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党员心得以及感悟精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党员心得以及感悟精选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做不了战士,安心在家,不聚会不走亲访友,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疫情一定会尽快得以控制。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冠疫情防控党员心得以及感悟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新冠疫情防控党员心得1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让原本喧闹的城市,变得安静;原本鼎沸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变得稀疏。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全民战“疫”,在疫情面前,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凝聚起全民战“疫”的磅礴力量,筑牢抗击疫情的全民防线!
在全民战“疫”中汲取“守望相助”的力量。目前,对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已经达到11000多人,其中有3000多名医护人员都是重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同时全国最强、水平最高的重症救治专家团队也齐聚武汉,并建立了16个省支援武汉以外地市的一一对口支援关系,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强病人的救治工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全国人民的守望相助,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存侥幸心态,理智地应对疫情,就一定能够合众人之力,集众人之长,打突破之战,无往而不胜也!
在全民战“疫”中汲取“感恩奋进”的力量。疫情发生后,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村民日夜兼程,驾车36小时运送了100吨新鲜蔬菜驰援武汉,运送的卡车上都贴着一句话“汶川感恩您,武汉要雄起”;封城之后的武汉,公交车、网约车皆已停运,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出行,滴滴自发组建了“医护保障车队”,免费提供接送服务;一波外卖骑手主动留下来为无数的医护人员及时送上吃食,逆行的他们为武汉搭起了无形的桥梁,也让前线触碰到切实的温暖……无论是全国各省美食给武汉热干面加油的图片,还是16个省“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在战“疫”中,我们感受到了鼓舞斗志的温情,更感受到了感恩奋进的力量,无尽的支持让一线人员更有勇气和信心战胜疫情,凯旋归来。
在全民战“疫”中汲取“共克时艰”的力量。在武汉告急之时,一批批救援队迅速集结,一辆辆运输车向武汉奔驰,一张张请战书上按满了笃定的红手印……无数的平凡人挺身而出,他们之中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学者专家,有闻令而动、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的人民子弟兵,有争分夺秒、强化攻关的科研人员,有为隔离人员送去生活物资、关心关切的社区干部,有舍弃与家人团聚机会、坚守岗位的城管、环卫、物业、街道、乡镇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亿万中华儿女都在为战“疫”胜利而顽强拼搏,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抗“疫”合力,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疫情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但我们相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中国人民必能战胜疫魔,凛冬之寒终消散,春日之花将盛开。
新冠疫情防控党员心得2
这里有各地党员投身战“疫”的冲锋时刻,有对最美“逆行者”们的真情讴歌,有面对疫情大考如何应对的金句箴言,更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驰援故事!这里是共产党员网的先锋文汇专栏,这里汇聚着正携笔战“疫”的你我。当疫情防控的集结号吹响,我们不仅在各自位置上积极应战,我们还愿以文字驱散人们心中的疫情之霾,用作品点亮战“疫”胜利的希望之光!
“疫”呼百应,擦亮“排头兵”的政治底色。疫情在哪里,党员干部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从95后党员的战“疫”日记中,我读懂了什么是青年人的热血与勇敢;从各地党员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实际行动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从第一书记“白+黑”的战“疫”记中,我认识到什么是党员真正的使命和责任;从党员干部一封封“请战书”“承诺书”中,我领悟到什么是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面对“疫魔”的疯狂肆虐,我们并肩同行,迎难而上,用笔尖还原一幕幕党员身先士卒的真实场景,有力地宣告着作为“排头兵”的共产党人必将引领人民取得阻击战胜利的决心!
“疫”无反顾,致敬“逆行者”的担当大爱。历史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无论是再次出征的钟南山院士还是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无论是战“疫”夫妻档还是上阵父子兵,他们与时间赛跑,他们向死神挑战,他们用滚烫的心温暖着大家,他们本不是英雄却创造着传奇!我们思如泉涌,笔耕不辍,从身边人、国家事着眼,用笔尖描绘一幅幅“逆行者”们舍生取义的真实画卷。我们讴歌着有一种大美叫面罩压痕,有一种坚守叫防护服的暴汗,有一种奉献叫医护人员的手,有一种忠诚叫办公室的灯!这些赞美正是源于我们心底最崇高的敬意、最真挚的感谢和最真诚的祈祷!
“亿”心一“疫”,点赞“当事人”的磅礴能量。这场牵动十四亿中国人民的艰难战“疫”,考验着每一个事件“当事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正集中力量共克时艰。“另类口罩”、匿名捐款,驰援物资等善举让战“疫”充满底气;爱心盒饭、手写祝福、原创歌曲等方式让战士们增强信心。我们愿做“狂风暴雨”中的“传声筒”,用笔尖记录一个个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真实故事。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早上醒来,人们不会再为一组组数据揪心,为一个个生命痛心。人们会在工作的清晨,相视一笑,说声早安;会在收工的夜晚,拥抱家人,道一声辛苦。我们坚信,只要勠力同心,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只要携手同行,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屏幕这端的我,再次泪目;此时,屏幕那方的你,请多加油。我们就站在这里,携笔战“疫”,用爱发声!
新冠疫情防控党员心得3
当前,我国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加快发展,少不了一支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人才队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城市发展机会多,导致很多人才选择“孔雀东南飞”“进军北上广”,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各地组织部门要认真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积极主动作为,让“孔雀基层飞”蔚然成风。
形成“磁吸效应”,让人才“下得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家有梧桐招凤凰”,优势资源、优质项目、优惠政策对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要畅通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渠道,健全人才帮扶协作机制,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支持项目,重点围绕产业优势和民生项目加大人才支持力度,进一步吸引和补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要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完善公开招聘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大激励力度等倾斜政策,推动专家服务基层、“三支一扶”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持续发力。要在柔性引才上下功夫,视野开阔、不唯地域、不唯学历,研究探索用柔性化、弹性化方式引才,满足本地需求的有效供给。要打造更加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用科学、长远、大度的评价标准评价人才的创新活动,允许“十年磨一剑”,容许失败,鼓励人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发挥“集聚效应”,让人才“待得住”。引进人才待遇固然重要,但用票子、房子、位子、“帽子”留人总是暂时的,而营造一个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软环境”,才是招才引智的长久之计。当前,一些地方在招才过程中重物质轻感情,简单粗暴的在物质条件改善上盲目投资,却严重缺乏与人才的情感交流;有的地方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干事创业等软件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欠缺,人才引进后又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各地要大兴惜才爱才敬才之风,学会在感情投入上做文章,多往人才那儿跑一跑,多和人才交交心,举办人才交流座谈会,及时了解人才的内心状况,营造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关心关爱,做细服务保障平台,为人才提供针对性、个性化、跟踪式的精准服务,切实解除其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提升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聚集力,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激发“鲶鱼效应”,让人才“干得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要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人才只有“才尽其用”才算“干得好”。现实中,部分单位只重视引进人才,却不注重人尽其才,甚至把费大气力引进的人才当成摆设,造成潜在的浪费。各地各部门对引进的人才要充分信任、多压重担,搭好用才之台,采取目标任务导向、个性化定制等使用方式,做好体制机制设计和政策调整工作,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空间。要有监督考核的机制,对引进的人才进行考核评估,优胜劣汰,不发“铁帽子”,确保尽其才尽其责,时刻保持人才队伍有进有出、“一池活水”。同时,还要注重用才和培养开发并重,做好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在“引才”的基础上“育才”,不断提高长远发展、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