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心得感悟范文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百家讲坛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百家讲坛观后心得1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百家讲坛观后心得2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
百家讲坛观后心得3
我今天看了百加讲坛,我的感受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读后启发了很多道理。
百家讲坛观后心得4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百家讲坛观后心得5
最近央视十套百家讲坛在放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讲的走进慈禧。隋教授可谓把慈禧这人分析的很透,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向我们还原了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真实慈禧形象。
长久以来,人们对慈禧的认识都是一个她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丑恶形象,认为正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败的清政府,给了本来就日薄西山摧枯拉朽的大清王朝最致命的一击。但隋教授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通俗易懂的言辞,颠覆了以往我们对慈禧的一贯印象,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将一百多年前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实还原。
真正将慈禧太后推上历史舞台当要算1861年的辛酉政变。当年,年仅27岁的慈禧以自己敏锐的政治觉悟,机智过人的胆识,突破重重障碍,成功与小叔子奕訢联手,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核心集团,一举扫清了同治登基前的所有障碍,令人着实佩服。八大臣好歹也是经历多年政治纷争久经考验的沙场老手,居然会被这样一个弱女子所扳倒,由此可见,慈禧的本事非同一般。试问一下,有谁会在沉浸在丈夫去世悲痛的同时,敏锐的遇见到将来有可能发生的政权之争,从而心思缜密的先发制人,大获全胜呢?
我们都知道辛酉政变奕訢可是帮了慈禧一个大忙了,也知道在这之后这叔嫂俩好的不得了,慈禧更是把一切能赏的东西都赏给了奕訢,将奕訢封为议政王,还把奕訢的一个女儿封为格格,按照对待自己女儿的方式对待奕訢的女儿。常人看来,这两人的关系似乎是牢不可破了,也确实,奕訢也是在全心全力的辅佐小皇帝,全心全意的为大清王朝服务。然而,慈禧是一个把权利看的比什么还重的人,你奕訢做得好,得到了朝中文武的交口称赞,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拥戴,那么,我你还放不放在眼里,要知道你的权利再大,还都是是我的属下我的臣,你还是得听我的。也偏偏这奕訢夜郎自大,自认为自己有功于慈禧,是慈禧的小叔子皇帝的叔叔,对慈禧自然不是那么恭敬起来。
曾经一次在与慈禧讨论政务的时候,也许谈了许久口干舌燥,负责端茶送水的小太监又没有及时送上茶水,端起御案上的茶就要喝起来。御案上的茶水给谁喝的?给慈禧喝的。还好奕訢及时发现就没有喝。没喝你至少要谢个罪啊,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对皇权的大不敬,要杀头的,可奕訢他高傲啊,他没有,他又继续滔滔不绝的讲下去,慈禧当然不乐意。更在辛酉政变后不久放出话来,说慈禧可以革他的官,革他的财,但就是不能革他的皇子身份(奕訢与咸丰奕詝都是道光帝的儿子)。呵呵,你说这奕訢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吧,邀功请赏,高傲自大实在不会是一个成熟的官场中人应该做的事,当你在尽情享用皇恩浩荡的同时,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才是你的当务之急。所以这个时候慈禧就不高兴了。她在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想搞掉奕訢。
这时候一个小人的出现,正中了慈禧的下怀。此人是谁?蔡寿棋。此人乃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因为他在这时候雪中送炭的向慈禧递了一本弹劾奕訢的奏折。按理说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想打倒当时权倾朝野如日中天的议政王,可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是此人深谙政治投机之术,知道慈禧在政权经营方面要比他奕訢更甚一筹,于是处心积虑的罗织奕訢罪名以博太后之欢。还终于真的被他找到了,什么?重奖汉人。我们知道,奕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可是立了大功的,但是这些功劳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他对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面积的重用。太平天国在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但是镇压他们的曾国藩等人却得到了重赏。蔡寿棋就是用这点做文章,给慈禧上的折子上明确说明了奕訢对汉人的重赏过头了,给汉人施以重职,像湖广总督什么的太大了,容易谋反,赏罚不当。
这满人就是好不容易才从汉人手上打下的大好江山,像如今这样大面积的启用汉人好像也是头一遭。纵观前几朝,用汉人的不是没有,但只是让汉人担当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官,真正掌握兵权的官员还都是得由满人来当,为什么?套用老毛的话就是“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嘛!~”如今你让曾国藩他们担任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他们虽说立了大功没错,但是你就能确定他们将来没有逆反之心么。所以蔡寿棋就特意迎合了慈禧要找奕訢茬的心理特点,递上奏折。估计这时的慈禧还想给奕訢个面子,提醒提醒他,但是偏偏这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慈禧火上浇油,坚定了要搞垮奕訢的决心。这天,慈禧召奕訢进宫见驾,然后告诉奕訢说有人参劾你。一般的臣子这时候肯定要跪地谢罪了,可奕訢他不,他瓮声瓮气的说,“谁呀”,因为奕訢认为自己做的可好了,怎么还有人要弹劾自己。慈禧更气了,她咬牙切齿的从嘴里蹦出了三个字:“蔡寿棋”。奕訢马上来了句“他不是好人”。慈禧一看奕訢如此不来事,不谢罪还敢还嘴,气得马上把奕訢给撵出去了。然后马上召见了一些大臣,叫他们去调查奕訢第二天回报结果,自己连夜拟了道上谕,把自己对奕訢的处理结果写了上去。
第二天向内阁通报了处理结果,那就是革去奕訢的一切官职。慈禧肯定认为,是啊,我革不了你的皇子身份,那我就革去你的其他所有,只保留你的皇子身份。而且向内阁通报也是有原因的。自从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机处就成了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一个机构。可这个时期军机处是归着奕訢管的,慈禧她怕啊,怕上谕到了军机处给压着不发怎么办,所以她要走内阁,让大家都知道。于是,就这样,短短三年,辛酉政变后仅仅三年,奕訢就体会到了从天上到底下的感受,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晓。也由此可见,政治斗争已经到了泯灭亲情泯灭人性的地步,多么惨烈~!
也许是慈禧发了善心,觉得这样做忒狠了点,也也许是朝廷百官的劝解起了作用吧,不久后慈禧又发了道圣旨,说恢复奕訢军机处行走的职位,但无论如何,议政王的头衔是不可能再恢复了。慈禧当时封给奕訢议政王的头衔也是有讲究的。当初多尔衮被称为摄政王,摄政王的权力就是可以处理一切朝政事务,等于就是没有加冕的皇帝。而奕訢的“议政王”,就是说你奕訢只有“议”,也就是参政议政的权力,而没有决策权。慈禧是如此的老谋深算,还在事情的发端就已经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了铺垫,着实厉害~!
其实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道光帝立储不是立奕詝而立的是奕訢,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咸丰是一个政绩十分平庸的人,相比之下,一父同胞的奕訢就比较有头脑,并在多年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外国人船坚炮利,武器精良,并主张发展洋务运动以振兴中国。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容许任何的假设,任何的假设在沉郁的历史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刚进了《古道西风堂》网站,这是个现代人为了纪念奕訢而专门为他设立的网上纪念馆。给他祭酒点烛上香献花献月饼,已经有很多的网友在不断的给他送上节日的祝福。背景音乐很迟缓,很适合怀旧。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世事变幻无常,心里一直很惆怅,有想哭的感觉。可能因为音乐的原因吧,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正在写有关奕訢的文章又同时进入了他的纪念馆罢,反正感觉不好受。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安息。
百家讲坛观后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