不让人敬佩,”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人人皆知,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富有诗书呢?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我的学生们多看看课外书,可自己呢,又看了几本,余老先生对书的热爱,对学问的追求将时时鞭策我前行,希望我也能体会出像余老那样用学问来把心灵扩大、夯平、清扫的心境。

  人生是由选择组成的

  余秋雨在三次民主推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实在不能推脱的情况下,他担起了学院院长的大梁,并在短短几年内,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起色,率先带领学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他却毅然放弃了权力和地位,摆脱了虚假,选择了真正的文化。他说”人生是由许多小选择组成的,但也会遇到大选择“,小选择和大选择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事情的体量和影响,真正的人生大选择,是一种缺少参考坐标的自我挑战。其实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也是由许多选择组成的吗?除了你的出身和家庭你别无选择之外,大部分都是选择组成了我们的生活。当今社会,追求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地位、爱情 —— 有时我们什么都想要,可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这时你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有些人为自己而做选择,我敬佩他;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违心地选择了其他一条路,我想说那是一种无奈。有人说”只要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这一生就够了“,可又谈何容易,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很难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糊里糊涂地度过了这一生,而人生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在这短暂的岁月里,如何选择自己的一生呢 ? 我真希望能像余老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 ——

  ”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因为失去一个朋友而离开一个地方,这有可能吗?有。因为失去一个朋友而改变一个行业,这有可能吗?也有。余秋雨就是其中一个,著名导演胡伟民的去世无疑对余秋雨的影响很大,余秋雨觉得惟有胡伟民的评论能看透他所有学术著作背后的灵魂,所以在胡伟民去世的这十年,余秋雨拒接了与上海和外地戏剧界的来往,他说”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人这一生,陪在一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须短短一截,便终生铭记,余秋雨和胡伟民的友情便是。

  人的一生,就像一辆列车,不同的站点,都有不同的人上车下车,你不知道车上的人什么时候下车,也不知道下一个车站谁又会上车。相识是一种缘分,相知是一种福分,请珍惜身边每一个人,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因为一辈子不长。


借我一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1.山居笔记好词好句

2.读《蓝色的树叶》有感

3.安全出行感想范文三篇

4.父母教育孩子感恩心得体会范文

5.读曹文轩红辣椒有感

403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