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1
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关精神,落实《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劳动教育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我校育人目标和课程建设体系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和学校已有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进一步规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和关于劳动教育的各项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课程设置,注重教育实效,推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融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实施及学分认定
劳动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学段确定教育目标,课程分为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家庭劳动教育课程和社会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课程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通过校内外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劳动实践课程,日常家庭生活劳动、社会生产劳动和公益性服务性劳动等多种途径完成。要坚持育人为本、实践体验、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活动和课程载体,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全方位、系统化实现我校初中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满分100分,其中校内劳动课程80分,家庭劳动教育课程10分,社会劳动教育课程10分。课程具体实施途径和模式如下:
(一)校内劳动教育课程
1、政策依据: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可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
2、课程设置方案:
非毕业年级,校内劳动课程不少于0.5节/周,不足课时通过家庭劳动课程和社会劳动课程补齐,总课时量不少于1节/周,毕业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可通过集中社会劳动实践和家庭劳动实践完成劳动教育课时。
(1)校内可开设的劳动课程
垃圾分类处理课程及实践课(初一至初四年级)校园绿化园艺及种植技术课(初一、初二)初中劳动技术课(初二年级)
(2)校内劳动实践活动
校内生态园、学校生物社团(初一、初二年级)校园日常卫生清理(初一至初四年级)校园劳动值周工作(初一至初四年级)
宿舍区的卫生清理及个人内务整理(全体寄宿生)
3、具体实施
(1)劳动课程(50分)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一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评价,确定劳动学分。
(2)实践课程(50分)
①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实践,如日常值日、轮流值周工作。(10分)
②寄宿生活体验(20分)(按每月2分)
③根据个人意愿自选校内勤工助学岗服务。(10分)
④校内劳动社团活动。(附加分10分)
①②③类实践设置基础学分和最低劳动时长,学校统一制定标准,班级集体劳动由班主任给予评价确定学分,公益劳动岗由被服务对象的管理老师给予评价确定学分。④类属于奖励性学分,由社团负责人和团委负责评价确定学分。
同时,学校在开设的其他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要有机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以劳动观念教育为主,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以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为主。
(二)家庭劳动教育课程
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家庭教育课程应由学校牵头,家长委员会代表和学生代表参与,确定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并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和资源由学校和学生家庭共同提供,以家庭为劳动实践场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家务劳动的培训内容。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一起拍摄短视频、制作微课,为学生们提供家务劳动的培训资源,家长根据视频内容在家对孩子进行实际指导。
家庭劳动清单:
1、打扫卫生:扫地、拖地;擦家具、擦玻璃(里外两面)等;清理冰箱、灶台、洗手间、厕所。
2、收拾房间:按照整洁、分类、有序、便利原则整理房间内所有物品。把乱放的东西放回原处。铺床/换床单等。准备第二周要穿的衣服、鞋等物品。
3、烹饪美食:准备食谱、买菜、烹饪、准备餐桌、洗碗盘等,与倡导的生活德育“三个践行”中的“众厨芳”活动相结合进行。
4、洗涤衣物:包括洗衣、晾晒、叠衣以及放回衣柜全过程。
5、日常采购:起草生活用品采购清单,购买生活用品。
6、其他劳动工作:如看护幼儿、照顾老人等。
家庭劳动教育以劳动手册记录为主,学生需要提供照片和视频进行佐证,由家长予以签字确认,学校负责制定评价方案和学时学分的认定。
(S)社会劳动教育课程
社会劳动教育课程是依托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是学生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两类
1、社会劳动教育的参观、学习和实践
初一年级“亲近自然,亲历风雨”山青世界拓展活动,融入劳动技能教育,注重学生探索体验。
初二年级开展“播下种子,收获希望“农业科学院研究性学习,结合生物课堂所学知识,到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认识农作物,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了解农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初三年级开展“砥砺逐梦”华山徒步体验活动,发掘潜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强健体魄。还可结合植树节开展“种下理想之树”活动,开辟一片属于学校的树林。
2、公益劳动及志愿服务
(1)依托学校周边社区资源,根据社区需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走入城郡社区开展公益宣传、义务劳动。
(2)依托团市委“志愿汇”提供的适宜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公益服务。
(3)依托家长委员会资源,确立我校社会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场馆解说、服务及其他公益劳动,并长期合作。
(4)鼓励学生个人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自行联系单位进行社会劳动实践。
学校社会公益劳动及志愿服务,由学校学生处给予评价和确定学分,自行联系的劳动时间,需要当事人提供文字、活视频材料及被服务对象的证明材料,提交学生处予以评价和确定学分。
三、劳动教育学分的使用
劳动教育是学生在校必须接受的教育,学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分学段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施劳动行为评价和劳动效果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档案;加强过程性评价,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公示、审核制度,严防劳动教育各项活动流于形式,确保记录真实可靠。
成立劳动教育评价小组,每学年末负责组织全面考察本学年课内外学生劳动学习成果和劳动素养水平。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和班集体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1、每学期,班级劳动教育平均学分达不到75分,不能评选为优秀班集体。
2、每学期,个人劳动教育学分达不到80分,不能参加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
3、每学期,个人劳动学分达不到60分,学生需要在假期通过家庭劳动或社会劳动补齐应修学分。拒不接受劳动教育者,学校学生处有权利责令学生暂停文化课学习以完成劳动教育内容。
四、其他支持劳动教育的保障工作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学校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场所,营造“劳动光荣”“双手创造财富”等主题的环境氛围,以环境感染教育学生。举办文化创意活动,在全体师生中征集“劳动标语”“劳动口号”“劳动漫画”等,并用以装饰校园。
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劳动技能的平台,增加劳动比赛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
3、编定《实验中学学生劳动实践手册》,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参与课内外劳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就专项劳动技能实施校内级别认定,并颁发证书。
4、培养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指导师”队伍,学校要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根据实际需要面向社会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高级技术人员、技师等能工巧匠,培养集聚一支专业型、社会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指导师”队伍。
明确“劳动教育指导师”岗位职责,规范选聘程序,加强常规教学、师德和技能水平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开展常态化教研,将加强劳动教育专兼职师资建设列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障劳动课教师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5、做好安全保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和法律服务机制,联防联控做好相关安全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共担机制。做好学生安全保障和风险化解工作,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2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各项教育活动安排
1、爱绿护绿活动教育。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爱护环境动起来”活动。各班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联系卡”形式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星级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德育处。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队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三、家庭、学校教育做到“八不要”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各班简要总结教育活动,期末交德育处。根据总结情况,德育处评选“劳动好少年”。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学校的“品格教育”相融合,紧密结合东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东营当地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使我校学生能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开展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使我校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通过开展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使我校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三、工作措施
(一)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三级课程之中,形成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征,融合校内、外劳动实践,兼顾学生整体与个体,符合东营当地实际又具有育才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各年级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生每天校内外劳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生产劳动实践。
学校根据需要在《美好的足迹——生活技能篇》的基础上编写《育才学校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二)确定劳动教育组织形式。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实践内容。
一至三年级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四至六年级要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七至九年级要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三)确定劳动教育具体内容。学校将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场所,全面实施劳动教育。
一是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在清明、谷雨、芒种、白露、秋分、寒露等重要农时,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引导学生向农民学习各类粮食作物或蔬菜的播种、收获知识,学习各类农具的使用方法,了解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体验我国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历程。同时,充分发挥我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部分来自周边农村这一有利条件,在附近乡村开辟“校外劳动教育种植基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播种、浇水、除草到采摘各环节,参与劳动全过程,体会收获的快乐和劳动的辛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
二是日常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专题班会,教育家长明白孩子在家承担家务劳动的重要性,结合学校《美好的足迹》——小学生生活技能养成教育方案,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参与洗衣、做饭、卫生清扫、垃圾分类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升孩子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务本就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每位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懂得父母的辛劳,知道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校会指导家长从理财、购物、做简单饭菜、刷碗、扫地、收拾屋子、垃圾分类等方面在家中锻炼孩子,让学生先从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做起,再扩展到其他家人,学着为家人尽一份心力,培养其责任感,让孩子在参与中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的习惯。
三是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结合东营本地资源,如半球面粉厂、垦利养鸡场、六户葡萄种植园、广饶大王蘑菇种植场、周边湿地公园的等,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体验,实地了解各种劳动生产的过程,从中感悟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四是促进劳动服务意识养成。志愿者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锻炼自己,还能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如开展校园周边小区卫生、非法张贴物的清理活动,进行垃圾分类活动;到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帮扶,如打扫卫生,拆洗床单、被套和衣物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五是校内全员劳动教育。1。校园卫生清洁劳动:“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通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清洁劳动,为每位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为大家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垃圾分类,并将树叶等清扫物经过一定处理转化为肥料,重新养护植物,可谓变废为宝,一举多得,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能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2。班级种植养殖劳动:每个班级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年级特色,将班级某个区域划为种植养殖区,在教室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培育劳动品格。例如,班级开辟“劳动角”,学生自愿管理班级的绿植花卉,自己浇水,自己管理等。
六是校本社团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每周四下午会集中开设校本课程:一是如厨艺、插花、种植养殖等劳动技能课程;二是如生物、化学、物理实验探索者等科学实践课程;三是微机编程和机器人等科技创新类课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开设适合每位学生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社团是学校重要的活动组织,各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如成立“金硕社团”,以校园中的桃园、李子园、樱桃园为实践基地,开展认领养护果园活动,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成立“躬耕社团”,在校园空地开辟校内农场,既让学生体会体力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同时也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深邃;成立“莲藕社团”,充分利用校园藕池,种植莲藕、池中养鱼等,渗透湿地相关知识;成立“温棚社团”,在校园适合处建造暖棚,种植作物,体会温室作用,一年四季体验劳动教育;成立“创意贴画”社团,学生以各种植物器官为素材,制作创意贴画。社团所有产品,进行义卖,义卖所得捐助学校贫困学生,让同学们从中体会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价值。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美劳社团”,借助本班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如:农田、工厂、超市、蔬菜大棚等),开展亲子劳动课和小组美劳体验等实践活动。既能体验劳动的魅力,还能加强家校、生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的形成。
(四)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学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奖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四、工作要求
(一)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各个年级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小学中低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三)充分发挥周边劳动教育场所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积极协调周边企事业单位、工厂、村庄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带领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五、工作保障
(一)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年级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东营城里城外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等校外劳动实践场所。争取周边村庄安排相应土地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确认东营市水务局灌溉处、明月社区等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在现有果园、藕池、暖棚的基础上建设一定数量的校内劳动实践场所。
(二)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是调动生物、科学、地理、物理、微机等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劳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二是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三是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各年级聘用必要的专(兼)职教师。四是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五是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三)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学校要树立“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发展思路,在将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创建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各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学校会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将科学合理筹划,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尝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四)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学校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各部室、年级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中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4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XX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掌握初步的劳动技术。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二、教育目标:
1.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些力所及的家务劳动。 2.在校能完成打扫卫生等基本的劳动。
3.通过劳动实践等劳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及热爱劳动的品质。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劳动教育管理,加强师生学习,确立劳动教育的地位
成立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各年级组长。下设劳动教育工作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劳动教育活动规划、业务指导、考核、活动管理等工作。
组织各班主任学习市、县相关劳动教育的文件,从培养目标的高度,更多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学习各校劳动教育的先进经验,增强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同时,利用家长会,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做好“三保证”:我们把劳动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时由政教处评估优劣;二要订好劳动教材,七年级开设每周一节劳技课,确保做到七年级学生劳动教材人手一册,一人一份,保证劳动教育材料;三要建立劳动教育检查制度,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性。从而确立了劳动教育的地们,促进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2.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基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我们除在劳技课中认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和手工劳动实践外,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促进我校劳动基地的开辟与建立。
首先,开辟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我校的校区及绿化区,每天都要保持校园内干净整洁,一年要除草数次。绿化区的月季花需要施肥、浇水、修剪,我们把这二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日常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全部由学生承担。我们将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每天卫生打扫,定期拔草、除虫浇水、修剪等工作。
其次,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打扫校园周边街道、义务柩树、动车站及周边社区劳动服务等社会公益性劳动,将动车站至五中校门这一路段作为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由各年级学生轮流做好路面的清扫工作(主要捡拾白色垃圾)。
此外,积极倡导学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特别在寒、暑假致家长一封信或致全体学生一封信中,要求学生在假期经常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通过家长会、定期的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情况,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5
一、加强劳动教养场所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坚持“注重实际、把握要害、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实用精炼”的原则,科学选择和确立适合劳教人员特点的教育矫治形式、内容,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思想,极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强化教育效果,有效实现对他们的教育、熏陶教化和矫正,从而切实教育矫治质量。
(一)以课堂教育为主,提升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确立课堂化教育的主导地位。课堂化教育是适合劳教人员特点、固定教室和时间、由教师集中授课,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的主导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规范和落实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矫治质量。二是夯实教育矫治基础工作,落实好实施课堂化教育所需的设施、经费、场地、时间和人员。加强教育矫治基础工作,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统一规划、编写实用的新教材和教学大纲,建立多媒体教学体系,构建心理矫治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设置各级教育专项基金、健全教育专项基金管理、使用机制,确保开展课堂化教学的专门教室、设施、设备满足教学需要。三是根据劳教人员的罪错成分、恶性程度、年龄结构、民族特点、文化基础、学习需求灵活设置教学科目,确立教育矫治内容,并进行合理编班。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立基础必修课科目、分类教育科目和若干选修科目,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教学班人数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探索符合管理工作模式改革的教学方式。四是课堂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劳教人员实际情况,掌握程度分为了解、识记、运用和理解四个层次,将基础必修课科目、分类教育科目和若干选修科目的内容设置。
(二)在教育中加强思想行为渗透式教育。
在目前劳教经费紧张、场所安全压力突出、生产模式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为了使生产、管理、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开展课堂化教育的同时,以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直观的活动内容为教育载体,将系统的教育目标体系和抽象的教育内容分解、转化成具体的项目分类、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直观的活动内容,实现教育工作的活动化和活动具体化。譬如,通过主题教育、影视教育、案例教育等将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宗教政策、风俗习惯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通俗理论与经典实例与汉族和少数民族各自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和经典史例教育有机糅合,强化对劳教学员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教育;通过读书看报、写日记周记、文化辅导、知识竞赛等具体活动,加强对劳教学员的文化知识教育。从而加强对劳教学员潜移默化的思想行为的渗透式教育,使之与课堂化教育、习艺劳动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易于文化基础、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各异的劳教学员的普遍接受和理解,更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矫治质量。
(三)创新帮教,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
一是突出个案矫治。各劳教场所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个别教育的谈话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个案分析制度、集体会诊制度、挂牌攻坚制度、重点顽危确定转化制度、交流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奖罚办法,将个别教育向个案矫治深化,进一步提高个别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和规律性。尤其,加强个案分析,其主要对象为危顽、难改造人员、“三类”等典型的重点人员和其他行为表现异常突出的典型学员。
二是强化分类矫治。根据各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尤其社会治安形势、违法犯罪特点和各类劳教人员违法原因、矫治方向、行为特征、思想实际、改造特点、群体和个体典型案例、管理策略、矫正方式、教育内容、转化方法、分类矫治规律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突出分类教育主题,建立攻关课题,深挖教育转化规律,从不足或失败中总结成功经验等具体措施,强化吸毒、三类、多进宫、外省籍、难改造等重点人员的分类教育矫治,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
三是切实加强延伸性的社会帮教。目前,许多劳教场所社会帮教,仅限于帮教的社会有关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志愿者的捐赠、讲座、参观、联欢等活动,以及亲属的会见、谈心、通信等形式的帮教,劳教人员改造中出现的一些诸如家庭破裂、家庭困难、子女就学就业、照顾老人、劳教人员解教后安置就业、进行操守保持综合监督治理等深层次问题都没有有效解决。
四是以地域和民族特点分类,突出和创新地方少数民族劳教学员的分类管理分类教育的特色。由于西北、西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较多,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他们各自都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习俗和民族心理。对少数民族的劳教人员,在遵守国家的劳教政策、法规和基本执行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他们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习俗、民族心理和劳教场所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措施,强化、创新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分类管理教育工作,从而更好的体现人性化特点,并进一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
二、加强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创新
(一)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治”的创新。
劳动教养场所收容的劳动教养人员较90年代相比,日趋复杂,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纪观念、行为方式等均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有的已经在心理上表现为“病态”,如“恋物癖”的劳动教养学员,他们见了什么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对这样的劳动教养学员,如果不对其进行心理矫治,他们有可能发展为所内作案,继续违法犯罪。应该说,每个劳动教养场所都有患有心理疾病的学员,这些人心理表现为畸形发展,有一些已表现为变态,不单对场所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也给场所的教育改造秩序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对这部分人要进行“个别教育”和开展“心理矫治”的创新。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开展心理矫治之前,要对所有劳动教养人员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判断他们是否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做到公平,也便于后期工作的保密性。目前这方面的测试方案也有很多,常见的有SCL—90,WM20xx等心理测试软件。测试完以后,可以将“有问题”的测试结果与被测人员过去的档案及现实表现结合起来,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然后再制定严密的矫治方案,在进行心理矫治时,可以改变以往由大队干警包干的做法,改为心理专家或由有一定相关知识专业的社会热心人士,社会团体等来所进行心理咨询,便于对有心理疾病的劳动教养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开展心理矫治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劳动教养人员中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减轻压力,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等等。使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一些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授人以“渔”而非“鱼”的做法,不但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对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效率。
三、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入所严管封闭专队。对新入所劳教人员,组织为期一个月的入所教育训练。期间,开展适应性教育矫治,进行服教生活指导,进行劳教法规、劳教人员守则、内务队列、所规所纪、安全生产、心理健康、禁毒知识等内容的入所教育,帮助劳教人员分析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后果以及被决定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使其认识所犯罪错,明确矫治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是落实“6361”制度。坚持每周一下午全所集中上课教育,另半天由大队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凡全所性的教育,劳教人员必须参加,大队不得随便安排生产劳动。
三是对临解教人员,每季度举办集中出所教育学习班,对劳教人员进行巩固性思想教育、前途政策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帮助劳教人员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是针对劳教人员不同罪错性质特点,开展各种分类教育活动,如针对吸毒人员,进行吸毒型教育矫治,积极从生理和心理多方面入手开展禁毒教育;对普通劳教人员进行财产型教育矫治,通过改变认知、行为矫治等方法,矫正导致其违法犯罪的不良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建立教育矫治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劳教人员教育矫治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目的性、重点性、整体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原则,从法制观念、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五个方面,分阶段地对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情况进行分析,并据此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三)建立一支较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是配齐配强师资力量,打造一流民警教师队伍。
二是形成“教育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层层落实的课堂化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教研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教员工作职责》、《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使课堂化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形成劳教民警专业化管理教育格局,将管理、教育、生产、生活卫生专业民警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专兼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专司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四)建立检查、考评机制。
坚持了月检查、季考评制度,制定了劳教人员教育工作考评规则和月检查、季考评内容。坚持每月一次的教育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季度检查大队民警个别谈话记录,写出评语;按照考评内容,每季度组织教育工作考评,考评情况作为年度教育工作考核内容并及时通报。通过月检查和季度考评,有效促进了教育制度的落实和教育基础资料的完善。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6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要求,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总体要求
(一)实施目标。
1.育人目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高质量、可选择的劳动教育机会,让学生获得丰富劳动体验,掌握必备劳动技能,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思维,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解决问题、勤于创造、善于合作的氛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2.工作目标。统筹劳动教育资源,建立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实施机制。到20xx年,建设100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培养100名劳动教育名师,开发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校内校外结合、课程体系完善、资源丰富多样、体制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格局,实现劳动教育先行示范。
(二)实施原则。
1.思想引领原则。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正确观念,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思想品质。
2.有机融入原则。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充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
3.实践体验原则。以体力劳动为主,创设劳动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实践过程,获得劳动感受,分享劳动成果,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理适度原则。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心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当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实施内容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洁,掌握简单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家务劳动,参与班级集体劳动、手工制作,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植物种植、社区服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民风民俗。
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要指导学生参与简单烹饪、家居清洁、收纳整理、编织缝纫、校园公益、种植养殖等劳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不同职业。
初中以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为主要内容,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要指导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开展校园保洁和美化,参与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型劳动,适当体验金木电工、陶艺布艺、工艺设计等劳动,尝试简单家电和家具维修、科技创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以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养成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要指导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从通用技术、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职业院校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要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开展职业技能比赛,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普通高等学校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要让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四、实施途径
(一)开设必修课,扎实开展劳动教育。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探索将学校保洁、绿化、餐厨等部分后勤服务内容设置为劳动教育课程,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任教。劳动教育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和其他科任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二)融入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要在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有重点地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开发多样化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校本课程和特色项目课程,加强实践类社团建设。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化产教融合。开放大学(成人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课程。
(三)丰富实践活动,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教育周。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志愿者服务、文明校园创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性、服务性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服务意识。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时,可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和主题,嵌入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劳动情境和体验劳动的机会,提升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的劳动教育实效。
(四)依托实践基地,创新实施劳动教育。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力度,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基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技术学校、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支持学校利用屋顶等空闲场地设置劳动教育场所。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以及社会各类学生实践或实习基地等开展劳动教育。
(五)弘扬优良家风,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家庭要弘扬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家长要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言传身教,鼓励孩子主动担当、积极参与、自己动手。为孩子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孩子参与简单烹饪、家庭清扫、垃圾分类等必要的家务劳动,帮助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掌握1-2项生活技能。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劳动实践活动,尤其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六)设立主题活动月,广泛宣传劳动教育。每年5月为全市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月,各高校、各区和中小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宣传劳动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评选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
(七)优化管理评价,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范围,定期检查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督导内容,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建立学生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过程和结果记录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的依据之一,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做好三年一个监测周期的劳动学科教育质量监测。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和各区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和教育部文件要求,出台具体工作方案,系统设计、常态化实施劳动教育。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工作机制,明确主管校领导,设置专门机构或明确相关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
(二)强化安全管理。各高校、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学校要充分了解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制定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难度较大或有一定危险性的劳动项目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集体外出劳动教育要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有关学生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好安全预案。
(三)优化社会协同。中小学校可统筹安排公用经费、课后延时服务经费等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资源和服务。各高校、各区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师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本意见自20xx年3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7
20xx年以来,我校扎实开展办学规范大落实、突出问题大整改、教师全员大家访活动(以下简称“三大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群众满意度。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按照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继续开展20xx年度“三大活动”,为使活动卓有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教师队伍作风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范办学。将20xx年定为办学行为规范提升年,将基本办学行为作为立校之本。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办学行为规定,逐条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改问题、促提升。
2.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听取民意,查实找准突出问题。自始至终着力解决问题,以整改行动开局起步,以问题整改完善提升注入动力,以整改成效交出答卷。
3.坚持精准发力。聚焦工作细节,精准提升,分类包保要精准、逐人施策要精准、家访备课要精准、问题整改要精准、家访成效要精准、学生信息要精准、家校沟通要精准。
4.坚持领导带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活动,亲力亲为,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线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办学规范大落实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
1.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xx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函〔20xx〕9号),科学划分学校招生片区范围。对于招生片区范围有调整的,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提前进行研判分析,综合制定工作方案预案。严格按照公布的招生片区或范围进行登记入学,不得通过笔试、面试、面谈、考察或擅自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招生,不得跨区域、跨范围招生,不得在开学前后采取考试方式分班。
2.严格落实办学条件标准。通过均衡师资配置,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消除大班额。严格按照规定班额招生,坚决杜绝新入学年级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3.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筛查、识别和干预机制,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升智育水平,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教学,确保全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因材施教。强化体育锻炼,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运动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全员参与的校园艺术展演活动,培养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建立学生值日制度,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严格规范日常考试。一律不得组织入学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普通班或快慢班,全面推行零择班、阳光分班。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全面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
5.加强作业布置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年级统筹作业布置。平均不超过90分钟,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
6.加强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济宁市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7.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初中一般不早于8:0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8.规范教材教辅和进校园读物管理。坚持在国家和省定目录内选用教材和教辅,坚持“一科一辅”原则,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不得强迫学生和家长购买课外读物,严禁问题读物进入校园。
9.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要保障开全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
10.严格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学校安全责任清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及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设安全教育课,落实“每日一提醒”“1530”安全警示教育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推进“法治进校园”,加强预防欺凌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形式,经常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情况。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推动专职保安员、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配备、护学岗建设“4个100%”达标。
11.严格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将教师签署的《拒绝有偿补课责任书》在学校、班级醒目位置公示,在学校门口设置有偿补课举报电话公示牌。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立即制止,严肃处理。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出现严重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突出问题大整改
1.整改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师流动性大,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整改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对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的,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劝返;严禁残疾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资助或未资助到位的现象发生。
3.整改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严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乱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指定订购教辅材料,收取赞助费或赞助物品、对转出学生收取管理费等现象发生。根治学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4.整改家校沟通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教师未按规定进行家访,或以电话访、到校访代替登门访,沟通方式少、频次低、态度差、实效性差,家校沟通机制不畅通,家长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教育政策和学校工作未能及时充分地传达给家长,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工作存在误解等现象。
5.整改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存在的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不完善,安全制度及安全档案还不标准、不健全、保安配备不足,物防、技防配备不达标,防火、用电、校车隐患整治不彻底。
6.整改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对学生尊爱关爱程度不够、敬业心不强、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课后辅导不及时、作业批改不全面、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升。
7.整改教师纪律约束的问题。学校对教职工纪律约束不严,教师通过课堂或网络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三)、教师全员大家访
1.健全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育人导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落实家访工作方案,开展家访培训。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非班主任教师对所联系学生和所任教学科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明确家访工作的周期和次数,实现每名学生每学年内至少接受一次入户家访。
2.做好访前准备。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明确家访目的,精心设计家访内容。要通过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广泛收集学生在校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参与活动、学业成绩、同学相处等日常表现。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家访策略。根据家长的工作和居住状况,提前与家长商定家访时间。
3.科学设计内容。家访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勤俭节约、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要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向家长介绍学生取得的成长与进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落实普遍家访。家访方式应根据实际,尊重家长意愿灵活确定,注重集中家访与日常家访、全面家访与重点家访相结合,加强家校沟通。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家校沟通方式,班主任每年入户家访一次。
5.突出重点家访。在对全体学生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筛选重点家访对象,“一生一案”制定重点家访工作方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对学校有个性化诉求的家庭等,要列入重点家访对象,每学期至少入户家访1次。必要时,应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联合家访。
6.客观做好记录。家访记录是学生成长档案的组成部分,反映教师育人的痕迹,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家访人员要及时整理家访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对家访效果进行持续追踪,评估家访效果是否明显、改进措施是否落实,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家访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做好家访记录,努力实现家访高效化、实效化、科学化。
7.保护家庭隐私。家访是对学生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对于学生身心疾病、家庭收入、父母婚恋等相关隐私必须严格进行保护,不得在任何场合随意议论学生家庭隐私。在作为家访案例介绍或典型经验交流时要隐去学生家庭隐私信息。
8.守好廉政底线。家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家访工作人员要带着真心、爱心和耐心走进家庭,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家访教师要廉洁自律,不得向家长推荐、推销教辅材料或其他收费服务,不得收受或索要财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时刻保持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9.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各校要认真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以育人导师为主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组,明确家访注意事项、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和家访内容,提高家访质量,覆盖学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步骤
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一)启动实施阶段(6月16日-7月6日)
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三大活动”方案,召开全校“三大活动”动员会,对“三大活动”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指导家访培训;开展自查自纠,制定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等。
(二)整改落实阶段(7月7日-8月31日)
“三大活动”推进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合力;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学位资源,确保招生入学工作有序进行,不产生新的大班额,做好家访工作。
(三)集中冲刺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以育人导师为主体,以学科老师为补充,分类别进行重点家访,进一步细化措施,家访前充分备课,确保家访对象信息精准。
(四)巩固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性成果。同时,制定下一年度家访方案,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助推家访工作常态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对本单位“三大活动”的领导责任。
(二)精准制定方案。结合校情、生情,细化落实措施,明确办学规范,精准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包保、每个问题都能跟踪到底。
(三)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微信等载体,积极宣传推广学校在落实办学行为、整改突出问题、开展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扩大活动的社会效果。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8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2、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劳动实践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不仅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品德,更加激发了他们热爱学习、掌握本领和报效祖国的极大热情。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
4、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教学要求
1、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必须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应用。
2、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知识去思考理论问题;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加深和巩固基本知识的理解。
3、要掌握好重点并注意通用性,才有一定的针对性。
4、上课必须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做课堂笔记,应认真仔细,动手动脑,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独立完成实验科目,注意培养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纪律:
1、必须听从认课指导老师讲解,有疑问应先举手再提问,不能交头接耳。
2、未经允许,不可以互串座位,不准用硬物在桌子上刻画,未经允许不准翻动抽屉中物品。
3、必须按要求领取工具及实践器材。认真领悟线路图及内涵。
4、每张课桌的同学在未征得指导教师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向邻桌或其他同学借用工具或器材。
5、每张课桌的同学应妥善保管好各自的工具及实践器材,防止损坏或丢失,如有以上现象应按价赔偿。
四、教学课时
共2小时,时间分配:安全教育10分钟,实际操作过程理论讲解约25分钟,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约60分钟,交流总结约15分钟,课间休息约10分钟。
五、教学用具和材料
1、制作衣架的材料、用具:十号铁丝、老虎钳、老虎凳、锤子。
2、安装自行车的零部件和用具:
⑴零部件:钢圈(含轮胎)、大杆、车把、镙丝、镙帽。
⑵用具:各种型号扳手、老虎钳、镙丝刀、打气筒。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让学生了解、认识制作衣架的材料、工具和衣架的制作程序。
②让学生了解、认识自行车的零部件、工具和自行车安装程序。
2、难点:
①衣架的制作程序。
②自行车安装程序。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物质享受,同学们目前虽然还是学生,但有些简单的劳动还是能够胜任的,比如衣架的制作和自行车的安装,今天就让同学们自己来完成,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回答略)。
2、安全教育:同学们,在你们还没有动手操作之前,我先讲一下安全,这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你自己负责。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讲;制作衣架的同学每两人为一组,自行车安装的每五人为一组,同学们先坐下来听我讲解制作过程,然后再动手操作,在未制作之前请同学们不要动任何东西,在操作时也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不允许学生在课间随意离开座位走动或外出,更不能互相追逐打闹,还要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
3、讲述新课:简易衣架的制作:首先准备10号铁丝长98厘米,用小铁锤将铁丝锤直,右手握老虎钳,左手持铁丝,用老虎钳钳住铁丝的一端约9厘米处弯成大弯钩状,另一端约1.5厘米侧面弯曲成小钩,大钩以下约4厘米呈柱状,再将小钩钩住柱子的下端,然后衣架上面总长比下面约长4厘米,具体操作流程图(略)。
自行车安装:先将自行车大杆、前叉翻过来朝上→安装前轮→安装后轮→安装链条→安装支架→安装坐垫→安装前后闸→安装响铃、车锁→校正、镙丝紧固→打气→试骑。
4、课后小结评比:⑴首先将所有的作品拿出来进行比较,表扬或肯定制作较好的同学,找出制作不太理想的作品,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这些同学进行鼓励。⑵对课堂中不遵守纪律的同学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⑶将各种表现特别好的同学上报给教育处。
八、工具验收、小结
清点所有教学用具,并将其重新放回指定的位置,将损坏的用具单独列出,及时补充用具,确保下次上课正常运行,留下部分学生打扫卫生,清洁课堂。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三、基本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实践基地等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四、课程设置
(一)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农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高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二)劳动教育国家课程。根据各学段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总课时中安排一半以上时间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做出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在备课、集体教研中要注重研究劳动教育的内容、方式。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教育课时间。
(三)校园劳动课程。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坚持校内劳动教育常态化。学校通过设置责任岗、责任区等,在校园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美化以及教室、餐厅、宿舍清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完善校内劳动任务分配与检查、评比、反馈等制度,形成“全员有岗位、人人爱劳动”的局面。学校要加强垃圾分类教育,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将垃圾分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劳动实践。
(四)家庭劳动课程。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坚持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课程化。学校要引导学生从家庭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家庭劳动。通过家校联合设置或学生自主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每学期有针对性地掌握1至2项生活技能。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
(五)社会劳动课程。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坚持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开发田园实践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创客研究课程等劳动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体验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积极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公益组织倡议的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六)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把需要学生身体力行的事项,设计为劳动类课程,融入创意、创新、创客、创业等要素,统筹纳入劳动课程体系。鼓励开发能够激发学生体力和脑力方面潜能的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劳动师资、环境、工具、技术、文化等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五、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加强实际劳动技能的考核。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组织要牵头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党员教师示范、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组织实施。
(二)加强师资保障。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其他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协作,可聘请相关行业人士担任学校劳动实践辅导员。学校校本培训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对承担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安全保障。坚持安全第一,学校要加强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人身伤害、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加强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10
劳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搞好劳动课程教学工作可以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因此,为了搞好本学期的劳动教育,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六年级共xx人,学生整体素质良好。但是,思想教育浮躁,很多同学热爱劳动,个别学生的劳动态度不端正。
二、掌握基本知识情况。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不喜欢动手操作,劳动态度要端正。
三、熟悉教学内容、重难点、课时安排。
本劳动课共15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①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
②手工制作
③生活常识。这些内容不仅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科学、实践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手工制作这一部分,本学期共19周,安排16小时,每周一节正课。
五、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通过我对班级情况的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熟悉,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育大纲》的要求,本学期对劳动课程的教育工作做了以下安排。
通过理解,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于习惯吃饭张嘴,衣服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
1.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者,劳动最光荣,讲述爱劳动的小故事,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育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全部课程。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培养各种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引导学员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学员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同时学会创新,为学员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品德。
改变过去单一理论测试的评价制度。
3.本学期应从三个方面评估学生的劳动。
①平时的劳动(如值日、义务劳动)
②处理劳动课的态度
③家务劳动。
也就是说,从学生平时的值日、义务劳动等情况定等级;
第二方面,从学生在劳动课各方面的表现来评定等级;
第三,从家长反映在家的劳动情况来评定等级,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调动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4.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5、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育中,以上整体规划完成劳动课堂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11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我校四从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要求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规定从孩子入学起,开设“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课”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还要具备整理家务的技能,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才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从入学背书包整理书包,摆放学具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3.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4.初步掌握编织、缝制技术,能制作简单的制品。
5.掌握初步的植物栽培技术,掌握小动物的饲养方法。
6.学会木工、金工、电工、农具等常用工具的使用;能进行简单的识图和制图。
7.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8.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9.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和家庭、社会结合。
2.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放性原则
教学内容应不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四、活动时间:
20××年2月—20××年×月
五、活动内容:
1、利用国旗下讲话,举行四从劳动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进行动员与部署。
2、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宣传窗,对外显示屏、小广播、信息化载体等,向家长、学生宣传四从劳动活动意义,形成人人参与,扩大“四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
3、把“四从劳动”教育贯穿于整理书包、家务劳动、卫生扫除、快乐小农夫等社会实践活动中。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12
关键词:劳动教养规范体系刑法修正案
中图分类号:DF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73-8330(20xx)01-000-07
我国法学界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尽管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正面功能来看,还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和存在的相对合理性的,应当有条件地对劳动教养进行改革和利用,克服缺陷,发挥所长。①笔者即坚持劳动教养保留论立场,并拟在分析劳动教养制度相关法理和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劳动教养的基本设想,并论证其可资借鉴性、相对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可资借鉴性:保安处分立法规范的国外经验
笔者认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劳动教养的基本设想具有国外经验的可资借鉴性,理由是,我国劳动教养作为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强制性预防措施应当成为一种基本共识,并且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的法理与实践基本契合了我国劳动教养法治化的需要。
(一)寻求共识:劳动教养属于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强制性预防措施
对劳动教养的性质,我国已有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过不同的规定,有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的不同定性。②而理论界对劳动教养性质一直众说纷纭,主张各异:(1)行政强制措施说认为,劳动教养是为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③(2)行政处罚说认为,劳动教养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而且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④ (3)保安处分说认为,劳动教养是一种刑罚之外的预防性司法处分,类似于西方刑法中的保安处分。⑤(4)刑罚补充说认为,劳动教养已经从行政强制措施演变成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分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处罚手段,从本质上说是刑事处罚的辅助措施。⑥(5)独立法律处分说认为,不应把劳动教养的性质要么归于行政处罚,要么归于刑罚。从整体上看,劳动教养是一种非刑罚处罚措施,是独立于刑罚和治安管理处罚之外的一种独立的法律处分。⑦ ()折衷兼顾说认为,劳动教养具有“交叠性”,其性质交叉、重合,无论用哪一种单一的解释都无法为其正确定性。这种观点中又有两类主张:一类主张认为,劳动教养具有三方面的性质:一是行政处罚性;二是刑事处罚性;三是保安处分性。⑧另一类主张认为,从功能上分析,劳动教养与刑罚和治安处罚不存在惩罚程度上的衔接,而是功能上的互补。即劳动教养注重主观,而刑罚和治安处罚侧重客观;从适用对象上看,劳动教养既包括保安刑的适用对象,也包括行政强制的对象,因此,劳动教养兼具刑事处罚与行政强制的双重性质。⑨ 可见,劳动教养到底是归属于行政法领域还是刑法领域,或者归属于独立于行政法领域和刑法领域的第三领域,均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对劳动教养性质认识上的不统一,造成实践中无论行政法领域还是刑法领域的法治原则都难以进入劳动教养领域的现实。⑩可见,对劳动教养的性质界定,尚待尽力寻求某种共识。
②[ZK(]我国已有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关于劳动教养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两种规定:(1)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如《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第2条第1款规定:“劳动教养,是对于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再如,198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做好劳动教养工作的报告》规定:“劳动教养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改造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 还有国务院转发公安部规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2条规定:“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2)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如1994年修改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0条第1款规定:“严厉禁止、嫖宿暗娼以及介绍或者容留、嫖宿暗娼,违者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警告、责令具结悔过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第32条规定:“严厉禁止下列行为:……有上述行为之一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这两条规定将劳动教养作为一种行政处罚纳入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之中。1992年2月28日,公安部在对浙江省公安厅法制办的答复中,对此也予以了确认。再如,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状况》白皮书,第四部分“中国司法中的人权保障”第七点“关于劳动教养及被劳动教养者的权利”中指出:“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1995年2月8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指出:“劳动教养场所是国家治安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不过,20xx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取消了有关劳动教养的规定。
笔者认为,有关劳动教养性质的行政强制措施说与行政处罚说,均是对我国既有劳动教养规定状况的理论界说,但是这种理论界说忽视了劳动教养缺乏宪法依据和违背立法法明确规定的基本特点,忽视了劳动教养作为一种显性的“刑事类措施”所必须具备、但是恰恰缺少的法治化原则、司法化原则与比例原则。“刑事类措施”是一个具有欧化特色和重要刑事法治意义的刑事政策概念(范畴),系由欧洲人权法院根据《欧洲人权公约》第条所确立的“公平审判”的规则(司法化原则),并强调“公平审判”的规则适用于任何带有惩罚性质的非刑事处罚,例如纪律处罚、军队处罚或狱政处罚、行政处罚,为了防止侵犯人权,欧洲人权法院才将“刑事类措施”概念延伸到了符合一定标准的非刑事性的处罚措施(尤其是行政处罚)上;同时,欧洲人权法院也保守地认为,2天以内重禁闭处罚由于“刑期”太短则可以认为尚不足以进入“刑事类措施”。B11欧洲人权法院的这种做法表明,“刑事类措施”司法化原则,应当成为现代刑事政策的基本立场。而保安处分说、刑罚补充说与独立法律处分说,其实表达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这就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所讨论和践行的保安处分刑事政策立场,亦即:劳动教养的性质应当界定为保安处分措施、“刑事类措施”。
笔者认为,劳动教养在本质上是一种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强制性预防措施,“保安处分制度就可以对应于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B12需要纳入刑事政策考量并遵行法治化原则(立法化与司法化原则)。
(二)借鉴形式: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的法理与实践
如果说劳动教养的性质(实质)可以定位于保安处分措施,那么,劳动教养的运行形式则可以借鉴国外(主要是德国和日本)保安处分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
1必要性与合法治理性
国外理论界认为,保安处分制度的依法建立具有必要性,也符合法治理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德日刑法理论认为:
“根据行为责任确定的刑罚并不总是能够胜任刑法的犯罪预防任务,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刑期往往短于确保预防结果所需要的期限;再者,违法者需要医学的、教育的或社会的治疗,而这些治疗在正常的刑罚执行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上,无责任能力的行为人不得科处刑罚,因此,刑罚必须通过处分来加以补充,其目的在于对行为和行为人的履历中所表现出来的危险性,通过治疗、帮助、保安或消除措施来予以克服。……关于处分的先决条件、处分的执行和处分的结束的法律规定,应该是具体的而且应符合法治国家的要求”。B13
“刑罚是以责任为前提而作为其发现形式施加的,而保安处分并不以责任为前提。因此在责任的非难未被认可的场合,为了除去行为者实行犯罪的危险性,可以处以保安处分”;B14“可以看出应该代替刑罚或者应该补充刑罚的保安处分具有必要性”。
2二元主义与法律规定形式
现代法治国家在建立保安处分制度问题上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立场,主要体现在坚持刑罚与保安处分的“二元主义”,以及采用刑法或者刑法修正案、其他特别法(如少年法等)的形式对保安处分依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和法律限制。正如日本学者大塚仁教授所指出的:
“围绕刑罚与保安处分的本质,存在认为两者是不同性质的二元主义和认为是相同性质的一元主义的对立。在采取道义责任论和报应刑论的古典学派的立场上,刑罚以对过去的犯罪进行道义的非难为要素,应该报应地科以刑罚,而保安处分不以这种非难为内容,只是针对行为人的危险性进行社会保安这种观点出发,以预防将来的社会侵害为目标,因此,两者毕竟是不同性质的,从而采取二元主义(二元论)。另一方面,近代学派的立场只着眼于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把对行为人施以社会防卫处分乃至改善—教育行为人视为刑法的使命,基于此,认为刑罚与保安处分之间存在性质的不同就是无意义的,所以,采用认为两者具有共同性质的一元主义(一元论)……在今日,二元主义是世界性倾向。”B1
而在保安处分的法律规定形式上,德、日等国家也有通过修改刑法典、制定刑法修改案或者其他特别法律的形式对保安处分进行规定的,如德国刑法设专节规定了“矫正与保安处分”,德国少年法院法也设专节规定了教育处分、惩戒处分等保安处分措施;日本则“在刑法修正工作中提案了保安处分”。B17
二、现实可能性:劳动教养改革思路的相对合理性审查
就我国现阶段劳动教养改革思路而言,需要学者和政治家共同努力,审慎考量现实可能性和相对合理性,寻求某种折中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学界关于劳动教养的既有改革思路
我国学界同仁无不赞同改革劳动教养的立场。劳动教养改革的宏观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教养立法问题、程序问题、实体问题和执行问题;劳动教养实体法完善方面主要涉及劳动教养性质和功能的法律定位、劳动教养适用对象和条件的法律规定、劳动教养的实体内容及其处罚强度、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规定形式等。应当说,目前提出的改革劳动教养的各种思路与方案尽管很多很杂乱,但如果按照改革难易程度与工程量大小来分析,仍然可以将其简化为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方案与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而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小修方案与大修方案。
比如,北京大学《中国劳动教养(轻罪处罚)立法研究》项目课题组在讨论劳动教养的改革完善方案时,就分别提出了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与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完善方案。其中,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完善方案对劳动教养实体法律制度的改革完善框架提出了以下两种基本思路:B18
1比较理想的方案。这一方案是从中国刑事法律制裁体系的整体出发,对涉及公民人身自由处罚措施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系统的清理,对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治安管理处罚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修改,形成专门统一的劳动教养法典,并在法院建立专门的治安法庭或治安法院,实现劳动教养的司法化和司法程序化。这是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但目前这一方案可能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2侧重实际的方案。这一方案以理想方案为最终目标,逐步推进,在不修改或不大改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治安管理处罚的前提下,建立劳动教养法。这一方案以实现劳动教养的司法化为最低目标,着重解决劳动教养的司法程序化。
而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的主张是:
“将现行的劳动教养、强制戒毒、收容教养(对不满1岁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人)、强制医疗(对造成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强制集中教育(对者)、强制留场就业等具有保安处分性质的较长时间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统一规定于《治安司法处分法》(或称《保安处分法》)中,并明确规定此类治安司法处分措施适用的实体要件、司法程序和执行机构,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安处分制度”。B19
需要说明的是,梁根林教授主张保安处分刑法化是正式确立和完善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需要,同时主张“将劳动教养刑罚化,并易名为强制教养,将其改造为一种介于管制(限制人身自由)和拘役(短期剥夺人身自由)之间的一种半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方法”。参见前引①,第174—191页。另:本文后面还将指出,曲新久教授主张将劳动教养合理的部分纳入到刑事法律当中作为补充性的规定。参见陈兴良主编:《法治的界面》,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第57—59页。
再如,在20xx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刑事法治学术研讨会”上,林教授也提出了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的意见:
“如果考虑到上述强制性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在基本性质、目的、基本功能等方面的一致性,考虑到我国宪法和有关国际人权公约对采取这些措施有完全相同的基本要求,考虑到它们都有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那么,从长远来看,制定一个以消除各种特定主体社会危险性为目的,对各种强制性收容教养教育措施、强制性治疗措施、强制性隔离措施等强制性社会预防措施进行统一调整的法律制度与实践运作管理体系,很可能是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最具现实性的选择”。B20
(二)当下中国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的相对合理性
当下中国劳动教养改革完善方案需要选择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方案还是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进而是选择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还是大修方案?针对这些问题,相当部分学者认为:从长远看,应当是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劳动教养的大修方案。但笔者认为,从近期劳动教养法治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与现实可能性上看,应当抓紧实施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B21其相对合理性如下:
1有利于立即解决劳动教养的合宪性与法治化问题。应当承认,在我国现有法治框架下,尤其是在人权入宪和立法法明确规定的基础上,B22任何涉及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都必须由法律规定,而我国现行劳动教养措施恰恰在此问题上存在“硬伤”,因而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必须立即解决其合宪性与法治化问题。在这种情势之下,在我国现实司法实践中无法放弃且不愿放弃劳动教养措施、近期立法上又缺乏进行保安处分系统立法充分准备的现状之下,“尤其是劳动教养制度应纳入刑法予以整合重构的问题”应当作为当前我国刑法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B23实施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无疑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还能够为将来进行保安处分系统立法积累有益经验。
2争议少,难度小,有望实现立竿见影的法治效果。实施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立法上可以只规定那些必须明确且争议较少的劳动教养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适用程序等内容,而暂时回避了保安处分系统化立法所可能遭遇的巨大争议、庞大工程与复杂技术等问题,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立法争议并减小立法难度,以立法修正案的形式尽快完成劳动教养改革任务。
三、技术可行性: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劳动教养的技术创新
我们有充分理由期盼近期制定出台新的刑法修正案,以有效实现由刑法规范劳动教养制度的伟大理想:
(一)既有经验: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刑事禁止令的双重启示
B21关于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正如本文前文已经指出且后文仍要强调指出的: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立法修改方案本身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大修方案与小修方案,如果说将全面修订刑法并在其中系统规定劳动教养制度或者通过制定“劳动教养法”系统规定劳动教养的修改方案称为大修方案,那么,以刑法修正案形式在现行刑法框架之内对劳动教养制度主要内容予以规定的修改方案就是所谓的小修方案。
我国在借鉴世界各国立法成果和总结既有刑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对管制刑和缓刑之执行作了修改和完善,增设了“刑事禁止令”制度。《刑法修正案(八)》第2条规定:“在刑法第三十八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刑法修正案(八)》第11条规定:“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应当承认,“刑事禁止令”既不是一种新的刑罚,也不是一种新的非刑罚处罚方法,更不是一种非监禁刑的执行方式,而是一项保安处分性质的强制性预防措施或者约束性措施,B24并且该制度随着保安处分的广泛传播而逐渐在各国的刑事法律中得以体现。《刑法修正案(八)》较好地完成了作为保安处分措施的刑事禁止令的法规范设置,其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我国单项保安处分措施提供了立法经验,而劳动教养无疑可以成为这种立法经验的“第二块试验田”。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刑事禁止令的双重启示在于:
1单项保安处分措施可以单项规范完善,不必等候保安处分措施的系统立法化完善。如前所述,尽管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应当通过制定保安处分法或者强制性预防措施法之类的系统立法来完善劳动教养的法制规范,不赞成劳动教养的单项立法规范完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学术理想在我国近期尚无法实现,尤其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经验。目前,我国不但对“保安处分”的系统化理论研究不够,而且“保安处分”这一法律规范用语也鲜见于国家立法或者官方文件之中,谈何“保安处分法”的系统立法。可见,这种学术见解实不利于尽快解决我国劳动教养法治化这一现实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论研究与法治建设的现状之下,笔者认为,《刑法修正案(八)》新增规定刑事禁止令的基本经验具有十分重大的启示意义:作为单项保安处分措施的劳动教养措施可以单项规范完善,其单项完善方式可以采取刑法修正案形式,而不必等候保安处分措施的系统立法化完善。
2单项保安处分措施可以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予以规范完善,不必等候刑法典的全面修订完善。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立法修改方案本身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大修方案与小修方案,以刑法修正案形式在现行刑法框架之内对劳动教养制度主要内容予以规定的修改方案就是所谓的小修方案。有学者反对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对劳动教养予以“修修补补”的规范完善,认为:
“我们把劳动教养的合理部分吸收到刑事法律当中,或者你单独地再立一部刑事法律这都没有关系,当然刑法已经修改完毕了,你纳入到刑法之中是不合适,作为一部单独的立法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在现在的框架之内,你修修补补,将现在的20多类或者说30多类继续进行劳动教养的话,问题是相当大的。”B25
这种学术见解尽管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过于理想化,同样不利于尽快解决我国劳动教养法治化这一现实问题,并且也被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刑事禁止令予以刑法规范的基本经验所否定。那么,笔者有理由认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对劳动教养予以刑法规范的小修方案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
(二)技术创新:以实体法(刑法总则)与程序法相结合的形式确立劳动教养法规范体系
刑事禁止令的规范设置为进一步完善作为保安处分的劳动教养制度提供了立法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刑法修正案(八)》对于刑事禁止令的修法性规定仅限于刑法总则关于管制刑和缓刑适用的实体法内容的修正规定,但没有特别规定其程序法内容,这是与其作为法定刑适用及刑罚制度适用的性质相匹配的,同时也与刑事禁止令本身只是一种“限制自由”性质的处罚强度相匹配。劳动教养本身并不依附于特定的某种法定刑适用或者刑罚制度适用,而是更多地独立于法定刑适用之外的保安处分措施,并且其处罚强度更加接近于自由刑(或者说介于限制自由措施与剥夺自由刑之间),因而,其修正规定的技术形式应当在刑事禁止令立法规范经验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笔者认为,应当以实体法(刑法总则)与程序法内容相结合的规范形式,确立兼具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劳动教养法规范体系。
1刑法总则性修正规定的设想
从现有刑法总则的体系性安排观察,刑法修正案将增设的劳动教养条文规定在刑法总则第三章第一节之中比较合适,具置可以放置于《刑法》第37条(非刑罚处罚措施)之后,作第37条之一项的形式来规定。具体设想的刑法修正案规定如下:
在《刑法》第37条之后增加内容,作为第37条之一项:“对于多次实施、吸毒、诈骗、抢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煽动闹事、教唆他人自杀或者违法犯罪等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累教不改而有必要予以劳动教养的,可以依法予以劳动教养。”
“对于累犯或者因故意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严重暴力犯罪而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仍有严重人身危险性而确有劳动教养必要的,可以依法予以劳动教养。”
“劳动教养的期限为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
“对于任何人的劳动教养,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执行机关向所在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所对应的人民检察院提出劳动教养建议书,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后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经由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判决后交付劳动教养部门执行。”
“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教养案件之后应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判决。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对任何人进行劳动教养。”
“被人民检察院审查或者劳动教养的人享有辩护权。”
2具体设想的学理诠释
具体设想的法理诠释主要关涉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第一,关于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和期限等实体法内容问题。
结合现有劳动教养实践和有关学者的建议,笔者认为,可以将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具体限制为两类:其一,作为非犯罪后果的保安处分措施,这类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是“多次实施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累教不改而有必要予以劳动教养的”,具体内容包括“多次实施、吸毒、诈骗、抢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煽动闹事、教唆他人自杀或者违法犯罪等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累教不改而有必要予以劳动教养的”;其二,作为犯罪后果刑罚补充的保安处分措施,这类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是“累犯或者故意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仍有严重人身危险性而确有劳动教养必要的”,具体内容包括“累犯或者因故意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严重暴力犯罪而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仍有严重人身危险性而确有劳动教养必要的”。
劳动教养的期限确定为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允许人民法院在此期限内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至于被劳动教养人员的具体处遇,因为现实做法并不是劳动教养措施法治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因而刑法修正案中可以暂时不作专门规定,有待今后实践探索后再行完善。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13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xx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劳社普法办发〔20xx〕1号,以下简称《20xx年普法要点》)和《关于印发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的通知》(劳社普法办发〔20xx〕2号,以下简称《“三五”普法总结验收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以下要求一并贯彻执行。
一、按照《20xx年普法要点》的要求,继续抓好《北京市劳动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三个五年规划》(京劳法发〔1997〕32号)最后一年普法教育工作的落实,确保“三五”普法教育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认真搞好本单位“三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按照《“三五”普法总结验收意见》提出的基本标准、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北京市“三五”法制宣传教育总结验收工作意见》(京法治〔20xx〕1号)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好总结验收工作。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安排如下:
7月底前为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自查和总结阶段,8月10日前将总结交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9月10日前为市局对区、县局的检查验收、评选阶段,具体形式另行通知。市局在9月20日前将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接受验收检查和评选。
三、提高对“三五”普法教育总结验收工作意义的认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法治的基础工程。对社会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可以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系统内部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实施依法行政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经历了三个普法五年规划,通过总结,找出经验,找准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20xx?2002)》(京办发〔20xx〕25号),制定本单位的普法规划,将普法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四、加强对“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的领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系统该项工作的组织,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或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总结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并明确具体承办人,确保总结验收工作取得实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普法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现将《20xx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20xx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
20xx年是“三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是为开创二十一世纪普法教育工作新局面打好基础的重要之年。根据全国普法工作的要求,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20xx年普法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坚持开展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切实做好“三五”普法规划的检查验收工作,研究制定下一步规划,全面推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将普法教育不断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围绕劳动保障工作全局继续推进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劳动保障工作的全局来开展。充分发挥普法工作在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引导、保障作用。
一是不断强化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对党和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贯彻中央关于从严治政的要求,为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是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面的学习,继续开展对干部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是结合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把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和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将两个确保、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劳动力市场管理等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二、认真做好“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做好 “三五”普法教育总结验收是今年普法工作的重点。根据中央文件和全国人大决议精神,以及全国普法办制定的验收指导意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都要确定相应的验收标准和方案。这次总结验收的基本原则是,谁制定规划,谁组织验收。验收的方法是在自查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验收,有重点地进行抽查。为此要求:
一要抓好验收的质量。在严格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做好“三五”普法的收尾工作。凡是验收不合格的地区,要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进行补课。
二要做到验收工作不走过场。要认真总结“三五”普法工作中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部里普法办将对各地开展总结验收的情况进行抽查。
三要按期完成验收工作。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在9月底以前完成本地区的验收工作,并写出总结验收报告及下一步的普法工作建议,上报部普法办。部里将进行评选,为全国普法工作总结表彰做好准备。
三、研究制定新的普法教育工作规划
开展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根据中央的要求,在做好“三五”普法总结验收的基础上,要抓紧研究制定今后的普法教育规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新的普法工作规划的制定,从整个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形成一些前瞻性的思路,使普法工作更好地为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服务。
一是制定新的普法教育规划要与立法规划相一致。通过开展普法教育,一方面要促进现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也要为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实际情况。要结合总结“三五”普法情况,对下一步的普法教育工作思路、主要任务、方法措施等问题进行调研,注意总结和发现“三五”普法教育工作中成功的做法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新的规划内容贴近实际,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进一步细化普法教育的具体措施。各地要进一步积极探索普法教育的新方法,采取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广泛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简明易懂、深入浅出的普法教育活动。
四、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要结合各项法制工作的推进,坚持不懈地推进普法教育。同时,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
一是在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等项行政执法工作中,要注重以普法教育为主,以行政处罚为辅,促进用人单位全面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在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中,要以普法教育为基础,促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加强管理、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是要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工青妇组织、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各类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加强联系,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普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的氛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普法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现将《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1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把培育人力资源新优势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业教育攻坚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为抓手,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复兴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97万人。其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退役士兵和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6.57万人;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0.85万人;失业人员转岗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创业技能培训0.5万人;开展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55万人。
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5.8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8万人,技工院校年招收新生0.8万人。
新培养高技能人才0.3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3.2万。
二、工作重点
坚持服务中心、就业为本、技能优先、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促进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加强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三类项目建设,发挥培训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力推进校企合作,继续开展技工院校服务产业集聚区“百校千企”合作活动,组织引导技工院校加强与产业集聚区企业合作,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推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发挥技工教育集团的龙头作用,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培养与就业有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一人一技”培训计划,确保每个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转移就业。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4万人。发挥民政部门和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做好退役士兵、残疾人以及其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培训2万人。
(二)紧紧围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快职业教育综合性项目建设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双师型”(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继续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创建活动,职业教育强县要实现“90%以上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参加连续3个月以上的职业培训”的目标。鼓励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大力开展社区职业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以提高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坚持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重点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环节岗位操作规范和技术技能要求开展培训工作。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省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适应农民创业的需求,重点开展种植业服务人员、畜牧渔业从业人员、兽医服务人员、农机服务人员、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等人员的培训。全年共培训1万人。
(四)紧紧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抓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就业工程。突出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突出开发式扶贫基本方针,突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有效转变,推进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以贫困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以增加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切实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村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培训项目管理,重点实施“雨露计划·金蓝领”项目,全面提升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年培训0.95万人。
(五)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提升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加快提升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水平,全年培训1.55万人。以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促进其实现再就业为目标,积极开展失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全年培训1.5万人。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后备技能人才的需要,重点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定向劳动预备制培训,鼓励当年退役士兵以及有培训需求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全年培训0.85万人。
(六)紧紧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依托各类创业培训基地,通过提供创业培训补贴等办法,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各类群体开展创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参加创业培训,全年培训0.5万人,带动3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三、推进措施
(一)实施项目带动,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选择具有较强培训能力、达到一定培训规模的培训机构,实施重点项目支持,建设一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项目。以现有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为基础,建设一批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现有职业技能教育集团为基础,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技能教育集团;以现有职业教育园区为基础,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以现有民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基础,建设一批民办短期培训示范基地;以现有公共就业训练中心为基础,建设一批示范性公共就业训练中心。对年培训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的示范基地,各级政府要重点扶持,给予适当的奖励引导资金和配套资金,用于购置实习教学设备。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多渠道增加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其带动作用,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
(二)创新培训机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要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紧紧围绕转移产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培训课程。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生产需要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实行企业(行业)“冠名”培养,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培养。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紧密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培育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集团,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持。
(三)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市级财政要适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奖励资金和引导资金的形式,支持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各县、区财政要积极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企业和学校要相应增加资金投入,引导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多渠道的融资机制。统筹使用各类教育培训经费,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依法扩大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低于20%。确保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全额用于学校发展,逐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
(四)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经批准举办的各类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在建设用地、项目安排、评先奖优以及学生资助、税收、银行贷款、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选择一批办学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民办职业院校给予重点扶持,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劳动教育实施方案15
一、主要目标
(一)促进妇女就业。
1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女性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
2调整妇女就业结构,提高妇女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妇女在新兴产业、行业就业的比例;提高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比例;
3落实男女平等的就业原则,用人单位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4加强妇女教育与培训,提高妇女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
1.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2.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法规,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女性禁忌的劳动,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安全和健康。
(三)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
1.建立生育保险制度,20xx年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
2.合理确定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促进生育保险向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政策措施
(一)拓宽妇女就业领域。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就业的稳定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为妇女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特殊需要,努力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岗位。引导妇女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实现自主就业。加强妇女就业服务,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普遍开展针对女性特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
(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将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纳入法制化轨道,指导企业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原则。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于违反《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招聘中随意提高女性录用标准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企业违反规定,强迫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的劳动、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女职工劳动报酬、不与招用的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不为女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依法纠正和处理。
(三)改善女职工的劳动条件。
健全和完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措施,加强对女职工“四期”特殊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普及女职工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女职工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相关配套措施,将推进生育保险工作纳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制定生育保险覆盖面年度计划以及监督检查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实行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强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监督。
(五)加强职业培训。
根据职业变化需求和妇女从业人员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业培训,提高妇女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妇女终身培训体系。
(六)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
面向广大农村妇女开展各种适用技术培训,帮助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为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落实《纲要》是未来十年劳动保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要将妇女劳动保障工作纳入劳动保障事业总体规划,加强对妇女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成立分级领导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我部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协调小组继续承担指导各地贯彻落实《纲要》的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成立工作协调小组,推动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
(二)制定实施方案或计划。
将《纲要》的实施纳入劳动保障工作的议事日程,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本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或计划,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地区未来十年促进劳动保障领域妇女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政策措施。