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

时间: 新华0 分享

心得的意义在于总结个人经验、反思成长过程、提炼学习技巧、提升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自身能力。什么才算好的史记阅读心得作文?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史记阅读心得作文,供大家参考。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篇1

尊敬的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生第三党支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起《史记》,我们就会用这样的溢美之词来赞叹该书在__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读罢《史记》,我却从书中有幸探得了几件“宝贝”。这些“宝贝”,一个民族可世代相传并受益匪浅。虽无珠光宝气,但件件为旷世精品,乃无价之宝。得之一二,民族生机焕发;得之二三,国振邦兴;若得之数件,将永葆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中华因它而保生机。

其中一件叫“精忠报国”。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风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__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

有件宝贝是众志成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曾记得,在年初暴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让我们挺过难关——__战士扑在高速公路上顶着寒风奋力除雪,疏导交通;电力职工在高空连夜抢修受损电网,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出租车司机在油价高涨的日子里,免费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来,在困难挑战面前,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众志成城往往能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一盏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众志成城,每个__人心中的一道长城。

还有件足以称道的“宝”——不屈不挠。司马迁自己就已为我们用对信念的执着与追求来佐证着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掩卷追昔,遥想张骞耗费十三载在茫茫大漠中摸索着通往西域的使命之路,听着驼铃在漫漫瀚海中的哀鸣,卷裹着悲壮的黄沙似乎正迎面袭来。他的坚强不屈最终完成了一个国家使命,开创的却是一部历史。由此想到:不管我们的民族曾经受到何种恐吓与压迫,不管我们的民族曾经是怎样的积贫积弱,我们终究没有倒地,总有一批像张骞一样不屈的勇士在那漫长的黑夜中驱驰。倒下的堆如山,积如海,而依旧前仆后继。我们是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是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们是鹰,搏击长空,云中有志;我们是中华民族,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它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但又紧挂风帆的船,载着华夏儿女驶向统一富强的彼岸。不屈不挠,一把不能被砍断的剑。瞧,这就是《史记》——一部不朽的民族精神史留给我们的几件“宝贝”——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它们威力强大,功效显著。要使之在现在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发挥作用,还需我们自己做好护宝人,爱宝者。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篇2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人物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并对丑恶现象进行了披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

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篇3

一本厚厚的史书,一本被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典籍,轻轻的翻开,让我们的思想随着历史的齿轮一起波动·成长。

从黄尧禹舜到秦皇汉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绽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谋略者让我们啧啧称赞,有多少故事激励了我们步步前行,又有多少圣明之人成为了我们的指明灯。慨叹着一切的变幻轮回,不禁有些痴迷。

话说,周武王去世,由于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协助成王伐诛作乱的武庚·管叔,帮助成王处理朝政,尽管曾受到质疑,但他仍然为成王为国家奉献着,最终在历史与真实的鉴证下,证明了他自己。

楚王项羽,可谓是英雄。曾于帐中斩宋义头,慑服诸将,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有勇有谋,只可惜造化弄人,项羽的太过君子,再加上时运不济,最终只能自刎乌江,可项羽毕竟是一代英才,最后仍能得到许多人的敬仰。

张仪,可谓史上最有能力的一名辩士。曾经被笞数百,事后只问他的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初听,觉得像个笑话,再一想,才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让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可就是这个舌,在战国的历史上曾卷起了一段风云。

凭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使魏国归于秦,利用计谋,离间楚齐,最终使秦齐联合攻楚,楚曾发誓要杀张仪,而张仪孤身至敌营仍能冷静行事,以自己敏锐的思维得以逃脱。他有的不仅是谋略,还有的是胆识,可以这样说,秦统一六国与张仪的游说是密不可分的。

《孙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将者必读之书,孙武,齐国人,辅佐吴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广为传颂,其后世子孙孙膑,也是一位出色的谋略者,其围魏救赵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曾因庞涓的妒忌,髌骨被除成了残疾,在齐国帮助韩国抵抗魏国时,以每天灶减一半为计,击败魏国,并掳的魏太子,从此,孙膑名显天下。这样的睿智,让人不由称赞。

历史长河中,英才、谋略值得我们欣赏,而那些激励着我们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慨叹。

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冲突,会有许多的绊脚石。我们就应该学习孔子的泰然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学会韩信的感恩于忍耐。他们的事例激励着我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以自己的智慧如此处事。

《史记》教会了我们太多,也让我们了解了太多,将相王侯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智慧,都集于此书中传承下来……

其实《史记》能够写出来就是一个奇迹。太史公司马迁在忍受如此大的屈辱之下,于牢狱之中完成了此部著作,这里也同样体现着司马迁坚韧的性格与坚强的意志力,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在恶劣的环境下默默的耕耘着。

一部史书,叙述了自黄帝以来至太初二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不管是帝本纪,十表,八书,王侯的世家,名人的列传,还是太史公的自序,都积聚了历史的精髓,是司马迁与历代人智慧的结晶,这里将是一番别样的天空。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篇4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明白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教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教师发现了。教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教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能够好好听课,谁明白,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教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教师严厉的脸,便明白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教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教师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我!”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我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篇5

荡气回肠的文字,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历史时代,身临其境。

屈原投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它是我在《史记》里记得最深的一个故事了,但是大家只是有所耳闻,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今天我给大家细讲讲。屈原深得楚怀王的信任,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刚愎自用的楚怀王听信了别人的谗言,罢免了屈原的职务。后来屈原得罪了楚怀王的小儿子,因此遭到流放。当楚国都城郢都岌岌可危时屈原来到汨罗江边,吟诵完一首《怀沙》后,投江自尽。屈原虽然投江自行了断,但是这决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相反,在屈原的一生中,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使命感和责任感方面,忠于自己国家,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__,也有许多爱国人士。如钱学森、刘胡兰等。他们都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义不容辞,奋不顾身。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哪怕是主动捡一张纸屑,也要尽尽举手之劳。只有这样,积少成多,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篇6

在许多本老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

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来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篇7

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或奔腾澎湃,或波澜不惊。发源自蛮荒的远古,流过茫茫大漠,也流过千里沃野,奔流向视野不可及的天际之外。历史这条长河,消融了无数日月星辰的光辉,折射出两岸风景变换的悲喜。无数的或壮烈或平庸的生命走过他们自己的轨迹,汇成文化的大海。每到险要的转折,长河总能泛起夺目的浪花。那是风雷激荡的年代先民们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放射的光彩。回溯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随水流浮沉,感受这有生命的江河蕴藏的无穷力量,总能使试图体验它的人感叹民族的伟大精神所在。《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是这么一部让人惊异的为历史长河树立的大传。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生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十岁开始读古文,二十岁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青年学者了。他从二十岁开始到各地游学考察,前后十几年间,向南到过湖南、浙江,向东到过今山东曲阜和安徽、河南的许多地方。这是一次饱览祖国河山,寻访文化遗址,收集历史资料,向社会向人民进行调查和深入学习的过程。之后司马迁又去西南地区进行了第二次大游历。在这之后其父司马谈病危,司马迁含泪接受了父亲一定要写完一本博古通今的历史书的遗愿。他准备三十多年,写作十二个春秋,终于完成了这部集古今文化大成,贯中华三千年历史的通史巨著。后世仿效其体例和实录精神,断代为史发展成系列国史,称正史。五十二万字的皇皇巨著,司马迁不仅完成了父亲修订史书的遗愿,也继承了孔子的《春秋》精神。

《史记》首先让我们惊奇而为之赞叹的是它的包罗之广泛,体大而思精,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广大下层的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各尽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与一炉而加以融汇贯通的气派,是前无古人的。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发现让我们激动的思想闪光:表现进步的民族观,进步的经济思想,强烈的民主性批判性,贯穿全书的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它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比起其史学成就,更让人惊奇的是它的文学成就。司马迁惯于在生动的故事中叙事,叙述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情怀,而且有极强的实录精神。

读过《史记》的多个篇章之后,我能发现,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wWW.Zr120.cOM)

西汉末的辞赋家杨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史记》叙事的中心是人。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是有偏爱的。那就是“好奇”,就是喜爱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出众才华的人物。那些奋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义者,那些看上去怯懦无能而胸怀大志的英雄,那些不居权位而声震人主的侠士,那些胆识过人、无往不胜的将帅,那些血溅五步的刺客,那些运筹帷幄、智谋百出的文弱书生,乃至富可敌国的寡妇,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史记》洋溢着浪漫的情调,充满传奇色彩。尤其将秦汉历史剧变之际人物的传记合起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读,真是像一部英雄史诗。而正是这种浪漫的诗人气质,使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也正是这种性格,使我们叹服《史记》恢弘绚烂的文采。

《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司马迁似乎很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由书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动以表现自己,使读者几乎忘记了叙述者的存在。像著名的“鸿门宴”故事,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就可以改写成真正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演出。另外,《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或许是自身的命运使然,司马迁更钟情于写悲剧人物,所写大大小小悲剧人物多大120多个。《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抗争。他告诉人们: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我们从中看到汉武帝时代的文化中那种壮烈的人生精神,为之感叹再三。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司马迁用如椽大笔书写他们有价值的业绩,为正义讴歌,为侠士呐喊,为失败的英雄流泪,为不屈不挠的人们助威。让我们在悲天悯人的情怀中,更加坚定对美和善的追求。

本纪、世家、列传三种《史记》中主要体例以前常被我理解成帝王——本纪,诸侯——世家,人臣——列传。在读过《史记》多个篇章,理解司马迁著史的初衷与宏旨之后,我明白了,本纪写的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主宰着时代车轮的方向。本纪是《史记》的大纲;风云人物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改变世界的事业,在他们身边的许多英雄豪杰便被写入世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为建设时代的宏伟大厦耕耘着的不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被写入列传。这就是为什么项羽最终失败却被写入本纪,孔子一生奔走呼号,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也被写入世家的原因。《史记》的体例构成了完整的系统,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纠缠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它能完整的表现一个时代的纵深,再现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对于这一部《史记》,我以前常常不把他当做十分严谨的历史书。它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那些几乎没有可信度。另外,受时代的限制,司马迁也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而现在,我意识到,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也许有误,也许这一故事为后人层累式的构造,但恰恰是这一构造而不是精确的历史事件影响了后人对世界的看法。尧舜也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伟大,而其作为中华文明德行的楷模、人文精神的源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尧舜也许是假,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却是真,是无数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对人性的呼唤。因此尧舜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更多的不是这样两人本身的存在,而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面貌。我们可以说,每个以尧舜为精神楷模而追寻理想世界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尧舜的化身,是这个“文化的尧舜”的一部份。尧舜是一种抽象的文化潮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符号。

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是我读过《史记》之后最重要的体会。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史记》,完美地做到了。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两千年前,中国有个“骨头很硬”的太史公先生。他敢于为一位同自己素无来往、遭人诬陷为“汉奸”的李将军打抱不平,结果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在我看来,他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

说起《史记》,就不能不说虽不在它篇章之内却比任一篇章更显重要的《报任安书》。

高中时我拜读过《报任安书》全文,它对我的震撼无以言表。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背得烂熟。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听闻消息后大怒,大臣们则纷纷落井下石。看样子,李陵是注定要落下个卖国求荣的罪名了。可是,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认定李陵当时是出于苦战无果后的无奈之举。但,司马迁为了还这个完全称不上是朋友的人的清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震怒的汉武帝要将司马迁判以死刑,司马迁经过人生价值的考量,请求改判,忍受巨大耻辱接受了宫刑。在这篇与朋友的书信中,司马迁将自己的心声吐露无遗。在满腔悲愤中,有意志力对命运的抗衡,有摆脱无奈之后的冷静抉择。那个时代对待生死是什么态度?“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司马迁要承受的是多大的耻辱?“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是什么让司马迁做出生死抉择?“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就连李陵与匈奴苦战的描写都如此惊心动魄:“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沬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透过两千多年历史烟云,我们仍然可以看清,司马迁和李陵一样是铮铮铁汉!

如果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推心置腹,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

无怪《史记》的字里行间总透出一股不可折服的气势,可以使怯者立、弱者强!《史记》是用生命写完的啊!

现在,我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数千年从未断流而庆幸,试想人类历史上多少文明都淹没在戈壁黄沙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无法开释的“生死情结”一直在维系着中华的国脉和邦本。在《史记》赵世家中的赵氏孤儿一部分里,司马迁道出了中华民族生死情结的完美注解:危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从容,生者自强不息、忍辱负重;赵氏孤儿不仅是一个家族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写了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法国文豪伏尔泰把它改编成戏剧时借成吉思汗说:“他们没有征伐的武功,却依靠道德统一天下。”歌德也曾评论说中国作品中有“结了晶的人性”。这同西方“生存或是死亡”的价值抉择一样震撼着人类的灵魂。而司马迁自己,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

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危及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灿若星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不惧个人荣辱得失,开启政治改革先河;道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力图挽大厦于将倾;国家将倾覆的时刻,抗清名将史可法写下了“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的感人诗句。

为什么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历史,就是那里面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不灭的传承和历代祖先们生与死的辉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说过:“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可见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死”情结,是中华千古史家一脉相承的灵魂。而创立了史学传统的司马迁,自然是居功至伟。一部《史记》,培育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融入到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理解了为什么鲁迅会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长河浩荡源流远,奔流到海不复回。回溯这条有生命的河流,感受先民血脉奔流的动力。我感到体内一股豪气在运转回旋,身为华夏儿女,我们也要将自己的生命汇入到这条生生不息的长河之中。

史记阅读心得作文篇8

《史记》有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书八章,凡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告诉我们: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读《史记》,会使我们对本国以往的历史、悠久的文明,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史记》还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是有瑰丽的,读《史记》,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历史的智慧,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它会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和特点,使我们明了其兴衰、复习、更替的奥秘。鉴往知今,我们如果懂得了历史,自然就会尊重历史,并懂得如何选择前进的合理途径,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史记》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作,司马迁运用高瞻远瞩的卓越思想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风采各异的历史人物,如一身英雄气的项羽、智慧潮人的张良、勇敢机制的李广等。而且还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些生动的文学形象永恒的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其中的人物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有贵族、官僚、策士、隐士、商人、医生,也有刺客、占卜师、游侠、优伶等。他们对后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后来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完《史记》我的收获呢,一个是对我国历史封建王朝更替的了解,再一个是对古代文言文的认识有了解的更透彻了!

218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