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吻与诉说》心得感悟
如果一只母鸡曾经生过一只双黄蛋,那它生第二只双黄蛋的可能性势必很高, 《亲吻与诉说》就是这第二只双黄蛋。本文是小编读《亲吻与诉说》的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读《亲吻与诉说》心得感悟一:
肖伯纳有一次答一位贵族粉丝时说,如果你觉得一个鸡蛋好,是没必要一定去看那只下了蛋的母鸡的。此言甚好, 不过——
如果一只母鸡曾经生过一只双黄蛋,那它生第二只双黄蛋的可能性势必很高, 《亲吻与诉说》就是这第二只双黄蛋。
作者阿兰.德波顿,就是大名鼎鼎的畅销书《旅行的艺术》的作者,我在复旦附近的书店里找到《旅行的艺术》的时候,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和对第二只双黄蛋的期待,也同时买了这本《亲吻与诉说》。
其实这本应该算是作者的第一个好蛋,这是他的第一本书,写书时年24岁,出版时年26岁,算是当得起“少年才子”两字。
导读与介绍里面都把这本书称作是一本“平凡人的传记”,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一个普通人伊莎贝尔立传,原因只是因为“我”的前女友说“我”是个漠不关心他人的人,因此“我”就在酒吧里找了一位陌生女性,本着窥视他人生活以及解决自己冷漠问题的目的,写的一本传记。其间“我”与伊莎贝尔的交谈以及感情的发展,伊莎贝尔的过去各种模糊的经历,“我”与伊莎贝尔的各种评论混儿一体,既没有明显的分割,也没有因果转乘,由于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如同在山城里骑着自行车下坡,不但有速度的快感,风声掠而,而且每每眼前见是死路,轻轻一拐,又豁然开朗。
但其实在我看来,这本既不是传记,又不算爱情小说,更像是一篇精妙的论文,其间穿插对各种传记问题的综合与批驳,圈圈点点,不乏知识的丰富,更有思想的深入以及独特的切入点。正如作者在一个访谈里说的,“我写的小说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小说,只是当作小说卖的。我写的都是论说文体的东西”。
这本书,处处可以闪现一位被外界称为“英伦才子”的作者的思维火花,这些火花不是稍纵即逝的短暂,而是一波又一波,像是一场持续241分钟(共241页)的盛大烟花表演,此处稍歇,彼处又灿烂开放。
但是我们所读到的论文又哪里有这么多异趣,太多的论文只是盲目的资料堆砌,最后出来的观点似是而非,茫然不知所云,就像把香蕉苹果柚子芒果堆在一起的水果摊,还美其名曰水果大世界。对于作者,这是一个精美的水果篮,苹果的红艳旁边当有橙子的金灿,火龙果的异形,当然需有香蕉的曲线衬托。所有的原材料,作者都了然于心,因材施料,摆放恰当,真正是多一分则盈,少一分则虚。
全文的每一章,便当得一篇精采的论文,比如章四,写——厨房的传记,作者先是以一个小故事引开场,接着论述伊莎贝尔一生中需花13685个小时吃东西(中国人肯定更长,基数绝对不是午餐20分钟),接着质疑“食物却很少在传记作品里露脸”,接着作者开始摆放那些他了然于心的素材,E.M.福斯特(写《霍华德庄园》的作家,有同名超经典电影)的悲叹,希梅内斯.杜丹的感悟, 萨特卢梭尼采的嗜好,其间还穿插表格状的(文中有很多貌似科学的表格,结构图,漫画等形式)伊莎贝尔巧克力排行榜, 最后夹叙夹议(初中语文老师经典用语)地继续发一番食物与人生的感慨。有议有论,有资料,有情节,文字一泻千里,好久看书没看到那么爽了。
你可以想象在这个英伦才子的脑袋里,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纷纷杂杂,有时候相互勾结衍生出一种新的生物,有时候又水火不相容火药味十足。但是最后的成品,都是奇趣各异的水果篮,透着份“艺术气”,就是不吃掉,看看也爽。
我发现我喜欢所谓“才子”的书,生活已经太过平淡艰辛,我再不愿意看到一个文思平平的人,辛辛苦苦改稿子改稿子,改得呕心沥血,连我们这种随便看看的人都觉得累的文章还是不要多看好了。
该作者还有剩下几本书可看,其岁也还小,以后的日子,估计会出更多的书供俺消遣。
双黄蛋一个,以记。
读《亲吻与诉说》心得感悟二:
肖伯纳有一次答一位贵族粉丝时说,如果你觉得一个鸡蛋好,是没必要一定去看那只下了蛋的母鸡的。此言甚好, 不过——
如果一只母鸡曾经生过一只双黄蛋,那它生第二只双黄蛋的可能性势必很高, 《亲吻与诉说》就是这第二只双黄蛋。
作者阿兰.德波顿,就是大名鼎鼎的畅销书《旅行的艺术》的作者,我在复旦附近的书店里找到《旅行的艺术》的时候,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和对第二只双黄蛋的期待,也同时买了这本《亲吻与诉说》。
其实这本应该算是作者的第一个好蛋,这是他的第一本书,写书时年24岁,出版时年26岁,算是当得起“少年才子”两字。
导读与介绍里面都把这本书称作是一本“平凡人的传记”,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一个普通人伊莎贝尔立传,原因只是因为“我”的前女友说“我”是个漠不关心他人的人,因此“我”就在酒吧里找了一位陌生女性,本着窥视他人生活以及解决自己冷漠问题的目的,写的一本传记。其间“我”与伊莎贝尔的交谈以及感情的发展,伊莎贝尔的过去各种模糊的经历,“我”与伊莎贝尔的各种评论混儿一体,既没有明显的分割,也没有因果转乘,由于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如同在山城里骑着自行车下坡,不但有速度的快感,风声掠而,而且每每眼前见是死路,轻轻一拐,又豁然开朗。
但其实在我看来,这本既不是传记,又不算爱情小说,更像是一篇精妙的论文,其间穿插对各种传记问题的综合与批驳,圈圈点点,不乏知识的丰富,更有思想的深入以及独特的切入点。正如作者在一个访谈里说的,“我写的小说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小说,只是当作小说卖的。我写的都是论说文体的东西”。
这本书,处处可以闪现一位被外界称为“英伦才子”的作者的思维火花,这些火花不是稍纵即逝的短暂,而是一波又一波,像是一场持续241分钟(共241页)的盛大烟花表演,此处稍歇,彼处又灿烂开放。
但是我们所读到的论文又哪里有这么多异趣,太多的论文只是盲目的资料堆砌,最后出来的观点似是而非,茫然不知所云,就像把香蕉苹果柚子芒果堆在一起的水果摊,还美其名曰水果大世界。对于作者,这是一个精美的水果篮,苹果的红艳旁边当有橙子的金灿,火龙果的异形,当然需有香蕉的曲线衬托。所有的原材料,作者都了然于心,因材施料,摆放恰当,真正是多一分则盈,少一分则虚。
全文的每一章,便当得一篇精采的论文,比如章四,写——厨房的传记,作者先是以一个小故事引开场,接着论述伊莎贝尔一生中需花13685个小时吃东西(中国人肯定更长,基数绝对不是午餐20分钟),接着质疑“食物却很少在传记作品里露脸”,接着作者开始摆放那些他了然于心的素材,E.M.福斯特(写《霍华德庄园》的作家,有同名超经典电影)的悲叹,希梅内斯.杜丹的感悟, 萨特卢梭尼采的嗜好,其间还穿插表格状的(文中有很多貌似科学的表格,结构图,漫画等形式)伊莎贝尔巧克力排行榜, 最后夹叙夹议(初中语文老师经典用语)地继续发一番食物与人生的感慨。有议有论,有资料,有情节,文字一泻千里,好久看书没看到那么爽了。
你可以想象在这个英伦才子的脑袋里,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纷纷杂杂,有时候相互勾结衍生出一种新的生物,有时候又水火不相容火药味十足。但是最后的成品,都是奇趣各异的水果篮,透着份“艺术气”,就是不吃掉,看看也爽。
我发现我喜欢所谓“才子”的书,生活已经太过平淡艰辛,我再不愿意看到一个文思平平的人,辛辛苦苦改稿子改稿子,改得呕心沥血,连我们这种随便看看的人都觉得累的文章还是不要多看好了。
该作者还有剩下几本书可看,其岁也还小,以后的日子,估计会出更多的书供俺消遣。
双黄蛋一个,以记。
读《亲吻与诉说》心得感悟三:
读书比较少,没看过德伯顿的其他书,不是很了解他的风格,就随便抄起一本读读看;因为鉴别力比较差,所以会被"亲吻与诉说"这种名字暧昧的书吸引,并且"滋滋有味"地看了五十多页.就在我从新书阅览室回来,考虑明天要不要接着看的路上,我做出了"半途而废"的决定:明天在宿舍看罗马女人,不去凑"亲吻与诉说"的热闹.
不能说书写的不好,但是说实话,这仅仅是本好玩的书——以我读过的50多页和前面一篇含糊其辞的介绍为经验(含糊其辞是现在书评的一大特点,就像很多人读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之后很失望、有被书评骗了的感觉一样).
"故事"是这样地:
"我"被认识六个月的女友抛弃,原因是"我"太关心自己(和我一样).于是呢, 我下决心观察一下别人,为下一个走入我生活的普通人写"传记".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新任女友伊莎贝尔·罗杰斯的"编年史"...
这本书之所以好玩,是因为他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而且伊莎贝尔碰巧是个个性爽朗、不拘小节的姑娘——用东北话说,就是这丫头大大咧咧,嘴没个把门的.再加上他的循循善诱,那傻傻丫头把能说不能说的就都说了:比如说和妹妹路西玩女王女仆、扮演海盗折腾橱柜的趣事;老爸老妈爱的罗曼史、以及他们各自的怪脾气,等等,后面的"情节"似乎还有自曝情史、性史之类.所以,读的时候一点也不会闷,还会时不时地笑出来.
再加上作者时不时的扯出一些名人,什么小说家、流行歌手、精神分析家,等等,不一而足;间或插几句"名人名言",扯出几句貌似有哲理有深度的话,确实是打发时间的一本好书.
书里面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我没带本和笔,仅凭记忆拼凑一下):其实,我们对人真正的关注不会超过十五分钟,但即便如此,对全球五十五亿人口每人都关注十五分钟,需要的时间也是一千七百一十世纪.
对于这个数字,我懒得算,一直就没有数学头脑,好事者可以自己算一下.引这段话的目的是,读到这篇乱七八糟书评的你,一定会在记忆中搜寻出其他类似"亲吻与诉说"的书,或者想到前阵子一身中山装、意气洋洋地大话三国的人.
恕我不客气,没时间而又有聊的人还是把自己的有限的十五分钟投入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这仅仅是本有趣的书而已.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欣赏此书的人"无聊"或者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