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即席发言稿
即席讲话,是指领导干部在一定场合、没有现成稿子、全凭临场发挥的条件下发表的讲话。即席讲话是反映讲话者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群众评价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一把尺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即席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即席发言稿1
尊敬的局长等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朋友:
今天,很荣幸参加我市林业局主办的“绿色巴中·天然氧吧”文艺创作座谈会。这里,我先作个说明,参加这一座谈会是我主动向市林业局领导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通过集思广益的座谈和学习从中吸取知识营养,拓展我对“绿色巴中·天然氧吧”摄影创作的思路。同时,我想借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与领导和朋友们进行三点交流:一是文化引领巴中林业发展的着力点新颖。应该讲,长期以来,以文化的形式搭建平台,唱响经济商贸大戏已成为人们的共鸣。但是,近几年来就我们行政机关利用这种形式总结推动工作却并不多,而市林业局紧紧抓住我市大交通形成后,从巴中林业纵深发展需要出发,采用长时间,(组织工作达7、8个月)、多领域(作协、书协、摄协、美协)、广泛性(专业的、业余的、基层相结合)并重的文化手段引领林业事业发展,其着力点尤为新颖。新就新在“绿色巴中·天然氧吧”主题鲜明。因为巴中天然林资源达到54.5%,森林覆盖面名列全省第二,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以上,这在人们更加重视环保与健康的今天,这一绿色指标是人们无比向往的,因此,有理由从文化的高度总结提炼和推介巴中的绿色资源;新就新在光大机关文化内涵。记得一个多月前,我在此参加林业部门招警座谈会,被其主要领导的书法作品所感染,曾有过刚才谢秘书长、杨台长同样的感受,市林业局是创建机关文化的楷模,所以说以文艺的形式光大林业事业无疑是机关文化的有力深化和提升。新就新在“以文促林”。今天巴中文学界的朋友会聚一起,探讨我市林业事业健康发展,以文学艺术的眼光和认识,以文学艺术的观点和手法来回顾林业所走过的历程并展望未来,这是林业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机载体,必将推动和促进我市林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前天,我看到巴中日报一版刊登了一个信息,就是我市森林防火方面的工作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令人欣慰与鼓舞。这里我汇报两个大家熟悉的小故事。即前不久,在华东沿海五市游览,对苏州著名的枫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枫桥为什么出名,乃自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今,日本人、韩国人尤在冬日来此,聆听夜半来自寺里108响钟声。又如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历代骚人墨客无不倾情赞誉杭州,留下许多传世佳作。什么最能流传,自然是文艺作品最具生命力了,千年的故事得以流传这都是文化人的功劳。又比如光雾山景区的“十八月潭”原先叫猪狗槽,“天然画廊”这些都是文化人后来给起的名,由此注入了更深的人文内涵。因此,我想我们巴中本土作家们定会有热爱家乡、赞美绿色的佳作问世。佳作的问世,就是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就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加快巴中发展,这就是我对文化引领巴中林业事业发展的第一认识。
二是巴中林业的辉煌历尽艰辛与奋进。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从地理上讲,这方沃土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林业物种丰富达600多种。但是由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过度采伐,天然林资源遭到极大地破坏。就连我们儿时的印象也记忆犹新,我们家住恩阳镇农村,那时开荒种地,家中祖先留下的一片山林成了所谓的梯田,每到大雨时,泥土流失非常严重,冬天都要帮大人起沙坑,有的山上更是光秃秃的,树还未长大,就砍了烧柴。记得有个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去山头上开挖了“农业学大寨”几个房间大的字,方圆数里都看得见。而今,经过30多年的培育管理,特别是退耕还林以来,我市林业发展更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林业资源由上世纪不足30%上升到今天的54.5%,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的改善,气候的优良和观赏风光的问世,如果说无限风光在险峰,那巴中恰如其分了,我们的林业风光无限好,红叶无限好,放眼望去,满目青山,只是交通不便,犹如大山中的西施年复一年的未嫁罢了。但是,我们这方净土,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大交通的形成,林业为巴中经济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处的地位将更加明显,正如领导所言:“绿色是我们巴中最大的话语权。”因此,广大林业工作者将任重道远,“管理与发展”仍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林业的过去和今天辉煌的感受。
三是林业工作者劳苦功高感人至深。今天的林业成就,来自于科学的机制和严格的管理,来自于广大林业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身居大山的护林人,白天与山为伴,夜晚与星空为伍,甚至与共寝。有的爷爷是护林人,儿子接班,老婆来了,子孙又加入护林队伍,三代人的林业情结这是什么精神,是无语的大山精神,这是护林人的秉性。然而,他们的收入并不高,有的还是自收自支人员。为了林业事业有的从外地来,抛家舍亲,奉献知识和力量。大家所熟悉的市林业调查队王静队长就是其中楷模之一,她作为引进人才,由卧龙自然保护员来巴中工作了x年,踏遍巴中的山山水水,扎实的业务知识,务实的工作作风,事迹感人至深,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她也被我们人事部门聘为常年人事工作监督员。因此,我感受到,文艺作品要拓展“绿色巴中·天然氧吧”这个主题,积极讴歌林业人的丰功伟绩,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全方位丰富主题思想内涵。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作为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的人事部门,我们既有责任搞好本职服务工作,也有义务为他们纪实造像,热忱颂扬林业战线上先进的人和事,使之成为公务员学习的楷模!
谢谢大家!
即席发言稿2
各位老师,最近因为校庆的原因,我接触了大约三、四十位工学院的校友。今天,想占用大家一点时间,说说我的感受。
在上海,在北京,每见到一个校友,我都会问他:大学四年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谁?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儿是什么?
一个校友告诉我,他来自农村,入学的第一天,坐错了车,迷了路。一个女老师把他领到了学校。他不知道那位老师叫什么名字,但一直记得她的样子。后来经打听,知道那位给他引路的人,是我们学院行政办公室现已退休的一位老师。
各位老师,他讲这段经历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环境育人,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个校友告诉我,有一次他从校外回来,在校门口碰见钱桦老师,出乎他意料的是,钱老师和他打招呼时,直接叫出了他的名字。那一刻,他感到很受鼓舞。他说:“我尊敬的老师,竟然知道我的名字!”
各位老师,只要我们用心,我们就能记住他们,是吗?我们心里有学生,我们爱他们,他们都能感受到。那些美好的时刻,就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
还有一个校友,他开车去接我们。在路上,他告诉我们他最敬佩的老师是杨友福教授。我和陈院长随口说:“杨老师刚刚病逝,也算是英年早逝。”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个杨老师教过的学生,这个八三级的学生,这个离开学校已经有二x年的学生,立刻陷入极度的悲痛中,我看到他的手在抖。他嘴里喃喃着:“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不在了呢?怎么会呢?!”
过了好一会儿,他开始介绍他心目中的杨老师。他说,杨老师课讲得非常好,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也特别负责任。
我对杨老师了解不多,虽然同为党委书记,经常在一起开会,但是还真不知道杨老师还有这样的一面。
学生如此的评价,如此的爱戴,如此的悲痛,杨老师在天之灵,九泉之下,他收到了吗?我想他一定能收到!虽然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影响是永恒的。
今年暑假前教务处搞了一个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活动,杨友福老师也榜上有名,成为材料学院两个上榜老师之一。
我们学院的韩宁老师和姜芳老师也获得了这项荣誉。
我知道,坐在台下的你们,你们每一位,都愿意成为这样的老师,一个有爱有影响力的老师!
还有一件出乎我意料的事。去拜访校友之前,我多少有些顾虑,觉得自己来工学院时间较短,和校友不熟悉。没想到在上海见到的x、九六级十几个校友中,竟然有三个是当年的特困生,他们都认识我。尽管我早已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但从他们不绝于耳的感谢声中,我知道他们可能是在新生入学或学生贷款时我曾帮助过的人。
各位老师,我们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会遇到各种困难:学业上的、经济上的、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等等。这些学生需要更多的关爱,而我们是可以支持和帮助到他们的。
最近几天,学院组织了多次捐资助学签字仪式,而我也一直沐浴在感动中。
我们的老领导、老教授顾正平先生和夫人沈瑞珍教授,从个人的积蓄里拿出10万元捐给了学院。1960年顾先生和沈先生自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学院毕业,回国后即来到北林森工系工作,老先生见证了母校初期发展、文_革动乱、迁校云南、返京复校、发展壮大的艰辛过程,积淀了对母校、对学院的深厚感情。五十余年来,顾、沈两位先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三尺讲台撒播四方春晖,树木树人培育桃李天下,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作为退休教师,在母校校庆之际,能够拿出10万元来捐助学院,可见两位先生的淡泊心境,更让人体会到他们对母校、对学院的拳拳之心和深厚感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学院教工、学子的牵挂、关心与爱护。
各位老师,这样的故事我还能讲很久。我相信在座的你们也会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我自豪,我也是老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自豪,我们都是老师!
从前,人们喜欢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教师这个职业;人们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期待老师知道的更多。
今天我想说,时代变了,我们早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入信息社会。现代的老师,更像导师、引路人,更像光的使者。老师不再是燃尽自己照亮他人,而是教学相长,是爱和能量在不同生命间的传递和流动。
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一碗水,更要给他一个水桶,而且要让他看见一条江、一条河,甚至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
各位老师,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各位老师,我还想说,我们在一起,是一个组织,是一个集体。
每天,当我们想自己的事时,请大家也想想身边的人;当我们忙自己的事时,也请大家为这个集体多出点力。
校荣我荣,校耻我耻。
学院的工作就是大家的工作,学院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让我们心手相连,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父母健康、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乐享工作,乐享生活!让我们的家庭幸福美满!让我们的子女茁壮成长!
一双筷子,容易被折断;十双筷子,就很难被压弯。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了工学院美好的今天和明天,为了我们每个人美好的今天和明天而努力!
即席发言稿3
首先感谢岭南长者学院为我们所做的周全安排。不仅每年夏天为我们组织这样好的讲座,而且还在今天组织谢师宴,让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够有机会表达对先生的感恩之情。
中国古人讲“天、地、君、亲、师”,又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有很重份量的。长者学院今天组织这样一个谢师的活动,又有这么多同学来参与,本身就表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师道还没有陵夷殆尽,在我们中国人中还有很强的生命力。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在听叶先生讲座的过程中,我常常和我太太陈蕙讨论,为什么叶先生的课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觉得这里面有两种美:一是文学之美,另一是人格之美。
叶先生以她独有的对诗词的细腻品味,以渊博的文学、史学知识,旁征博引,把艺术作品的美给我们展示出来。这是文学之美。
但我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叶先生告诉我们,伟大的人品是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体现出来的,而这人品也体现在诗人词人的作品中。上次叶先生讲到欧阳修的两句词:“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我就想,“尊前百计”是一种苦,是佛教里讲的求不得苦。为伤春而“眉黛蹙”,是另一种苦,是伤别离苦。这是佛教所说八苦的两种。所以人生是充满痛苦的,人生又是无常的。那么,在这充满痛苦、无常的人生中,我们当何以自处、何以托付呢?是“须尽笙歌此夕欢”,还是要“看尽洛城花”,还是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常中寻找一种“似曾相识燕 归来”的永恒?这是古人不同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反复思考的。
我们知道,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审美主体的领悟是有很大不同的。叶先生授课所具有的力量,不仅是来自于她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来源于她对于人生的领悟和观照。得益于这种对人生的观照,她才能将诗词中更为深刻的人性的人格的力量揭示给我们看。这是叶先生授课中的人格之美。这是这次学习我最大的收益和感受。
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有一句 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是形于外,寓于内的是心正,要具备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叶先生真正是师者之楷模。
今天我们汇集一堂,“举起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我不知道谁最有情,但我想我们都对文学情有独衷,因此我提议大家举杯:祝愿叶先生身体健康、精神健旺,年年来为我们开课,至少再开二十年!祝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学绵延不 绝,顺利地而且完整地传承下去,不仅传承下去而且发扬光大!干杯!
关于即席发言稿相关文章:
关于即席发言稿
上一篇:关于年会极简短发言精选5篇
下一篇:关于结业典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