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写作的必备条件
文秘写作的必备条件
写作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文秘写作的必备条件。
篇一
第一:作为文秘写作者,要有一定的写作水平,也就是要有笔杆子。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把一篇文章写好,那是做不到的。当然,作为文秘写作者,必须懂一或两门外语,就有能力写外语文章。
第二:作为文秘人员,必须遵守党的一切政策、方针、路线,这也是文秘写作最重要的一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有的同志说得好:“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我觉得这也说明了文秘写作的政策性和严肃性。
第三:写任何文章,除小说外,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求实是一切工作的准则。秘书工作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尤其应该实事求是。文秘写作的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在使用材料时,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成绩就是成绩,缺点就是缺点,不能弄虚作假,张冠李戴,随意编排组合,也不允许搞什么“合理想象。”
第四:要多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在写文章时,不进行调查研究那是不行的。比如,要一个文职人员写一份产品说明书,如果不去调查的产品,不去研究这个产品,那么,光凭想象也是写不出的。要合理地进行调查,把情况落实到底。作为文秘人员,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深入调查一些相关事情,写文章才有材料。
第五:掌握文秘写作的范围。作为文秘人员,连文秘写作的范围都不清楚,那就够不上资格当文秘人员,更够不上资格当文秘写作者。
篇二
一、关于“求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作品同样如此,归根结蒂它来源于人类生活,其实质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反映。仔细品味,它只不过是作者以文字的形式,描绘了全新的天地景象,表达了一种新境界,给平凡而熟悉的人和事注入了新的诠释。任何文学作品的参天大树,也得扎根大地,吮吸着阳光雨露的滋润,才得生长旺盛。
文学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们却又难以在普通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素材。这就需要我们热爱生活,留意生活,仔细观察生活,首先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如蜜蜂酿蜜一般广采博收。唯有如此,方能在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练就高超的分辨、取舍、改造、锤炼、熔铸、点化、驱遣、驾驭生活质料的能力,用以观照现实生活,从中汲取丰富、新颖、饱满、充沛的情思,使思想的新、精神的新、气质的新,成为催发写作灵感的春风春雨。
生活是真实的,我们所有文字的装点都应建立在真知灼见之上。然而,为了追求文学作品的美,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了“真”。任思绪飞扬,任激情澎湃。到最后,却华而不实。真,应该是所有文字作品必备的基础品质。这样,才能使文学作品高于生活但并未脱离生活。作品是作者倾诉的载体和形式。文品即人品。文品的真真正正事实上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人品。所以,无论是哪位作家或是初学写作者要始终牢记陶行知先生的金玉良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应是为人求学的最高境界了!
二、关于“立意”---意在笔先,意成笔后
主题是情思的浓缩与升华。高贵典雅、内涵丰富的主题常会让读者得到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
从美学上讲,主题的美有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表现在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和灵魂撞击,内在美表现在“为天下人所共重,为天下人所共思”,体现时代高度、社会高度、人性深度和哲学高度。勿庸置疑,主题的真实美是一种交织的崇高美,往往令人产生一种钦敬、赞叹、鼓舞、振奋的思想情感。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记雪夫斯基说过:“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因此,崇高美是一种力学美。主题的崇高美见证着作者的主旨思想的遒劲力度,给人以巍峨、博大、壮观的享受。这需要作者有较强的发掘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和清纯厚实的文学修养。我想,作者的阅历、思想、洞察力、文学修养等就是造就主题美的胚胎。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立意高远的主题,仿佛使人看到奔流的长江黄河之水,气势磅礴,自由奔放,豪迈精深,力量无穷的壮观景象;仿佛让人看到像爆发的火山一样,红光冲天,气象恢宏。这就是最有力量美的主题。它以强大的艺术力量,深广持久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唤起一种遐思和美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感染之力量,它对读者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这也是主题的飞跃和升华吧!
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我们都熟读过。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景象雄伟;下半阕写纵观历史评论人物;情景相生,感人至深。但作者把通篇的主旨全部凝聚为一个“雪”字。作者为何如此立意?据有关资料所载:“正如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知此,这篇含蓄宏伟的作品就让读者豁然开朗,眼前为之一亮。有种平凡中见伟大,普通中见惊奇的蕴味。立意的崇高美,实之则为作者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只有具备崇高主题的文章,才是“经国之大义,不朽之盛事。”
如果把文章看作一幢房子,那么主题就是这座房子的脊梁柱,个人以为可以称之为“文柱”。文柱的高度也决定了通篇文章的高度,文柱的厚度也就决定了文章的深度。反之,再美观的文章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考验,只会像小草一样不堪一击。因此,动笔之前,我们必须找准核心“文柱”,进行准确定位,设计好高度,计算出厚度。
三、关于“选材”---大浪淘沙,历练精华
写作,诚然是用笔在呐与喊,鼓与呼。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生活中,作者需要以文学的慧眼来审视身边的事物,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回真正的自我,在文学艺术审美中澄清心灵、释放思想,给人以至真至纯的美的享受和教益。客观地说,在地税文秘队伍中,我们大多数人能够较好地写照现实生活,但是缺乏深刻体现人性深度和社会高度的情怀和思想。尽管在内容形式上能过关,但在质品上还是稍逊平淡,缺乏现实美的震撼力。
社会现实气象万千、千变万化,我们要以大浪淘沙的精神来掘取社会生活中的精华材料精心构筑作品。精华材料是相当具有内力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主题的契合力。二是对信息的荷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座山,那么每一位作者就是游者。当我们拥有智慧的眼光,学会智慧地观察和思考,才不囿于经常机械地反映客观事物,才会在文字的王国里超凡脱俗、纵横驰骋、自由翱翔。反之,就算再激扬的文字,再新颖的表现形式,也难免让人闻到一股陈腐的霉味。这可谓,“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选材的过程是十分困难的,选出精华材料更是百转千回,就如伯乐相千里马,千里马虽常有,但伯乐不常有。往往身边有很多的典型,有很好价值的材料,但我们仍“众里寻她千百度”,找不准、摸不透。归根结蒂还是我们缺少文学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严密的思想性。
写作,不简单地是交付任务、个人独白、展露心扉,更重点地是体现一种凝重的社会责任。一个热爱工作并负责任的文秘,他才会站在民主的立场,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民生疾苦,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做人的脊梁始终是直的,敢于说民众的心里话,敢于说自己想说而又应该说的话,敢于扬弃地传达上级决策。如“三农问题”的首先提出,是来自安徽省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可见这种“责任”实为“文胆”呀!否则,丧失主流责任意识的作者也只不过是别人握在手中的一枝笔而已。我们只有胸怀责任,才能清晰地看到该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确定好选材的基本面和基本方位。
文学作品是具有严密的思想性的。而这种思想性更多的包含着作者个人的思想。所以,作为文秘,具有思想性是必备的基础品质。只有具有严密思想性的作者,才能从繁杂的现实中挑选出较好的作品材料,才能挖掘出材料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繁存精。这“严密的思想性”来自作者本人对现实的真切把脉、理解、分析、感悟、评判,来自作者自身所积累的人文科学和哲学知识。思想性是建立在作者对事物“直觉”主观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严密的思考。运思的过程一方面是对直观事物的碎片进行梳理和整合;另一方面是切合主题提炼出闪光的精神、道德、价值、哲理。简而言之,思想性就是作者站在一个很高的视点,将平凡的事物进行美的提纯和升华。然而,这一层次和高度又是我们一般文秘人员所往往不能突破的或不敢去努力做到的。
选好材料是对文章进行定量的基础,在定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材料进行准确定位,寻找最佳位置,通篇文章就能完成布局了。要想做到巧妙布局,这就需在不拘一格上多下功夫。
四、关于“语言”---行云流水,气贯长虹
“语不惊人,誓不休”。可见,古人对语言的讲究和锤炼是多么地良苦用心。语言是文章的有效载体,作者对表述语言的把握、锤炼、操纵及发力程度,也决定了文气和文风。我们在写作中,往往平白直露地在写一个人、一件事,语言叙述的技巧艺术却没有很好地去雕琢。独具风格的语言,是“简练、传神、韵味、和谐”的,能生动形象,灵活自然,征服读者,给人以新鲜的视觉和丰富的想象。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练的语言,就是“但著一字占尽风流”的奇效。如:毛泽东著的《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个“云”、“寒”,把两道天险写得淋漓尽致。还有,我们都熟稔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意蕴深远,煞费思量。再如,一文中的“我多想敲一敲共和国的记忆,最对不起的是农民兄弟”。一个“敲”字道出了多少情感和忧虑、责任和勇气,运字准确,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凝重的表现力。
传神,就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形象,精神气质。有人说,语言无神,就如日月无彩。传神中的语言,能给读者带来好的意象和意境,鲜明中见内涵,准确中见纯真,没有节外生枝,没有隐讳跳跃,流畅的思路,圆熟的文字体现作者思维敏锐,运思匠心,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蕴味,就是给读者带来回味无穷的美感和享受。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张弛有度,让人思考,发人深省,任读者思绪飞扬,给人以理想和力量,产生强烈的共鸣。
只有具备“简练、传神、蕴味”的语言字句,通篇文章读起来就会娓娓动人,畅达贯通,如行云流水般秀美和谐。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脍炙人口,美仑美奂。如果作者处处拘泥于事实,字字平淡生硬那是难以最终达到和谐唯美的效果。
古人云:“气生则才勇,才勇则文壮,文壮后可以鼓天下之动”。文气如人气。作为青年一代的地税文秘们,我们正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流金岁月,虽然比较稚嫩,但富有生气和活力,符合历史的潮流,代表事业的希望,应当树立“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凌云壮志和“胸中日月常新美”的胸怀,在税收事业和文秘工作中奋勇进击,劈涛斩浪,紧握手中的笔来抒发昂扬志气,谱写事业恢宏壮丽的诗篇。
篇三
第一重境界:寻门而入
初学公文写作的过程,犹如求学者初次造访一座隐迹山野的书屋,首要之事就是找到通往书屋的那扇门。这趟寻门之旅看似简单,却让大多数新人深感艰难,即便是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高材生也不例外,毕竟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一时还对接不上。
不少刚走上综合文字岗位的秘书,面对领导布置的命题,常常觉得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于是,要么钻进资料库“海淘”样板文章,反复阅读、不断揣摩,研习其中的篇章结构、逻辑关系、写作技巧,而后尝试着下笔;要么求教于同行前辈,聆听经验、潜心思索,在一遍遍推敲中明晰文稿的主旨,在一次次修改中让面目生涩的文稿渐趋圆润成熟。
总之,这是一个艰苦摸索的过程,是一段痛苦成长的时光,磨炼的是意志,塑造的是品格,唯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者才能拨开层层迷雾,找到公文写作这座书屋的大门。举例来说,这就像过去厨师行业里拜师学艺的学徒工,初入行时完全是门外汉,只能从最基础的刀功、火候、翻锅、装盘学起,在老师傅的引领下一步步迈入职业厨师之门。
第二重境界:倚门而歌
这是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小学徒”成长为“大师傅”的阶段。此时,大多数求学者已迈过“门槛”,来到屋内,接触到大量信息资料和前人着述的美文佳作,并在写下多篇文章后逐步掌握了公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套路和常用技巧,再通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进一步熟悉了个中门道,积累了丰富经验,进而达到闲庭信步、倚门而歌的境界。
这一时期的文字工作者,对材料的取舍、立意的选择、架构的摆布、文字的运用乃至文风的把握等,都做到了心中有谱、成竹在胸。他们不再是初入山门、人云亦云的新手,也不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的“菜鸟”,而是具有宽广知识面和深刻洞察力,能将理论阐述与实际情况、历史背景与现实写真、党情国情与民心民意、领导意图与受众需求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的文字“匠人”。
面对领导布置的命题,他们往往并不急于动手,而是将更多时间花在前期调查研究上,花在数据、素材和资料的采集分析上,看似不慌不忙,实则苦心孤诣,一旦构思成熟之后,便以破竹之势,按时完成高质量的文稿。恰似当初的稚嫩学徒,经过多年的术业专攻、日夜苦练后,已经成长为技艺娴熟、独挑大梁的主厨,煎炒烹炸样样拿手。
第三重境界:破门而出
这一阶段堪称公文写作的最高境界。少数锐意创新的求学者通过海量的阅读和写作后,不再满足于从书屋原有的那扇门进出往返,而是在书屋内大胆凿开一扇新门,继而领略一番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新气象,踏上一段奇幻瑰丽、曼妙多姿的新旅程。
如果将第一重境界的写手比作“菜鸟”,第二重境界的写手喻为“匠人”,则这一境界的写手可谓之“智库”。他们写作时不再囿于旧传统、老套路,而是立足问题的本源,翔实占有第一手资料,灵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博采众长、剥茧抽丝、深入浅出,脱陈词之胎、换新语之骨,尤擅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解析感染受众,赢得共鸣。
更可贵的是,“智库型”的文字工作者已将写作从单纯的任务升华为内心的责任担当,不图功名利禄,唯尽匹夫之责,将实现自我价值的“小我梦”融汇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把公文写作奉为可服务领导、能造福百姓、终将推动时代进步的事业。仍以学厨为例,这就已经成为了一名技艺超群的大厨,即使抛开菜谱也能烹制出精致可口、罕有其匹的珍馐美味,甚至能将他人遗弃的边角食材“点石成金”制成稀世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