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学习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5篇
关于2020学习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5篇
在这个特殊时期,所有人都在努力奋斗,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0学习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欢迎阅读!
学习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1
疫情来得突然,疫情来得迅猛。那些不断跳动的数字,那些不断闪现的镜头,那些不断更新的消息……无一不让人思绪翻滚,无一不让人心灵震颤。灾情无情人有情。在大灾大难面前,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面,时刻闪现在我的眼前,触碰着我那敏感的神经,总是让我感动得热泪盈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缘由,他们正是中华民族始终挺立的脊梁。我决心用笔墨记录下那些“感动”,对那些可歌可泣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84岁高龄、两度与病毒作战的钟南山院士。因为2003年的SARS,钟南山院士进入我们的视野。未曾想到,时隔16年,年届84岁高龄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台前。坐不上飞机就坐高铁,纵使在火车上,也不忘研究工作;没有做作、没有矫情、没有虚华,真正展现了“国士”气度、“国士”风范;特别是在战“疫”一线,他那敏锐的目光、那执着的精神、那凝重的神
情,总让人心灵震颤;看到他,就看到了希望,就鼓舞了信心,就增进了斗志。谁曾想到,没有理由出战的他,不需要理由而出战了;谁曾想到,他的带动和鼓舞,激发了无数医疗战士的斗志;谁曾想到,这次疫情虽然凶猛,在他的精确判断和准确把握下,正得到及时有效抑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钟南山院士,有钟南山院士一样的战“疫”团队,有他们始终昂立的民族精神,再凶猛的“疫”情也必将得到控制,我们相信,我们坚信,我们向他们致敬!
与时间赛跑、拉长自己生命时间的张定宇院长。不是央视《新闻1+1》节目,谁曾想到湖北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一个身患渐冻症的病人,自己妻子也不幸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张定宇,毅然战斗在抗击疫情、救治病人的最前线,坦然面对记者说,“我会用好这些时间”。受病情影响,他的脚步变得高低不平,上下楼越来越艰难。但每当有人问到,他总是说自己“膝关节不好”。他说自己不想影响同事,他生来乐观,
不喜欢叫苦。然而早在2019年12月27日,金银潭医院已经怀疑这些病人可能是冠状病毒感染;面对特殊的病人,需要穿上隔离服,工作量是平时的3到5倍,病人吃的一些餐食,以及他们的生活垃圾,要做集体清运……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张定宇院长用自己的实践默默坚守,将有限的生命时间拉成“无限”的生命高度,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恻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朝气勃勃之生命力!在无数“张定宇”的奋进拼搏,一定能够战胜“疫”情,我们相信,我们坚信,我们向他们致敬!
坚持奋战、脱下口罩后满脸创伤的医护人员。1月27日,媒体发了一组题目为“瞬间泪目,却让人满血复活”的照片,当看到“坚持:脱下口罩的医护人员”的那张照片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淡定的神情与那深深的压痕形成鲜明的对比,山东省的周建国老师以《有一种大美叫
“口罩压痕”》一文进行由衷赞美。作为一线医护人员,身体长期处在不透气的防护状态下,出现问题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然而,当他们面对重大“疫”情,已无暇顾及甚至根本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些。只有在偶尔喘息的时候,才“真相大白”。翻开网络,可以看到好多医护人员,饿了方便面充饥,累了就躺到地板上、坐椅里、角落处打个盹……那是一幅幅多么让人感动的画面啊!以“大美”形容之一点也不为过!这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更是一种生命的坚守。有了他们,这场战“疫”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一时的困难也终将不是困难,我们相信,我们坚信,我们向他们致敬!
多难兴邦。在重大疫情面前,无数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血肉之躯,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有太多感人的故事,有太多感人的场景,有太多感动的瞬间。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向他们致敬吧!让我们一起加油,为战胜疫情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祝福,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学习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2
庚子新春,本是万家团圆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武汉迅速席卷全国,牵动亿万同胞的心。疫情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医院、家中,前线、后方,世间百态、悲欢离合。这既是一场全民战“疫”,也是一次人生大考。且让我们放下手机、静下心来,透过纷繁万象,思索人生的真正意义。
“冲锋”还是“退缩”,“逆行者们”给出了答案。疫情汹涌,医护人员清醒地知道,生与死的距离,可能就隔了一张口罩、一层防护服,但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他们纷纷请战!党员干部清醒地知道,如果不发动群众,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祖国大地就会被疫情肆虐,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会遭受威胁,党旗所在、使命必达,他们逆流而上!志愿者、好心人们清醒地知道,其实自己呆在家里就好,
根本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把自己置于危境,但是没有国哪有家?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战胜疫情,他们无悔前行!我们应当庆幸有这样一群英雄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为我们筑起一道道血肉长城!我们应当崇敬这些英雄的人们,是你们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光、在寒冷中感到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些人难道傻么?疫情、亲情,甚至生死面前,“逆行者们”留下了高大的背影。
“理性”还是“盲从”,“思辨者们”给出了答案。这几天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想必大家都感到心累了吧。孰是孰非,何去何从,如何过滤杂音、辨
别真伪?需要用大脑去思考、用理性去判断,而非动动手指转发、用脚去投票。我们要有基本的科学常识,无知比病毒更可怕,这样我们就不会把双黄莲蓉月饼买脱销、就不会把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混用、就不会盲目用药听信各种防治偏方。我们要有冷静的判断,病毒是一种瘟疫,恐慌更是一种瘟疫,疫情固然严峻,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做好周全防护,但也不必过分担心、惶惶不可终日,从目前看到的,病毒完全是可防可控可治愈的。我们要保持定力,对党委政府、对医生专家、对供给市场、对广大同胞充满信心,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信任。众志成城,可以击碎坚冰;盲目从众,亦可引发雪崩。众说纷纭、泥沙俱下,“思辨者们”透出了睿智的目光。
“克制”还是“放纵”,“敬畏者们”给出了答案。“我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离不开我。”最近,一部名为《大自然在说话》的公益短片刷爆网络,在全民抗击疫情的当下,不禁引人深思。从宏观的视角看,人类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并不比蝙蝠、果子狸高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人类可能只是地球的一个过客,并不比恐龙存在的时间长;从整体的角度看,这次疫情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一次自我调适,或者说是对人类
的一次警告和惩罚呢?既然我们口口声声称大自然为“母亲”,那么就要听妈妈的话。我们不能把大自然母亲的包容,当作我们贪婪索取、无度放纵的理由。总书记说:“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因为,没有健康的大自然,人类就将走向灭亡,道理就这么简单。在大自然面前,“敬畏者们”低下了高昂的头-。
“淡定”还是“浮躁”,“达观者们”给出了答案。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经了无数大风大浪,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依旧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打日寇、求解放,斗饥荒、谋发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以崭新姿态屹立世界东方。外敌打不垮中国人民、洪水打不垮中国人民、地震打不垮中国人民、疫情也打不垮中国人民,因为英雄的中国人民不可战胜!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和短板,有问题不可怕,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再犯才是关键,而这正是我们的长处。有国家做坚强后盾、有医护人员辛勤救治、有广大党员和人民子弟兵保驾护航,只要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安其事,心之所向、无往不利,最终的胜利必定属于我们!看到这,“达观者们”露出了淡定的微笑。
学习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3
疫情就是考情,难点就是考点。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一次开年大考,我们务必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争做榜样,交出一张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保持理性、精准判断,做好发挥队伍潜力最大值这道“计算题”。科学研判、认真分析疫情,对手上现有力量进行估算,力争将所有人员和物资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值。目前疫情爆发最猛烈、确诊人数最多的无疑是湖北省,应当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湖北,只要湖北的疫情稳定住了,全国疫情也就稳定住了。其他地区的工作重心应当是疫情防控,对于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疫情防控四类人员,要合理分工,保证360°无死角进行疫情防控、点位监测,做好“A和C”的隔离工作,找出全部的“B”,避免“D”变成“2B”,将病毒的传播力度控制在最小值,不让一丝丝风险存在于群众身边。
提笔上阵、摇旗呐喊,做好宣传和舆论工作这道“写作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平台也是一处至关重要的战场。疫情突发,总有不怀好意的人散播诸如“病毒是生化实验泄露”“从官员舅舅那儿得来口罩”等谣言,若不及时澄清并惩处谣言制造和恶意传播的人,必将造成人心离散、群众恐慌,极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面对病毒,人们心中天然有畏惧感,因为这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如何消除恐惧?就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稳定人心。要宣传科学的防范知识,正确认识病毒,科学防范,提高效率;宣传先进典型给一线战士们鼓劲、加油,让大家都看到,无论何时都有一面红旗、一缕白衣在守护着大家。
下沉一线、冲锋在前,解好治理能力这道“压轴题”。2020年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的头一年,面对疫情大考拿什么来证明我们党的治理能力?这就要万千党员带头冲锋,战斗在疫情一线。全体党员要自觉担当使命,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责任扛在肩上;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和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广大党员干部要绷紧神经,合理分工,做到“7X24”全天候、全方位地守护人民群众,在这场“阻击战”中锤炼队伍,切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笔者相信,我们必将取得这次战“疫”的胜利,也必定会再次成长,中华民族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次次血与火的历练与考验,才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学习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4
金银潭医院里的白玉兰开花了,张言说,她有点想念上海的风景了。“昨天我们病区有7个人出院了,期待3月底可以回家。”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外科主管护师张言是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之一,在武汉的一个多月,感到过无力和恐惧,却在一个又一个治愈出院的病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说,只要继续努力,“春暖花开就在不远的明天等候着”。
回忆起这件事,张言用了“悲伤”两个字。2月9日、10日,在她负责护理的病区,三位重症病人相继离世。“这边还在抢救,那边血氧一下就不好了,根本来不及反应,两条生命就没了。”金银潭医院南二病区20床、22床两位老爷爷是张言接手前就已入住的病人,看着他们的病情一点点加重,最后同一天不治身亡;没想到的是,20床消毒完新收进的病患第二天也“走”了,这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恐惧。
恐惧,是因为刚到病区,对新冠疫情不了解,没想到病情发展如此凶险;无力,是因为在与病患的接触过程中,强烈地感受了到他们的“求生欲”,却最终无能为力。
“我还记得帮老爷爷用微信和他们熟识的外界医生朋友联系的画面,一点点打字告知他们目前的情况,拍下目前的治疗用药和使用的仪器。”虽然心里知道,金银潭医院已经是新冠疫情治愈率比较高的医疗机构了,但张言说,她非常理解他们希望向外界伸出的橄榄枝能得到回馈的渴求。
有时候,生命的流逝就在一瞬间,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我们接手的时候,两位老爷爷基本已经不能自理,平日个人护理、打开水、喂饭都是我们在负责,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你知道,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治的病患遗体会直接联系送往殡仪馆,家人无法好好送别。”张言的声音里透着沉重,这样的离别,让悲伤逆流成河。
另一种离别,却让张言振奋且期待,她说这是“浴火重生”。
张言会留意到沈俊毅,是因为在众多病患中,他非常年轻却明显消沉。“他是我们接手的第一批患者,他老婆送他进来的时候,情况不是很好,一直高热39.5度以上,只能强行药物降温。每次看到他皱着眉头郁郁寡欢的样子,我们都暗暗着急。”
接下去的几周时间里,张言和同事们一有空就会跑到沈俊毅身边,陪他聊聊天,一起给他加油鼓劲,叮嘱他认真吃药治疗,鼓励他一步步脱氧、学会自己调节呼吸频率……“看着他一天天好转,脸上重新浮现笑容,慢慢地开始和我们聊他的生活,聊他的工作,聊武汉的美景和美食,希望的种子一点点发芽并茁壮着。”那段时间,希望是病房里的奢侈品,无比珍贵。
2月14日,情人节,沈俊毅出院了。这天张言不在岗位上,但她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出院的时候,我正好下夜班不在医院,他特地联系了同事,加了我的微信,向我传达这个喜讯,看着他微信里一字一句报平安的话语,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张言说,沈俊毅是她在武汉第一个全程护理治愈出院的病患,虽然没有亲自送他出院有点遗憾,但收到他发来的信息时,自己心里非常振奋,“我们一起聊武大的樱花,户部巷的小吃,他说明年欢迎我们再到武汉,他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去看武汉的美景,吃正宗的武汉小吃。”
一个多月,张言已经习惯了在武汉的工作节奏,在这里除了“防护服重点儿”没什么不同。“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连日来,病死率的下降,治愈率、出院率的提升,让张言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做好防护,没什么好怕的!”
学习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5
2月6日,孝感市中心医院,5名新冠疫情患者治愈出院。看着他们手捧鲜花走出医院,翁中会很开心:所有辛苦都值了!
翁中会是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护士,1月27日凌晨,她随重庆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孝感。与她同行的143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11所重庆三级甲等医院。
孝感,新冠疫情重灾区,目前确诊病例仅次于武汉,急需支援。
“我们申请到确诊患者最多、重症患者最多的一线去!”重庆援鄂医疗队主动请战,进驻危重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汉川市人民医院。
夫妻接力援鄂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长刘煜亮来孝感之前,他的妻子已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刘煜亮是呼吸内科医生。1月22日,他向单位主动申请,希望能到湖北一线去支援。“我是呼吸科医生,应该来。”
担心医院不批准,妻子徐瑜安慰他说:“呼吸科医生不去,谁去?”
徐瑜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工作。可能是一种默契,徐瑜后来也向单位提出了到湖北支援的申请。
让刘煜亮没想到的是,妻子徐瑜先接到通知。除夕夜,徐瑜随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出发,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
1月26日,徐瑜开始接诊患者时,远在重庆的刘煜亮也接到通知。不过,他要去的地方是孝感。他第一时间查了孝感的位置,发现与武汉很近。后来得知,孝感也是武汉返乡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出行前,刘煜亮把7岁的儿子交给父母,又将父亲的电话发给几个关系最好的朋友,拜托他们帮忙照顾父母和孩子。
1月27日凌晨,重庆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转乘大巴赶往孝感。下飞机不久,刘煜亮便接到妻子电话。几句简单问候之后,两个人就开始讨论疫情。徐瑜把几天来一线的医疗心得告诉丈夫,提醒他注意事项。
走上战场前,刘煜亮和妻子约定:“每天报一个平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