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办公文秘 > 策划方案 >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

时间: 新华0 分享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通用10篇)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通用10篇)】,供你选择借鉴。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了解认识生活在植物丛中的动植物。

2、经历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过程,学习考察的方法,通过活动记录反映考察的成果。

3、希望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植物丛,能在一定时期内坚持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丛中的动物,记录它们的食性。

教学难点:对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要考察植物丛,确定还大致区域提供学生选择进行考察活动。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放大镜、小铁铲等考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校园的蔷薇花丛在哪里?你留心观察过花丛中的动植物吗?以前我们曾多次到校园里进行观察活动,如对一棵树的观察,今天将再次到校园里去进行观察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蔷薇花丛里的生物。

(1)说说考察的准备工作。

(2)说说考察的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3)说说怎样考察,准备考察些什么?

让学生看看教材,了解考察时需要观察的内容。如花丛中有哪些植物?花丛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住”在这里?哪些动物来这里“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4)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

2、整理完善考察记录。

(1)了解认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2)对蔷薇花丛里的动物按食性进行统计。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3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科学探究目标

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会举例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识方向感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识方向。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太阳示意牌,分别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有位老公公,一副红面孔,天亮就出工,从东忙到西,傍晚才收工。

2.出示太阳的图片,引出探究主角“太阳”。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日出日落钱塘江(1分03秒)

2.聚焦提问:我们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太阳的认识。

3.小结: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出示课题: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指出“清早”、“中午”和“傍晚”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北”的位置。

2.提问:清早出来,面向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后出示:清早出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句式去说一说在中午和傍晚怎样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3.介绍“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游戏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找一块阳光能照到的地方;②小组根据当时上课的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③小组商量分工,7张卡片让7名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小组剩余的一名学生负责指挥卡片的摆放位置,大概是一个圆圈上的四个点的形状;④站在圆圈中的同学尝试面对不同时间的太阳所在的位置,辨别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⑤小组成员轮流站在圆圈的中间辨别方向。

注意事项: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4.室外辨别方向:带上太阳示意牌和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根据上课时间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三页的活动记录表。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科幻、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九个单元:科学家的故事、植物、动物、资源与环保、气象与科学、科学与幻想、科学与生活。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6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9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2.科学探究:会收集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事实,学会测量身高、体重、手脚、胸围、肺活量,学会观察记录测量数据,能够对结果作初步统计。

3.情感态度: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人文精神。

活动器材:

体重秤、皮尺、直尺、三角尺、气球、吸管、胶管、自制仪器表格、小医生服装、帽子及红袖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咱们先来聊聊天吧!这些时天气变冷,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穿了新衣服。买的衣服是大一点的还是刚刚合适的?衣服为什么要买大一点的呢?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生长》。

二、知道人的身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

1.提问:你用哪些现象来说明感觉到自己在生长呢?

2.学生汇报:个子长了、体重变重、手脚长大、胸围大了。

三、测量自己身体生长变化情况

1.提问:是呀,我们的个子长高了,体重变重了,手、脚也变大了,胸围也变大了,长了多少呢?你用什么办法来了解生长变化情况?

2.四人小组讨论。

3.指导测量方法

①身高怎么量?谁会,请你来教教我们。

②体重怎么测?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③手、脚大小有变化吗?怎么知道手、脚变大了多少?

④胸围大了怎么测?你们认为这样测准确吗?

⑤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测身高、称体重、测手、脚大小以及量胸围的办法来了解身体的生长变化。

⑥学测肺活量: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两边分别派出1名同学参加吹气球活动,这两名同学必须个子差不多,吸一口气吹完为止,看看你能吹多大?

a.提问:两个人个子差不多,吹的气球大小怎么不一样?

b.谈话:肺装气的多少,我们称为肺活量,他们俩谁的肺活量大,大多少知道吗?怎么知道?

c.活动:我们现在就来测测这两个同学的肺活量。

4.讲述:今天玩了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测量办法叫什么?你想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吗?现在,我们就要运用这些办法进行一次体检。

①体检总得有小医生,怎样才能当好小医生?被检查的人应怎么做?

②谁会测身高?请你来当小医生(发服装、帽子)……

手和脚的大小请每个同学按照刚才的办法自己测量。

③体检还要有体检表吧!班级姓名……可不能漏掉哟,检查时做好记录,测完后,从表上找一找身体有哪些变化?

5.学生体检活动。

四、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

1.提问:你们检查得可真热闹呀,观察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提问:你怎么发现长高了?长了多少?

你有多重?长重了多少?

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与营养均衡、锻炼、充足睡眠有关。)

4.小结:祝同学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大家隔断时间能继续坚持测量,这张表格保存好,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它。

小学科学特色活动实施方案篇10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x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206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